法海觀瀾卷第三

關燈
有。

    若不如此。

    必不須守。

    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

    但能如是。

    何慮不畢。

    信心不二。

    不二信心。

    言語道斷。

    非去來今。

     第三十一祖道信大師。

    此土四祖。

    姓司馬。

    年始四十來禮三祖曰。

    願和尚慈悲。

    乞與解脫法門。

    祖曰。

    誰縛汝。

    曰。

    無人縛祖曰。

    何更求解脫乎。

    信于言下大悟。

    服勞九載。

    後于吉州受戒。

    侍奉尤謹。

    乃付衣法。

    既嗣祖風。

    攝心無寐。

    脅不至席者六十年。

    隋大業十三載。

    領徒衆抵吉州。

    值群盜圍城。

    七旬不解。

    萬衆惶怖。

    師教令念摩诃般若。

    時賊衆望雉堞間。

    若有神兵。

    乃引去。

    示牛頭法融曰。

    境緣無好醜。

    好醜起于心。

    心若不強名。

    妄情從何起。

    妄情既不起。

    真心任徧知。

     法達禅師問六祖曰。

    但得解義。

    不勞誦經耶。

    祖曰。

    經有何過。

    豈障汝念。

    隻為迷悟在人。

    損益由汝。

    乃至既領玄旨。

    亦不辍持誦。

    祖曰。

    汝今後。

    方可名為念經僧也。

     六祖謂志徹曰。

    吾傳佛心印。

    安敢違于佛經。

    示智通四智偈曰。

    大圓鏡智性清淨。

    平等性智心無病。

    妙觀察智見非功。

    成所作智同圓鏡。

    五八六七果因轉。

    但轉名言無實性。

    若于轉處不留情。

    繁興永處那伽定。

     示知常偈曰。

    不見一法存無見。

    大似浮雲遮日面。

    不知一法守空知。

    還如太虛生閃電。

    此之知見瞥然興。

    錯認何曾解方便。

    汝當一念自知非。

    自己靈光常顯現。

     神秀禅師偈曰。

    一切佛法。

    自心本有。

    将心外求。

    舍父逃走。

     洞山問無情說法。

    據何教典。

    國師雲。

    灼然言不幹典。

    非君子之所談。

    汝豈不見華嚴經雲。

    刹說衆生說。

    三世一時說。

    後問沩山。

    沩令問雲岩道人。

    岩雲。

    不見彌陀經雲。

    水鳥樹林。

    皆悉念佛念法。

    洞山因悟。

     南陽忠國師雲。

    禅宗學者。

    應遵佛語。

    一乘了義。

    契自心源。

    不了義者。

    互不相許。

    如獅子身蟲。

    夫為人師。

    若涉名利。

    别開異端。

    則自他何益。

     問。

    即心是佛。

    可更修萬行否。

    師曰。

    諸聖皆具二嚴。

    豈撥無因果耶。

     吾比遊方。

    多見聚卻三五百衆。

    目視雲漢。

    雲是南方宗旨。

    把他壇經改換。

    添糅鄙譚。

    削除聖意。

    惑亂後徒。

    豈成言教。

    苦哉。

    吾宗喪矣。

     牛頭第六世慧忠禅師安心偈曰。

    人法雙淨。

    善惡兩忘。

    直心真實。

    菩提道場。

     宣州玄挺禅師。

    或問南宗自何而立。

    師曰。

    心宗非南北。

     鳥窠道林禅師。

    白居易禮谒問曰。

    禅師住處甚危險。

    師曰。

    太守危險尤甚。

    曰。

    弟子位鎮江山。

    何險之有。

    師曰。

    薪火相交。

    識性不停。

    得非險乎。

    又問。

    如何是佛法大意。

    師曰。

    諸惡莫作。

    衆善奉行。

    白曰。

    三歲孩兒也解恁麼道。

    師曰。

    三歲孩兒雖道得。

    八十老人行不得。

     大寂道一褝師示衆曰。

    道不用修。

    但莫污染。

    何為污染。

    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

    皆是污染。

    若欲直會其道。

    平常心是道。

    謂平常心。

    無造作。

    無是非。

    無取舍。

    無斷常。

    無凡無聖。

    經雲。

    非凡夫行。

    非賢聖行。

    是菩薩行。

    隻如今行住坐卧。

    應機接物。

    盡是道。

    道即是法界。

    乃至河沙妙用。

    不出法界。

    若不然者。

    雲何言心地法門。

    雲何言無盡燈。

    一切法皆是心法。

    一切名皆是心名。

    萬法皆從心生。

    心為萬法之根本。

    經雲。

    識心達本源。

    故号為沙門。

    名等。

    義等。

    一切諸法皆等。

    純一無雜。

    若于教門中。

    得随時自在。

    建立法界。

    盡是法界。

    若立真如。

    盡是真如。

    若立理。

    一切法盡是理。

    若立事。

    一切法盡是事。

    舉一千從。

    理事無别。

    盡是妙用。

    要無别理。

    乃至建立亦得。

    掃蕩亦得。

    又雲。

    性無有異。

    用則不同。

    順理為悟。

    順事為迷。

    迷即迷自家本心。

    悟即悟自家本性。

    一悟永悟。

    不複更迷。

    如日出時。

    不合于冥。

    了心及境界。

    妄想即不生。

    妄想既不生。

    即是無生法忍。

    本有今有。

    不假修道坐禅。

    如今若見此理真正。

    不造諸業。

    随分過生。

    一衣一鉢。

    坐起相随。

    戒行增熏。

    積于淨業。

    但能如是。

    何慮不通。

     百丈懷海禅師曰。

    汝莫言有少分戒善。

    将為便了。

    有恒沙無漏戒定慧門。

    都未涉一毫在。

    努力猛作早修。

    莫待耳聾眼暗。

    頭白面皺。

    老苦及身。

    眼中流淚。

    心中慞惶。

    未有去處。

    到恁麼時。

    整理腳手不得也。

     讀經看教語言。

    皆須宛轉歸就自己。

    但是一切言教。

    隻明如今覺性。

     南泉願禅師雲。

    近日禅師太多。

    覓個癡鈍人不可得。

    不道全無。

    于中還少。

     趙州問。

    如何是道。

    師曰。

    平常心是道。

    州曰。

    還可趨向也無。

    師曰。

    拟向即乖。

    州曰。

    不拟争知是道。

    師曰。

    道不屬知。

    不屬不知。

    知是妄覺。

    不知是無記。

    若真達不疑之道。

    猶如太虛。

    廓然蕩豁。

    豈可強是非耶。

     白居易問惟寬禅師曰。

    既曰禅師。

    何以說法。

    師曰。

    無上菩提者。

    被于身為律。

    說于口為法。

    行于心為禅。

    應用有三。

    其緻一也。

    譬如江湖淮漢。

    在處立名。

    名雖不一。

    水性無二。

    律即是法。

    法不離禅。

    雲何于中妄起分别。

    曰。

    既無分别。

    何以修心。

    師曰。

    心本無損傷。

    雲何要修理。

    無論淨與垢。

    一切勿念起。

    曰。

    垢即不可念。

    淨無念可乎。

    師曰。

    如人眼睛上。

    一物不可住。

    金屑雖珍寶。

    在眼亦為病。

    曰。

    無修無念。

    又何異凡夫耶。

    師曰。

    凡夫無明。

    二乘執著。

    離此二病。

    是曰真修。

    真修者。

    不得勤。

    不得忘。

    勤即近執著。

    忘即落無明。

    此為心要雲爾。

     沩山祐禅師示衆雲。

    夫道人之心。

    質直無僞。

    無背無面。

    無詐妄心行。

    一切時中。

    視聽尋常。

    更無委曲。

    亦不閉眼塞耳。

    但情不附物即得。

    從上諸聖。

    秖是說濁邊過患。

    若無如許多惡覺情見想習之事。

    譬如秋水澄渟。

    清淨無為。

    澹濘無礙。

    喚他作道人。

    亦名無事之人。

    時有僧問。

    頓悟之人。

    更有修否。

    師雲。

    若真悟得本。

    他自知時。

    修與不修。

    是兩頭語。

    如今初心。

    雖從緣得一念頓悟自理。

    猶有無始曠劫習氣未能頓淨。

    須教渠淨除現業流識。

    即是修也。

    不道别有法教渠修行趨向。

     唐宣宗問弘辨禅師曰。

    有人持經念佛。

    持咒求佛。

    如何。

    對曰。

    如來種種開贊。

    皆為最上一乘。

    如百川衆流。

    莫不朝宗于海。

    如是差别諸數。

    皆歸薩婆若海。

    帝曰。

    禅師既會祖意。

    還禮佛轉經否。

    對曰。

    沙門釋子。

    禮佛轉經。

    蓋是住持常法。

    有四報焉。

    然依法戒修身。

    參尋知識。

    漸修梵行。

    履踐如來所行之迹。

    帝曰。

    何為頓見。

    何為漸修。

    對曰。

    頓明自性。

    與佛同俦。

    然有無始染習。

    故假漸修對治。

    令順性起用。

    如人吃飯。

    不一口便飽。

    仰山寂禅師問沩山祐禅師雲。

    如何是真佛住處。

    沩曰。

    以思無思之妙。

    返思靈焰之無窮。

    思盡還源。

    性相常住。

    事理不二。

    真佛如如。

    師于言下頓悟。

    自此執侍。

    尋往江陵受戒。

    住夏探律藏。

     仰山示衆曰。

    汝等諸人。

    各自回光返顧。

    莫記吾言。

    汝無始劫來。

    背明投暗。

    妄想根深。

    卒難頓拔。

    所以假設方便。

    奪汝粗識。

    如将黃葉止啼。

    有甚麼是處。

     又雲。

    且莫将心湊泊。

    但向自己性海。

    如實而修。

    不要三明六通。

    何以故。

    此是聖末邊事。

    如今且要識心達本。

    但得其本。

    莫愁其末。

    他時後日。

    自具去在。

    若未得本。

    縱饒将情學他。

    亦不得。

    壽山解禅師上堂曰。

    諸上座。

    幸有真實言語相勸。

    諸兄弟各各自體悉。

    凡聖情盡。

    體露真常。

    但一時卸卻。

    從前虛妄攀緣塵垢。

    心如虛空相似。

    他時後日。

    合識得些子好惡。

     玄沙備禅師雲。

    夫學般若菩薩。

    是大根器。

    有大智慧始得。

    若有智慧。

    即今便得出脫。

    若是根機遲鈍。

    直須勤苦忍耐。

    日夜忘疲失食。

    如喪考妣相似。

    恁麼急切盡一生去。

    更得人荷挾尅骨究實。

    不妨亦得觏去。

    莫隻是記言記語。

    恰似念陀羅尼相似。

    蹋步向前來。

    口裡哆哆啝啝地。

    被人把住诘問著。

    沒去處。

    便嗔道。

    和尚不為我答話。

    恁麼學。

    事大苦。

    知麼。

     奈何汝無始積劫動諸妄情。

    結成煩惱。

    如重病人。

    心狂熱悶。

    颠倒亂見。

    都無實事。

    加今所覩一切境界。

    皆亦如是。

    對汝諸根。

    盡成颠倒。

    古人以無窮妙藥。

    醫療對治。

    直至十地。

    未得惺惺。

    将知大不容易。

    古人思惟。

    如喪考妣。

    如今兄弟見似等閑。

    何處别有人為汝了得。

    可惜時光虛度。

    何妨密密地自究。

    子細觀尋。

    至無著力處。

    自息諸緣去。

    縱未發明。

    種子猶在。

    若總取我傍家打鼓弄粥飯氣力。

    将此造次。

    排遣生死。

    賺汝一生。

    有何所益。

     今時人不悟個中道理。

    妄自涉事涉塵。

    處處染著。

    頭頭系絆。

    縱悟得塵境紛纭。

    名相不實。

    便拟凝心斂念。

    攝事歸空。

    閉目藏睛。

    才有念起。

    旋旋破除。

    細想才生。

    即便遏捺。

    如此見解。

    即是落空亡的外道。

    魂不散的死人。

    冥冥漠漠。

    無覺無知。

    塞耳偷鈴。

    徒自欺诳。

     師閱楞嚴。

    發明心地。

    由是應機敏捷。

    與修多羅冥契。

    諸方玄學。

    有所未決。

    必從之請益。

    至與雪峰征诘。

    亦當仁不讓。

    峰曰。

    備頭陀。

    再來人也。

     雲門偃禅師雲。

    一般掠虛漢。

    食人涎唾。

    記得一堆一擔搕[扌*(夭/韭)]。

    到處馳騁。

    驢唇馬嘴。

    我解問十轉五轉話。

    饒你從朝問到夜。

    論劫恁麼。

    還曾夢見也未。

     又雲。

    信心檀越把菜粒米。

    作麼生消得。

    直須自看。

    時不待人。

    忽然一日眼光落地。

    前頭将甚麼抵拟。

    莫一似落湯螃蟹。

    手腳忙亂。

    無你掠虛說大話處。

    莫将等閑空過時光。

    一失人身。

    萬劫不複。

    不是小事。

     師靜上座。

    玄沙法嗣也。

    有人問曰。

    弟子每當夜坐。

    心念紛飛。

    未明攝伏之方。

    願垂示誨。

    師曰。

    如或夜間安坐。

    心念紛飛。

    卻将紛飛之心。

    以究紛飛之處。

    究之無處。

    則紛飛之念何存。

    返究究心。

    則能究之心安在。

    又能照之智本空。

    所緣之境亦寂。

    寂而非寂者。

    蓋無能寂之人也。

    照而非照者。

    蓋無所照之境也。

    境智俱寂。

    心慮安然。

    外不尋枝。

    内不住定。

    二途俱泯。

    一性怡然。

    此乃還源之要道也。

     達觀筠禅師示衆曰。

    從上諸聖。

    方便門不少。

    大抵隻要諸仁者有個見處。

    然雖未見。

    且不參差一絲發許。

    諸仁者亦未嘗違背一絲發許。

    且莫嫌他佛語。

    莫重祖師。

    直下是自己眼明始得。

     志逢禅師雲。

    教意祖意。

    同一方便。

    終無别理。

    彼若明得。

    此亦昭然。

     又雲。

    古德為法行腳。

    實不憚勤勞。

    如雪峰和尚三廻到投子。

    九度上洞山。

    盤桓往返。

    尚求個入路不得。

    看汝近世參學人。

    才跨門來。

    便待老僧接引。

    指掌說禅。

    且汝欲造玄極之道。

    豈當等閑。

     大珠禅師上堂曰。

    諸人幸自好個無事人。

    苦死造作。

    要擔枷落獄作麼。

    每日至夜奔波。

    道我參禅學道。

    解會佛法。

    如此轉無交涉也。

    隻是逐聲色走。

    有何歇時。

     問。

    如何是佛。

    如何是法。

    如何是僧。

    如何是一體三寶。

    師垂示曰。

    心是佛。

    不用将佛求佛。

    心是法。

    不用将法求法。

    佛法無二。

    和合為僧。

    即是一體三寶。

    經雲。

    心佛與衆生。

    是三無差别。

    身口意清淨。

    名為佛出世。

    三業不清淨。

    名為佛滅度。

    唯是一心。

    實無二體。

     問。

    未知律師法師禅師。

    何者最勝。

    師答曰。

    夫律師者。

    啟毗尼之法藏。

    傳壽命之遺風。

    洞持犯而達開遮。

    秉威儀而行軌範。

    牒三番羯磨。

    作四果初因。

    若非宿德白眉焉敢造次。

    夫法師者。

    踞師子之座。

    瀉懸河之辨。

    對稠人廣衆。

    啟鑿玄關。

    開般若妙門。

    等三輪空施。

    若非龍象蹴蹋。

    安敢當斯。

    夫禅師者。

    撮其樞要。

    直了心源。

    出沒卷舒。

    縱橫應物。

    鹹均事理。

    頓見如來。

    拔生死深根。

    獲現前三昧。

    若不安禅靜慮。

    到者裡總須茫然。

    随機授法。

    三學雖殊。

    得意忘言。

    一乘何異。

    故經雲。

    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

    無二亦無三。

    除佛方便說。

    但以假名字。

    引導于衆生。

     律師法明。

    謂師曰。

    禅師家多落空。

    師曰。

    卻是座主家落空。

    明大驚曰。

    何得落空。

    師曰。

    經論是紙墨文字。

    文字者俱是空。

    設于聲上建立名句等法。

    無非是空。

    座主執滞教體。

    豈不落空。

    明曰。

    禅師何得不落空。

    師曰。

    文字等。

    皆從智慧而生。

    大用現前。

    那得落空。

     問。

    如何是修行。

    答曰。

    但莫染污自性。

    即是修行。

    莫自欺诳。

    即是修行。

     心幻也。

    一切俱幻。

    心空也。

    一切皆空。

    迷時人逐法。

    悟時法由人。

    如森羅萬象。

    至空而極。

    百川衆流。

    至海而極。

    一切賢聖。

    至佛而極。

    十二分經。

    五部毗尼。

    五韋陀論。

    至心而極。

    心者。

    是總持之妙本。

    萬法之洪源。

    亦名大智慧藏。

    無住涅槃。

    百千萬名。

    盡心之異号耳。

     心逐物為邪。

    物從心為正。

     若了了見性者。

    如摩尼珠現色。

    說變亦得。

    說不變亦得。

    若不見性人。

    聞說真如變易。

    便作變易解會。

    說不變易。

    便作不變易解會。

     汾州無業國師雲。

    如今天下解禅解道。

    如河沙數。

    說佛說心。

    有千萬億。

    纖塵不去。

    未免輪回。

    思念不忘。

    盡須沉墜。

    如斯之類。

    尚不能自識業果。

    妄言自利利他。

    自謂上流。

    竝他先德。

    但言觸目無非佛事。

    舉足皆是道場。

    原其所習。

    不如一個五戒十善凡夫。

    觀其發言嫌他二乘十地菩薩。

    且醍醐上味。

    為世所珍。

    遇斯等人。

    翻成毒藥。

    嗟乎。

    得人身者。

    如爪甲上土。

    失人身者。

    如大地土。

    良可傷哉。

    設有悟理之者。

    有一知一解。

    不是悟中之則。

    入理之門。

    便謂永出世利。

    巡山傍澗。

    輕忽上流。

    緻使心漏不盡。

    理地不明。

    空到老死無成。

    虛延歲月。

    且聰明不能敵業。

    幹慧未免苦輪。

    臨終之時。

    一毫凡聖情量不盡。

    纖塵思念未忘。

    随念受生。

    輕重五陰。

    向驢胎馬腹裡托質。

    泥犁镬湯裡煮炸一遍了。

    從前記持憶想見解智慧。

    都盧一時失卻。

    依前再為蝼蟻。

    從頭更作蚊虻。

    雖是善因。

    而遭惡果。

    祖師來至此土非常。

    有損有益。

    有益者。

    百千人中。

    撈漉一個半個。

    堪為法器。

    有損者。

    如前已明。

    從他依三乘教法修行。

    不妨卻得四果三賢。

    有進修之分。

     魏府華嚴長老示衆雲。

    不依佛法。

    一切法皆是邪法外道見解。

     道原傳燈錄雲。

    達磨大師。

    以心傳心。

    不滞名數。

    直為上上根智。

    俾忘筌忘意。

    故與台教同而不同。

    智者大師。

    窮理盡性。

    備足之門。

    故與禅宗異而非異也。

     壇經雲。

    若見一切法。

    心不染著。

    是為無念。

    用即遍一切處。

    亦不著一切處。

    但淨本心。

    使六識出六門。

    于六塵中無染無雜。

    來去自由。

    通用無滞。

    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

    名無念行。

    若百不思。

    常令念絕。

    即是法縛。

    即名邊見。

     若真修道人。

    不見世間過。

    若見他人非。

    自非卻是左。

    他非我不非。

    我非自有過。

    但自卻非心。

    打除煩惱破。

    憎愛不關心。

    長伸兩腳卧。

    欲拟化他人。

    自須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

    即是自性現。

     内心謙下是功。

    外行于禮是德。

    自性建立萬法是功。

    心體離念是德。

    不離自性是功。

    應用無染是德。

    若修功德之人。

    心即不輕。

    常行普敬。

    心常輕人。

    吾我不斷。

    即自無功。

    自性虛妄不實。

    即自無德。

     馬祖問石鞏作甚麼。

    鞏曰。

    牧牛。

    祖問作麼生牧。

    鞏曰。

    一回入草去。

    蓦鼻拽将回。

    祖曰。

    子真牧牛。

     百丈祖師雲。

    若怕臨終之時。

    慞狂不得自由。

    即須如今便自由始得。

    秪如今于一一境法。

    都無愛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