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海觀瀾卷第三

關燈
古吳蕅益比丘智旭輯 中山湯學紳康民閱梓 【禅宗要旨】 ○大方廣佛華嚴經初卷雲。

    爾時世尊于一切法成最正覺。

    智入三世。

    悉皆平等。

    其身充滿一切世間。

    其音普順十方國土。

    乃至一一毛端。

    悉能容受一切世界而無障礙。

    身徧十方而無來往。

    皆入諸相。

    了法空寂。

    三世諸佛所有神變。

    于光明中。

    靡不鹹覩。

    一切佛土。

    不思議劫所有莊嚴。

    悉令顯現。

     述曰。

    此乃所謂大徹大悟。

    圓證心性之全體大用者也。

    此之謂涅槃妙心。

    此之謂正法眼藏。

    禅者苟知以此為則。

    決不至于得少為足。

    起增上慢。

    成大妄語矣。

     ○本事經雲。

    出家有二種。

    正所應作事。

    謂靜慮聽說。

    速證于涅槃。

    靜慮慧為因。

    慧必由靜慮。

    有靜慮有慧。

    速證于涅槃。

    百千啞羊僧。

    無慧修靜慮。

    設經百千歲。

    無一得涅槃。

    勤修智慧人。

    樂聽法說法。

    斂念須臾頃。

    能速證涅槃。

     ○大寶積經出現光明會雲。

    愚人修習禅。

    樂于禅定樂。

    便起增上慢。

    謂得沙門果。

    愚人修習禅。

    無眼盡邊智。

    設于百千劫。

    彼終無解脫。

     菩薩藏會雲。

    若有樂定。

    修相應行諸菩薩等。

    未曾聽聞微妙法門。

    又不聽聞聖教法律。

    但于三摩地中。

    生知足想。

    當知是人起增上慢。

    不能解脫生老病死。

     文殊師利授記會雲。

    菩薩樂住寂靜入禅定者。

    獲十功德利益。

    一者得念。

    二者得慧。

    三者修行。

    四者迅辯。

    五者得陀羅尼。

    六者善知法生。

    七者善知法滅。

    八者戒聚無犯。

    九者諸天供養。

    十者不貪他好。

     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雲。

    禅以八法而得清淨。

    一者常居蘭若。

    宴寂思惟。

    二者不共衆人。

    群聚談說。

    三者于外境界。

    無所貪著。

    四者若身若心。

    舍諸榮好。

    五者飲食少欲。

    六者無攀緣處。

    七者不樂修飾音聲文字。

    八者轉教他人。

    令得聖樂。

     善住意天子所問經雲。

    何等比丘。

    得言禅師。

    文殊師利答言。

    此禅師者。

    于一切法。

    一行思量。

    所謂不生。

    若如是知。

    得言禅師。

    乃至無有少法可取。

    得言禅師。

    不取何法。

    所謂不取此世彼世。

    不取三界。

    至一切法悉皆不取。

    謂一切法悉無衆生。

    如是不取。

    得言禅師。

    若彼禅師無少法取。

    非取不取。

    以是義故。

    得言禅師。

     又雲。

    若有禅師生貪欲心。

    生已能離。

    能令寂靜。

    能令寂滅。

    如是得言空無所有。

    不著不取。

     大集經海慧菩薩品雲。

    菩薩若樂受寂靜樂。

    不樂聽法說法問疑。

    以寂靜故。

    煩惱不起。

    以不起故。

    不知知想。

    不離離想。

    不證證想。

    不修修想。

    不得實義。

    是名魔業。

     月藏經雲。

    與禅相應者。

    是我真子。

    從佛口生。

    從法化生。

     地藏十輪經雲。

    修定行者。

    若未成就諸三摩地。

    初夜後夜。

    當舍睡眠。

    精進修學。

    遠離愦鬧。

    少欲知足。

    無所顧戀。

    一切貪嗔忿覆惱害。

    憍慢貢高。

    悭悋嫉妒。

    離間粗惡。

    虛诳雜穢。

    一切人間嬉戲放逸。

    皆悉遠離。

     ○大般若經雲。

    不應容納失念散亂相應之心。

    經刹那頃。

    何況令其長時相續。

     小品般若經雲。

    譬如坐禅比丘從三昧起。

    以學禅故。

    不貪飲食。

     ○大智度論雲。

    邪見人。

    雖口說一切空。

    然于愛處生愛。

    嗔處生嗔。

    慢處生慢。

    癡處生癡。

    自诳其身。

    佛弟子實知空。

    心不動一切結使。

    生處不複生(亦見教觀)。

     或有菩薩。

    鈍根宿罪所覆。

    深著世樂。

    馳逸難制。

    如是人。

    深加精進。

    爾乃得定。

    行者能除身口破戒業。

    次除三惡覺觀。

    後除三細覺觀。

    所謂國土親裡不死。

    如是除已。

    即得禅定。

    離欲者。

    離五欲。

    離惡不善法者。

    離五蓋。

    将人入惡道。

    名為惡。

    障善法故。

    名不善。

     此中言無佛。

    破著佛想。

    不言取無佛相。

    若有佛。

    尚不令取。

    何況取無佛邪見。

    又佛常寂滅。

    無戲論相。

    若人分别戲論常寂滅事。

    亦堕邪見。

     ○成實論雲。

    佛法可自證知。

    不可以己所證。

    傳與他人。

    如财物等。

     若無持戒。

    則無禅定。

    又戒為菩提樹根。

    無根則無樹。

    故須淨戒。

     舍利弗阿毗昙論雲。

    若人聚集處。

    心求名利。

    便現生禅相。

    是名來禅。

    若人坐禅無儀。

    是名無益禅。

     ○出曜經雲。

    無禅不智。

    無智不禅。

    道從禅智。

    得近泥洹。

     ○南嶽思大師安樂行義雲。

    無相行者。

    一切諸法中心相寂滅。

    畢竟不生。

    行住坐卧。

    飲食語言。

    一切威儀。

    心常定故。

    諸餘禅定。

    三界次第。

    從欲界地。

    未到地。

    初禅地。

    乃至非非想地。

    有十一種差别不同。

    有法無法。

    二道為别。

    是阿毗昙雜心聖行。

    若安樂行中深妙禅定。

    即不如此。

    不依止欲界。

    不住色無色行。

    如是禅定。

    是菩薩徧行。

    畢竟無心想故。

    名無想行。

     圭峰密禅師雲。

    諸宗始祖。

    即是釋迦。

    經是佛語。

    禅是佛意。

    諸佛心口。

    必不相違。

    諸祖相承。

    根本是佛親付。

    菩薩造論。

    始末唯弘佛經。

    馬鳴龍樹。

    皆是祖師。

    造論釋經。

    數千萬偈。

    未有講者毀禅。

    禅者毀講。

    今時弟子。

    彼此迷源修心者。

    以經論為别宗。

    講說者。

    以禅門為别法。

    聞談因果修證。

    便推屬經論之家。

    不知修證。

    正是禅門之本事。

    聞說即心即佛。

    便推屬胸襟之禅。

    不知心佛。

    正是經論之本意。

     未究佛言。

    何同佛見。

     提綱。

    意在張網。

    不可去網存綱。

    舉領。

    意在著衣。

    不可棄衣取領。

     ○大般涅槃經雲。

    佛告四衆。

    吾今所有無上正法。

    悉已付囑摩诃迦葉。

    當為汝等作大依止。

    猶如如來。

     景德傳燈錄雲。

    佛告弟子摩诃迦葉。

    吾以清淨法眼涅槃妙心。

    實相無相。

    微妙正法。

    将付于汝。

    汝當護持。

    幷敕阿難副貳傳化無令斷絕。

     梅溪集。

    王荊公謂佛慧泉禅師曰。

    世尊拈花出自何經。

    泉雲。

    藏經所不載。

    公曰。

    頃在翰苑。

    偶見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三卷有雲。

    梵王在靈山會上。

    以金色波羅花獻佛。

    請佛說法。

    世尊登座。

    拈花示衆。

    人天百萬。

    悉皆罔措。

    獨迦葉破顔微笑。

    世尊曰。

    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

    分付迦葉。

     第一祖摩诃迦葉尊者。

    景德錄雲。

    告諸比丘。

    佛已荼毗。

    金剛舍利。

    非我等事。

    我等宜當結集法眼。

    無令斷絕。

    乃說偈曰。

    如來弟子。

    且莫涅槃。

    得神通者。

    當赴結集。

     第二祖阿難尊者。

    佛祖統紀雲。

    遊行至竹林中。

    聞比丘誦偈。

    若人生百歲。

    不見水潦涸。

    不如生一日。

    而得覩見之。

    阿難慘然曰。

    此非佛偈。

    當雲。

    若人生百歲。

    不解生滅法。

    不如生一日。

    而得解了之。

    比丘向其師說。

    師曰。

    阿難老朽。

    言不可信。

    阿難後時。

    聞比丘猶誦前偈。

    即自思惟。

    今此比丘。

    不受吾教。

    于世無益。

    宜入涅槃。

     第十九祖鸠摩羅多尊者。

    告阇夜多曰。

    業從惑生。

    惑因識有。

    識依不覺。

    不覺依心。

    心本清淨。

    無生滅。

    無造作。

    無報應。

    無勝負。

    寂寂然。

    靈靈然。

    汝若入此法門。

    可與諸佛同矣。

    一切善惡。

    有為無為。

    皆如夢幻。

    夜多承言領旨。

    即發宿慧。

    出家受具。

    (出景德錄) 第二十一祖婆修盤頭尊者(此雲徧行)。

    自說宿命雲。

    憶念七劫前。

    師于智者月淨。

    記我非久當證斯陀含果。

    時有大光明菩薩出世。

    我策杖禮谒。

    師叱我曰。

    重子輕父。

    一何鄙哉。

    我問其過。

    師曰。

    汝禮大光明菩薩。

    以杖倚壁畫佛面。

    以此過慢。

    遂失二果。

    (出景德錄) 第二十八祖菩提達摩尊者。

    此土初祖也。

    景德錄第三卷雲。

    有道育慧可二沙門。

    年雖後生。

    俊志高遠。

    幸逢法師。

    事之數載。

    法師感其精誠。

    誨以真道。

    令如是安心。

    所謂壁觀(即所謂外息諸緣。

    内心無喘。

    心如牆壁。

    可以入道)。

    如是發行。

    所謂四行。

    如是順物。

    防護譏嫌。

    如是方便。

    遣其不著。

    夫入道多途。

    要唯二種。

    一是理入。

    二是行入。

    理入者。

    謂藉教悟宗。

    深信含生同一真性。

    但為客麈妄想所覆。

    不能顯了。

    若舍僞歸真。

    凝住壁觀。

    無自無他。

    凡聖等一。

    堅住不移。

    不随他教。

    此即與現冥符。

    無有分别。

    寂然無為。

    名理入也。

    行入四行。

    萬行同攝。

    初報怨行者。

    謂修道人。

    若受苦時。

    當念往劫。

    舍本逐末。

    多起愛憎。

    今雖無犯。

    是我宿殃。

    惡業果熟。

    非天非人所能見與。

    甘心忍受。

    都無怨訴。

    經雲。

    逢苦不憂。

    何以故。

    識達故。

    此心生時。

    與理相應。

    體怨進道。

    故言報怨行也。

    二随緣行者。

    衆生無我。

    苦樂皆從緣生。

    縱得榮譽等事。

    宿因所構。

    今方得之。

    緣盡還無。

    何喜之有。

    得失從緣。

    心無增減。

    喜風不動。

    冥順于道也。

    三無所求行者。

    世人長迷。

    處處貪著。

    名之為求。

    智者悟真。

    理與俗反。

    安心無為。

    形随運轉。

    萬有斯空。

    無所願樂。

    有身皆苦。

    誰得而安。

    經雲。

    有求皆苦。

    無求乃樂。

    故言無所求行也。

    四稱法行者。

    性淨之理。

    目之為法。

    此理衆相斯空。

    無染無著。

    無彼無此。

    經雲。

    法無衆生。

    離衆生垢故。

    法無有我。

    離我垢故。

    智者若能信解此理。

    應當稱法而行。

    法體無悭。

    于身命财。

    行檀舍施。

    心無悋惜。

    達解三空。

    不倚不著。

    但為去垢。

    稱化衆生而不取相。

    此為自行。

    複能利他。

    亦能莊嚴菩提之道。

    檀施既爾。

    餘五亦然。

    為除妄想。

    修行六度而無所行。

    是為稱法行也。

     又謂二祖曰。

    二百年後。

    衣鉢止而不傳。

    法亦大盛。

    當是知道者多。

    行道者少。

    說理者多。

    悟理者少。

     又雲。

    此有楞伽經四卷。

    蓋如來極談法要。

    亦可以與世開示悟入。

     祖為期城太守楊炫之說偈曰。

    亦不覩惡而生嫌。

    亦不觀善而勤措。

    亦不舍智而近愚。

    亦不抛迷而就悟。

    達大道兮過量。

    通佛心兮出度。

    不與凡聖同纏。

    超然名之曰祖。

     傅大士心王銘雲。

    觀心空王。

    玄妙難測。

    無形無相。

    有大神力。

    能滅千災。

    成就萬德。

    體性雖空。

    能施法則。

    觀之無形。

    呼之有聲。

    為大法将。

    心戒傳經。

    水中鹽味。

    色裡膠青。

    決定是有。

    不見其形。

    心王亦爾。

    身内居停。

    面門出入。

    應物随情。

    自在無礙。

    所作皆成。

    了本識心。

    識心見佛。

    是心是佛。

    是佛是心。

    念念佛心。

    佛心念佛。

    欲得早成。

    戒心自律。

    淨律淨心。

    心即是佛。

    除此心王。

    更無别佛。

    欲求成佛。

    莫染一物。

    心性雖空。

    貪嗔體實。

    入此法門。

    端坐成佛。

    到彼岸已。

    得波羅蜜。

    慕道真士。

    自觀自心。

    知佛在内。

    不向外尋。

    即心即佛。

    即佛即心。

    心明識佛。

    曉了識心。

    離心非佛。

    離佛非心。

    非佛莫測。

    無所堪任。

    執空滞寂。

    于此漂沈。

    諸佛菩薩。

    非此安心。

    明心大士。

    悟此玄音。

    身心性妙。

    用無更改。

    是故智者。

    放心自在。

    莫言心王。

    空無體性。

    能使色身。

    作邪作正。

    非有非無。

    隐顯不定。

    心性離空。

    能凡能聖。

    是故相勸。

    好自防慎。

    刹那造作。

    還複漂沈。

    清淨心智。

    如世黃金。

    般若法藏。

    竝在身心。

    無為法寶。

    非淺非深。

    諸佛菩薩。

    了此本心。

    有緣遇者。

    非去來今。

     第二十九祖慧可大師。

    此土二祖也。

    景德錄雲。

    北齊天平二年。

    有一居士。

    年逾四十。

    不言名氏。

    聿來設禮。

    問曰。

    弟子身纏夙恙。

    請和尚忏罪。

    師曰。

    将罪來與汝忏。

    居士良久雲。

    覓罪不可得。

    師曰。

    我與汝忏罪竟。

    宜依佛法僧住。

    居士曰。

    今見和尚。

    已知是僧。

    未審何名佛法。

    師曰。

    是心是佛。

    是心是法。

    法佛無二。

    僧寶亦然。

    居士曰。

    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内。

    不在外。

    不在中間。

    如其心然。

    佛法無二也。

    師即為剃發。

    名為僧璨。

    其年三月十八日。

    于光福寺受具。

    自玆疾漸愈。

    執侍經二載。

    付以法。

    幷信衣。

     僧那禅師。

    姓馬氏。

    少通墳典。

    年二十一。

    講禮易于東海。

    聽者如市。

    後投二祖出家。

    永捐世典。

    唯一衣一鉢。

    一坐一食。

    奉頭陀行。

    謂門人慧滿曰。

    祖師心印。

    非專苦行。

    但助道耳。

    若契本心。

    發随意真光之用。

    則苦行如握土成金。

    若唯修苦行。

    而不明本心。

    為憎愛所縳。

    則苦行如黑月夜。

    履于險道。

    汝欲明本心者。

    當審谛推察。

    遇色遇聲未起覺觀時。

    心何所之。

    是無耶。

    是有耶。

    既不堕有無處所。

    則心珠獨朗。

    常照世間。

    無一塵許間隔。

    未嘗有一刹那頃斷續之相。

    故我初祖兼付楞伽經四卷。

    謂我師二祖曰。

    吾觀震旦。

    唯有此經可以印心。

    仁者依行。

    自得度世。

    又二祖凡說法竟。

    乃曰。

    此經四世之後。

    變成名相。

    深可悲哉。

    (出景德錄) 向居士。

    幽栖林野。

    木食澗飲。

    北齊天保初。

    聞二祖盛化。

    乃緻書曰。

    影由形起。

    響逐聲來。

    弄影勞形。

    不識形為影本。

    揚聲止響。

    不知聲是響根。

    除煩惱而趣涅槃。

    喻去形而覓影。

    離衆生而求佛果。

    喻默聲而尋響。

    故知迷悟一途。

    愚智非别。

    無名作名。

    因其名則是非生矣。

    無理作理。

    因其理則诤論起矣。

    幻化非真。

    誰是誰非。

    虛妄無實。

    何空何有。

    将知得無所得。

    失無所失。

    未及造谒。

    聊此申意。

    伏望答之。

    二祖答曰。

    備觀來意皆如實。

    真幽之理竟不殊。

    本迷摩尼謂瓦礫。

    豁然自覺是真珠。

    無明智慧等無異。

    當知萬法即皆如。

    愍此二見之徒輩。

    申辭措筆作斯書。

    觀身與佛不差别。

    何須更覓彼無餘。

    (景德錄) 慧滿禅師嘗示人曰。

    諸佛說心。

    令知心相是虛妄。

    今乃重加心相。

    深違佛意。

    又增論議。

    殊乖大理。

    故常赍楞伽經四卷以為心要。

    如說而行。

    (景德錄) 第三十祖僧璨大師。

    此土三祖。

    信心銘雲。

    至道無難。

    惟嫌揀擇。

    但莫憎愛。

    洞然明白。

    毫厘有差。

    天地懸隔。

    欲得現前。

    莫存順逆。

    違順相争。

    是為心病。

    不識玄旨。

    徒勞念靜。

    圓同太虛。

    無欠無餘。

    良由取舍。

    所以不如。

    莫逐有緣。

    勿住空忍。

    一種平懷。

    泯然自盡。

    止動歸止。

    止更彌動。

    惟滞兩邊。

    寍知一種。

    一種不通。

    兩處失功。

    遣有沒有。

    存空背空。

    多言多慮。

    轉不相應。

    絕言絕慮。

    無處不通。

    歸根得旨。

    随照失宗。

    須臾處照。

    勝卻前空。

    前空轉變。

    皆由妄見。

    不用求真。

    唯須息見。

    二見不住。

    慎莫追尋。

    才有是非。

    紛然失心。

    二由一有。

    一亦莫守。

    一心不生。

    萬法無咎。

    無咎無法。

    不生不心。

    能随境滅。

    境逐能沈。

    境由能境。

    能由境能。

    欲知兩段。

    元是一空。

    一空同兩。

    齊含萬象。

    不見精粗。

    寍有偏黨。

    大道體寬。

    無易無難。

    小見狐疑。

    轉急轉遲。

    執之失度。

    必入邪路。

    放之自然。

    體無去住。

    任性合道。

    逍遙絕惱。

    系念乖真。

    昏沉不好。

    不好勞神。

    何用疎親。

    欲取一乘。

    勿惡六塵。

    六塵不惡。

    還同正覺。

    智者無為。

    愚人自縛。

    法無異法。

    妄自愛著。

    将心用心。

    豈非大錯。

    迷生寂亂。

    悟無好惡。

    一切二邊。

    良由斟酌。

    夢幻空花。

    何勞把捉。

    得失是非。

    一時放卻。

    若眼不睡。

    諸夢自除。

    心若不異。

    萬法一如。

    一如體玄。

    兀爾忘緣。

    萬法齊歸。

    觀複自然。

    泯其所以。

    不可方比。

    止動無動。

    動止無止。

    兩既不成。

    一何有爾。

    究竟窮極。

    不存軌則。

    契心平等。

    所作俱息。

    狐疑盡淨。

    正信調直。

    一切不留。

    無可記憶。

    虛明自照。

    不勞心力。

    非思量處。

    識情難測。

    真如法界。

    無他無自。

    要急相應。

    唯言不二。

    不二皆同。

    無不包容。

    十方智者。

    皆入此宗。

    宗非促延。

    一念萬年。

    無在不在。

    十方目前。

    極小同大。

    忘絕境界。

    極大同小。

    不見邊表。

    有即是無。

    無即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