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海觀瀾卷第二

關燈
益。

    所謂禅定神通滅苦解脫等。

     佛地經論雲。

    菩薩不應于聲聞不生恭敬。

    由是贊歎聲聞功德。

    亦令其餘于聲聞衆生淨信故。

     一切衆生無始時來。

    習善時少。

    造惡時多。

    是故善法雖遇強緣。

    亦難生長。

    惡法雖遇少小外緣。

    則便熾盛。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雲。

    菩薩有四種非善知識。

    一者求聲聞人。

    但欲自度。

    二者求緣覺人。

    喜樂小事。

    三者讀外經典路伽耶等。

    四者習學一切文辭。

    嚴飾所有。

    親近此四種者。

    但增世利。

    不增法利。

     菩薩有四種真實功德。

    一者能信解空。

    亦信因果。

    二者知一切法無有吾我。

    而于衆生起大悲心。

    三者深樂涅槃。

    而遊生死。

    四者所作施行。

    皆為衆生。

    不求果報。

    若如是者。

    即生在佛家。

     大寶積經論雲。

    不以空故。

    令諸法空。

    但法性自空。

    不以無相故。

    令諸法無相。

    但法自無相。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雲。

    外道之人。

    依粗無智。

    是故不識無我體相。

    自他身中。

    執著有我。

    聲聞分知無我。

    法相複有不知。

    是故名為中無智闇。

    始發心菩薩。

    少分能知諸法無我。

    複有不知有微無智。

    離于有相。

    取于無相。

     大智度論雲。

    諸結使。

    皆屬愛見。

    屬愛煩惱。

    覆心。

    屬見煩惱。

    覆慧。

    如是離愛故。

    屬愛結使亦離。

    得心解脫。

    如是無明離故。

    屬見結使亦離。

    得慧解脫。

     舍除五陰。

    名棄擔。

    荷負佛法中。

    自利利他二種功德。

    名能擔。

     諸外道輩。

    自著于法。

    若請若不請。

    而自為人說。

    佛于諸法。

    不著不愛。

    為憐愍衆生故。

    有請說者。

    佛便為說。

    不以無請。

    而初轉法輪。

     若不以理求一切法。

    則不可得。

    若以理求之。

    則無不得。

    譬如鑽火。

    以木則可得。

    析薪求火。

    火不可得。

     非但言說。

    名為法施。

    常以淨心善心。

    以教一切。

    是名法施。

     如佛所說。

    利養瘡深。

    譬如斷皮至肉。

    斷肉至骨。

    斷骨至髓。

    人著利養。

    則破持戒皮。

    斷禅定肉。

    破智慧骨。

    失微妙善心髓。

     若無精進。

    則衆事不辦。

    精進者。

    無處不有。

    既總衆法。

    而别自有門。

    譬如無明使。

    徧在一切諸使中。

    而别有不共無明。

     問曰。

    諸法實相。

    無為無作。

    精進有為。

    有作相。

    雲何以實相為首。

    答曰。

    雖知諸法實相。

    無為無作。

    以本願大悲。

    欲度衆生故。

    于無作中。

    以精進力。

    度脫一切。

    複次。

    若諸法實相。

    無為無作。

    如涅槃相。

    無一無二。

    汝雲何言實相與精進相異耶。

     邪見人。

    雖口說一切空。

    然于愛處生愛。

    嗔處生嗔。

    慢處生慢。

    癡處生癡。

    自诳其身。

    佛弟子實知空心。

    不動一切結使。

    生處不複生。

     菩薩聞一切音聲語言。

    分别本末。

    觀其實相。

    知音聲語言。

    念念生滅。

    音聲已滅。

    而衆生憶念取相。

    念是已滅之語。

    作是念言。

    是人罵我。

    而生嗔恚。

    稱贊亦如是。

    是菩薩能如是觀。

    衆生雖百千劫罵詈。

    不生嗔心。

    若百千劫稱贊。

    亦不歡喜。

    知音聲生滅。

    如響相。

    又如鼓聲。

    無有作者。

    是無住處。

    畢竟空故。

    但诳愚夫之耳。

    是名入音聲陀羅尼。

    菩薩能令一切法。

    悉為佛法。

    無有聲聞辟支佛法。

    凡夫之法。

    種種差别。

     以無始空。

    破無始見。

    又不堕有始見。

    譬如救人于火。

    不應著深水中。

    令破是無始。

    亦不著有始中。

    是則行于中道。

     為破凡夫所知故。

    名為聖智。

    若無凡夫法。

    則無聖法。

    如無病。

    則無藥。

    是故經言。

    離凡夫法。

    更無聖法。

    凡夫法性。

    即是聖法。

     有人著常颠倒。

    故舍常相。

    不著無常相。

    是名法印。

    非謂舍常著無常者。

    以為法印。

    我乃至寂滅亦如是。

    地有色香味觸。

    重故。

    自無所作。

    水少香故。

    動作勝地。

    火少香味故。

    勢勝于水。

    風少色香味故。

    動作勝火。

    心無四事故。

    所為力大。

    又以心多煩惱結使系縛故。

    令心力微少。

    有漏善心。

    雖無煩惱。

    以取諸法相故。

    其力亦少。

    二乘無漏心。

    雖不取相。

    以智慧有量。

    及出無漏道時。

    六情随俗分别。

    取諸法相故。

    不盡心力。

    諸佛及大菩薩。

    智慧無量無邊。

    常處禅定。

    于世間涅槃。

    無所分别。

    諸法實相。

    其實不異。

    但智有優劣。

     得不可得者。

    堕于斷滅。

    不得不可得者。

    是為慧方便。

    不堕斷滅。

    若無慧方便者。

    取三事相。

    若以三事空。

    則取無相。

    有慧方便者。

    從本以來不見三事相。

    是故不堕有無中。

     佛以般若為母。

    般舟三昧為父。

     無常破常。

    不應以無常為是。

    苦樂我非我等亦如是。

     空破悭而不破檀。

    餘五法亦如是。

     諸法畢竟空。

    而亦不斷滅。

    生死雖相續。

    亦不是常。

    無量阿僧祇劫業因緣雖過去。

    亦能生果報而不滅。

    是名微妙難知。

     非但度衆生得成佛。

    諸佛深法應當聽聞故。

     不求名利供養恭敬。

    不貪弟子。

    不恃智慧。

    亦不自高。

    輕于餘人。

    亦不譏刺。

    但念十方諸佛。

    慈心念衆生。

    我亦如是學佛道。

    說法無所依止。

    适無所著。

    但為衆生。

    令知諸法實相。

    如是清淨說法。

    世世不失智慧光明。

    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凡夫法。

    虛诳不可得。

    故非縛。

    聖人法。

    畢竟空不可得。

    故非解。

     諸煩惱不牽堕凡夫中。

    故言不縛。

    不以諸無漏法。

    破煩惱。

    故言不解。

     行者以有為患。

    用空破有。

    心複貴空。

    著于空者。

    則堕斷滅。

     初略後廣。

    為解義故。

    初廣後略。

    為易持故。

     離别常人易。

    離别知識難。

    離别知識易。

    離别父子難。

    離别父子易。

    自離其身難。

    自離其身易。

    離其心者難。

     貪除。

    則五蓋盡去。

    猶如破竹。

    初節既破。

    餘節皆去。

     四正勤。

    四如意足。

    雖各各别位。

    皆在四念處中。

    慧多。

    故名四念處。

    精進多。

    故名四正勤。

    定多。

    故名四如意足(欲定。

    心定。

    精進定。

    思惟定)。

    菩薩出家持戒。

    說法能斷衆疑。

    或時自恃而生憍慢。

    應作是念。

    我剃頭著染衣。

    持鉢乞食。

    此是破憍慢法。

    雲何于中生憍慢。

    又此憍慢。

    覆沒功德。

    人所不愛。

    惡聲流布。

    後世常生弊惡畜生中。

    若生人中。

    卑鄙下賤。

    以破憍慢故。

    常生尊貴。

    終不在下賤家生。

     如雨堕。

    不住山頂。

    必歸下處。

    若人憍心自高。

    則法不入。

    若人恭敬善師。

    則功德歸之。

     若有能開釋深義。

    解散疑結。

    于我有益。

    則盡心敬之。

    不念餘惡。

    如弊囊盛寶。

    不得以囊惡故。

    不取其寶。

    又如夜行險道。

    弊人執炬。

    不得以人惡故。

    不取其照。

    菩薩亦如是。

    于師得智慧光明。

    不計其惡。

    複次。

    菩薩作是念。

    法師好惡。

    非是我事。

    我所求者。

    惟欲聞法以自利益。

    如泥像木像。

    無實功德。

    因發佛想故。

    得無量福。

    何況是人。

    智慧方便。

    能為人說。

    以是故。

    法師有過。

    于我無咎。

     若說聲聞辟支佛事。

    猶為無益之言。

    何況餘事(亦見律宗)。

     菩薩深入實相。

    然後悲念衆生。

    譬如人有一子。

    得好寶物。

    深心愛念。

    欲以與之。

     凡夫人法。

    虛诳無實。

    雖複肉眼所見。

    與畜生無異。

    是不可信。

     示人好醜。

    善不善。

    應行不應行。

    生死為醜。

    涅槃安隐為好。

    分别三乘。

    分别六度。

    如是等名示。

    教言。

    汝舍惡行善。

    是教。

    未得善法味故。

    心則退沒。

    為說法引導令出。

    汝莫于因時求果。

    汝今雖勤苦。

    果報出時。

    大得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