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海觀瀾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益。
令其心利。
故名利。
随其所行而贊歎之。
令其心喜。
若樂布施者。
贊布施則喜。
故名喜。
以此四事。
莊嚴說法。
不破清淨住。
但破計我邪見取相心住。
譬如治田。
去其穢草。
是般若波羅蜜雖畢竟空。
而不堕斷滅。
雖分别有三乘。
亦不生著心。
于三事中。
不取定相。
是事甚深微妙。
般若波羅蜜。
無覺觀語言相。
而因此語言經卷。
能得此般若波羅蜜。
是故以名字經卷。
名為般若波羅蜜。
譬如毒蛇欲食蝦蟇。
常随逐之。
蝦蟇到摩隻藥所。
蛇聞藥氣。
毒即消滅。
壞法惡人。
亦複如是。
欲壞行智度人。
常随逐之。
以般若力故。
嗔恚邪見毒滅。
有降伏得道者。
有作弟子者。
有複道還去者。
若一心深信。
則供養經卷勝。
若不一心。
雖受持而不如。
若有行者。
一心求佛道。
折伏結使。
衣服淨潔。
所說法處清淨。
華香幡蓋。
香水灑地。
無處不淨。
是故諸天歡喜。
亦利益諸聽者。
有為善法。
是行處。
無為法。
是依止處。
餘無記不善法。
以舍離故不說。
此是新發心菩薩所學。
若得般若方便力。
應無生忍。
則不愛行法。
不憎舍法。
不離有為法。
而有無為法。
獨行讀誦。
正憶念雖難。
或以我心故。
功德小。
以經卷與他者。
有大悲心作佛道因緣無吾我故。
功德為大。
名字語言同。
而心義異。
如以著心取相。
說五陰等無常。
乃至無生無滅。
是相似般若。
若以不著心。
不取相。
說五陰無常。
但為破常颠倒故。
不著無常。
是真實般若。
新發意菩薩。
先教取相随喜。
漸得方便力。
爾乃能行無相随喜。
譬如鳥子。
羽翼未成。
不可逼令高翔。
六翮成就。
則能遠飛。
如人著木屐踐刺。
刺則摧折。
佛以禅定智慧屐。
摧五欲刺。
名滅。
假名相者。
如車屋林軍。
衆生諸法和合中。
便有是名。
無明力故。
取是假名相。
起諸煩惱業。
法相者。
五陰。
十二入。
十八界等。
肉眼觀故有。
慧眼觀故無。
是故法亦虛诳。
妄語應舍離。
離是二相。
餘但有無相相。
有人取是無相相。
還生結使。
是故亦不應取無相相。
若但行般若。
則心散亂。
不調順。
多生疑悔邪見。
失般若智慧相。
若與五波羅蜜合行。
則調順不錯。
能成辦衆事。
分别諸法大小。
有所得為失。
著不大不小等空相。
亦是失。
先世罪重。
今世不如所說行。
故不得般若力。
非般若過。
知色等法。
不可思議。
若住是不可思議中。
則不具足般若波羅蜜。
取不可思議相故。
若悋惜法。
則常生邊地無佛法處。
法師愛法著法。
求名聲故。
自恣樂說。
無有義理。
如逸馬難制。
又如大水暴漲。
衆穢渾雜。
是為魔事。
聞持陀羅尼。
能持能誦。
不能解義。
或得諸法實相陀羅尼義。
而不能次第讀誦。
師徒宜應和合。
一切惡事。
不應計念。
下者聞般若。
直信聽受。
不問義。
中者聞已問義。
而不能行。
上者聞解能行。
如小火能燒。
何況大者。
菩薩亦如是。
新學時。
能以般若轉世間法。
令畢竟空。
燒諸煩惱。
何況得力具足。
聞所說而信者。
不名為信。
智慧知已。
名為信。
但說無法。
所利少。
若說有法。
所利亦少。
今說有無二法具足故。
得無生忍。
譬如二輪具足故。
能有所至。
因緣生法無自性。
無自性故。
即是畢竟空。
是畢竟空。
從本以來空。
非佛所作。
亦非餘人所作。
諸佛為可度衆生故。
說是畢竟空相。
即是一切諸法實體。
不因内外有。
觀一切法空。
空亦空。
故不著空。
不妨憐愍衆生。
觀憐愍衆生。
亦不著衆生。
不取衆生相。
但引導入空。
故不妨空。
諸神天輕賤妄語人。
若菩薩不如所說行。
則五種執金剛神舍離。
不複守護。
惡鬼得便。
是人喜生惡心。
惡心故。
則生惡業。
惡業故。
則堕惡道。
語言能持義。
若失語言。
則義不可得。
當來世求三乘人。
聞佛說空無所有性。
以罪重智鈍故。
取空相。
便言凡夫惡人。
何以名垢。
出家得道人。
何以名淨。
是人不解佛語深義。
以何事而說。
著是空故。
言何用持戒等為。
即生邪見。
破正見。
破戒。
破威儀。
無所畏忌。
堕三惡道。
若不修道。
尚無少許攝心樂。
何況道果。
若心取相修道。
雖有攝心禅定樂。
無有道果。
若不取相著心修道。
則有道果。
諸佛以說法猛風。
吹卻颠倒雲翳。
令得清淨。
而諸法性。
常自無垢無淨。
是菩薩知一切法性空故。
能行一切種種道度衆生。
菩薩遠離憐愍衆生心。
但行般若求諸法實相。
或堕邪見中。
大乘莊嚴經論雲。
八種過者。
一懈怠。
二不解義。
三拒請。
四不開義。
五不斷疑。
六斷疑不決定。
七心有厭退。
不一切時說故。
八有悋。
不盡開示故。
一切諸佛如是八過。
悉皆遠離。
是故得成無上說法。
方便心論雲。
凡所言說。
但飾文辭。
無有義趣。
皆名為失。
又雖有義理。
而無次第。
亦名言失。
廣百論釋雲。
要具三德。
名為法器。
一者禀性柔和。
無有偏黨。
恒自審察。
不貪己見。
二者常希勝解。
求法無厭。
不守己分。
而生喜足。
三者為性聰慧。
于善惡言。
能正了知得失差别。
若無如是所說三德。
雖有師資。
終無勝利。
又雲。
劣慧者前。
不應辄說空無我理。
增其惡見。
謂初我執。
唯背涅槃。
後惡取空。
兼向惡趣。
大乘集菩薩學論雲。
于如來教。
唯文字想而無入解。
皆名謗法。
禅法要解經雲。
若能依義。
一切諸經皆是了義。
義畢竟空。
不可說相故。
若不依義。
是人于諸經皆不了義。
以無深智。
随逐音聲故。
○成實論雲。
佛法貴如說行。
非但言說。
佛法應當自身作證。
不但随他。
如佛語比丘。
汝等莫但信我語。
當自思惟。
是法可行。
是不可行。
三法度論雲。
若能除淫怒癡。
是多聞。
餘者。
非多聞。
○出曜經雲。
所謂持法者。
不必多誦習。
若少有所聞。
具足法身行。
是謂持法人。
以法自将養。
雖多誦習義。
放逸不從正。
如牧數他牛。
不獲沙門果。
雖誦千章。
不義何益。
寍解一句。
聞可得道。
雖壽百年。
無慧不定。
不如一日。
黠慧有定。
南嶽思大師示衆雲。
道源不遠。
性海非遙。
但向己求。
莫從他覓。
覓即不得。
得亦不真。
偈曰。
頓悟心源開寶藏。
隐顯靈通現真相。
獨行獨坐常巍巍。
百億化身無數量。
縱令逼塞滿虛空。
看時不見微塵相。
可笑物兮無比況。
口吐明珠光晃晃。
尋常見說不思議。
一語标名言下當。
又偈曰。
天不能蓋地不載。
無去無來無障礙。
無長無短無青黃。
不在中間及内外。
超群出衆太虛玄。
指物傳心人不會。
續高僧傳雲。
道障之起。
起乎心行。
道則無滞。
滞則障道。
焉有多聞。
能為道障。
有宋高僧傳雲。
唐京兆大興善寺含光至西土。
有梵僧雲。
曾聞台教定邪正。
曉偏圓。
明止觀。
功推第一。
再三囑光。
或因緣重至。
為翻唐為梵附來。
某願受持。
屢屢握手叮囑。
續傳燈錄。
靈隐本禅師示看經僧偈曰。
看經不識經。
徒勞損眼睛。
欲得不損眼。
分明識取經。
法海觀瀾卷二終
令其心利。
故名利。
随其所行而贊歎之。
令其心喜。
若樂布施者。
贊布施則喜。
故名喜。
以此四事。
莊嚴說法。
不破清淨住。
但破計我邪見取相心住。
譬如治田。
去其穢草。
是般若波羅蜜雖畢竟空。
而不堕斷滅。
雖分别有三乘。
亦不生著心。
于三事中。
不取定相。
是事甚深微妙。
般若波羅蜜。
無覺觀語言相。
而因此語言經卷。
能得此般若波羅蜜。
是故以名字經卷。
名為般若波羅蜜。
譬如毒蛇欲食蝦蟇。
常随逐之。
蝦蟇到摩隻藥所。
蛇聞藥氣。
毒即消滅。
壞法惡人。
亦複如是。
欲壞行智度人。
常随逐之。
以般若力故。
嗔恚邪見毒滅。
有降伏得道者。
有作弟子者。
有複道還去者。
若一心深信。
則供養經卷勝。
若不一心。
雖受持而不如。
若有行者。
一心求佛道。
折伏結使。
衣服淨潔。
所說法處清淨。
華香幡蓋。
香水灑地。
無處不淨。
是故諸天歡喜。
亦利益諸聽者。
有為善法。
是行處。
無為法。
是依止處。
餘無記不善法。
以舍離故不說。
此是新發心菩薩所學。
若得般若方便力。
應無生忍。
則不愛行法。
不憎舍法。
不離有為法。
而有無為法。
獨行讀誦。
正憶念雖難。
或以我心故。
功德小。
以經卷與他者。
有大悲心作佛道因緣無吾我故。
功德為大。
名字語言同。
而心義異。
如以著心取相。
說五陰等無常。
乃至無生無滅。
是相似般若。
若以不著心。
不取相。
說五陰無常。
但為破常颠倒故。
不著無常。
是真實般若。
新發意菩薩。
先教取相随喜。
漸得方便力。
爾乃能行無相随喜。
譬如鳥子。
羽翼未成。
不可逼令高翔。
六翮成就。
則能遠飛。
如人著木屐踐刺。
刺則摧折。
佛以禅定智慧屐。
摧五欲刺。
名滅。
假名相者。
如車屋林軍。
衆生諸法和合中。
便有是名。
無明力故。
取是假名相。
起諸煩惱業。
法相者。
五陰。
十二入。
十八界等。
肉眼觀故有。
慧眼觀故無。
是故法亦虛诳。
妄語應舍離。
離是二相。
餘但有無相相。
有人取是無相相。
還生結使。
是故亦不應取無相相。
若但行般若。
則心散亂。
不調順。
多生疑悔邪見。
失般若智慧相。
若與五波羅蜜合行。
則調順不錯。
能成辦衆事。
分别諸法大小。
有所得為失。
著不大不小等空相。
亦是失。
先世罪重。
今世不如所說行。
故不得般若力。
非般若過。
知色等法。
不可思議。
若住是不可思議中。
則不具足般若波羅蜜。
取不可思議相故。
若悋惜法。
則常生邊地無佛法處。
法師愛法著法。
求名聲故。
自恣樂說。
無有義理。
如逸馬難制。
又如大水暴漲。
衆穢渾雜。
是為魔事。
聞持陀羅尼。
能持能誦。
不能解義。
或得諸法實相陀羅尼義。
而不能次第讀誦。
師徒宜應和合。
一切惡事。
不應計念。
下者聞般若。
直信聽受。
不問義。
中者聞已問義。
而不能行。
上者聞解能行。
如小火能燒。
何況大者。
菩薩亦如是。
新學時。
能以般若轉世間法。
令畢竟空。
燒諸煩惱。
何況得力具足。
聞所說而信者。
不名為信。
智慧知已。
名為信。
但說無法。
所利少。
若說有法。
所利亦少。
今說有無二法具足故。
得無生忍。
譬如二輪具足故。
能有所至。
因緣生法無自性。
無自性故。
即是畢竟空。
是畢竟空。
從本以來空。
非佛所作。
亦非餘人所作。
諸佛為可度衆生故。
說是畢竟空相。
即是一切諸法實體。
不因内外有。
觀一切法空。
空亦空。
故不著空。
不妨憐愍衆生。
觀憐愍衆生。
亦不著衆生。
不取衆生相。
但引導入空。
故不妨空。
諸神天輕賤妄語人。
若菩薩不如所說行。
則五種執金剛神舍離。
不複守護。
惡鬼得便。
是人喜生惡心。
惡心故。
則生惡業。
惡業故。
則堕惡道。
語言能持義。
若失語言。
則義不可得。
當來世求三乘人。
聞佛說空無所有性。
以罪重智鈍故。
取空相。
便言凡夫惡人。
何以名垢。
出家得道人。
何以名淨。
是人不解佛語深義。
以何事而說。
著是空故。
言何用持戒等為。
即生邪見。
破正見。
破戒。
破威儀。
無所畏忌。
堕三惡道。
若不修道。
尚無少許攝心樂。
何況道果。
若心取相修道。
雖有攝心禅定樂。
無有道果。
若不取相著心修道。
則有道果。
諸佛以說法猛風。
吹卻颠倒雲翳。
令得清淨。
而諸法性。
常自無垢無淨。
是菩薩知一切法性空故。
能行一切種種道度衆生。
菩薩遠離憐愍衆生心。
但行般若求諸法實相。
或堕邪見中。
大乘莊嚴經論雲。
八種過者。
一懈怠。
二不解義。
三拒請。
四不開義。
五不斷疑。
六斷疑不決定。
七心有厭退。
不一切時說故。
八有悋。
不盡開示故。
一切諸佛如是八過。
悉皆遠離。
是故得成無上說法。
方便心論雲。
凡所言說。
但飾文辭。
無有義趣。
皆名為失。
又雖有義理。
而無次第。
亦名言失。
廣百論釋雲。
要具三德。
名為法器。
一者禀性柔和。
無有偏黨。
恒自審察。
不貪己見。
二者常希勝解。
求法無厭。
不守己分。
而生喜足。
三者為性聰慧。
于善惡言。
能正了知得失差别。
若無如是所說三德。
雖有師資。
終無勝利。
又雲。
劣慧者前。
不應辄說空無我理。
增其惡見。
謂初我執。
唯背涅槃。
後惡取空。
兼向惡趣。
大乘集菩薩學論雲。
于如來教。
唯文字想而無入解。
皆名謗法。
禅法要解經雲。
若能依義。
一切諸經皆是了義。
義畢竟空。
不可說相故。
若不依義。
是人于諸經皆不了義。
以無深智。
随逐音聲故。
○成實論雲。
佛法貴如說行。
非但言說。
佛法應當自身作證。
不但随他。
如佛語比丘。
汝等莫但信我語。
當自思惟。
是法可行。
是不可行。
三法度論雲。
若能除淫怒癡。
是多聞。
餘者。
非多聞。
○出曜經雲。
所謂持法者。
不必多誦習。
若少有所聞。
具足法身行。
是謂持法人。
以法自将養。
雖多誦習義。
放逸不從正。
如牧數他牛。
不獲沙門果。
雖誦千章。
不義何益。
寍解一句。
聞可得道。
雖壽百年。
無慧不定。
不如一日。
黠慧有定。
南嶽思大師示衆雲。
道源不遠。
性海非遙。
但向己求。
莫從他覓。
覓即不得。
得亦不真。
偈曰。
頓悟心源開寶藏。
隐顯靈通現真相。
獨行獨坐常巍巍。
百億化身無數量。
縱令逼塞滿虛空。
看時不見微塵相。
可笑物兮無比況。
口吐明珠光晃晃。
尋常見說不思議。
一語标名言下當。
又偈曰。
天不能蓋地不載。
無去無來無障礙。
無長無短無青黃。
不在中間及内外。
超群出衆太虛玄。
指物傳心人不會。
續高僧傳雲。
道障之起。
起乎心行。
道則無滞。
滞則障道。
焉有多聞。
能為道障。
有宋高僧傳雲。
唐京兆大興善寺含光至西土。
有梵僧雲。
曾聞台教定邪正。
曉偏圓。
明止觀。
功推第一。
再三囑光。
或因緣重至。
為翻唐為梵附來。
某願受持。
屢屢握手叮囑。
續傳燈錄。
靈隐本禅師示看經僧偈曰。
看經不識經。
徒勞損眼睛。
欲得不損眼。
分明識取經。
法海觀瀾卷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