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海觀瀾卷第二

關燈


    不恐退轉。

    于所修行。

    心不慢緩。

     ○大般涅槃經雲。

    有四種法。

    為大涅槃而作近因。

    一者親近善友。

    二者專心聽法。

    三者系念思惟。

    四者如法修行。

    不以聞故。

    得大涅槃。

    以修集故。

    得大涅槃。

    譬如病人。

    雖聞醫教及藥名字。

    不能愈病。

    以服食故。

    能得差病。

     又雲。

    寍當少聞。

    能解義味。

    不願多聞。

    于義不了。

    願作心師。

    不師于心。

     大悲經雲。

    應學三事。

    一者欲。

    二者精進。

    三者不放逸。

    汝等若住三事。

    我此阿僧祇劫所習無上法寶庫藏。

    則得久住。

    複次阿難。

    我于阿僧祇劫所習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三事因緣。

    當有隐沒。

    一者無信。

    二者不住決定之行。

    三者不忏悔。

     ○十住毗婆沙論雲。

    問曰。

    三乘所學。

    皆為無餘涅槃。

    若無餘涅槃中無差别者。

    我等何用于恒河沙等大劫往來生死。

    具足十地。

    不如以聲聞辟支佛乘。

    速滅諸苦。

    答曰。

    是語弱劣。

    非是大悲有益之言。

    若諸菩薩。

    效汝小心無慈愍意。

    不能精勤修十地者。

    諸聲聞辟支佛。

    何由得度。

    亦複無有二乘差别。

    所以者何。

    一切聲聞辟支佛。

    皆由佛出。

    若無諸佛。

    何由而出。

    若不修十地。

    何有諸佛。

    若無諸佛。

    亦無法僧。

    是故汝所說者。

    則斷三寶種。

    非是大人有智之言。

    不可聽察。

     菩薩有八法能集一切功德。

    一者大悲。

    二者堅心。

    三者智慧。

    四者方便。

    五者不放逸。

    六者勤精進。

    七者常攝念。

    八者善知識。

    是故初發心者。

    疾行八法。

    如救頭然。

    然後當修諸餘功德。

     若聞佛語。

    即能自解。

    如丈夫能服苦藥。

    小兒則以蜜和。

     于曲人中。

    行質直心。

    敗壞人中。

    行真正心。

    谀谄人中。

    行無谄心。

    不知恩中。

    行于知恩。

    不知作中。

    而行知作。

    無利益中。

    能行利益。

    邪衆生中。

    行于正行。

    憍慢人中。

    行無慢行。

    不随教中。

    而不愠恚。

    罪衆生中。

    常作守護。

    衆生所有過。

    不見其失。

    (亦見律宗。

    )若人自度畏。

    能度歸依者。

    自未度疑悔。

    何能度所歸。

    若人自不善。

    不能令人善。

    若不自寂滅。

    安能令人寂。

    若能自安身。

    在于善處者。

    然後安餘人。

    自同于所利。

    若自成己利。

    乃能利于彼。

    自舍欲利他。

    失利後憂悔。

     空自發願。

    不如說行。

    欺诳衆生。

    是名欺佛。

     何等法失菩提心。

    一不敬重法。

    二有憍慢心。

    三妄語無實。

    四不敬知識。

    更有餘法。

    吝惜最要法。

    貪樂于小乘。

    謗毀諸菩薩。

    輕賤坐禅者。

    若于善知識。

    其心懷結恨。

    亦有谄曲心。

    貪諸利養等。

    不覺諸魔事。

    菩提心劣弱。

    業障及法障。

    亦失菩提心。

    許施師而诳。

    其罪甚深重。

    人無有疑悔。

    強令生疑悔。

    信樂大乘者。

    深加重嗔恚。

    诃罵說惡名。

    處處廣流布。

    于諸共事中。

    心多有谄曲。

    如此四黑法。

    則失菩提心。

    乃至失身命。

    轉輪聖王位。

    于此尚不應。

    妄語行谄曲。

    能令諸世間。

    一切衆生類。

    于諸菩薩衆。

    而生恭敬心。

    若有人能行。

    如是之善法。

    世世得增長。

    無上菩提願。

     若無有志幹。

    好樂下劣法。

    深著名利養。

    其心不端直。

    吝護于他家。

    不信樂空法。

    但貴諸言說。

    是名敗壞相。

     菩薩不得我。

    亦不得衆生。

    不分别說法。

    亦不得菩提。

    不以相見佛。

    以此五功德。

    得名大菩薩。

    成阿惟越緻。

     菩薩未得至阿惟越緻地。

    應常勤精進。

    猶如救頭然。

    荷負于重擔。

    為求菩提故。

    常應勤精進。

    不生懈怠心。

    若求聲聞乘。

    辟支佛乘者。

    但為成己利。

    常應勤精進。

    何況于菩薩。

    自度亦度彼。

    于此二乘人。

    億倍應精進。

    東方善德佛。

    南栴檀德佛。

    西無量明佛。

    北方相德佛。

    東南無憂德。

    西南寶施佛。

    西北華德佛。

    東北三乘行。

    下方明德佛。

    上方廣衆德。

    如是諸世尊。

    今現在十方。

    若人疾欲至不退轉地者。

    應以恭敬心。

    執持稱名号。

    阿彌陀等佛。

    及諸大菩薩。

    稱名一心念。

    亦得不退轉。

     說法者應行四法。

    一者廣博多學。

    能持一切言辭章句。

    二者決定善知世間出世間。

    諸法生滅相。

    三者得禅定智慧。

    于諸經法随順無诤。

    四者不增不損。

    如所說行。

     處師子座。

    複有四法。

    一者先應恭敬禮拜大衆。

    然後升座。

    二者衆有女人。

    應觀不淨。

    三者威儀視瞻。

    有大人相。

    敷演法音。

    顔色和悅。

    人皆信受。

    不說外道經書。

    心無悋畏。

    四者于惡言問難。

    當行忍辱。

    複有四法。

    一者于諸衆生。

    生饒益想。

    二者于諸衆生。

    不生我想。

    三者于諸文字。

    不生法想。

    四者願諸衆生。

    從我聞法。

    于無上菩提而不退轉。

    複有四法。

    一者善能安住陀羅尼門。

    深信樂法。

    二者善得般舟三昧。

    勤行精進。

    持戒清淨。

    三者不樂一切生處。

    不貪利養。

    不求果報。

    四者于三解脫。

    心無有疑。

    又能善起諸深三昧。

    具足威儀。

    憶念堅固。

    有念安慧不調戲。

    不輕躁。

    不無羞。

    不癡亂。

    言無錯謬。

    守護諸根。

    不貪美味。

    善攝手足。

    所念不忘。

    樂行頭陀。

    分别世間出世間法。

    心無疑悔。

    言辭章句。

    不可窮盡。

    為諸聽者。

    求安隐利。

    不求他過。

    有如是法。

    應處師子座。

    複有四法。

    一不自輕身。

    二不輕聽者。

    三不輕所說。

    四不為利養。

     何等為四谛相。

    一求一切善法故。

    勤行精進。

    二若聽受讀誦經法。

    如所說行。

    三厭離三界。

    如殺人處。

    常求勉出。

    四為利益安樂一切衆生故。

    自利其心。

    谛名真實不诳。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名為不虛。

    複有四法。

    為三聖稱歎。

    一乃至失命。

    不為惡事。

    二常行法施。

    三受法常一其心。

    四若生染心。

    即能正觀染心。

    起染因緣。

    是染根者。

    何名為染。

    何者是染。

    于何事起。

    誰生是染。

    如是正憶念。

    知虛妄無實。

    無有決定。

    信解諸法空故。

    無所有法故。

    如是正觀染因緣故。

    不起諸惡業。

    餘一切煩惱。

    亦如是觀。

     若人有三十二妙法。

    亦能發願。

    是名真實菩薩。

    一深心為一切衆生求諸安樂。

    二能入諸佛智中。

    三自審知堪任作佛不作佛。

    四不憎惡他。

    五道心堅固。

    六不假僞結托親愛。

    七乃至未入涅槃。

    常為衆生作親友。

    八親疏同心。

    九已許善事。

    心不退轉。

    十于一切衆生。

    不斷大慈。

    十一于一切衆生。

    不斷大悲。

    十二常求正法。

    心無疲懈。

    十三勤發精進。

    心無厭足。

    十四多聞而解義。

    十五常省己過。

    十六不譏彼阙。

    十七于一切見聞事中。

    常修菩提心。

    十八施不求報。

    十九持戒不求一切生處。

    二十于一切衆生忍辱無嗔礙。

    二十一能勤精進修習一切善根。

    二十二不随無色定生。

    二十三方便所攝智慧。

    二十四四攝法所攝方便。

    二十五持戒毀戒。

    慈愍無二。

    二十六一心聽法。

    二十七一心阿蘭若處住。

    二十八不樂世間種種雜事。

    二十九不貪著小乘。

    三十見大乘利益為大。

    三十一遠離惡知識。

    三十二親近善知識。

     因舍心。

    生廣快心。

    作是念。

    我若舍是衆鬧當得禅定。

    因禅定生妙廣快法。

    得是法已。

    其後則能利益衆生。

    勝今千萬倍。

    是故為多利益衆生。

    少時舍心。

    權舍衆鬧當得禅定五神通等。

    利益衆生。

    菩薩何故作如是方便。

    為得大心而作是念。

    大人樂大利益故。

    不存小利。

    是故我今當求大人之法。

    随而修學。

    應如是勤加精進。

    為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