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海觀瀾卷第二

關燈
空。

    菩提亦然。

    如其菩提。

    諸法亦然。

    如其諸法。

    衆生亦然。

    如其衆生。

    刹土亦然。

    如其刹土。

    涅槃亦然。

    此說即是涅槃平等。

    為一切法畢竟邊際清淨之因。

    無對治。

    離對治因。

    本來清淨。

    本來無垢。

    本來無著。

    如來了知彼一切法如是相故。

    現成正覺。

    然後觀察諸衆生界。

    建立清淨無垢無著遊戲法門。

    以是名字。

    于諸衆生大悲心轉。

     地藏十輪經雲。

    三乘皆應修學。

    不應憍慢妄号大乘。

    謗毀聲聞獨覺乘法。

    偈曰。

    癡慢号大乘。

    彼無有智力。

    尚迷二乘法。

    況能解大乘。

    譬如阙壞眼。

    不能見衆色。

    如是阙壞信。

    不能解大乘。

    無力飲池河。

    讵能吞大海。

    不習二乘法。

    何能學大乘。

    先信二乘法。

    方能信大乘。

    無信誦大乘。

    空言無所益。

    内懷真斷見。

    妄自号大乘。

    不護三業罪。

    壞亂我正法。

    彼人命終後。

    定堕無間獄。

     又雲。

    譬如有人。

    癡狂心亂。

    為作音樂。

    不能了知。

    如是衆生。

    于二乘法未曾修學。

    貪嗔癡等。

    猛利煩惱。

    擾亂其心。

    執著無因。

    及斷滅論。

    根機未熟。

    為說大乘。

    雖經多時而不能解。

    譬如有人不著甲胄。

    不持刀杖。

    辄入陣中。

    必遭傷害。

    受諸苦惱。

    如是衆生。

    于二乘法。

    未曾修學。

    智慧狹劣。

    根器未成。

    為說大乘。

    必生妄執。

    由此展轉。

    造惡無窮。

    如是癡人。

    不久便當肢體廢缺。

    于多日夜。

    結舌不言。

    受諸苦毒。

    痛切難忍。

    命終定生無間地獄。

    于諸惡趣。

    輪轉往來。

     又雲。

    夫大乘者。

    受持第一清淨律儀。

    修行第一微妙善行。

    具足第一堅固慚愧。

    深見深畏後世苦果。

    遠離所有一切惡法。

    常樂修行一切善法。

    慈悲常徧一切有情。

    恒普為作利益安樂。

    救濟度脫一切有情所有厄難。

    生死衆苦。

    不顧自身所有安樂。

    惟求安樂一切有情。

    如是名為住大乘者。

     又雲。

    若不修行十善業道。

    設經十方一切佛土微塵數劫自号大乘。

    或說。

    或聽。

    或但發心。

    或發誓願。

    終不能證菩提涅槃。

    亦不令他脫生死苦。

     賢護經雲。

    夫求法者。

    師若有須。

    乃至應當自割其身。

    肌膚肢體供養于師。

    師若須命。

    尚無愛惜。

    況餘外物。

    思益梵天經雲。

    是法無餘能報。

    惟有一事。

    如說修行。

    若人于此法中。

    能如說修行者。

    是名能報師恩。

    乃至是名轉于法輪。

     月燈三昧經雲。

    雖廣讀衆經。

    恃多聞毀禁。

    多聞非能救。

    破戒地獄苦。

    自恃持戒慢。

    而不學多聞。

    持戒報盡已。

    還複受諸苦。

    多聞與持戒。

    二俱不自恃。

    恃慢薄福人。

    由是起衆苦。

     大法炬陀羅尼經雲。

    法師應勤精進。

    速滅無明。

    亦勸他離。

    常當如是思惟。

    我今所處。

    即是如來師子之座。

    随彼衆生一切問難。

    我當解釋皆令歡喜。

    作是念已。

    諸有诤論彼我之心。

    自然消滅。

    複次。

    法師常應慈愍愛語謙下。

    将護衆心。

    何以故。

    若懷嗔妒。

    心存勝負。

    獲大重罪。

    慈心說法。

    成大功德。

    能令佛法。

    久住于世。

    凡所生處。

    常得值遇諸佛菩薩及衆賢聖。

    能消世間種種供養。

    假以高大師子寶座。

    億數無價名衣奉上法師。

    豈能報彼恩德。

    而彼雖受是事。

    應生慚愧。

    勿起貪心。

    應生慈心。

    不得我慢。

    無令消滅施主善根。

    當令衆生。

    鹹得歡喜。

     又雲。

    若人常說法。

    若人常來聽。

    如是二種人。

    鹹得無量福。

     大威德陀羅尼經雲。

    汝等當取實義。

    于實義中。

    當勤方便。

    莫為文字莊嚴。

     華手經雲。

    菩薩為求法故。

    當學多聞。

    多聞方便。

    其多聞者。

    從他所聞。

    多聞方便者。

    能自思量專心正念。

    從他聞者。

    諸佛所說順道之言。

    所謂十二部經。

    何謂思量專心正念。

    于法方便。

    善知五陰。

    十二入。

    十八界。

    十二因緣。

    從緣生法。

    是白是黑。

    是好是醜。

    分别揀擇。

    皆入法性。

    法相。

    法位。

    如是通達。

    名為正念。

     又雲。

    其甚深者。

    即法實相。

    若取法空。

    即是妄取。

    若取無相。

    是則為相。

    若取無願。

    是亦為願。

    法性本來不增不減。

    是則名為深達諸法。

     又雲。

    若為衆生演說法時。

    應先稱揚佛之功德。

    衆生聞已。

    或能發心求佛智慧。

    以發心故。

    佛種不斷。

     大報恩經雲。

    先自調伏煩惱諸根。

    然後聽法。

    非時不聽。

    至心聽法。

    恭敬說者。

    尊重于法。

    是名菩薩知恩報恩。

     海籠王經雲。

    菩薩當學深妙之法。

    若舍深妙法。

    說雜句飾。

    則為斷絕正法之化。

     ○大般若經雲。

    初得無上正等覺時。

    作是思惟。

    我依誰住。

    誰堪受我恭敬。

    供養。

    尊重。

    贊歎。

    作是念時。

    都不見有一切世間。

    若天。

    若魔。

    若梵。

    若沙門。

    若婆羅門。

    人非人等。

    與我等者。

    況當有勝。

    複自思惟。

    我依此法。

    已證無上正等菩提。

    此法微妙。

    甚深寂靜。

    我當還依此法而住。

    供養恭敬。

    尊重贊歎。

    何謂此法。

    所謂般若波羅蜜多。

    憍屍迦。

    我已成佛。

    尚遵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依止而住。

    供養恭敬。

    尊重贊歎。

    況善男子善女人等。

    欲求無上正等菩提。

    而不于此甚深般若波羅密多至心歸依。

    精勤修學。

    以無量種上妙華鬘塗散等香。

    衣服璎珞寶幢幡蓋。

    衆妙珍奇。

    妓樂燈明。

    盡諸所有。

    供養恭敬。

    尊重贊歎。

     又雲。

    勤求多聞。

    常無厭足。

    于所聞法。

    不著文字。

     又雲。

    若菩薩摩诃薩。

    不學一切法。

    終不能得一切智智。

     又雲。

    若一善法未能圓滿。

    而得無上正等菩提。

    無有是處。

     又雲。

    莫以世利名譽心故。

    随逐法師。

    但為愛重恭敬供養無上法故。

    随逐法師。

    又說。

    法師見汝求請甚深般若。

    都不眷念。

    反加淩辱。

    汝于此中。

    不應嗔恨。

    轉增愛重恭敬法心。

    常逐法師。

    勿生厭倦。

     又雲。

    複次善現。

    住菩薩乘諸善男子善女人等。

    書寫受持。

    讀誦修習。

    思惟演說。

    如是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經時。

    得大名聞。

    恭敬供養。

    所謂衣服飲食卧具醫藥。

    及餘資财。

    是善男子善女人等。

    受著此事。

    退失般若。

    所引無邊殊勝善業。

    當知是為菩薩魔事。

     又雲。

    是菩薩摩诃薩心。

    以調伏貪嗔癡。

    及無貪嗔癡。

    遠離貪嗔癡。

    及無貪嗔癡。

    為性為相。

    為狀為貌。

    若成就如是性相狀貌心。

    乃于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能生淨信。

    及生勝解。

     又雲。

    諸菩薩衆。

    常應精進修真事業。

    厭離生死。

    不著三界。

     又雲。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不為非器諸有情說。

    不為外道惡見者說。

    不為懈怠不信者說。

    不為求法貿易者說。

    不為貪愛名利者說。

    不為嫉妒秘吝者說。

    不為生盲聾啞者說。

     又雲。

    财施有竭。

    法施無窮。

     又雲。

    應淨修持身語意戒。

    何以故。

    為欲引發聞思修故。

     又雲。

    諸欲供養佛世尊者。

    當修三法。

    一者發菩提心。

    二者護持正法。

    三者如教修行。

    若能修學此三法者。

    乃得名為真供養佛。

     又雲。

    受持此經有十種法。

    一者書寫。

    二者供養。

    三者施他。

    四者谛聽。

    五者披讀。

    六者受持。

    七者廣說。

    八者諷誦。

    九者思惟。

    十者修習。

     又雲。

    諸有情類。

    不應保信微少善根。

    謂彼即能脫諸惡趣。

    勤行精進。

    亦不可保。

    乃至于法未具正見。

    于諸惡趣。

    猶有堕落。

    若于正法圓滿修學。

    得順忍已。

    能不複造感惡趣業。

    不複懈怠。

    起順退分。

    于下劣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