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海觀瀾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古吳蕅益比丘智旭輯
中山湯學紳康民閱梓
【教觀警策】
○大方廣佛華嚴經問明品雲。
若欲求除滅。
無量諸過惡。
當于佛法中。
勇猛常精進。
又雲。
非但以多聞。
能入如來法。
如人水所漂。
懼溺而渴死。
于法不修行。
多聞亦如是。
如人設美馔。
自餓而不食。
如人善方藥。
自疾不能救。
如人數他寶。
自無半錢分。
如有生王宮。
而受餒與寒。
如聾奏音樂。
悅彼不自聞。
如盲缋衆像。
示彼不自見。
譬如海船師。
而于海中死。
于法不修行。
多聞亦如是。
如在四衢道。
廣說衆好事。
内自無實德。
不行亦如是。
須彌山頂偈贊品雲。
譬如暗中寶。
無燈不可見。
佛法無人說。
雖慧莫能了。
十地品雲。
禅善巧決定觀察智。
不離善巧多聞。
菩薩如是觀察了知已。
倍于正法勤求修習。
日夜唯願聞法。
喜法。
樂法。
依法。
随法。
解法。
順法。
到法。
住法。
行法。
又雲。
得聞法已。
攝心安住。
于空閑處。
作是思惟。
如說修行。
乃得佛法。
非但囗言。
而可清淨。
離世間品雲。
若諸菩薩不如說行。
當知是人于佛菩提則為永離。
是故菩薩應如說行。
入法界品普賢菩薩雲。
我法海中。
無有一文。
無有一句。
非是舍施轉輪王位而求得者。
非是舍施一切所有而求得者。
善男子。
我所求法。
皆為救護一切衆生。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雲。
牛飲水成乳。
蛇飲水成毒。
智學成菩提。
愚學為生死。
如是不了知。
斯由少學過。
是故我國人。
多聞無厭怠。
又雲。
菩薩不但以聞思慧解。
而能證入一切法門。
具足十法得此解脫。
一者遠離諸不善法。
二者不違如來制戒。
三者遠離一切悭嫉。
四者供養一切如來。
五者勤修一切福業。
六者具足智慧。
七者具足方便。
八者具足大願。
九者具足厭離。
十者具足精進。
○增益阿含經雲。
雖誦千章。
不義何益。
不如一義。
聞可得道。
長阿含經雲。
若有比丘為人說法。
作如是念。
我為彼人而說于法。
當令彼人信敬于我。
能多與我飲食。
衣服。
病瘦。
醫藥。
若作是說者。
是名不淨。
若有比丘為人說法。
欲令聽者證解佛法。
除現在苦。
離諸煩惱。
不擇時節。
導示善趣。
為其顯現。
乃至能令智者自知不從他教。
離于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能令聽者聞其所說。
如說修行。
為令聽者于長夜中。
得法得義。
得利得安。
如是說者。
名為清淨慈悲之說。
憐愍利益。
欲使正法。
得久住故。
正法念處經雲。
若人能說法。
利益于他人。
其人如父母。
示以涅槃城。
若為他人說。
一句之善法。
則為善導師。
為衆生所尊。
又雲。
一切善法勝根本者。
所謂覺法。
一切法覺。
要因聞法。
若不聞法。
于法不覺。
又雲。
聽法功德。
出生死中。
最為第一。
雜阿含經雲。
不因說法故。
受彼食而食。
但為利益他。
說法不受食。
○大寶積經三律儀會雲。
複次迦葉。
當于爾時。
有人詐現修菩薩行。
便自顯揚。
生于放逸。
生放逸已。
謂勝獨覺及阿羅漢。
住于非理。
名不可治。
當堕惡趣。
菩薩藏會雲。
多聞解了法。
多聞不造惡。
多聞舍無義。
多聞得涅槃。
善聽增長聞。
聞能增長慧。
慧能修淨義。
得義多招樂。
聰慧得義已。
證現法涅槃。
聞法淨黠慧。
證得第一樂。
又雲。
若諸含識。
于菩薩藏微妙法門。
雖複聽聞而不如理方便作意。
當知是人。
于彼聖道不能正行。
又雲。
舉要言之。
如來所演八萬四千法藏聲教。
皆名為文。
諸離一切言音文字理不可說。
是名為義。
文殊師利授記會雲。
苦薩說法心無所著。
則能攝受十種功德。
一者不生惡欲。
二者不求他人識知。
三者不起名聞心。
四者于檀越家心不系著。
五者不占護他家。
六者于極下劣四事供養而生喜足。
七者說法令他信受。
八者善神守護。
九者不生邪覺。
十者起念佛心。
富樓那會雲。
受持讀誦。
如所說行。
是名第一供養于佛。
授幻師跋陀羅記會雲。
有四法多聞無厭。
一者增長自他正智慧故。
二者于他疑惑能斷除故。
三者于佛正法能攝受故。
四者于諸如來贊無盡故。
複有四法多聞堅實。
一者聞正法已。
能善解了。
二者聞正法已。
不作諸惡。
三者聞正法已。
為他開示。
四者聞正法已。
回向菩提。
複有四法令他信樂所說之法。
一者心少欲故。
二者常知足故。
三者語柔軟故。
四者身順法故。
又雲。
複有四法得淨辯才。
一者于說法人無所違逆。
二者尊重法師。
恭敬聽受。
三者不以多聞而自憍慢。
四者于少聞人不生輕賤。
摩诃迦葉會雲。
若滿三千大千世界珍寶樂具。
施諸衆生。
若有為他人說一四句偈。
令其得聞。
所得功德勝前功德無量無邊阿僧祇數。
何以故。
珍寶樂具。
不能令人離于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惟有正法。
能大利益。
離于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複次。
若有菩薩以滿無邊世界珍寶施諸如來。
若有菩薩以大悲心為一衆生說四句偈。
功德勝彼。
淨信童女會雲。
菩薩成就八種法故。
得陀羅尼。
辯才無礙。
一者尊重法。
二者承事和尚阿阇黎。
三者求法無厭。
四者如聞演說。
五者不悭吝法。
六者不揚他惡。
七者愛敬法師如和尚。
八者不見他過。
勸離過。
普明菩薩會雲。
菩薩有四法退失智慧。
不尊重法。
不敬法師。
所受深法秘不說盡。
有樂法者。
為作留難。
說諸因緣沮壞其心。
憍慢自高。
卑下他人。
有四法得大智慧。
常尊重法。
恭敬法師。
随所聞法。
以清淨心。
廣為人說。
不求一切名聞利養。
知從多聞。
生于智慧。
勤求不懈。
如救頭然。
聞經誦持。
樂如說行。
不随言說。
又雲。
譬如有人漂沒大水。
渴乏而死。
有諸沙門多讀誦經。
而不能止貪恚癡渴。
法水漂沒。
煩惱渴死。
堕諸惡道。
譬如藥師持藥囊行。
而自身病不能療治。
多聞之人有煩惱病。
亦複如是。
雖有多聞。
不止煩惱。
不能自利。
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雲。
多聞以八法而得清淨。
一者敬順師長。
二者摧伏憍慢。
三者精勤記持。
四者正念不錯。
五者說釋無倦。
六者不自矜伐。
七者如理觀察。
八者依教修行。
自在王菩薩經雲。
一切諸經。
皆是了義。
以依義故。
一切法不可說故。
菩薩如是。
名為依了義經。
若人于一切經。
不能如是依義。
是名不了義。
何故名不了。
是人不了義故。
行塵垢道。
常為物牽。
為誰所牽。
為聲所牽。
了義者。
不随于聲。
大方等大集月藏經雲。
若有衆生唯依讀誦。
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是人多喜著于世俗。
以世俗故。
尚不能調己心煩惱。
何能調伏他人煩惱。
善男子善女人。
樂著讀誦求菩提者。
便有嫉妒。
求名利富貴。
高心自是。
輕慢毀他。
以自高故。
尚不能得欲界善根。
何況能得色無色界一切善根。
又不能得聲聞菩提。
何況能得辟支佛道。
及無上菩提。
佛說大乘入諸佛境界智光明莊嚴經雲。
若見緣生。
即能見法。
若能見法。
即見如來。
彼諸所見。
若其如理。
審伺察時。
是中亦無少法可見。
又雲。
如其虛
若欲求除滅。
無量諸過惡。
當于佛法中。
勇猛常精進。
又雲。
非但以多聞。
能入如來法。
如人水所漂。
懼溺而渴死。
于法不修行。
多聞亦如是。
如人設美馔。
自餓而不食。
如人善方藥。
自疾不能救。
如人數他寶。
自無半錢分。
如有生王宮。
而受餒與寒。
如聾奏音樂。
悅彼不自聞。
如盲缋衆像。
示彼不自見。
譬如海船師。
而于海中死。
于法不修行。
多聞亦如是。
如在四衢道。
廣說衆好事。
内自無實德。
不行亦如是。
須彌山頂偈贊品雲。
譬如暗中寶。
無燈不可見。
佛法無人說。
雖慧莫能了。
十地品雲。
禅善巧決定觀察智。
不離善巧多聞。
菩薩如是觀察了知已。
倍于正法勤求修習。
日夜唯願聞法。
喜法。
樂法。
依法。
随法。
解法。
順法。
到法。
住法。
行法。
又雲。
得聞法已。
攝心安住。
于空閑處。
作是思惟。
如說修行。
乃得佛法。
非但囗言。
而可清淨。
離世間品雲。
若諸菩薩不如說行。
當知是人于佛菩提則為永離。
是故菩薩應如說行。
入法界品普賢菩薩雲。
我法海中。
無有一文。
無有一句。
非是舍施轉輪王位而求得者。
非是舍施一切所有而求得者。
善男子。
我所求法。
皆為救護一切衆生。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雲。
牛飲水成乳。
蛇飲水成毒。
智學成菩提。
愚學為生死。
如是不了知。
斯由少學過。
是故我國人。
多聞無厭怠。
又雲。
菩薩不但以聞思慧解。
而能證入一切法門。
具足十法得此解脫。
一者遠離諸不善法。
二者不違如來制戒。
三者遠離一切悭嫉。
四者供養一切如來。
五者勤修一切福業。
六者具足智慧。
七者具足方便。
八者具足大願。
九者具足厭離。
十者具足精進。
○增益阿含經雲。
雖誦千章。
不義何益。
不如一義。
聞可得道。
長阿含經雲。
若有比丘為人說法。
作如是念。
我為彼人而說于法。
當令彼人信敬于我。
能多與我飲食。
衣服。
病瘦。
醫藥。
若作是說者。
是名不淨。
若有比丘為人說法。
欲令聽者證解佛法。
除現在苦。
離諸煩惱。
不擇時節。
導示善趣。
為其顯現。
乃至能令智者自知不從他教。
離于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能令聽者聞其所說。
如說修行。
為令聽者于長夜中。
得法得義。
得利得安。
如是說者。
名為清淨慈悲之說。
憐愍利益。
欲使正法。
得久住故。
正法念處經雲。
若人能說法。
利益于他人。
其人如父母。
示以涅槃城。
若為他人說。
一句之善法。
則為善導師。
為衆生所尊。
又雲。
一切善法勝根本者。
所謂覺法。
一切法覺。
要因聞法。
若不聞法。
于法不覺。
又雲。
聽法功德。
出生死中。
最為第一。
雜阿含經雲。
不因說法故。
受彼食而食。
但為利益他。
說法不受食。
○大寶積經三律儀會雲。
複次迦葉。
當于爾時。
有人詐現修菩薩行。
便自顯揚。
生于放逸。
生放逸已。
謂勝獨覺及阿羅漢。
住于非理。
名不可治。
當堕惡趣。
菩薩藏會雲。
多聞解了法。
多聞不造惡。
多聞舍無義。
多聞得涅槃。
善聽增長聞。
聞能增長慧。
慧能修淨義。
得義多招樂。
聰慧得義已。
證現法涅槃。
聞法淨黠慧。
證得第一樂。
又雲。
若諸含識。
于菩薩藏微妙法門。
雖複聽聞而不如理方便作意。
當知是人。
于彼聖道不能正行。
又雲。
舉要言之。
如來所演八萬四千法藏聲教。
皆名為文。
諸離一切言音文字理不可說。
是名為義。
文殊師利授記會雲。
苦薩說法心無所著。
則能攝受十種功德。
一者不生惡欲。
二者不求他人識知。
三者不起名聞心。
四者于檀越家心不系著。
五者不占護他家。
六者于極下劣四事供養而生喜足。
七者說法令他信受。
八者善神守護。
九者不生邪覺。
十者起念佛心。
富樓那會雲。
受持讀誦。
如所說行。
是名第一供養于佛。
授幻師跋陀羅記會雲。
有四法多聞無厭。
一者增長自他正智慧故。
二者于他疑惑能斷除故。
三者于佛正法能攝受故。
四者于諸如來贊無盡故。
複有四法多聞堅實。
一者聞正法已。
能善解了。
二者聞正法已。
不作諸惡。
三者聞正法已。
為他開示。
四者聞正法已。
回向菩提。
複有四法令他信樂所說之法。
一者心少欲故。
二者常知足故。
三者語柔軟故。
四者身順法故。
又雲。
複有四法得淨辯才。
一者于說法人無所違逆。
二者尊重法師。
恭敬聽受。
三者不以多聞而自憍慢。
四者于少聞人不生輕賤。
摩诃迦葉會雲。
若滿三千大千世界珍寶樂具。
施諸衆生。
若有為他人說一四句偈。
令其得聞。
所得功德勝前功德無量無邊阿僧祇數。
何以故。
珍寶樂具。
不能令人離于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惟有正法。
能大利益。
離于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複次。
若有菩薩以滿無邊世界珍寶施諸如來。
若有菩薩以大悲心為一衆生說四句偈。
功德勝彼。
淨信童女會雲。
菩薩成就八種法故。
得陀羅尼。
辯才無礙。
一者尊重法。
二者承事和尚阿阇黎。
三者求法無厭。
四者如聞演說。
五者不悭吝法。
六者不揚他惡。
七者愛敬法師如和尚。
八者不見他過。
勸離過。
普明菩薩會雲。
菩薩有四法退失智慧。
不尊重法。
不敬法師。
所受深法秘不說盡。
有樂法者。
為作留難。
說諸因緣沮壞其心。
憍慢自高。
卑下他人。
有四法得大智慧。
常尊重法。
恭敬法師。
随所聞法。
以清淨心。
廣為人說。
不求一切名聞利養。
知從多聞。
生于智慧。
勤求不懈。
如救頭然。
聞經誦持。
樂如說行。
不随言說。
又雲。
譬如有人漂沒大水。
渴乏而死。
有諸沙門多讀誦經。
而不能止貪恚癡渴。
法水漂沒。
煩惱渴死。
堕諸惡道。
譬如藥師持藥囊行。
而自身病不能療治。
多聞之人有煩惱病。
亦複如是。
雖有多聞。
不止煩惱。
不能自利。
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雲。
多聞以八法而得清淨。
一者敬順師長。
二者摧伏憍慢。
三者精勤記持。
四者正念不錯。
五者說釋無倦。
六者不自矜伐。
七者如理觀察。
八者依教修行。
自在王菩薩經雲。
一切諸經。
皆是了義。
以依義故。
一切法不可說故。
菩薩如是。
名為依了義經。
若人于一切經。
不能如是依義。
是名不了義。
何故名不了。
是人不了義故。
行塵垢道。
常為物牽。
為誰所牽。
為聲所牽。
了義者。
不随于聲。
大方等大集月藏經雲。
若有衆生唯依讀誦。
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是人多喜著于世俗。
以世俗故。
尚不能調己心煩惱。
何能調伏他人煩惱。
善男子善女人。
樂著讀誦求菩提者。
便有嫉妒。
求名利富貴。
高心自是。
輕慢毀他。
以自高故。
尚不能得欲界善根。
何況能得色無色界一切善根。
又不能得聲聞菩提。
何況能得辟支佛道。
及無上菩提。
佛說大乘入諸佛境界智光明莊嚴經雲。
若見緣生。
即能見法。
若能見法。
即見如來。
彼諸所見。
若其如理。
審伺察時。
是中亦無少法可見。
又雲。
如其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