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海觀瀾卷第一

關燈
善現白佛。

    若一切法皆以無性為自性者。

    則應無色。

    亦無受想行識。

    廣說乃至一切法皆應是無。

    佛言。

    于汝意雲何。

    于一切法皆以無性為自性中。

    有性無性為可得不。

    善現答言。

    不也世尊。

    不也善逝。

    于一切法皆以無性為自性中。

    有性無性。

    俱不可得。

    佛言。

    若爾。

    雲何汝今可為是問。

    若一切法皆以無性為自性者。

    則應無色廣說乃至一切法皆應是無。

    時善現白佛言。

    世尊。

    我于是法。

    無惑無疑。

    然當來世。

    有苾刍等求三乘者。

    彼作是說。

    佛說一切法。

    皆以無性為其自性。

    若一切法皆以無性為自性者。

    誰染誰淨。

    誰縛誰解。

    彼于染淨及于縛解不了知故。

    破戒。

    破見。

    破威儀。

    破淨命。

    由破戒見威儀淨命。

    當堕地獄。

    傍生。

    鬼界。

    受諸劇苦。

    輪回生死。

    難得解脫。

    我觀未來。

    當有如是可怖畏事。

    故問如來如是深義。

    然我于此無惑無疑。

    佛言。

    善哉。

    善哉。

    如是如是。

    如汝所說。

    于一切法。

    皆以無性為自性中。

    有性無性。

    俱不可得。

    不應于此執有無性。

     第三百四十九雲。

    不應容納破戒之心。

    經刹那頃。

    況經多時。

     第四百四雲。

    菩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

    于身語意三有罪業無容暫起。

    若作是念。

    此是身。

    我由此故而起身業。

    此是語。

    我由此故而起語業。

    此是意。

    我由此故而起意業。

    是名有罪身語意業。

    若得身語意及身語意業者。

    便起悭貪心。

    犯戒心。

    忿恚心。

    懈怠心。

    散亂心。

    惡慧心。

    若從初發心。

    恒具受持十善業道。

    不起聲聞及獨覺心。

    常于有情起大悲心。

    是亦名為能淨身語意三種粗重。

     四百十六雲。

    十種不善業道。

    尚當能礙人天善趣。

    況于聖道及大菩提而不為障。

     四百四十八雲。

    一切不退轉菩薩。

    常樂受行十善業道。

    自離害生命。

    亦勸他離害生命。

    恒正稱揚離害生命法。

    歡喜贊歎離害生命者。

    乃至自離邪見。

    亦勸他離邪見。

    恒正稱揚離邪見法。

    歡喜贊歎離邪見者。

    是菩薩乃至夢中。

    亦不現起十惡業道。

    況在覺時。

     四百九十雲。

    菩薩志性好遊諸佛國土。

    随所生處。

    常樂出家。

    剃除須發。

    執持應器。

    披三法服。

    現作沙門。

     五百五十二雲。

    若菩薩如是學時。

    所生之處。

    離害生命。

    離不與取。

    離欲邪行。

    離虛诳語。

    離粗惡語。

    離離間語。

    離穢惡語。

    亦離貪欲嗔恚邪見。

    終不攝受虛妄邪法。

    不以邪法而自活命。

    亦不攝受破戒惡見謗法有情以為親友。

     五百六十六雲。

    雖知諸法離。

    而深畏衆罪。

    如佛所說應持淨戒。

    修諸福業。

    乃至般若波羅蜜多。

    于少罪中。

    應懷大懼。

    不與同止。

    以世尊說。

    譬如毒藥。

    多少俱害。

     五百六十八雲。

    是諸菩薩。

    又複常離一切惡業。

    終不毀犯佛所說戒。

    心無嫉妒。

    身語無失。

     又雲。

    乃至夢中不近惡友。

    況于覺時而親近彼。

    所以者何。

    諸菩薩于破戒人。

    著邪見人。

    不律儀人。

    行邪命人。

    無義語人。

    住懶惰人。

    樂生死人。

    背菩提人。

    愛俗務人。

    雖常憐愍。

    而不共住。

     又雲。

    念佛世尊所說禁戒。

    謂作是念。

    三世諸佛皆學此戒。

    成無上覺。

    證大涅槃。

    如是知已。

    精勤修學。

    天王當知。

    諸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為化有情。

    及自修習少欲喜足。

    著糞掃衣。

    心常清潔。

    信力堅固。

    寍失身命。

    于戒不犯。

    心離憍慢。

    遊行城邑。

    雖服弊衣。

    而不生恥。

    遠離懈怠。

    常修精進。

    所作未辦。

    終不中止。

    于糞掃衣。

    不見過患。

    朽故弊壞。

    終無輕鄙。

    但取其德。

    夫離欲者。

    乃服此衣。

    如來所贊。

    失悭貪者。

    亦不自贊。

    我能服此。

    于他不服。

    終無毀言。

     又雲。

    諸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善知種種毗奈耶法。

    謂毗奈耶。

    毗奈耶行。

    毗奈耶甚深。

    毗奈耶微細。

    淨與不淨。

    有失無失。

    别解脫本。

    聲聞毗奈耶。

    菩薩毗奈耶。

    是謂諸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于如是等毗奈耶法。

    皆悉善知。

    善知一切威儀戒行。

    善學聲聞。

    獨覺。

    菩薩所受持戒。

    既修戒行。

    若見威儀不稱衆意。

    則應舍離非處不行。

    若有沙門威儀戒行具足清白。

    即親近之。

    若婆羅門異學餘行。

    則勸舍離修毗奈耶。

    修習如是戒行成滿。

    心無巧僞。

    嫉妒便滅。

     五百六十九雲。

    持戒清淨。

    無穿缺雜。

    戒品清淨。

    過諸聲聞及獨覺等。

     五百八十三雲。

    若諸有情。

    修諸善法。

    心無厭倦。

    受持淨戒。

    終不毀犯。

    常樂利益一切有情。

    雖遇苦緣而無怯弱。

    随所修學。

    願與有情同證菩提。

    畢竟安樂。

    是為菩薩摩诃薩相。

    具此相者。

    名為菩薩。

     放光般若經雲。

    菩薩行般若波羅蜜。

    亦不見身口意。

    雖有身口意。

    終不嫉恚邪見。

    不兩舌惡囗妄言绮語。

    無殺盜淫。

    無懈怠意。

    初不起惡智之事。

    若有菩薩不能舍此諸惡事者。

    此非菩薩。

     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經雲。

    乃至夢中亦行十善。

    而不暫起十不善行。

    是為不退轉菩薩。

     ○法華經雲。

    若見佛子。

    持戒清淨。

    如淨明珠。

    求大乘經。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大般涅槃經雲。

    受持是經而毀戒者。

    則是衆生惡知識也。

    非我弟子。

    是魔眷屬。

    如是之人。

    我亦不聽受持是典。

    寍使不受不持不修。

    不以毀戒受持修習。

    若我弟子受持讀誦書寫演說涅槃經者。

    當正身心。

    慎無掉戲。

    輕躁舉動。

     又雲。

    菩薩摩诃薩。

    常不犯惡。

    設有過失。

    即時忏悔。

    于師同學。

    終不覆藏。

    慚愧自責。

    不敢複作。

    于輕罪中。

    作極重想。

     又雲。

    為利養故。

    受持禁戒。

    當知是戒。

    不見佛性及以如來。

    雖聞佛性及如來名。

    猶不得名為聞見也。

    若為正法受持禁戒。

    當知是戒。

    能見佛性及以如來。

     ○十住毗婆沙論雲。

    持戒與七法和合。

    故為善行。

    一慚。

    二愧。

    三多聞。

    四精進。

    五念。

    六慧。

    七淨命淨身口業。

    行此七法。

    具持諸戒。

    是名善行諸行。

     于曲人中。

    行質直心。

    敗壞人中。

    行真正心。

    谀谄人中。

    行無谄心。

    不知恩中。

    行于知恩。

    不知作中。

    而行知作。

    無利益中。

    能行利益。

    邪衆生中。

    行于正行。

    憍慢人中。

    行無慢行。

    不随教中。

    而不愠恚。

    罪衆生中。

    常作守護。

    衆生所有過。

    不見其失。

     若受佛戒。

    不能護持。

    則欺諸佛。

    是污佛家。

    何以故。

    受戒時。

    生佛家中。

    破戒則欺諸佛。

    名污佛家。

     二虛空系法者。

    一貪著應路伽耶等經。

    二嚴飾衣鉢。

    二縛者。

    一著諸見縛。

    二貪利縛。

    二障法者。

    一親近白衣。

    二疏遠善人。

    二垢法者。

    一忍受諸煩惱。

    二樂諸檀越知識。

    二瘡法者。

    一見他人過。

    二自藏其過。

    二坑法者。

    一毀壞正法。

    二破戒受供。

    二燒法者。

    一以穢濁心而著袈裟。

    二受淨戒者供給。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雲。

    言大施者。

    謂受持五戒。

    此是如來所說大施。

    以能攝取無量衆生故。

    成就無量衆生樂故。

     修多羅中說。

    持戒人所願所作。

    皆悉成就。

    何以故。

    戒清淨故。

     色貪。

    不淨能斷。

    淫貪。

    舍心能斷。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雲。

    諸菩薩等。

    以何義故。

    名法王子。

    以初發心來。

    常斷淫欲法故。

     大智度論雲。

    比丘尼得無量律儀。

    故應次比丘後。

    在沙彌前。

    佛以儀法不便。

    故在沙彌後。

     是菩薩必在四衆中。

    有四衆不在菩薩中。

     罪福。

    從惱他益他生。

    非自供養身。

    自殺身故。

    有罪有福。

    以是故。

    毗尼中言。

    自殺身無殺罪。

    有愚癡貪欲嗔恚之咎。

     好行善道。

    不自放逸。

    是名屍羅。

    或受戒行善。

    或不受戒行善。

    皆名屍羅。

     持戒之人。

    無事不得。

    破戒之人。

    一切皆失。

     諸餘罪中。

    殺罪最重。

    諸功德中。

    不殺第一。

     五種優婆塞。

    一分行者。

    于五戒中受一戒。

    不能受持四戒。

    少分行者。

    若受二戒。

    若受三戒。

    多分行者。

    受四戒。

    滿行者。

    盡受五戒。

    斷淫者。

    受五戒已。

    師前更作誓言。

    我于自婦。

    不複行淫。

     三歸依竟。

    我某甲。

    若身業不善。

    若口業不善。

    若意業不善。

    貪欲嗔恚愚癡故。

    若今世若先世。

    有如是罪。

    今日誠心忏悔。

    身清淨。

    口清淨。

    心清淨。

    受行八戒。

    是則布薩(秦言善宿)。

     問曰。

    何故六齋日。

    受八戒修福德。

    答曰。

    是日惡鬼逐人。

    欲奪人命。

    疾病兇衰。

    令人不吉。

    是故劫初聖人。

    教人持齋修善作福。

    以避兇衰。

    是時齋法。

    不受八戒。

    直以一日不食為齋。

    後佛出世。

    教語之言。

    汝當一日一夜。

    如諸佛持八戒。

    過中不食。

    是功德。

    将人至涅槃。

     白衣來欲求出家。

    應求二師。

    一和尚。

    一阿阇黎。

    和尚如父。

    阿阇黎如母。

     若持戒無忍。

    當堕地獄。

    雖不破戒。

    以無忍故。

    不免惡道。

    何可縱忿。

    不自制心。

    惟當忍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