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海觀瀾卷第一

關燈
衆戒自得。

     如人著色觀身不淨三十六種。

    則生厭心。

    若于觸中生著。

    雖知不淨。

    貪其細軟。

    觀無所益。

    是故難離。

    以其難離。

    故為之常作重罪。

    若堕[p1]地獄。

    地獄有二部。

    一名寒冰。

    二名炎火。

    此二獄中。

    皆以身觸受罪。

    苦毒萬端。

    此觸名為大黑暗處。

    危難之險道也。

     從初發心修戒。

    增積無量。

    與憐愍心俱。

    不求果報。

    不向聲聞辟支佛道。

    不離諸結使。

    但為自心清淨。

    不惱衆生故。

    世世持戒。

    以是故得佛道時。

    戒得具足。

     衆僧大海中。

    結界為畔際。

    若有破戒者。

    終不在僧數。

    譬如大海水。

    不共死屍宿。

     佛如醫王。

    法如良藥。

    僧如瞻病人。

    戒如服藥禁忌。

     佛于無量阿僧祇劫來持戒清淨。

    故身口業無失。

    餘諸阿羅漢如舍利弗等。

    極多六十劫。

    不久習戒。

    故有失。

     出家菩薩守護戒故。

    不畜财物。

    又自思惟。

    戒之功德。

    勝于布施。

    以是因緣。

    但随所有而施。

     菩薩亦不一定常少物布施。

    随所有。

    多則多施。

    少則少施。

     菩薩常斷淫欲。

    乃至不生想念。

    況有實事。

     若破戒者。

    惱亂一切。

    是故菩薩不生破戒心。

    何況破戒。

     有一鬼頭似豬。

    臭蟲從口出。

    身有金色光明。

    是鬼宿世作比丘。

    惡口罵詈客比丘。

    以身持淨戒。

    故身有光明。

    以口有惡言。

    故臭蟲從口出。

     于五欲中。

    觸為第一。

    能系人心。

    如人堕在深泥。

    難可拯濟。

     若受餘欲。

    猶不失智慧。

    淫欲會時。

    身心荒迷。

    無所省覺。

    深著自沒。

    是故諸天令菩薩離之。

     菩薩輕餘菩薩。

    念念一劫遠于佛道。

    經爾所劫。

    更修佛道。

    以是故不應自高。

    亦不下他。

     持戒雖能不堕惡道中。

    生人中貧窮。

    不能自利。

    又不益人。

    以是故行布施。

     問曰。

    屍波羅蜜。

    則總一切戒法。

    譬如大海。

    總攝衆流。

    所謂不飲酒。

    不過中食。

    不杖加衆生等。

    是事十善中不攝。

    何以但說十善。

    答曰。

    十善為總相戒。

    别相有無量戒。

    不飲酒。

    不過中食。

    入不貪中。

    杖不加衆生等。

    入不嗔中。

    餘道随義相從。

     如發心欲殺。

    作方便。

    惡口鞭打系縛斫刺。

    乃至垂死。

    皆屬于初。

    死後剝皮食啖割截歡喜。

    皆名後。

    奪命是本體。

    此三事和合。

    總名殺不善道。

    故知說十善道。

    則攝一切戒。

     為今世取涅槃故。

    淫欲雖不惱衆生。

    心系縛故。

    為大罪。

    以是故。

    戒律淫欲為初。

    白衣戒不殺在前。

    為求福德故。

     戒律中戒。

    雖複細微。

    忏則清淨。

    犯十善戒。

    雖複忏悔。

    三惡道罪不除。

    如比丘殺畜生。

    雖複得悔。

    罪報猶不除。

    故但說十善業道亦自行。

    亦教他人。

    名為屍波羅蜜。

    十善道七事是戒。

    三為守護。

    故通名為屍波羅蜜。

     問曰。

    口業有四種。

    何以但說實語。

    答曰。

    佛法中貴實。

    故說實餘皆攝。

    四谛實故得涅槃。

    複次。

    菩薩與衆生共事。

    惡口绮語兩舌或時能有。

    妄語罪重故。

    初地應舍。

     持戒則攝一切衆生。

    布施則不能普周一切。

    持戒遍滿無量。

    如不殺生戒。

    則施一切衆生命。

    如衆生無量無邊。

    福德亦無量無邊。

    略說諸能破佛道事。

    此中皆名破戒。

    離是破戒垢。

    皆名清淨。

    乃至聲聞辟支佛心。

    尚是戒垢。

    何況餘惡。

     菩薩知諸法實相故。

    尚不見持戒。

    何況破戒。

     行者以妨道故出家。

    若複習近白衣。

    則與本無異。

    以是故先求自度。

    然後度人。

    若未能自度。

    而欲度人者。

    如不知浮人。

    欲救于溺。

    相與俱沒。

     若說聲聞辟支佛事。

    猶為無益之言。

    何況餘事。

     十二頭陀。

    不名為戒。

    能行則戒莊嚴。

    不能行不犯戒。

    譬如布施。

    能行則得福。

    不能行者無罪(佛所結戒。

    弟子受持。

    不能行。

    則有罪矣)。

     惡人破戒者。

    有可化。

    有不可化。

    不可化者。

    若攝取共住。

    則自壞其道。

    于彼無益。

    譬如救溺。

    自不能濟。

    而欲濟彼。

    二俱不免。

     菩薩住屍羅。

    或未得無生法忍故。

    諸煩惱風。

    吹動願樹。

    欲壞其屍羅。

    爾時應求禅定樂。

    除卻五欲樂。

    五欲樂除故。

    戒得清淨。

     下人破戒。

    中人著戒。

    上人不著戒。

    菩薩思惟。

    若我憎破戒及破戒者。

    愛戒及持戒者。

    而生愛恚。

    則還受罪業因緣。

     破五衆戒。

    名為破戒。

    不破所受戒。

    常為三毒覆心。

    不憶念戒。

    回向天福。

    邪見持戒。

    如是等。

    名戒不淨。

    自誓而犯。

    是一罪。

    知佛所制而故違犯。

    是二罪。

     初發心菩薩。

    雖起諸煩惱。

    終不染心作惡。

    雖加杖楚。

    終不奪命。

    不取他财。

    令其失命。

     瑜伽師地論雲。

    能建立義。

    能任持義。

    是根本義。

    由此屍羅建立任持一切世間及出世間。

    能引無罪最勝第一快樂功德。

    令生令證。

    是故屍羅說名根本。

    譬如大地建立任持一切藥草卉木叢林。

    令生令長。

     戒莊嚴具。

    于一切類。

    于一切時。

    若有服者。

    皆為妙好。

     由此所受清淨無罪妙善屍羅。

    能正除遣一切所受惡戒為因。

    身心熱惱。

    譬如最極炎熾熱時。

    塗以栴檀龍腦香等。

    一切郁蒸。

    皆得除滅。

    是故屍羅。

    說名塗香。

     具戒士夫。

    補特伽羅遍諸方域。

    妙善稱譽。

    聲頌普聞。

    譬如種種根熏香等。

    随風飄飏。

    遍諸方所。

    悅意芬馥。

    周流彌遠。

    是故屍羅。

    名為熏香。

     由此屍羅清淨善行。

    能趣妙樂。

    往妙天趣。

    向妙安隐。

    故名妙行。

     由此屍羅清淨善法。

    是防護性。

    是息除相。

    是遠離體。

    故名律儀。

     問。

    何故不許扇搋迦。

    半擇迦出家。

    及受具足戒耶。

    答。

    由此二種。

    若置苾刍衆中。

    便參女過。

    若置苾刍尼衆中。

    因摩觸等。

    便參男過。

    由不應與二衆共居。

    是故不許出家。

    問。

    何故此二雖受歸依。

    亦能随受諸近事男所有學處。

    而不得名近事男耶。

    答。

    近事男者。

    名能親近承事苾刍苾刍尼衆。

    彼雖能護所受律儀。

    而不應數親近承事二衆。

    二衆亦複不應親近攝受彼類。

    是故彼類不得名近事男。

    然其守護所有學處。

    當知福德等無差别。

     三具足經優波提舍雲。

    律儀戒者。

    菩薩正取七種律儀。

    所謂此丘。

    比丘尼。

    式叉摩那。

    沙彌。

    沙彌尼。

    優婆塞。

    優婆夷戒。

    出家在家如是次第。

    皆律儀攝。

     大乘莊嚴經論雲。

    毗尼有二種四義。

    初四義者。

    一罪。

    二起。

    三淨。

    四出。

    罪者。

    罪自性。

    謂五聚罪。

    起者。

    罪緣起。

    此有四種。

    一無知。

    二放逸。

    三煩惱疾利。

    四無恭敬心。

    淨者。

    罪還淨。

    由善心。

    不由治罰。

    出者。

    罪出離。

    此有七種。

    一悔過。

    謂永遮相續。

    二順教。

    謂與學羯磨治罰。

    三開許。

    謂先時已制。

    後時更開。

    四更舍。

    謂僧和合與學者舍。

    是時先犯。

    還得清淨。

    五轉依。

    謂比丘比丘尼男女轉根。

    出不共罪。

    六實觀。

    謂法優陀那。

    由勝觀察。

    七性得。

    謂見谛時。

    細罪無體。

    由證法空。

    法爾所得。

    複四義者。

    一人。

    二制。

    三解。

    四判。

    人者。

    謂犯罪人。

    制者。

    謂依彼犯人。

    大師集衆說彼過失。

    制立學足。

    解者。

    謂如所制。

    更廣分别。

    判者。

    謂雲何得罪。

    雲何不得罪。

    如是應持。

     衆經撰雜譬喻上雲。

    持戒之人。

    無事不得。

    破戒之人一切皆失。

     ○大毗婆沙論雲。

    何故名為聖所愛戒。

    答。

    是諸功德。

    所依處故。

    謂諸聖者。

    愛樂功德。

    故愛此戒。

    如人愛寶。

    亦愛寶器。

    如是聖者。

    愛樂清淨菩提分法功德寶故。

    亦愛如是所依戒器。

    複次聖者。

    憎惡諸破戒惡。

    戒能對治破戒惡故。

    聖者愛之。

    複次聖者。

    憎惡諸險惡趣。

    戒能超越險惡趣故。

    聖者愛之。

    複次聖者。

    憎惡生死流轉。

    戒能超越生死流轉故。

    聖者愛之。

    複次聖者。

    愛涅槃。

    戒能趣涅槃故。

    聖者愛之。

     分别功德論雲。

    毗尼者。

    禁律也。

    為二部僧說。

    檢惡斂非。

    引法防奸。

    猶王者秘藏。

    非外官所司。

    故曰内藏也。

     諸藏之中。

    律藏最在其内。

    不可示沙彌及以白衣。

    解脫道論雲。

    如人無頭。

    一切諸根不複取塵。

    是時名死。

    如是比丘。

    以戒為頭。

    若頭斷已。

    失諸善法。

    于此佛法。

    謂之為死。

    是戒為頭義。

     ○出曜經雲。

    人之修道。

    唯有信戒。

    信根已全。

    戒則不毀。

     佛所行贊經雲。

    山林寶玉石。

    皆依地而生。

    戒德亦如地。

    衆善之所由。

    無翅欲騰虛。

    度河無良舟。

    人而無戒德。

    濟苦為實難。

    如樹美華果。

    針刺難可攀。

    多聞美色力。

    破戒者亦然。

     達磨多羅禅經雲。

    如天德瓶。

    守護不壞。

    常出珍寶。

    随意無盡。

    修行如是。

    不毀淨戒。

    則常出生聖功德寶。

    輕毀德瓶。

    珍寶即滅。

    若破戒瓶。

    則永失法寶。

     續高僧傳釋道悅雲。

    蠶衣損命。

    乖忍辱之名。

    布服儉素。

    表慈悲之相。

     法海觀瀾卷第一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