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海觀瀾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故。
入魔界故。
持禁戒者。
即佛弟子。
毀禁戒者。
即魔弟子。
我都不聽毀戒之人。
受人信施。
如葶苈子。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雲。
若有不受如來戒。
尚不能得野幹身。
何況能感人天中。
最勝快樂居王位。
又雲。
出家菩薩。
以三觀門。
修忍辱行。
名真出家。
觀諸衆生。
是佛化身。
觀于自身。
為實愚夫。
觀諸有情。
作尊貴想。
觀于自身。
為僮仆想。
又觀衆生。
作父母想。
觀自己身。
如男女想。
出家菩薩。
常作是觀。
或被打罵。
終不加報。
善巧方便。
調伏其心。
寶雨經雲。
菩薩見違犯中。
如微塵量。
深生怖畏。
下至小罪。
心懷大懼。
況多違犯。
而生随喜。
何以故。
由如來說。
苾刍當知。
多服毒藥。
能令人死。
少服毒藥。
亦令人死。
苾刍當知。
若多犯罪。
即生惡趣。
若少犯罪。
亦生惡趣。
菩薩如是正思惟時。
驚怖違犯。
又雲。
菩薩成就十種法。
能持毗奈耶藏。
一能了知毗奈耶。
二能了知毗奈耶義。
三能了知毗奈耶甚深理趣。
四能了知毗奈耶微細。
五能了知應作不應作。
六能了知自性違犯。
七能了知施設違犯。
八能了知所學波羅提木叉緣起。
九能了知聲聞毗奈耶。
十能了知菩薩毗奈耶。
諸法無行經雲。
以無持戒性。
是知持戒法。
如是知戒相。
終不毀于戒。
大薩遮經雲。
一切功德助道之行。
舉要言之。
以戒為本。
持戒為始。
若不持戒。
乃至不得疥癞野幹身。
何況當得功德之身。
以戒淨故。
不斷佛種。
成等正覺。
不斷法種。
分别法性。
不斷僧種。
修無為道。
以持淨戒相續不斷故。
功德無盡。
思益梵天經雲。
問曰。
世尊。
誰能親近于佛。
佛言。
乃至失命因緣。
不毀禁者。
月燈三昧經雲。
無物能将此定來。
必由淨戒之所起。
又雲。
俗人處居家。
善護持五戒。
況得出家已。
棄舍一切禁戒不完具者。
棄舍我道教。
毀謗于正法。
阿鼻獄為家。
又雲。
菩薩淨戒。
有十種利益。
一為滿足一切智。
二如佛所學而學。
三智者不毀。
四不退誓願。
五安住于行。
六棄舍生死。
七慕樂涅槃。
八得無纏心。
九得勝三昧。
十不乏信财。
又雲。
常行乞食。
有十種利。
一摧我慢幢。
二不求親愛。
三不為名聞。
四住在聖種。
五不谄不诳。
不現異相。
又不傲慢。
六不自高舉。
七不毀他人。
八斷除愛恚。
九若入人家。
不為飲食而行法施。
十住頭陀行。
有所說法。
為人信受。
又雲。
不以無身手。
故名阙身分。
若不持戒者。
是名身分缺。
師子月佛本生經雲。
戒為甘露藥。
服者不老死。
戒德可恃怙。
福報常随己。
持戒得安隐。
生處無患難。
亦當見諸佛。
受法得解脫。
法集經雲。
菩薩修持淨戒。
不破不漏。
不點不污。
智者贊歎。
住彼如是持淨戒中。
所作大願。
皆悉成就。
又雲。
世間出世間一切勝妙果報。
皆由持戒而得。
依因淨戒根本力故。
譬加一切草木叢林。
依地為根本。
菩薩住于持戒。
能與一切天人。
作大福田。
複能滿足施者功德。
複次。
菩薩出家。
修持淨戒。
則能遠離一切世務之事。
著于染衣。
則能滿足舍一切所愛之物。
受持淨戒。
則能滿足身口意清淨。
愛念持戒。
則能滿足六通。
宴坐持戒。
則能滿足菩提分法。
聞于妙法。
修持淨戒。
則能滿足四無礙智。
推求多聞智慧。
修持淨戒。
則能滿足不自高心。
親近善知識。
修持淨戒。
則能滿足一切功德。
修持施波羅蜜戒。
則能滿足一切智智。
如所聞法。
如說修持淨戒。
則能滿足為大法師。
如所聞法。
思惟持戒。
則能滿足得陀羅尼。
念菩提心。
修持淨戒。
則能超過一切諸惡。
得滿足戒。
不生害心。
修持淨戒。
則能滿足不失菩提心。
不失菩提心。
修持淨戒。
則能滿足不失三寶心。
若有能護修持戒者。
世間所有可護之者。
皆悉能護。
是名菩薩念戒。
菩薩處胎經雲。
夫人欲出家。
禁戒以為首。
不著飾好法。
行權菩薩道。
畢命不惜身。
不犯如毫厘。
又雲。
八關齋者。
諸佛父母。
央掘摩羅經雲。
沙門法者。
不多積聚。
乃至鹽油亦不受畜。
是沙門法。
奴婢田宅若賣若買。
諸不淨物。
非沙門法。
是在家法。
商主天子所問經雲。
若自有犯。
而不覆藏。
如是菩薩當得直心。
若見破戒。
乃至為命。
不舍菩提心。
如是菩薩。
得名持戒。
大迦葉問經雲。
有二種法。
增出家熱惱。
一受持袈裟。
心懷不淨。
二恃己戒德。
呵責非行。
○大般若經第四雲。
若染色欲。
于生梵天尚能為障。
況得無上正等菩提。
是故菩薩斷欲出家修梵行者。
能得無上正等菩提。
非不斷者。
又雲。
菩薩于五欲中。
深生厭患。
不為五欲過失所染。
以無量門。
诃毀諸欲。
欲為熾火。
燒身心故。
欲為穢惡。
染自他故。
欲為魁脍。
于去來今常為害故。
欲為怨敵。
長夜伺求。
作衰損故。
欲如草炬。
欲如苦果。
欲如利劍。
欲如火聚。
欲如毒器。
欲如幻惑。
欲如闇井。
欲如詐親。
旃荼羅等。
舍利子。
諸菩薩摩诃薩。
以如是等無量過門。
诃毀諸欲。
既善了知諸欲過失。
寍有真實受諸欲事。
但為饒益所化有情。
方便善巧。
示受諸欲。
第八雲。
菩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
應學清淨身語意業。
又雲。
從初發心。
常樂受持十善業道。
不起聲聞心。
不起獨覺心。
于諸有情。
恒起悲心。
欲拔其苦。
恒起慈心。
欲與其樂。
第四十七雲。
若菩薩生如是心。
我應從初發心。
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于其中間。
誓當不起貪欲心。
嗔恚心。
愚癡心。
忿心。
恨心。
覆心。
惱心。
诳心。
谄心。
嫉心。
悭心。
憍心。
害心。
見慢等心。
亦複不起趣向聲聞獨覺地心。
如是名為菩薩殊勝廣大心。
第五十一雲。
發應一切智智心。
大悲為上首。
以無所得而為方便。
自住十善業道。
亦勸他住十善業道。
持此善根。
與一切有情。
同共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為菩薩淨戒波羅蜜多。
第五十四雲。
菩薩作是思惟。
此十惡法尚礙善趣。
二乘聖道。
況大菩提。
故應遠離。
又雲。
于所學戒。
堅守不移。
而于其中能不取相。
是為菩薩于諸學處未曾棄舍。
第七十五雲。
若菩薩雖受持戒。
而有所依。
謂作是念。
我為饒益一切有情。
受持淨戒。
我随佛教。
于淨屍羅能無所犯。
我行淨戒波羅蜜多。
彼持戒時。
以有所得而為方便。
與諸有情。
同共回向阿耨多羅三貌三菩提。
複作是念。
我持此福。
施諸有情。
令得此世他世安樂。
乃至證得無餘涅槃。
彼著三輪而受持戒。
一者自想。
二者他想。
三者戒想。
由著此三輪受持戒故。
名世間淨戒波羅蜜多。
何緣此戒名為世間。
以與世間同共行故。
不超動出世間法故。
若菩薩受持戒時。
三輪清淨。
一者不執我能持戒。
二者不執所護有情。
三者不著戒及戒果。
是為菩薩摩诃薩受持戒時三輪清淨。
又舍利子。
菩薩以大悲為上首。
所持戒福。
普施有情。
于諸有情。
都無所得。
雖與一切有情。
同共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而于其中不見少相。
由都無所執而受持戒故。
名出世間淨戒波羅蜜多。
何緣此淨戒名出世間。
不與世間同共行故。
能超動出世間法故。
第一百一雲。
若諸有情。
長夜破戒。
是菩薩于内外法。
一切悉舍。
方便令彼安住淨戒波羅蜜多。
第一百二雲。
我若不護淨戒波羅蜜多。
當生諸惡趣。
尚不能得下賤人身。
何由成熟有情。
嚴淨佛土。
況當能得一切智智。
第三百二十五雲。
若不退轉位菩薩。
于佛善說毗奈耶中。
深生信解。
終無疑惑。
無戒禁取。
不堕惡見。
不執世俗諸吉祥事以為清淨。
終不禮敬諸餘天神。
如諸世間外道所事。
三百二十六雲。
不退轉位菩薩。
不重利養。
不徇名譽。
于諸飲食衣服卧具房舍資财。
皆不貪染。
雖受十二杜多功德。
而于其中都無所恃。
三百二十七雲。
是菩薩雖現處居家。
而常修梵行。
終不受用諸妙欲境。
雖現攝受種種珍财。
而于其中不起染著。
又于攝受諸欲樂具。
及珍财時。
終不逼迫諸有情類。
令生憂苦。
三百七十三雲。
雲何菩薩修戒随念。
是菩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
從初發心。
乃至安坐妙菩提座。
恒住淨戒。
無缺無隙。
無瑕無穢。
無所取著。
應受供養。
智者所贊。
妙善受持。
妙善究竟。
随順勝定。
思惟此戒。
以無性為自性。
由是因緣。
不應思惟。
何以故。
如是淨戒。
都無自性。
若法無自性。
則無所有。
若無所有。
則不可念。
所以者何。
若無念無思惟。
是為戒随念。
入魔界故。
持禁戒者。
即佛弟子。
毀禁戒者。
即魔弟子。
我都不聽毀戒之人。
受人信施。
如葶苈子。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雲。
若有不受如來戒。
尚不能得野幹身。
何況能感人天中。
最勝快樂居王位。
又雲。
出家菩薩。
以三觀門。
修忍辱行。
名真出家。
觀諸衆生。
是佛化身。
觀于自身。
為實愚夫。
觀諸有情。
作尊貴想。
觀于自身。
為僮仆想。
又觀衆生。
作父母想。
觀自己身。
如男女想。
出家菩薩。
常作是觀。
或被打罵。
終不加報。
善巧方便。
調伏其心。
寶雨經雲。
菩薩見違犯中。
如微塵量。
深生怖畏。
下至小罪。
心懷大懼。
況多違犯。
而生随喜。
何以故。
由如來說。
苾刍當知。
多服毒藥。
能令人死。
少服毒藥。
亦令人死。
苾刍當知。
若多犯罪。
即生惡趣。
若少犯罪。
亦生惡趣。
菩薩如是正思惟時。
驚怖違犯。
又雲。
菩薩成就十種法。
能持毗奈耶藏。
一能了知毗奈耶。
二能了知毗奈耶義。
三能了知毗奈耶甚深理趣。
四能了知毗奈耶微細。
五能了知應作不應作。
六能了知自性違犯。
七能了知施設違犯。
八能了知所學波羅提木叉緣起。
九能了知聲聞毗奈耶。
十能了知菩薩毗奈耶。
諸法無行經雲。
以無持戒性。
是知持戒法。
如是知戒相。
終不毀于戒。
大薩遮經雲。
一切功德助道之行。
舉要言之。
以戒為本。
持戒為始。
若不持戒。
乃至不得疥癞野幹身。
何況當得功德之身。
以戒淨故。
不斷佛種。
成等正覺。
不斷法種。
分别法性。
不斷僧種。
修無為道。
以持淨戒相續不斷故。
功德無盡。
思益梵天經雲。
問曰。
世尊。
誰能親近于佛。
佛言。
乃至失命因緣。
不毀禁者。
月燈三昧經雲。
無物能将此定來。
必由淨戒之所起。
又雲。
俗人處居家。
善護持五戒。
況得出家已。
棄舍一切禁戒不完具者。
棄舍我道教。
毀謗于正法。
阿鼻獄為家。
又雲。
菩薩淨戒。
有十種利益。
一為滿足一切智。
二如佛所學而學。
三智者不毀。
四不退誓願。
五安住于行。
六棄舍生死。
七慕樂涅槃。
八得無纏心。
九得勝三昧。
十不乏信财。
又雲。
常行乞食。
有十種利。
一摧我慢幢。
二不求親愛。
三不為名聞。
四住在聖種。
五不谄不诳。
不現異相。
又不傲慢。
六不自高舉。
七不毀他人。
八斷除愛恚。
九若入人家。
不為飲食而行法施。
十住頭陀行。
有所說法。
為人信受。
又雲。
不以無身手。
故名阙身分。
若不持戒者。
是名身分缺。
師子月佛本生經雲。
戒為甘露藥。
服者不老死。
戒德可恃怙。
福報常随己。
持戒得安隐。
生處無患難。
亦當見諸佛。
受法得解脫。
法集經雲。
菩薩修持淨戒。
不破不漏。
不點不污。
智者贊歎。
住彼如是持淨戒中。
所作大願。
皆悉成就。
又雲。
世間出世間一切勝妙果報。
皆由持戒而得。
依因淨戒根本力故。
譬加一切草木叢林。
依地為根本。
菩薩住于持戒。
能與一切天人。
作大福田。
複能滿足施者功德。
複次。
菩薩出家。
修持淨戒。
則能遠離一切世務之事。
著于染衣。
則能滿足舍一切所愛之物。
受持淨戒。
則能滿足身口意清淨。
愛念持戒。
則能滿足六通。
宴坐持戒。
則能滿足菩提分法。
聞于妙法。
修持淨戒。
則能滿足四無礙智。
推求多聞智慧。
修持淨戒。
則能滿足不自高心。
親近善知識。
修持淨戒。
則能滿足一切功德。
修持施波羅蜜戒。
則能滿足一切智智。
如所聞法。
如說修持淨戒。
則能滿足為大法師。
如所聞法。
思惟持戒。
則能滿足得陀羅尼。
念菩提心。
修持淨戒。
則能超過一切諸惡。
得滿足戒。
不生害心。
修持淨戒。
則能滿足不失菩提心。
不失菩提心。
修持淨戒。
則能滿足不失三寶心。
若有能護修持戒者。
世間所有可護之者。
皆悉能護。
是名菩薩念戒。
菩薩處胎經雲。
夫人欲出家。
禁戒以為首。
不著飾好法。
行權菩薩道。
畢命不惜身。
不犯如毫厘。
又雲。
八關齋者。
諸佛父母。
央掘摩羅經雲。
沙門法者。
不多積聚。
乃至鹽油亦不受畜。
是沙門法。
奴婢田宅若賣若買。
諸不淨物。
非沙門法。
是在家法。
商主天子所問經雲。
若自有犯。
而不覆藏。
如是菩薩當得直心。
若見破戒。
乃至為命。
不舍菩提心。
如是菩薩。
得名持戒。
大迦葉問經雲。
有二種法。
增出家熱惱。
一受持袈裟。
心懷不淨。
二恃己戒德。
呵責非行。
○大般若經第四雲。
若染色欲。
于生梵天尚能為障。
況得無上正等菩提。
是故菩薩斷欲出家修梵行者。
能得無上正等菩提。
非不斷者。
又雲。
菩薩于五欲中。
深生厭患。
不為五欲過失所染。
以無量門。
诃毀諸欲。
欲為熾火。
燒身心故。
欲為穢惡。
染自他故。
欲為魁脍。
于去來今常為害故。
欲為怨敵。
長夜伺求。
作衰損故。
欲如草炬。
欲如苦果。
欲如利劍。
欲如火聚。
欲如毒器。
欲如幻惑。
欲如闇井。
欲如詐親。
旃荼羅等。
舍利子。
諸菩薩摩诃薩。
以如是等無量過門。
诃毀諸欲。
既善了知諸欲過失。
寍有真實受諸欲事。
但為饒益所化有情。
方便善巧。
示受諸欲。
第八雲。
菩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
應學清淨身語意業。
又雲。
從初發心。
常樂受持十善業道。
不起聲聞心。
不起獨覺心。
于諸有情。
恒起悲心。
欲拔其苦。
恒起慈心。
欲與其樂。
第四十七雲。
若菩薩生如是心。
我應從初發心。
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于其中間。
誓當不起貪欲心。
嗔恚心。
愚癡心。
忿心。
恨心。
覆心。
惱心。
诳心。
谄心。
嫉心。
悭心。
憍心。
害心。
見慢等心。
亦複不起趣向聲聞獨覺地心。
如是名為菩薩殊勝廣大心。
第五十一雲。
發應一切智智心。
大悲為上首。
以無所得而為方便。
自住十善業道。
亦勸他住十善業道。
持此善根。
與一切有情。
同共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為菩薩淨戒波羅蜜多。
第五十四雲。
菩薩作是思惟。
此十惡法尚礙善趣。
二乘聖道。
況大菩提。
故應遠離。
又雲。
于所學戒。
堅守不移。
而于其中能不取相。
是為菩薩于諸學處未曾棄舍。
第七十五雲。
若菩薩雖受持戒。
而有所依。
謂作是念。
我為饒益一切有情。
受持淨戒。
我随佛教。
于淨屍羅能無所犯。
我行淨戒波羅蜜多。
彼持戒時。
以有所得而為方便。
與諸有情。
同共回向阿耨多羅三貌三菩提。
複作是念。
我持此福。
施諸有情。
令得此世他世安樂。
乃至證得無餘涅槃。
彼著三輪而受持戒。
一者自想。
二者他想。
三者戒想。
由著此三輪受持戒故。
名世間淨戒波羅蜜多。
何緣此戒名為世間。
以與世間同共行故。
不超動出世間法故。
若菩薩受持戒時。
三輪清淨。
一者不執我能持戒。
二者不執所護有情。
三者不著戒及戒果。
是為菩薩摩诃薩受持戒時三輪清淨。
又舍利子。
菩薩以大悲為上首。
所持戒福。
普施有情。
于諸有情。
都無所得。
雖與一切有情。
同共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而于其中不見少相。
由都無所執而受持戒故。
名出世間淨戒波羅蜜多。
何緣此淨戒名出世間。
不與世間同共行故。
能超動出世間法故。
第一百一雲。
若諸有情。
長夜破戒。
是菩薩于内外法。
一切悉舍。
方便令彼安住淨戒波羅蜜多。
第一百二雲。
我若不護淨戒波羅蜜多。
當生諸惡趣。
尚不能得下賤人身。
何由成熟有情。
嚴淨佛土。
況當能得一切智智。
第三百二十五雲。
若不退轉位菩薩。
于佛善說毗奈耶中。
深生信解。
終無疑惑。
無戒禁取。
不堕惡見。
不執世俗諸吉祥事以為清淨。
終不禮敬諸餘天神。
如諸世間外道所事。
三百二十六雲。
不退轉位菩薩。
不重利養。
不徇名譽。
于諸飲食衣服卧具房舍資财。
皆不貪染。
雖受十二杜多功德。
而于其中都無所恃。
三百二十七雲。
是菩薩雖現處居家。
而常修梵行。
終不受用諸妙欲境。
雖現攝受種種珍财。
而于其中不起染著。
又于攝受諸欲樂具。
及珍财時。
終不逼迫諸有情類。
令生憂苦。
三百七十三雲。
雲何菩薩修戒随念。
是菩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
從初發心。
乃至安坐妙菩提座。
恒住淨戒。
無缺無隙。
無瑕無穢。
無所取著。
應受供養。
智者所贊。
妙善受持。
妙善究竟。
随順勝定。
思惟此戒。
以無性為自性。
由是因緣。
不應思惟。
何以故。
如是淨戒。
都無自性。
若法無自性。
則無所有。
若無所有。
則不可念。
所以者何。
若無念無思惟。
是為戒随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