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海觀瀾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
戒能淨慧。
慧能淨戒。
如人洗手。
左右相須。
戒慧具者。
我說名比丘。
正法念處經雲。
有垢戒者。
生于天中。
無垢戒者。
至于涅槃。
世間戒者。
則有流動。
出世間戒。
則無流動。
又雲。
意受持戒故。
師則能與戒。
無心谄受戒。
必定入地獄。
又雲。
自餘死者。
唯棄其身。
毀戒此丘。
一切善法。
皆悉破壞。
又雲。
若受持戒者。
可得名為人。
一切破戒者。
則如狗不異。
中阿含經雲。
人犯一法。
謂妄言是。
不畏後世。
無惡不作。
寍啖鐵丸。
其熱如火。
不以犯戒。
受世信施。
若畏于苦。
不愛念者。
于隐顯處。
莫作惡業。
若不善業。
已作今作。
終不得脫。
亦無避處。
又雲。
若有比丘犯戒。
破戒。
缺戒。
穿戒。
穢戒。
黑戒者。
欲依戒立戒。
以戒為梯。
升無上慧堂正法閣者。
終無是處。
雜阿含經雲。
世尊告諸比丘。
當恭敬住。
常當系心。
常當畏慎。
随他自在諸修梵行上中下座。
所以者何。
若有比丘不恭敬住。
不系心。
不畏慎。
不随他自在諸修梵行上中下座。
而欲令威儀足者。
無有是處。
不備威儀。
欲令學法滿者。
無有是處。
學法不滿。
欲令戒身。
定身。
慧身。
解脫身。
解脫知見身具足者。
無有是處。
解脫知見不滿足。
欲令得無餘涅槃者。
無有是處。
本事經雲。
出家而破戒。
二俱無所成。
謂失在家儀。
及壞沙門法。
寍吞熱鐵丸。
洋銅而灌囗。
不受人信施。
而毀犯屍羅。
諸毀犯屍羅。
無悔無慚愧。
多受人信施。
定當生地獄。
諸有智慧人。
應堅持淨戒。
勿受人信施。
而毀犯屍羅。
○大寶積經三律儀會雲。
世若有人于别解脫起違背想。
則為于佛力無所畏而生違背。
彼若于佛力無所畏生違背者。
則于去來現在諸佛而生違背。
由此未來所受異熟無量大苦。
假使三千大千世界一切衆生受地獄苦。
比前衆生所受苦毒。
百分不及一。
乃至算數譬喻優波尼沙昙分。
亦不及一。
又雲。
我終不聽執著我見。
衆生見。
壽者見。
補特伽羅見者。
于我法中而得出家。
我若不許。
強出家者。
皆為是賊。
食重信施。
亦不成就真比丘戒。
菩薩藏會雲。
勿自恃持戒。
輕毀犯戒者。
恃戒陵于人。
是名真破戒。
又雲譬如圂豬。
行處糞穢。
兼又食啖。
初無厭惡。
衆生亦爾。
極可憐愍。
淫惱所逼。
于親非親。
為諸煩惱之所加害。
行魔徒黨魔罥所縛。
纏裹惑網。
陷沒欲泥。
菩薩觀是事已。
于彼衆生發起大悲。
我當為彼宣說妙法。
令其永斷諸欲煩惱。
又雲。
我說一切習近欲時。
無有少惡而不造者。
彼若報熟。
無有少苦而不攝受。
又雲。
出家菩薩複有五法若成就者。
不值佛世。
不親善友。
不具無難。
失壞善根。
不随安住律儀菩薩修學正法。
亦不速悟無上菩提。
何等為五。
一者毀犯屍羅。
二者诽謗正法。
三者貪著名利。
四者堅執我見。
五者能于他家。
多生悭嫉。
譬如餓狗。
慞惶緣路。
遇值鎖骨。
久無肉膩。
但見赤塗。
言是厚味。
便就銜之。
至多人處。
四衢道中。
以貪味故。
涎流骨上。
妄謂甜美。
或齩或舐。
或齧或吮。
歡喜纏附。
初無舍離。
時有刹帝利婆羅門。
及諸長者。
皆大富貴。
來遊此路。
餓狗遙見。
心生熱惱。
作如是念。
彼來人者。
将無奪我所重美味。
便發大嗔。
出深毒聲。
惡眼邪視。
露現齒牙。
而行齧害。
如是當來末世。
有諸苾刍。
于他施主。
勤習家悭。
耽味屎尿。
妄加纏裹。
雖值如是。
具足無難。
而便委棄。
不修正檢。
此之苾刍。
我說其行。
如前癡狗。
又雲。
當來之世。
我諸弟子。
少有苾刍。
深心希樂。
趣般涅槃寂靜之法。
多依三事以為常業。
一者常喜追求世間名利。
二者貪樂朋黨追求食家。
往還不絕。
三者喜樂追求華飾房宇。
貯積财寶什物資具。
以依如是三種事故。
終不解脫三種惡趣。
文殊師利授記會雲。
若有已發菩提心者。
乃至微惡終更不作。
何所不作。
謂貪嗔癡。
及以在家威儀調戲。
悉皆遠離。
若出家已。
不複希望名利恭敬。
安住出家所修行法。
又雲。
菩薩成就一法。
令願不退嚴淨佛刹。
何謂一法。
應學不動如來為菩薩時。
本所修行。
立弘誓願。
我當所在生處。
初生之時。
若不出家。
則為欺诳十方諸佛。
如是菩薩。
應随順學。
若佛出世。
若不出世。
一切生處。
皆悉決定舍家出家。
何以故。
菩薩最勝利益。
所謂出家。
樂出家者。
則能攝取十種功德。
一者不著諸欲。
二者樂阿蘭若。
三者行佛所行。
四者離凡夫行。
五者不著妻子。
及以财産。
六者離惡道因。
七者修善趣法。
八者宿世善根。
皆不損減。
九者恒為諸天之所歎羨。
十者一切鬼神。
恭敬守護。
又雲。
菩薩成就三法。
令願不退。
攝受佛刹功德莊嚴。
一者尊重愛樂住阿蘭若。
二者無所染著而行法施。
三者堅固安住淨戒律儀。
菩薩堅住戒律得十無畏。
一者入聚落無畏。
二者衆中說法無畏。
三者飲食無畏。
四者出聚落無畏。
五者入寺無畏。
六者大衆中食無畏。
七者教授無畏。
八者親近和尚阿阇黎無畏。
九者于自眷屬。
慈心教誨無畏。
十者受用衣服飲食卧具醫藥無畏。
住戒律者。
所有言說。
令他信受。
又雲。
若菩薩在家出家。
寍舍身命。
終不破戒。
以此持戒。
共諸衆生回向無上菩提。
又雲。
菩薩成就九法。
令願不退。
嚴淨佛刹。
一者具身律儀。
二者具語律儀。
三者具意律儀。
四者滅諸貪欲。
五者滅諸嗔恚。
六者滅諸愚癡。
七者不行欺诳。
八者為堅固友。
九者不輕慢善知識。
大神變會雲。
大千界衆生。
皆發趣菩提。
假令盡一劫。
男女以奉施。
若人發道意。
以信而出家。
随佛而修學。
其福勝于彼。
過去未來世。
一切諸如來。
無有不舍家。
得成無上道。
三世一切佛。
稱贊出家法。
若樂供養佛。
當依佛出家。
設滿恒沙界。
珍寶供養佛。
不如一日中。
出家修寂靜。
彼則近菩提。
摧破魔軍衆。
出家不放逸。
白法恒增長。
不壞衆善根。
遠離諸煩惱。
舍于家業累。
順道聖所贊。
舍家離惱縛。
除惱離魔縛。
心解行無染。
不久證菩提。
摩诃迦葉會雲。
譬如二人。
善解醫方。
善解咒術。
善别毒藥。
善識甘露。
爾時一人。
于大衆中取毒食之。
現稀有相。
食已受苦。
複求甘露咒術。
望除毒氣。
爾時彼人求不能得。
毒氣熾盛。
遂便命終。
時第二人。
作如是言。
我不能食毒藥。
不須甘露。
不欲處衆作稀有想。
令生苦惱。
後五百歲。
有諸在家出家菩薩。
亦複如是。
作如是言。
如我說法。
能除諸罪。
轉集惡業。
言還忏悔。
彼于正法。
堕落退沒。
名為死人。
複有菩薩。
其心清淨。
既不作罪。
不須忏悔。
但當忏悔過去未來一切諸罪。
現在不作。
如彼不食毒藥。
不須甘露。
所言毒者。
于正法中犯于戒律。
又雲。
寍可一日。
百數歸俗。
不應破戒。
受人信施。
又雲。
寍以燒熱鐵鍱為衣。
不以破戒之身。
而著袈裟。
寍吞熱鐵。
不以破戒之身。
食人信施。
勝鬘夫人會雲。
毗奈耶者。
即大乘學。
所以者何。
為佛出家而受具足。
是故大乘戒蘊。
是毗奈耶。
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雲。
持戒具足八法而得清淨。
一者身行端直。
二者語業淳淨。
三者心無瑕垢。
四者志向堅貞。
五者正命自資。
六者頭陀知足。
七者離諸詐僞不實之相。
八者恒不忘失菩提之心。
大集經海慧菩薩品雲。
客煩惱起生慚愧。
即向十方佛忏悔。
修集善法調諸根。
是故菩提心最勝。
又雲。
不為我見。
受持淨戒。
能壞陰魔。
不為有貪。
受持淨戒。
壞煩惱魔。
若為遠離生死過失。
受持淨戒。
能壞死魔。
若能生心。
令毀禁者。
悉持淨戒。
受持淨戒。
則壞天魔。
又雲。
發者。
離諸惡戒。
作者。
至心受持諸淨禁戒。
觀者。
至心調伏毀禁之人。
如法住者。
淨持禁戒。
不生憍慢。
無言菩薩品雲。
若有受持清淨禁戒。
不求果報。
是名信力。
不生煩惱。
毀壞禁戒。
是名進力。
如是淨戒。
至心護持。
願向菩提。
是名念力。
觀身口意。
如水中月。
響幻焰等。
是名慧力。
不可說菩薩品雲。
若有菩薩。
自作是言。
我是持戒。
彼是破戒。
如是菩薩。
名诳如來。
日密分護法品雲。
若無量僧悉破禁戒。
但令五人清淨如法。
若有施者。
得福不可稱計。
何以故。
以有護持佛法者故。
憐愍一切諸衆生故。
其心平等無二相故。
破戒比丘雖在衆中。
受取信施。
不得安樂。
何以故。
破禁戒故。
不如法故。
如是人者。
一切十方無量諸佛所不護念。
雖名比丘。
不在僧數。
何以
戒能淨慧。
慧能淨戒。
如人洗手。
左右相須。
戒慧具者。
我說名比丘。
正法念處經雲。
有垢戒者。
生于天中。
無垢戒者。
至于涅槃。
世間戒者。
則有流動。
出世間戒。
則無流動。
又雲。
意受持戒故。
師則能與戒。
無心谄受戒。
必定入地獄。
又雲。
自餘死者。
唯棄其身。
毀戒此丘。
一切善法。
皆悉破壞。
又雲。
若受持戒者。
可得名為人。
一切破戒者。
則如狗不異。
中阿含經雲。
人犯一法。
謂妄言是。
不畏後世。
無惡不作。
寍啖鐵丸。
其熱如火。
不以犯戒。
受世信施。
若畏于苦。
不愛念者。
于隐顯處。
莫作惡業。
若不善業。
已作今作。
終不得脫。
亦無避處。
又雲。
若有比丘犯戒。
破戒。
缺戒。
穿戒。
穢戒。
黑戒者。
欲依戒立戒。
以戒為梯。
升無上慧堂正法閣者。
終無是處。
雜阿含經雲。
世尊告諸比丘。
當恭敬住。
常當系心。
常當畏慎。
随他自在諸修梵行上中下座。
所以者何。
若有比丘不恭敬住。
不系心。
不畏慎。
不随他自在諸修梵行上中下座。
而欲令威儀足者。
無有是處。
不備威儀。
欲令學法滿者。
無有是處。
學法不滿。
欲令戒身。
定身。
慧身。
解脫身。
解脫知見身具足者。
無有是處。
解脫知見不滿足。
欲令得無餘涅槃者。
無有是處。
本事經雲。
出家而破戒。
二俱無所成。
謂失在家儀。
及壞沙門法。
寍吞熱鐵丸。
洋銅而灌囗。
不受人信施。
而毀犯屍羅。
諸毀犯屍羅。
無悔無慚愧。
多受人信施。
定當生地獄。
諸有智慧人。
應堅持淨戒。
勿受人信施。
而毀犯屍羅。
○大寶積經三律儀會雲。
世若有人于别解脫起違背想。
則為于佛力無所畏而生違背。
彼若于佛力無所畏生違背者。
則于去來現在諸佛而生違背。
由此未來所受異熟無量大苦。
假使三千大千世界一切衆生受地獄苦。
比前衆生所受苦毒。
百分不及一。
乃至算數譬喻優波尼沙昙分。
亦不及一。
又雲。
我終不聽執著我見。
衆生見。
壽者見。
補特伽羅見者。
于我法中而得出家。
我若不許。
強出家者。
皆為是賊。
食重信施。
亦不成就真比丘戒。
菩薩藏會雲。
勿自恃持戒。
輕毀犯戒者。
恃戒陵于人。
是名真破戒。
又雲譬如圂豬。
行處糞穢。
兼又食啖。
初無厭惡。
衆生亦爾。
極可憐愍。
淫惱所逼。
于親非親。
為諸煩惱之所加害。
行魔徒黨魔罥所縛。
纏裹惑網。
陷沒欲泥。
菩薩觀是事已。
于彼衆生發起大悲。
我當為彼宣說妙法。
令其永斷諸欲煩惱。
又雲。
我說一切習近欲時。
無有少惡而不造者。
彼若報熟。
無有少苦而不攝受。
又雲。
出家菩薩複有五法若成就者。
不值佛世。
不親善友。
不具無難。
失壞善根。
不随安住律儀菩薩修學正法。
亦不速悟無上菩提。
何等為五。
一者毀犯屍羅。
二者诽謗正法。
三者貪著名利。
四者堅執我見。
五者能于他家。
多生悭嫉。
譬如餓狗。
慞惶緣路。
遇值鎖骨。
久無肉膩。
但見赤塗。
言是厚味。
便就銜之。
至多人處。
四衢道中。
以貪味故。
涎流骨上。
妄謂甜美。
或齩或舐。
或齧或吮。
歡喜纏附。
初無舍離。
時有刹帝利婆羅門。
及諸長者。
皆大富貴。
來遊此路。
餓狗遙見。
心生熱惱。
作如是念。
彼來人者。
将無奪我所重美味。
便發大嗔。
出深毒聲。
惡眼邪視。
露現齒牙。
而行齧害。
如是當來末世。
有諸苾刍。
于他施主。
勤習家悭。
耽味屎尿。
妄加纏裹。
雖值如是。
具足無難。
而便委棄。
不修正檢。
此之苾刍。
我說其行。
如前癡狗。
又雲。
當來之世。
我諸弟子。
少有苾刍。
深心希樂。
趣般涅槃寂靜之法。
多依三事以為常業。
一者常喜追求世間名利。
二者貪樂朋黨追求食家。
往還不絕。
三者喜樂追求華飾房宇。
貯積财寶什物資具。
以依如是三種事故。
終不解脫三種惡趣。
文殊師利授記會雲。
若有已發菩提心者。
乃至微惡終更不作。
何所不作。
謂貪嗔癡。
及以在家威儀調戲。
悉皆遠離。
若出家已。
不複希望名利恭敬。
安住出家所修行法。
又雲。
菩薩成就一法。
令願不退嚴淨佛刹。
何謂一法。
應學不動如來為菩薩時。
本所修行。
立弘誓願。
我當所在生處。
初生之時。
若不出家。
則為欺诳十方諸佛。
如是菩薩。
應随順學。
若佛出世。
若不出世。
一切生處。
皆悉決定舍家出家。
何以故。
菩薩最勝利益。
所謂出家。
樂出家者。
則能攝取十種功德。
一者不著諸欲。
二者樂阿蘭若。
三者行佛所行。
四者離凡夫行。
五者不著妻子。
及以财産。
六者離惡道因。
七者修善趣法。
八者宿世善根。
皆不損減。
九者恒為諸天之所歎羨。
十者一切鬼神。
恭敬守護。
又雲。
菩薩成就三法。
令願不退。
攝受佛刹功德莊嚴。
一者尊重愛樂住阿蘭若。
二者無所染著而行法施。
三者堅固安住淨戒律儀。
菩薩堅住戒律得十無畏。
一者入聚落無畏。
二者衆中說法無畏。
三者飲食無畏。
四者出聚落無畏。
五者入寺無畏。
六者大衆中食無畏。
七者教授無畏。
八者親近和尚阿阇黎無畏。
九者于自眷屬。
慈心教誨無畏。
十者受用衣服飲食卧具醫藥無畏。
住戒律者。
所有言說。
令他信受。
又雲。
若菩薩在家出家。
寍舍身命。
終不破戒。
以此持戒。
共諸衆生回向無上菩提。
又雲。
菩薩成就九法。
令願不退。
嚴淨佛刹。
一者具身律儀。
二者具語律儀。
三者具意律儀。
四者滅諸貪欲。
五者滅諸嗔恚。
六者滅諸愚癡。
七者不行欺诳。
八者為堅固友。
九者不輕慢善知識。
大神變會雲。
大千界衆生。
皆發趣菩提。
假令盡一劫。
男女以奉施。
若人發道意。
以信而出家。
随佛而修學。
其福勝于彼。
過去未來世。
一切諸如來。
無有不舍家。
得成無上道。
三世一切佛。
稱贊出家法。
若樂供養佛。
當依佛出家。
設滿恒沙界。
珍寶供養佛。
不如一日中。
出家修寂靜。
彼則近菩提。
摧破魔軍衆。
出家不放逸。
白法恒增長。
不壞衆善根。
遠離諸煩惱。
舍于家業累。
順道聖所贊。
舍家離惱縛。
除惱離魔縛。
心解行無染。
不久證菩提。
摩诃迦葉會雲。
譬如二人。
善解醫方。
善解咒術。
善别毒藥。
善識甘露。
爾時一人。
于大衆中取毒食之。
現稀有相。
食已受苦。
複求甘露咒術。
望除毒氣。
爾時彼人求不能得。
毒氣熾盛。
遂便命終。
時第二人。
作如是言。
我不能食毒藥。
不須甘露。
不欲處衆作稀有想。
令生苦惱。
後五百歲。
有諸在家出家菩薩。
亦複如是。
作如是言。
如我說法。
能除諸罪。
轉集惡業。
言還忏悔。
彼于正法。
堕落退沒。
名為死人。
複有菩薩。
其心清淨。
既不作罪。
不須忏悔。
但當忏悔過去未來一切諸罪。
現在不作。
如彼不食毒藥。
不須甘露。
所言毒者。
于正法中犯于戒律。
又雲。
寍可一日。
百數歸俗。
不應破戒。
受人信施。
又雲。
寍以燒熱鐵鍱為衣。
不以破戒之身。
而著袈裟。
寍吞熱鐵。
不以破戒之身。
食人信施。
勝鬘夫人會雲。
毗奈耶者。
即大乘學。
所以者何。
為佛出家而受具足。
是故大乘戒蘊。
是毗奈耶。
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雲。
持戒具足八法而得清淨。
一者身行端直。
二者語業淳淨。
三者心無瑕垢。
四者志向堅貞。
五者正命自資。
六者頭陀知足。
七者離諸詐僞不實之相。
八者恒不忘失菩提之心。
大集經海慧菩薩品雲。
客煩惱起生慚愧。
即向十方佛忏悔。
修集善法調諸根。
是故菩提心最勝。
又雲。
不為我見。
受持淨戒。
能壞陰魔。
不為有貪。
受持淨戒。
壞煩惱魔。
若為遠離生死過失。
受持淨戒。
能壞死魔。
若能生心。
令毀禁者。
悉持淨戒。
受持淨戒。
則壞天魔。
又雲。
發者。
離諸惡戒。
作者。
至心受持諸淨禁戒。
觀者。
至心調伏毀禁之人。
如法住者。
淨持禁戒。
不生憍慢。
無言菩薩品雲。
若有受持清淨禁戒。
不求果報。
是名信力。
不生煩惱。
毀壞禁戒。
是名進力。
如是淨戒。
至心護持。
願向菩提。
是名念力。
觀身口意。
如水中月。
響幻焰等。
是名慧力。
不可說菩薩品雲。
若有菩薩。
自作是言。
我是持戒。
彼是破戒。
如是菩薩。
名诳如來。
日密分護法品雲。
若無量僧悉破禁戒。
但令五人清淨如法。
若有施者。
得福不可稱計。
何以故。
以有護持佛法者故。
憐愍一切諸衆生故。
其心平等無二相故。
破戒比丘雖在衆中。
受取信施。
不得安樂。
何以故。
破禁戒故。
不如法故。
如是人者。
一切十方無量諸佛所不護念。
雖名比丘。
不在僧數。
何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