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海觀瀾卷第一

關燈
古吳蕅益比丘智旭輯 中山湯學紳康民閱梓 【律學綱維】 ○大方廣佛華嚴經賢首品雲。

    若常信奉于諸佛。

    則能持戒修學處。

    若常持戒修學處。

    則能具足諸功德。

     又雲。

    家是貪愛系縛所。

    欲使衆生悉免離。

    故示出家得解脫。

    于諸欲樂無所愛。

     述曰。

    出家學處。

    所謂二百五十戒也。

    戒名波羅提木叉。

    此翻保解脫。

    今既示出家得解脫。

    是明指比丘戒法。

    決能具足諸功德矣。

    苟不持修。

    豈名信佛奉佛。

    誰謂毗尼僅屬小乘。

    非即大華嚴哉。

     明法品雲。

    于去來今佛所說之法。

    所制之戒。

    皆悉奉持。

    心不舍離。

    是故能令佛法僧種。

    永不斷絕。

     十行品中第二行雲。

    佛子。

    何等為菩薩摩诃薩饒益行。

    此菩薩護持淨戒。

    于色聲香味觸。

    心無所著。

    亦為衆生如是宣說。

    不求威勢。

    不求種族。

    不求富饒。

    不求色相。

    不求王位。

    如是一切。

    皆無所著。

    但堅持淨戒。

    作如是念。

    我持淨戒。

    必當舍離一切纏縛。

    貪求。

    熱惱。

    諸難逼迫。

    毀謗亂濁。

    得佛所贊平等正法。

    佛子。

    菩薩如是持淨戒時。

    于一日中。

    假使無數百千億那由他諸大惡魔。

    詣菩薩所。

    一一各将無量無數百千億那由他天女皆于五欲善行方便。

    端正姝麗。

    傾惑人心。

    執持種種珍玩之具。

    欲來惑亂菩薩道意。

    爾時菩薩作如是念。

    此五欲者。

    是障道法。

    乃至障礙無上菩提。

    是故不生一念欲想。

    心淨如佛。

    唯除方便教化衆生。

    而不舍于一切智心。

    佛子。

    菩薩不以欲因緣故。

    惱一衆生。

    寍舍身命。

    而終不作惱衆生事。

    菩薩自得見佛已來。

    未曾心生一念欲想。

    何況從事。

    若或從事。

    無有是處。

    爾時菩薩但作是念。

    一切衆生于長夜中。

    想念五欲。

    趣向五欲。

    貪著五欲。

    其心決定耽染沉溺。

    随其流轉。

    不得自在。

    我今應當令此諸魔。

    及諸天女。

    一切衆生住無上戒。

    住淨戒已。

    于一切智。

    心無退轉。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乃至入于無餘涅槃。

    何以故。

    此是我等所應作業。

    應随諸佛如是修學。

    作是學已。

    離諸惡行。

    計我無知。

    以智入于一切佛法。

    為衆生說。

    令除颠倒。

    然知不離衆生。

    有颠倒。

    不離颠倒。

    有衆生不于颠倒内。

    有衆生。

    不于衆生内。

    有颠倒。

    亦非颠倒。

    是衆生。

    亦非衆生。

    是颠倒。

    颠倒非内法。

    颠倒非外法。

    衆生非内法。

    衆生非外法。

    一切諸法。

    虛妄不實。

    速起速滅。

    無有堅固。

    如夢如影。

    如幻如化。

    诳惑愚夫。

    如是解者。

    即能覺了一切諸行。

    通達生死。

    及與涅槃。

    證佛菩提。

    自得度。

    令他得度。

    自解脫。

    令他解脫。

    自調伏。

    令他調伏。

    自寂靜。

    令他寂靜。

    自安隐。

    令他安隐。

    自離垢。

    令他離垢。

    自清淨。

    令他清淨。

    自涅槃。

    令他涅槃。

    自快樂。

    令他快樂。

    佛子。

    此菩薩複作是念。

    我當随順一切如來。

    離一切世間行。

    具一切諸佛法。

    住無上平等處。

    等觀衆生。

    明達境界。

    離諸過失。

    斷諸分别。

    舍諸執著。

    善巧出離。

    心恒安住。

    無上無說。

    無依無動。

    無量無邊。

    無盡無色。

    甚深智慧。

    佛子。

    是名菩薩摩诃薩第二饒益行。

     十地品中第二地。

    專明戒波羅蜜。

    (第三十五卷) 随好光明功德品雲。

    諸天子。

    汝等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淨治其意。

    住善威儀。

    悔除一切業障。

    煩惱障。

    報障。

    見障。

    以盡法界衆生數等身。

    以盡法界衆生數等頭。

    以盡法界衆生數等舌。

    以盡法界衆生數等善身業。

    善語業。

    善意業。

    悔除所有諸障過惡。

     離世間品雲。

    菩薩摩诃薩有十種清淨戒。

    何等為十。

    所謂身清淨戒。

    護身三惡故。

    語清淨戒。

    離語四過故。

    心清淨戒。

    永離貪嗔邪見故。

    不破一切學處清淨戒。

    于一切人天中作尊主故。

    守護菩提心清淨戒。

    不樂小乘故。

    守護如來所制清淨戒。

    乃至微細罪生大怖畏故。

    隐密護持清淨戒。

    善拔犯戒衆生故。

    不作一切惡清淨戒。

    誓修一切善法故。

    遠離一切有見清淨戒。

    于戒無著故。

    守護一切衆生清淨戒。

    發起大悲故。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十七卷。

    大天告善财雲。

    如諸衆生及草木。

    一切生長鹹依地。

    世及出世諸善根。

    皆依最勝屍羅地。

    無戒欲求生善道。

    如鳥無翼欲飛空。

    如人無足欲遊行。

    亦如渡海無船筏。

     或于日夕三時浴。

    或複三時作護摩(此雲火祭。

    謂結壇持咒術)。

    卻粒自默如啞羊。

    無戒苦身無所利。

     或大族子旃陀子。

    俱能持戒等生天。

    貴賤種姓虧戒身。

    皆堕地獄無差别。

    卑門持戒生天上。

    勝族毀犯堕幽冥。

    摩登持戒亦生天。

    仙人破戒入諸獄。

    王族多聞具色力。

    惡見無戒如獸蚖。

    如甘果樹猛獸圍。

    猶蓮華池毒蛇止。

    寍守貧賤恒持戒。

    具聖财寶德嚴身。

    破戒衆人之所輕。

    持戒天人鹹信重。

    旃檀郁金及沉麝。

    如是一切不為香。

    菩薩持戒最勝香。

    徧出人天無有盡。

    卑陋持戒後生天。

    現蒙王者所瞻禮。

    此世他生安隐樂。

    如是戒果牟尼說。

    欲生人天及涅槃。

    如應具戒必當得。

    是故精勤持淨戒。

    随心所願皆圓滿。

    若有臨終肢節痛。

    一切親屬欲分離。

    谛思我有清淨戒。

    身心歡樂無憂畏。

    戒為惑病最勝藥。

    護諸苦厄如父母。

    癡闇燈炬生死橋。

    無涯業海為船筏。

    帝釋轉輪威德王。

    富貴尊嚴無等倫。

    家有仆隸能持戒。

    承事供養而親敬。

    若有臨至命終時。

    持戒破戒生安畏。

    欲得當來極樂處。

    應當專意勤護持。

    戒珠不假刀兵護。

    戒為伏藏無所侵。

    戒為勇伴導前行。

    戒為出世莊嚴具。

    我贊持戒諸功德。

    如佛世尊真實說。

     三十一卷。

    天主光女告善财雲。

    汝應勤修表無表戒。

    謂若性若遮。

    有罪無罪。

    微細觀察。

    無缺減故。

     三十三卷雲。

    有二種戒。

    具足受持。

    則得圓滿善知識法。

    一菩薩戒。

    二别解脫戒(即比丘學處也)。

    持是二戒。

    則能圓滿善知識法。

    如佛所說。

    自不持戒。

    令他持戒。

    無有是處。

    若諸菩薩。

    具足圓滿頭陀功德。

    如是二戒。

    悉得清淨。

    不失善法。

     三十八卷雲。

    菩薩有十種法。

    審谛思惟具足圓滿。

    則能成就無憍慢心。

    一者谛觀身界。

    作是念言。

    我今出家。

    無殊死人。

    父母親愛朋友眷屬。

    一切所有。

    皆棄舍故。

    二者思惟我今服壞色衣。

    進止威儀。

    不同世間。

    三者思惟既毀形好。

    執持應器。

    乞丐于他。

    四者思惟我今乞食。

    如旃陀羅。

    五者思惟為求段食。

    長養我身。

    我之壽命。

    死在他手。

    六者思惟所乞之食。

    人畜之餘。

    彼若嫌棄。

    我方得食。

    七者思惟我今應當于師長所。

    恭敬供養。

    令生歡喜。

    八者思惟我今欲令同梵行者。

    生歡喜故。

    具足威儀。

    無違法式。

    九者思惟我今出家。

    于佛法中。

    未得少分。

    十者思惟一切衆生。

    于我嗔恨。

    我常安隐。

    如是思惟。

    得無憍慢。

     晉譯賢首品雲。

    戒是無上菩提本。

    應當具足持淨戒。

    若能具足持淨戒。

    一切如來所贊歎。

     十善業迹悉清淨。

    勸化衆生持淨戒。

    開發衆生求佛道。

    因是得成清涼光。

     十回向品雲。

    菩薩若自不修梵行。

    令他淨修梵行。

    無有是處。

    自退梵行。

    令他具足梵行。

    自破梵行。

    令他安立梵行。

    自離梵行。

    令他立梵行道。

    自減梵行。

    令他修習梵行。

    自不樂梵行。

    令他樂修梵行。

    自不住梵行。

    令他安住梵行。

    自不究竟梵行。

    令他究竟梵行。

    自舍梵行。

    令他不舍安住梵行。

    自壞散梵行。

    令他攝取梵行。

    俱無有是處。

    何以故。

    菩薩摩诃薩如說修行。

    遠離颠倒。

    又能廣說離颠倒法。

    實語實行。

    修習清淨身口意業。

    離諸染污。

    行無礙處。

    滅一切障。

     離世間品雲。

    離慢下意。

    心無放逸。

    身口及意。

    皆悉柔軟。

    無有輕躁。

    心常歡喜。

    護持淨戒。

    和顔愛語。

    先意問訊。

    遠離邪僞。

    是菩薩智具。

    自然成就佛法器故。

     ○增益阿含經釋道安序雲。

    此二阿含。

    其中往往有律語。

    外國不通與沙彌白衣共視也。

    而今已後。

    幸共覆之。

    使與律同。

    此乃茲邦之急者也。

    斯諄諄之誨。

    幸勿藐藐聽也。

    廣見而不知護禁。

    乃是學士通中創也。

     增益第二卷雲。

    所謂戒者。

    息諸惡故。

    戒能成道。

    令人歡喜。

    戒璎珞身。

    現衆好故。

    夫禁戒者。

    猶吉祥瓶。

    所願便尅。

    諸道品法。

    皆由戒成。

    如是行禁戒者。

    成大果報。

    諸善普具。

    得甘露味。

    至無為處。

     第五卷雲。

    設有作重罪。

    悔過更不犯。

    此人應禁戒。

    拔其罪根原。

     長阿含經第十五卷。

    婆羅門雲。

    戒即智慧。

    智慧即戒。

    有戒有智。

    然後所言誠實。

    無有虛妄。

    我說名婆羅門。

    佛言。

    善哉善哉。

    如汝所說。

    有戒則有慧。

    有慧則有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