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網合注卷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法。
則登法座。
果報者。
不敬戒律。
遠離正法。
依戒相敬。
出生勝益。
如往昔雛猴及象因緣。
具載經律。
理解者。
十乘觀法不次第現前。
名乖法次。
忏悔者。
事乖。
作法。
理乖。
無生。
修證者。
善持大小毗尼。
知事中次第。
善修四教觀慧。
知理中次第。
性惡者。
生佛平等。
有何次第。
故文殊為然燈佛師。
仍侍釋迦。
一心一切心。
一觀一切觀。
複何次第。
故佛頂雲。
聖性無不通。
順逆皆方便。
(庚)第三十九不修福慧戒 若佛子。
常應教化一切衆生。
建立僧坊山林園田。
立作佛塔。
冬夏安居。
坐禅處所。
一切行道處。
皆應立之。
而菩薩應為一切衆生。
講說大乘經律。
若疾病。
國難。
賊難。
父母兄弟和尚阿阇梨亡滅之日。
及三七日。
四五七日。
乃至七七日。
亦應講說大乘經律。
一切齋會求願。
行來治生。
大火所燒。
大水所漂。
黑風所吹船舫。
江湖大海羅刹之難。
亦讀誦講說此經律。
乃至一切罪報。
三惡八難七逆。
杻械枷鎖。
系縛其身。
多淫。
多嗔。
多愚癡。
多疾病。
皆應講此經律。
而新學菩薩若不爾者。
犯輕垢罪。
建立僧坊等。
制令修福。
講說大乘等。
制令修慧。
此是遮業。
随力應修。
遇緣當為而不為。
一一結罪。
除力不及者無犯。
此即戒本經所謂住少利少作少方便也。
若慊恨心。
是染污犯。
懶惰懈怠。
非染污犯。
七衆同。
大小不全共。
聲聞夏安居時。
應修房舍。
餘時不制。
大士一切時中。
應修福業。
開遮者。
或常修禅誦等一切勝業。
無暇他營。
果報者。
不修則失二種莊嚴。
修則菩提資糧。
任運增長。
理解者。
不知性具緣因。
名不修福。
不知性具了因。
名不修慧。
忏悔者。
修即是悔。
修證者。
行不退人。
滿足事修。
念不退人。
滿足理修。
性惡者。
無福慧法可修。
無人修于福慧。
如是九戒。
應當學。
敬心奉持。
梵壇品當廣明。
此總結第四段九戒也。
(庚)第四十揀擇受戒戒 若佛子。
與人受戒時。
不得揀擇。
一切國王王子。
大臣百官。
比丘。
比丘尼。
信男信女。
淫男淫女。
十八梵天。
六欲天子。
無根二根。
黃門奴婢。
一切鬼神。
盡得受戒。
應教身所著袈裟。
皆使壞色。
與道相應。
皆染使青黃赤黑紫色。
一切染衣。
乃至卧具。
盡以壞色。
身所著衣。
一切染色。
若一切國土中國人所著衣服。
比丘皆應與其俗服有異。
若欲受戒時。
師應問言。
汝現身不作七逆罪不。
菩薩法師。
不得與七逆人現身受戒。
七逆者。
出佛身血。
殺父。
殺母。
殺和尚。
殺阿阇梨。
破羯磨轉法輪僧。
殺聖人。
若具七逆。
即現身不得戒。
餘一切人盡得受戒。
出家人法。
不向國王禮拜。
不向父母禮拜。
六親不敬。
鬼神不禮。
但解法師語。
有百裡千裡來求法者。
而菩薩法師。
以惡心嗔心。
而不即與授一切衆生戒者。
犯輕垢罪。
不得揀擇者。
不應揀于品類。
謂國王乃至鬼神。
盡有佛性。
盡可随類行菩薩道。
故盡得受戒也。
而亦有二事應揀。
一是形儀。
二是業障。
應教身所著袈裟等者。
教令揀形儀也。
梵語袈裟。
此雲染衣。
亦雲壞色。
亦雲卧具。
乃出家衣服之都名。
青黃赤黑紫色者。
律制三種壞色。
謂青。
黑。
木蘭。
今制五種。
按彌沙塞部。
若青色衣。
以黑木蘭點作淨。
黑衣。
點以青及木蘭。
木蘭衣。
點以青黑。
是名壞色。
今亦應爾。
比丘皆應與俗服有異者。
正明比丘及比丘尼。
體是僧寶。
故特為制三種田衣。
永異凡俗。
其式叉摩那等五衆。
惟須壞色。
不得濫同比丘也。
應問現身不作七逆罪等者。
教令揀業障也。
七逆業成。
定堕無間。
所以正障戒品。
前生非複可知。
亦複不為戒障。
故但問現身也。
父者。
此身是其遺體。
若義父等非逆。
母者。
此身從彼而生。
若嫡庶等非逆。
和尚者。
比丘有二種。
一十戒和尚。
二具戒和尚。
比丘尼有三種。
一十戒和尚尼。
二式叉摩那受六法和尚尼。
三具戒和尚尼。
皆不得以比丘為之。
式叉摩那有二種。
一十戒和尚尼。
二六法和尚尼。
沙彌沙彌尼皆一種。
即授與十戒者也。
阿阇梨者。
比丘有五種。
一十戒阇梨。
二受具時教授阇梨。
三受具時羯磨阇梨。
四依止阇梨。
乃至與依止僅一夜。
五教讀阇梨。
乃至從受一四句偈。
或說其義。
比丘尼有七種。
加受具時比丘僧中羯磨阇梨。
及六法阇梨尼。
式叉摩那有三種。
一十戒阇梨。
二六法阇梨。
三教讀阇梨。
沙彌沙彌尼各二種。
一十戒。
二教讀。
優婆塞優婆夷各三種。
一受五戒阇梨。
二受八關戒齋阇梨。
三教讀阇梨。
又若并取受菩薩戒阇梨。
則七衆各加一種破羯磨僧者。
極少有八人同住。
皆是比丘。
四人四人。
各自為黨。
于一大界之中。
别說戒。
别作種種羯磨。
破轉法輪僧者。
下至九人。
一人自稱佛。
誘彼四比丘别從其教。
餘四比丘守正不從。
分作二部。
不論界内界外。
但令非法說法。
如提婆達多等。
名破法輪。
聖人者。
小乘四果。
大乘發趣以上也。
夫不拜父母國王。
不敬六親鬼神。
而但解法師之語。
則其待法師者何重。
百裡千裡而來。
則其求法之心何切。
此而不授。
辜負當機不太甚乎。
惡心嗔心者。
明非見機益物之心。
一切衆生戒者。
明此大戒。
本是一切衆生所應同受。
不似比丘及沙彌戒。
須擇品類授也。
此是遮業。
四緣成罪。
一是受戒器。
謂非七逆。
又形儀如法。
二堪受想六句。
二重二輕二無犯。
三有揀擇心。
謂或惡其下賤。
嗔其貧乏等。
正是業主。
四令不得受。
随所拒人結罪。
若知不堪受者。
非犯。
菩薩戒羯磨文雲。
若諸菩薩欲授菩薩戒時。
先應為說菩薩法藏。
摩怛理迦菩薩學處。
及犯處相。
令其聽受。
以慧觀察。
自所意樂。
堪能思擇受菩薩戒。
非惟他勸。
非為勝他。
當知是名堅固菩薩。
堪受菩薩淨戒律儀。
又雲。
無淨信者。
不應從受。
謂于如是所受淨戒。
初無信解。
不能趣入。
不善思惟。
有悭貪者。
悭貪蔽者。
有大欲者。
無喜足者。
不應從受。
毀淨戒者。
于諸學處無恭敬者。
于戒律儀有慢緩者。
不應從受。
有忿恨者。
多不忍者。
于他違犯不堪耐者。
不應從受。
有懶惰者。
有懈怠者。
多分耽著。
日夜睡眠。
樂倚。
樂卧。
樂好合徒侶。
樂嬉談者。
不應從受。
心散亂者。
下至不能毂牛乳頃善心一緣住修習者。
不應從受。
有闇昧者。
愚癡類者。
極劣心者。
诽謗菩薩素怛羅藏及摩怛迦者。
不應從受。
解曰。
此皆揀非法器也。
豈可漫雲無揀擇耶。
又前人本不欲受。
強令受戒。
亦犯輕垢。
比丘比丘尼全犯。
餘五衆無授戒事未制。
大小不全共。
小乘先許後拒則犯。
不許無犯。
大乘接化為本。
不授即犯。
開遮者。
如沙門道進。
求昙無谶受菩薩戒。
谶不許。
且命悔過。
七日七夜竟。
詣谶求受。
谶大怒。
不答。
進自念業障未消。
複更竭誠禮忏。
首尾三年。
乃夢釋迦文佛授以戒法。
明日詣谶。
欲說所夢。
未至數步。
谶即驚起。
口唱善哉。
已得戒矣。
我當為汝作證。
次第于佛像前。
更說戒相。
此則見機利益。
先不為授。
雖示大怒。
非惡心嗔心也。
果報者。
妄揀。
則得吝法之罪。
失于二利。
善揀。
則莊嚴眷屬。
光顯法門。
觀解者。
不曆三性徧修覺意三昧。
是揀擇義。
忏悔者。
事擇。
作法。
理擇。
一心無生。
修證者。
别住以去無事揀。
圓信以上無理揀。
性惡者。
法法皆揀則全非。
更無一法可受。
(庚)第四十一為利作師戒 若佛子。
教化人起信心時。
菩薩與他人作教誡法師者。
見欲受戒人。
應教請二師。
和尚阿阇梨二師。
應問言。
汝有七遮罪不。
若現身有七遮罪者。
師不應與受戒。
若無七遮者。
得與受戒。
若有犯十戒者。
應教忏悔。
在佛菩薩形像前。
日夜六時誦十重四十八輕戒。
苦到禮三世千佛。
得見好相。
若一七日。
二三七日。
乃至一年。
要見好相。
好相者。
佛來摩頂。
見光見華。
種種異相。
便得滅罪。
若無好相。
雖忏無益。
是人現身亦不得戒。
而得增益受戒。
若犯四十八輕戒者。
對首忏悔。
罪便得滅。
不同七遮。
而教誡師于是法中。
一一好解。
若不解大乘經律若輕若重是非之相。
不解第一義谛。
習種性。
長養性。
性種性。
不可壞性。
道種性。
正法性。
其中多少。
觀行出入。
十禅支。
一切行法。
一一不得此法中意。
而菩薩為利養故。
為名聞故。
惡求多求。
貪利弟子。
而詐現解一切經律。
為供養故
則登法座。
果報者。
不敬戒律。
遠離正法。
依戒相敬。
出生勝益。
如往昔雛猴及象因緣。
具載經律。
理解者。
十乘觀法不次第現前。
名乖法次。
忏悔者。
事乖。
作法。
理乖。
無生。
修證者。
善持大小毗尼。
知事中次第。
善修四教觀慧。
知理中次第。
性惡者。
生佛平等。
有何次第。
故文殊為然燈佛師。
仍侍釋迦。
一心一切心。
一觀一切觀。
複何次第。
故佛頂雲。
聖性無不通。
順逆皆方便。
(庚)第三十九不修福慧戒 若佛子。
常應教化一切衆生。
建立僧坊山林園田。
立作佛塔。
冬夏安居。
坐禅處所。
一切行道處。
皆應立之。
而菩薩應為一切衆生。
講說大乘經律。
若疾病。
國難。
賊難。
父母兄弟和尚阿阇梨亡滅之日。
及三七日。
四五七日。
乃至七七日。
亦應講說大乘經律。
一切齋會求願。
行來治生。
大火所燒。
大水所漂。
黑風所吹船舫。
江湖大海羅刹之難。
亦讀誦講說此經律。
乃至一切罪報。
三惡八難七逆。
杻械枷鎖。
系縛其身。
多淫。
多嗔。
多愚癡。
多疾病。
皆應講此經律。
而新學菩薩若不爾者。
犯輕垢罪。
建立僧坊等。
制令修福。
講說大乘等。
制令修慧。
此是遮業。
随力應修。
遇緣當為而不為。
一一結罪。
除力不及者無犯。
此即戒本經所謂住少利少作少方便也。
若慊恨心。
是染污犯。
懶惰懈怠。
非染污犯。
七衆同。
大小不全共。
聲聞夏安居時。
應修房舍。
餘時不制。
大士一切時中。
應修福業。
開遮者。
或常修禅誦等一切勝業。
無暇他營。
果報者。
不修則失二種莊嚴。
修則菩提資糧。
任運增長。
理解者。
不知性具緣因。
名不修福。
不知性具了因。
名不修慧。
忏悔者。
修即是悔。
修證者。
行不退人。
滿足事修。
念不退人。
滿足理修。
性惡者。
無福慧法可修。
無人修于福慧。
如是九戒。
應當學。
敬心奉持。
梵壇品當廣明。
此總結第四段九戒也。
(庚)第四十揀擇受戒戒 若佛子。
與人受戒時。
不得揀擇。
一切國王王子。
大臣百官。
比丘。
比丘尼。
信男信女。
淫男淫女。
十八梵天。
六欲天子。
無根二根。
黃門奴婢。
一切鬼神。
盡得受戒。
應教身所著袈裟。
皆使壞色。
與道相應。
皆染使青黃赤黑紫色。
一切染衣。
乃至卧具。
盡以壞色。
身所著衣。
一切染色。
若一切國土中國人所著衣服。
比丘皆應與其俗服有異。
若欲受戒時。
師應問言。
汝現身不作七逆罪不。
菩薩法師。
不得與七逆人現身受戒。
七逆者。
出佛身血。
殺父。
殺母。
殺和尚。
殺阿阇梨。
破羯磨轉法輪僧。
殺聖人。
若具七逆。
即現身不得戒。
餘一切人盡得受戒。
出家人法。
不向國王禮拜。
不向父母禮拜。
六親不敬。
鬼神不禮。
但解法師語。
有百裡千裡來求法者。
而菩薩法師。
以惡心嗔心。
而不即與授一切衆生戒者。
犯輕垢罪。
不得揀擇者。
不應揀于品類。
謂國王乃至鬼神。
盡有佛性。
盡可随類行菩薩道。
故盡得受戒也。
而亦有二事應揀。
一是形儀。
二是業障。
應教身所著袈裟等者。
教令揀形儀也。
梵語袈裟。
此雲染衣。
亦雲壞色。
亦雲卧具。
乃出家衣服之都名。
青黃赤黑紫色者。
律制三種壞色。
謂青。
黑。
木蘭。
今制五種。
按彌沙塞部。
若青色衣。
以黑木蘭點作淨。
黑衣。
點以青及木蘭。
木蘭衣。
點以青黑。
是名壞色。
今亦應爾。
比丘皆應與俗服有異者。
正明比丘及比丘尼。
體是僧寶。
故特為制三種田衣。
永異凡俗。
其式叉摩那等五衆。
惟須壞色。
不得濫同比丘也。
應問現身不作七逆罪等者。
教令揀業障也。
七逆業成。
定堕無間。
所以正障戒品。
前生非複可知。
亦複不為戒障。
故但問現身也。
父者。
此身是其遺體。
若義父等非逆。
母者。
此身從彼而生。
若嫡庶等非逆。
和尚者。
比丘有二種。
一十戒和尚。
二具戒和尚。
比丘尼有三種。
一十戒和尚尼。
二式叉摩那受六法和尚尼。
三具戒和尚尼。
皆不得以比丘為之。
式叉摩那有二種。
一十戒和尚尼。
二六法和尚尼。
沙彌沙彌尼皆一種。
即授與十戒者也。
阿阇梨者。
比丘有五種。
一十戒阇梨。
二受具時教授阇梨。
三受具時羯磨阇梨。
四依止阇梨。
乃至與依止僅一夜。
五教讀阇梨。
乃至從受一四句偈。
或說其義。
比丘尼有七種。
加受具時比丘僧中羯磨阇梨。
及六法阇梨尼。
式叉摩那有三種。
一十戒阇梨。
二六法阇梨。
三教讀阇梨。
沙彌沙彌尼各二種。
一十戒。
二教讀。
優婆塞優婆夷各三種。
一受五戒阇梨。
二受八關戒齋阇梨。
三教讀阇梨。
又若并取受菩薩戒阇梨。
則七衆各加一種破羯磨僧者。
極少有八人同住。
皆是比丘。
四人四人。
各自為黨。
于一大界之中。
别說戒。
别作種種羯磨。
破轉法輪僧者。
下至九人。
一人自稱佛。
誘彼四比丘别從其教。
餘四比丘守正不從。
分作二部。
不論界内界外。
但令非法說法。
如提婆達多等。
名破法輪。
聖人者。
小乘四果。
大乘發趣以上也。
夫不拜父母國王。
不敬六親鬼神。
而但解法師之語。
則其待法師者何重。
百裡千裡而來。
則其求法之心何切。
此而不授。
辜負當機不太甚乎。
惡心嗔心者。
明非見機益物之心。
一切衆生戒者。
明此大戒。
本是一切衆生所應同受。
不似比丘及沙彌戒。
須擇品類授也。
此是遮業。
四緣成罪。
一是受戒器。
謂非七逆。
又形儀如法。
二堪受想六句。
二重二輕二無犯。
三有揀擇心。
謂或惡其下賤。
嗔其貧乏等。
正是業主。
四令不得受。
随所拒人結罪。
若知不堪受者。
非犯。
菩薩戒羯磨文雲。
若諸菩薩欲授菩薩戒時。
先應為說菩薩法藏。
摩怛理迦菩薩學處。
及犯處相。
令其聽受。
以慧觀察。
自所意樂。
堪能思擇受菩薩戒。
非惟他勸。
非為勝他。
當知是名堅固菩薩。
堪受菩薩淨戒律儀。
又雲。
無淨信者。
不應從受。
謂于如是所受淨戒。
初無信解。
不能趣入。
不善思惟。
有悭貪者。
悭貪蔽者。
有大欲者。
無喜足者。
不應從受。
毀淨戒者。
于諸學處無恭敬者。
于戒律儀有慢緩者。
不應從受。
有忿恨者。
多不忍者。
于他違犯不堪耐者。
不應從受。
有懶惰者。
有懈怠者。
多分耽著。
日夜睡眠。
樂倚。
樂卧。
樂好合徒侶。
樂嬉談者。
不應從受。
心散亂者。
下至不能毂牛乳頃善心一緣住修習者。
不應從受。
有闇昧者。
愚癡類者。
極劣心者。
诽謗菩薩素怛羅藏及摩怛迦者。
不應從受。
解曰。
此皆揀非法器也。
豈可漫雲無揀擇耶。
又前人本不欲受。
強令受戒。
亦犯輕垢。
比丘比丘尼全犯。
餘五衆無授戒事未制。
大小不全共。
小乘先許後拒則犯。
不許無犯。
大乘接化為本。
不授即犯。
開遮者。
如沙門道進。
求昙無谶受菩薩戒。
谶不許。
且命悔過。
七日七夜竟。
詣谶求受。
谶大怒。
不答。
進自念業障未消。
複更竭誠禮忏。
首尾三年。
乃夢釋迦文佛授以戒法。
明日詣谶。
欲說所夢。
未至數步。
谶即驚起。
口唱善哉。
已得戒矣。
我當為汝作證。
次第于佛像前。
更說戒相。
此則見機利益。
先不為授。
雖示大怒。
非惡心嗔心也。
果報者。
妄揀。
則得吝法之罪。
失于二利。
善揀。
則莊嚴眷屬。
光顯法門。
觀解者。
不曆三性徧修覺意三昧。
是揀擇義。
忏悔者。
事擇。
作法。
理擇。
一心無生。
修證者。
别住以去無事揀。
圓信以上無理揀。
性惡者。
法法皆揀則全非。
更無一法可受。
(庚)第四十一為利作師戒 若佛子。
教化人起信心時。
菩薩與他人作教誡法師者。
見欲受戒人。
應教請二師。
和尚阿阇梨二師。
應問言。
汝有七遮罪不。
若現身有七遮罪者。
師不應與受戒。
若無七遮者。
得與受戒。
若有犯十戒者。
應教忏悔。
在佛菩薩形像前。
日夜六時誦十重四十八輕戒。
苦到禮三世千佛。
得見好相。
若一七日。
二三七日。
乃至一年。
要見好相。
好相者。
佛來摩頂。
見光見華。
種種異相。
便得滅罪。
若無好相。
雖忏無益。
是人現身亦不得戒。
而得增益受戒。
若犯四十八輕戒者。
對首忏悔。
罪便得滅。
不同七遮。
而教誡師于是法中。
一一好解。
若不解大乘經律若輕若重是非之相。
不解第一義谛。
習種性。
長養性。
性種性。
不可壞性。
道種性。
正法性。
其中多少。
觀行出入。
十禅支。
一切行法。
一一不得此法中意。
而菩薩為利養故。
為名聞故。
惡求多求。
貪利弟子。
而詐現解一切經律。
為供養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