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網合注卷第七

關燈


    是自欺詐。

    亦欺詐他人。

    故與人授戒者。

    犯輕垢罪。

     教誡法師。

    即教授阿阇梨也。

    比丘戒法。

    于僧中受。

    故和尚及羯磨阇梨。

    皆須現在比丘為之。

    菩薩戒法。

    于十方諸佛菩薩前受。

    故現在法師。

    但得為教授阇梨。

    應教請二師者。

    謂請本尊佛為和尚。

    此土即是釋迦。

    請補處大士為阿阇梨。

    此時即是彌勒。

    是名為二師也。

    文中以和尚阿阇梨二師為句。

    應問言者。

    即是教誡師應問。

    此謂未請二師之前。

    先應問其遮難。

    知無七遮。

    方教請二師耳。

    故菩薩善戒經雲。

    十方諸佛菩薩大德聽。

    今某甲三說時已從十方諸佛及菩薩僧得菩薩戒。

    說者我是。

    受者某是。

    我為某甲證人。

    大師者。

    謂十方無量諸佛菩薩僧是。

    小師者。

    我身是也。

    又受菩薩戒。

    既以本佛為和尚。

    補處為阇梨。

    亦即以十方佛為同壇尊證。

    十方菩薩為同學善友。

    今不言請尊證同學者。

    亦如比丘受戒。

    但請二師也。

    他經亦有備請五位聖師者。

    随機廣略。

    故不同耳。

    犯十戒者。

    謂曾受此菩薩大戒而毀犯之。

    或曾受比丘沙彌及五戒等而破于本根。

    故須得見好相。

    若本未受戒時。

    作殺盜等業。

    止有世間性罪。

    不名犯戒。

    亦不須問。

    惟七逆須問耳。

    現身亦不得戒者。

    謂不許重受大戒。

    而得增益受戒者。

    謂作來生受戒勝因。

    對首忏悔者。

    謂對清淨大小乘衆自首其罪。

    誓不更造。

    即所謂作法忏也。

    若輕若重是非之相者。

    輕則易忏。

    重則難忏。

    是犯須忏。

    非犯則不須忏。

    倘輕罪說重。

    重罪說輕。

    犯謂非犯。

    非犯謂犯。

    不能使人決疑出罪也。

    第一義谛者。

    即是戒之體性。

    亦即心地之正因。

    常住之極果。

    習種性。

    長養性者。

    謂研習空觀。

    漸次增長。

    即十發趣心。

    性種性。

    不可壞性者。

    謂分别假性。

    俗谛建立。

    故不可壞。

    即十長養心。

    道種性者。

    謂中道能通。

    即十金剛心。

    正法性者。

    謂證入聖位。

    即十地及等妙二覺。

    多少觀行出入者。

    謂發趣則從假入空。

    長養則出空入假。

    金剛則回二邊入中道。

    十地則從凡入聖。

    又習種性則空觀尚少。

    長養性則空觀乃多。

    性種性則假觀尚少。

    不可壞性則假觀乃多。

    道種性則中觀尚少。

    正法性則中觀乃多。

    又三觀次第修習則少。

    若一心中修習則多也。

    十禅支者。

    即四禅所用喜樂等十支也。

    不解輕重是非。

    則昧于戒相。

    不解第一義谛。

    則昧于戒理。

    不解習種性等。

    則昧于道共定共種種差别。

    昧戒相。

    則不能決疑出罪。

    昧戒理。

    則不能啟迪真信真解。

    昧道定差别。

    則不能令人修證趣入。

    可謂一盲引衆盲矣。

     此是遮業。

    而深壞法化。

    二緣戒罪。

    一是為利心。

    二攝受徒竟。

    戒本經雲。

    為貪奉事。

    畜養眷屬。

    是染污犯。

    亦此兼制。

    前之無解作師。

    過在好名。

    今則正在好利。

    名利皆生死根本。

    菩提大障。

    其罪是均。

    故皆結雲自欺欺他。

    而為利者。

    其心益陋劣矣。

     比丘比丘尼全犯。

    餘五衆無授戒事。

    但令為利攝受徒衆。

    亦犯。

     大小俱制。

    小乘師德如前說。

     惟遮不開。

     果報者。

    破壞法門。

    劇于惡律儀罪。

     理解者。

    二乘為真谛利。

    出假菩薩為俗谛利。

    别向為但中利。

    惟圓人了達法界。

    無利可為。

     忏悔者。

    為事利。

    作法。

    為理利。

    須一心無生。

     修證者。

    初果以上不為事利。

    别地圓住。

    不為理利。

     性惡者。

    普利法界。

    正是獨利自己。

    從名字為利。

    乃至究竟為利。

     (庚)第四十二為惡人說戒戒 若佛子。

    不得為利養故。

    于未受菩薩戒者前。

    若外道惡人前。

    說此千佛大戒。

    邪見人前亦不得說。

    除國王。

    餘一切不得說。

    是惡人輩。

    不受佛戒。

    名為畜生。

    生生之處。

    不見三寶。

    如木石無心。

    名為外道。

    邪見人輩。

    木頭無異。

    而菩薩于是惡人前說七佛教戒者。

    犯輕垢罪。

     說戒者。

    半月半月誦戒也。

    除國王者。

    佛法付囑國王故也。

    虛生浪死。

    故名畜生。

    頑然罔覺。

    故如木石。

    背覺合塵。

    常居理外。

    故名外道。

     此是遮業。

    預向人說。

    則後受不能殷重。

    故半月說戒時。

    必先遣未受大戒者出也。

    四緣成罪。

    一未受戒人。

    謂未受此菩薩戒者。

    二未受人想六句。

    二重二輕二無犯。

    三有為說心。

    謂或為利養等。

    四前人得聞。

    從此時結罪。

     七衆同犯。

     大小不全共。

    小乘一切時中。

    不得向沙彌等說五篇罪名。

    以彼若解五篇名義。

    便成盜法重難故也。

    大乘惟半月誦戒時。

    須遣未受者出。

    餘時不論。

    如前文雲。

    一切時中。

    皆應講此經律。

    後文雲。

    見一切衆生。

    應勸受三歸十戒等。

    故知不同毗尼藏也。

    又菩薩比丘比丘尼。

    一切時中。

    亦不得以五篇罪名。

    向未受具戒者說。

    而菩薩沙彌等。

    亦不得預知五篇名義。

    緻成重難。

    永障此生受具戒也。

     惟遮不開。

     果報者。

    說則輕亵正法。

    不說則屏翰正教。

     理解者。

    常住佛性。

    名為真戒。

    未悟圓宗。

    皆名惡人。

    應以餘法。

    示教利喜。

    不應但贊一乘。

    反令衆生沒在苦。

     忏悔者。

    事說。

    作法。

    理說。

    須于一心無生中。

    善達四悉因緣。

     修證者。

    初果及别住。

    不犯事說。

    具知根智。

    不犯理說。

     性惡者。

    如喜根強毒。

    不輕授記。

    即是向惡人說。

     (庚)第四十三故起犯戒心戒 若佛子。

    信心出家。

    受佛正戒。

    故起心毀犯聖戒者。

    不得受一切檀越供養。

    亦不得國王地上行。

    不得飲國王水。

    五千大鬼常遮其前。

    鬼言大賊。

    若入房舍城邑宅中。

    鬼複常掃其腳迹。

    一切世人皆罵言。

    佛法中賊。

    一切衆生。

    眼不欲見。

    犯戒之人。

    畜生無異。

    木頭無異。

    若故毀正戒者。

    犯輕垢罪。

     謂出家菩薩。

    本以信心受戒。

    故堪受一切供養。

    堪受天人鬼神恭敬。

    若受而故毀。

    便不得受一切供養。

    便為鬼及世人所賤。

    可見戒之不可毀犯如此。

    柰何起心。

    故欲毀之。

    雖尚未毀。

    先已從心結罪矣。

     此是性遮二業。

    輕視戒律故。

    三緣成罪。

    一是犯。

    二犯想。

    三起心欲犯。

    念念輕垢。

    又戒本經雲。

    起五蓋心不開覺者。

    是染污犯。

    亦此兼攝。

     七衆同犯。

    而出家人為世福田。

    其責倍重。

     大小俱制。

    小乘即所謂輕戒罪也。

    随所犯罪。

    更加一輕戒罪。

    大乘亦應例此。

    又大士執心。

    嚴于聲聞也。

    若本無故毀心者。

    但随事結本罪。

    不加此罪。

    若直起此心。

    未犯事者。

    小但責心。

    大亦應忏。

     惟遮不開。

     果報者。

    任其故起。

    則障增上戒。

    障增上心。

    障增上慧。

    得輕戒罪。

    若能開覺。

    則戒根堅固。

    定慧可克。

     觀解者。

    起理外心。

    即名犯戒。

     忏悔者。

    起心犯事。

    作法。

    起心犯理。

    一心無生。

     修證者。

    位不退人。

    無犯事心。

    念不退人。

    無犯理心。

     性惡者。

    謗諸佛。

    毀于法。

    不入衆數。

    為與衆魔共一手作諸勞侶。

     (庚)第四十四不供養經典戒 若佛子。

    常應一心受持讀誦大乘經律。

    剝皮為紙。

    刺血為墨。

    以髓為水。

    析骨為筆。

    書寫佛戒。

    木皮谷紙。

    絹素竹帛。

    亦悉書持。

    常以七寶。

    無價香華。

    一切雜寶為香囊。

    盛經律卷。

    若不如法供養者。

    犯輕垢罪。

     供養有五事。

    一受持。

    二讀。

    三誦。

    四書寫。

    五香華雜寶供養。

    剝皮為紙等。

    舉重況輕。

     此是遮業。

    無敬法心。

    故得罪也。

     七衆同。

     大小不全共。

    小乘不誦持毗尼。

    結罪。

    大乘應修五事。

    又不供養三寶亦犯罪。

    戒本經雲。

    于一日一夜中。

    若佛在世。

    若佛塔廟。

    若法。

    若經卷。

    若菩薩修多羅藏。

    摩得勒伽藏。

    若比丘僧。

    若十方世界大菩薩衆。

    若不少多供養。

    乃至一禮。

    乃至不以一偈贊歎三寶功德。

    乃至不能一念淨心。

    若不恭敬。

    懶惰懈怠。

    是染污犯。

    若忘誤。

    非染污犯。

    不犯者。

    入淨心地菩薩。

    如得不壞淨比丘。

    常法供養一切三寶。

    善生經雲。

    若得新谷果蓏菜茹。

    不先奉獻三寶。

    先自受者。

    是優婆塞得失意罪。

    若以殘食施于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是優婆塞得失意罪。

     惟遮不開。

     果報者。

    慢法。

    則遠離正法。

    失智慧種。

    敬法。

    則生生處處。

    常遇妙法。

     觀解者。

    一念不與真淨大法相應。

    名不供養。

     忏悔者。

    事不供。

    作法。

    理不供。

    無生。

     修證者。

    初果及淨心地人。

    無事慢。

    念不退人。

    無理慢。

     性惡者。

    自心即法即三寶。

    不應以心更供于心。

     (庚)第四十五不化衆生戒 若佛子。

    常起大悲心。

    若入一切城邑舍宅。

    見一切衆生。

    應當唱言。

    汝等衆生。

    盡應受三歸十戒。

    若見牛馬豬羊一切畜生。

    應心念口言。

    汝是畜生。

    發菩提心。

    而菩薩入一切處山林川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