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網合注卷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為拔鼻毛。
繩床随處栖息。
皆百一所需中物也。
經契一心。
律規三業。
佛像标心極果。
菩薩形像托志真因。
既皆切于日用。
亦可即事表法。
故以如鳥二翼喻之。
彼不知法義。
惟汲汲以十八物為務者。
固非大士弘規。
倘竟高談名理。
而脫略事相。
恐亦非佛本意。
必事理俱備。
庶二翼無損耳。
布薩但舉新學者。
久學菩薩。
自不待言也。
披九條七條五條袈裟者。
九條即僧伽梨。
七條即郁多羅僧。
五條即安陀會。
此但指比丘比丘尼言之。
若式叉摩那。
沙彌。
沙彌尼。
止許用缦條衣。
名為無縫袈裟。
在家二衆。
于誦戒及入壇時。
亦得用無縫衣。
餘時不得。
然善生經雲。
若優婆塞。
不儲畜僧伽梨衣鉢钖杖。
得失意罪。
此特制令儲畜。
非制令日用。
又僧伽梨等。
即缦條之服。
加以三種法号。
所謂無縫三衣。
不同比丘之九條七條五條也。
一一如法者。
如法具十八物。
及如法誦戒等。
此是遮業。
正制冒難遊行。
兼制備十八物如法誦戒。
蓋冒難遊行。
恐緻天逝。
在危生念。
所喪事重。
大士雖宜為法忘身。
豈應不慎招損。
譬諸儒者。
雖有殺身成仁之事。
亦雲知命者不立岩牆下也。
三緣成罪。
一難處。
謂惡國界等。
二難處想六句。
二重二輕二無犯。
三正遊行。
發足後步步結輕垢罪。
或先非難處。
正遊時難事忽起。
此亦非犯。
餘十八種物應備不備。
随事結過。
半月誦戒。
或不誦。
或雖誦而不如法。
亦随事結過。
七衆同犯。
善生經雲。
若優婆塞。
險難之處。
無伴獨行得失意罪。
準此。
則設有事緣。
多伴同往。
非犯。
又雲。
優婆塞若犯國制。
得失意罪。
亦應此戒兼攝也。
大小不全共。
同者。
同不得冒難遊行。
異者。
大士制十八物。
聲聞惟制六物随身。
謂三衣。
坐具。
鉢。
及漉囊。
餘非所制。
大士一人布薩。
即一人誦。
聲聞須有四人以上。
方差一人高坐而誦。
若三人二人。
即相向布薩。
若惟一人。
即心念布薩。
具如律中。
未受具者不宜先知。
故不委明。
然西域諸寺。
大小異居。
震旦國中。
大小雜住。
則布薩儀式。
亦須略明。
今共出六意。
一通列九衆。
二别論戒次。
三明誦戒人。
四明所誦法。
五明所用界。
六明廣略儀。
一通列九衆者。
若論半月誦戒通途軌式。
則應男女各别。
男以比丘為主。
沙彌優婆塞随聽。
女以比丘尼為主。
式叉摩那沙彌尼優婆夷随聽。
此則僧尼各有界限。
不容混雜。
若有他緣偶集。
如比丘尼等來請教誡。
優婆夷等來興供養。
正遇誦菩薩戒。
彼既曾受。
亦可随聽。
則一切比丘坐竟。
次比丘尼。
比丘尼竟。
次式叉摩那。
次乃沙彌。
次沙彌尼。
次出家優婆塞優婆夷。
次在家優婆塞優婆夷。
出家者名近住。
在家者名近事。
此九衆位次。
斷不容紊。
又須男女有别。
不起譏嫌也。
二别論戒次者。
即于九衆各自類中。
複依受戒先後。
次第而坐。
然西域大小異居。
大乘即依菩薩戒次而坐。
小乘即依比丘戒次而坐。
今大小雜居。
則誦菩薩戒時。
方依大乘戒次。
誦比丘戒時。
仍依僧臘。
不得以大奪小。
故釋簽雲。
菩薩在小乘衆。
還依小乘戒次而坐。
在大乘衆。
則依大乘戒次而坐也。
又其人先受比丘戒。
後受菩薩戒者。
即用比丘戒臘為菩薩戒臘。
以受菩薩戒時。
則比丘戒一切轉成無盡戒體故。
若其人先受菩薩戒。
後受比丘戒者。
于大乘中。
則依菩薩戒次。
于小乘中。
仍依比丘戒次。
不得以菩薩戒臘。
作比丘戒臘。
以菩薩戒。
非關住持僧寶數故。
故輔行雲。
若先小後大。
則開小夏以成大夏。
若先受大。
後受律儀。
在小則依小。
在大則依大也。
比丘尼衆。
亦複如是。
若沙彌沙彌尼等。
小乘惟論生年。
大乘須論菩薩戒次。
近住近事。
亦複如是。
三明誦戒人者。
若九衆俱現在前。
必須菩薩比丘高座而誦。
餘皆默聽。
若無比丘。
惟有八衆。
必須菩薩比丘尼一人誦之。
若無比丘比丘尼。
惟下七衆。
必須菩薩式叉摩那一人誦之。
若并無式叉摩那。
必須菩薩沙彌一人誦之。
若更無沙彌。
必須菩薩沙彌尼一人誦之。
若更無沙彌尼。
必須菩薩近住男誦。
若近住男亦無。
則菩薩近住女誦。
若近住女亦無。
則菩薩近事男誦。
若近事男亦無。
則菩薩近事女一人高座而誦。
其餘菩薩近事女。
下座默聽也。
問。
設有比丘而不能誦。
尼反能誦。
乃至有近事男而不能誦。
女反能誦。
則如之何。
答。
經雲。
若受菩薩戒。
不誦此戒者。
非菩薩。
非佛種子。
安得受戒而不能誦耶。
問。
初受戒人如何。
答。
既初受戒。
未能誦戒。
即不得遠離師友。
問。
設有因緣。
不得與師友相近。
如何。
答。
平時許展轉反從下衆學熟。
至誦戒時。
必須上衆登座。
問。
平時展轉從下衆學時。
還得稱為師否。
答。
前戒比丘。
得稱後戒比丘為阿阇梨。
亦得一切事以師禮。
唯除禮足。
從沙彌學。
亦複如是。
若從三女衆學。
更須消息。
令勿生譏嫌。
若從近住近事學者。
不得稱師。
如佛世給孤長者。
恒為新學比丘授法。
反禮比丘之足。
即其例也。
問。
比丘不得禮白衣者。
何故維摩經中。
新學比丘禮居士足。
答。
此是古佛化現。
為欲浚發大教。
偶示彈斥。
且入三昧。
令識宿命。
豁然還得本心。
故不得不破格禮足。
非可援為常例。
又如蕭梁之時。
有傅大士。
乃是彌勒現身。
亦非餘諸凡聖所得借口。
今但當以給孤為式。
是故白衣說法。
此誠無過。
亦非佛法衰兆。
倘稱白衣為師。
則大成非法。
真衰相矣。
四明所誦法者。
西域既大小異居。
小惟誦比丘戒。
大乃兼誦比丘菩薩二種戒法。
先誦比丘戒時。
菩薩沙彌。
菩薩優婆塞等。
俱不得聽。
後誦菩薩戒時。
則七衆俱應随聽。
今大小雜居。
應作三種分别。
一者此中若惟小乘。
自依律法。
不必更論。
二者若惟大乘。
或有比丘沙彌淨人同住者。
比丘或四人。
或過四人。
先作白誦比丘戒竟。
次喚沙彌淨人。
同聽誦菩薩戒。
比丘若三人二人。
先相向三說布薩竟。
次喚沙彌淨人。
同聽誦菩薩戒。
比丘若惟一人。
先自心念布薩竟。
次喚沙彌淨人聽菩薩戒。
若無比丘。
惟有沙彌淨人同住。
即自誦菩薩戒。
此亦還如西域常式也。
三者若有大小乘比丘沙彌淨人雜住。
先遣沙彌等出。
但與小乘比丘和合布薩。
若四人以上。
作白。
若三人二人。
相向說竟。
次遣小乘比丘出。
喚菩薩沙彌。
菩薩淨人。
同聽誦菩薩戒。
次喚小乘沙彌。
為說十戒。
次喚小乘淨人。
為說五戒。
然沙彌十戒。
及優婆塞五戒。
律無誦法。
雲栖誦戒式中。
乃先誦之。
于理無違。
于事有益。
今準律中自恣之法。
比丘比丘尼自恣竟。
方喚小衆自恣。
以此為例。
則于誦具戒畢。
然後喚沙彌淨人。
為說十戒五戒。
似更妥也。
又所誦戒法。
若依此經。
則先誦十重四十八輕戒。
若地持中。
别出菩薩戒本經一卷。
正是半月誦戒之本。
共列四重四十一輕戒相。
其根本四重。
及飲酒等。
自屬具戒十戒五戒中攝。
故不重出。
惟出菩薩增上律儀。
實與此經互為表裡。
以彼四重。
即此經之後四重故。
以彼四十一輕。
但與此經開合次第稍殊。
而開遮持犯之緻更明析故。
藏中先後共有六譯。
惟谶師所譯最善。
故今輯在後集。
半月半月。
似應誦此戒本。
但必先作比丘布薩。
次喚沙彌為說十戒。
次喚淨人為說五戒。
然後遣出未受菩薩戒者。
而比丘沙彌淨人次第坐聽。
彌為确當。
高明者幸酌行之。
五明所用界者。
菩薩比丘。
仍用比丘法中所結大界。
尼亦如是。
沙彌随屬比丘。
無别界法。
聽比丘誦。
不得别誦。
餘二女衆。
屬比丘尼。
亦複如是。
在家二衆。
若無事緣。
宜至僧中聽誦。
若有事緣。
各于家中自誦亦得。
若至僧伽藍中。
即須随僧聽誦。
亦不得别誦也。
設師是小乘比丘。
沙彌弟子是菩薩者。
師自行比丘事。
弟子亦自盡其沙彌之職。
至誦戒時。
先聽其師為說十戒。
次離師見聞之處。
自誦菩薩戒法。
或有近處誦菩薩戒者。
白師而往聽之。
六明廣略儀者。
比丘戒之廣略。
具如律中。
茲不複論。
若但大乘衆者。
無難。
即須全誦比丘菩薩二種戒本。
設有難緣。
略說比丘戒。
廣說菩薩戒。
難事若迫。
二俱略說。
若大小雜居者。
設有難緣。
應廣說比丘戒。
略說菩薩戒。
難迫。
亦俱略說。
若惟有菩薩沙彌淨人。
則惟誦菩薩戒法。
設遇難迫。
或但說重戒。
或但雲。
今十五日說戒。
各各正身口意等。
随時斟酌皆得。
若無難緣。
總不得略說也。
開遮者。
或為求法。
或為度生。
冒難非犯。
果報者。
遇難。
多作退道因緣。
不遊。
堪使身心進道。
觀解者。
見思塵沙無明為惡國。
亦名賊。
亦名水。
亦名火。
亦名師子毒蛇虎狼。
忏悔者。
冒事難。
及不備物。
不誦戒。
不如法誦。
皆作法。
冒理難。
須無生。
修證者。
得五通人。
無難事怖。
得三智者。
無三惑怖。
性惡者。
徧入事理二難以度衆生。
佛說梵網經菩薩心地品合注卷第六
繩床随處栖息。
皆百一所需中物也。
經契一心。
律規三業。
佛像标心極果。
菩薩形像托志真因。
既皆切于日用。
亦可即事表法。
故以如鳥二翼喻之。
彼不知法義。
惟汲汲以十八物為務者。
固非大士弘規。
倘竟高談名理。
而脫略事相。
恐亦非佛本意。
必事理俱備。
庶二翼無損耳。
布薩但舉新學者。
久學菩薩。
自不待言也。
披九條七條五條袈裟者。
九條即僧伽梨。
七條即郁多羅僧。
五條即安陀會。
此但指比丘比丘尼言之。
若式叉摩那。
沙彌。
沙彌尼。
止許用缦條衣。
名為無縫袈裟。
在家二衆。
于誦戒及入壇時。
亦得用無縫衣。
餘時不得。
然善生經雲。
若優婆塞。
不儲畜僧伽梨衣鉢钖杖。
得失意罪。
此特制令儲畜。
非制令日用。
又僧伽梨等。
即缦條之服。
加以三種法号。
所謂無縫三衣。
不同比丘之九條七條五條也。
一一如法者。
如法具十八物。
及如法誦戒等。
此是遮業。
正制冒難遊行。
兼制備十八物如法誦戒。
蓋冒難遊行。
恐緻天逝。
在危生念。
所喪事重。
大士雖宜為法忘身。
豈應不慎招損。
譬諸儒者。
雖有殺身成仁之事。
亦雲知命者不立岩牆下也。
三緣成罪。
一難處。
謂惡國界等。
二難處想六句。
二重二輕二無犯。
三正遊行。
發足後步步結輕垢罪。
或先非難處。
正遊時難事忽起。
此亦非犯。
餘十八種物應備不備。
随事結過。
半月誦戒。
或不誦。
或雖誦而不如法。
亦随事結過。
七衆同犯。
善生經雲。
若優婆塞。
險難之處。
無伴獨行得失意罪。
準此。
則設有事緣。
多伴同往。
非犯。
又雲。
優婆塞若犯國制。
得失意罪。
亦應此戒兼攝也。
大小不全共。
同者。
同不得冒難遊行。
異者。
大士制十八物。
聲聞惟制六物随身。
謂三衣。
坐具。
鉢。
及漉囊。
餘非所制。
大士一人布薩。
即一人誦。
聲聞須有四人以上。
方差一人高坐而誦。
若三人二人。
即相向布薩。
若惟一人。
即心念布薩。
具如律中。
未受具者不宜先知。
故不委明。
然西域諸寺。
大小異居。
震旦國中。
大小雜住。
則布薩儀式。
亦須略明。
今共出六意。
一通列九衆。
二别論戒次。
三明誦戒人。
四明所誦法。
五明所用界。
六明廣略儀。
一通列九衆者。
若論半月誦戒通途軌式。
則應男女各别。
男以比丘為主。
沙彌優婆塞随聽。
女以比丘尼為主。
式叉摩那沙彌尼優婆夷随聽。
此則僧尼各有界限。
不容混雜。
若有他緣偶集。
如比丘尼等來請教誡。
優婆夷等來興供養。
正遇誦菩薩戒。
彼既曾受。
亦可随聽。
則一切比丘坐竟。
次比丘尼。
比丘尼竟。
次式叉摩那。
次乃沙彌。
次沙彌尼。
次出家優婆塞優婆夷。
次在家優婆塞優婆夷。
出家者名近住。
在家者名近事。
此九衆位次。
斷不容紊。
又須男女有别。
不起譏嫌也。
二别論戒次者。
即于九衆各自類中。
複依受戒先後。
次第而坐。
然西域大小異居。
大乘即依菩薩戒次而坐。
小乘即依比丘戒次而坐。
今大小雜居。
則誦菩薩戒時。
方依大乘戒次。
誦比丘戒時。
仍依僧臘。
不得以大奪小。
故釋簽雲。
菩薩在小乘衆。
還依小乘戒次而坐。
在大乘衆。
則依大乘戒次而坐也。
又其人先受比丘戒。
後受菩薩戒者。
即用比丘戒臘為菩薩戒臘。
以受菩薩戒時。
則比丘戒一切轉成無盡戒體故。
若其人先受菩薩戒。
後受比丘戒者。
于大乘中。
則依菩薩戒次。
于小乘中。
仍依比丘戒次。
不得以菩薩戒臘。
作比丘戒臘。
以菩薩戒。
非關住持僧寶數故。
故輔行雲。
若先小後大。
則開小夏以成大夏。
若先受大。
後受律儀。
在小則依小。
在大則依大也。
比丘尼衆。
亦複如是。
若沙彌沙彌尼等。
小乘惟論生年。
大乘須論菩薩戒次。
近住近事。
亦複如是。
三明誦戒人者。
若九衆俱現在前。
必須菩薩比丘高座而誦。
餘皆默聽。
若無比丘。
惟有八衆。
必須菩薩比丘尼一人誦之。
若無比丘比丘尼。
惟下七衆。
必須菩薩式叉摩那一人誦之。
若并無式叉摩那。
必須菩薩沙彌一人誦之。
若更無沙彌。
必須菩薩沙彌尼一人誦之。
若更無沙彌尼。
必須菩薩近住男誦。
若近住男亦無。
則菩薩近住女誦。
若近住女亦無。
則菩薩近事男誦。
若近事男亦無。
則菩薩近事女一人高座而誦。
其餘菩薩近事女。
下座默聽也。
問。
設有比丘而不能誦。
尼反能誦。
乃至有近事男而不能誦。
女反能誦。
則如之何。
答。
經雲。
若受菩薩戒。
不誦此戒者。
非菩薩。
非佛種子。
安得受戒而不能誦耶。
問。
初受戒人如何。
答。
既初受戒。
未能誦戒。
即不得遠離師友。
問。
設有因緣。
不得與師友相近。
如何。
答。
平時許展轉反從下衆學熟。
至誦戒時。
必須上衆登座。
問。
平時展轉從下衆學時。
還得稱為師否。
答。
前戒比丘。
得稱後戒比丘為阿阇梨。
亦得一切事以師禮。
唯除禮足。
從沙彌學。
亦複如是。
若從三女衆學。
更須消息。
令勿生譏嫌。
若從近住近事學者。
不得稱師。
如佛世給孤長者。
恒為新學比丘授法。
反禮比丘之足。
即其例也。
問。
比丘不得禮白衣者。
何故維摩經中。
新學比丘禮居士足。
答。
此是古佛化現。
為欲浚發大教。
偶示彈斥。
且入三昧。
令識宿命。
豁然還得本心。
故不得不破格禮足。
非可援為常例。
又如蕭梁之時。
有傅大士。
乃是彌勒現身。
亦非餘諸凡聖所得借口。
今但當以給孤為式。
是故白衣說法。
此誠無過。
亦非佛法衰兆。
倘稱白衣為師。
則大成非法。
真衰相矣。
四明所誦法者。
西域既大小異居。
小惟誦比丘戒。
大乃兼誦比丘菩薩二種戒法。
先誦比丘戒時。
菩薩沙彌。
菩薩優婆塞等。
俱不得聽。
後誦菩薩戒時。
則七衆俱應随聽。
今大小雜居。
應作三種分别。
一者此中若惟小乘。
自依律法。
不必更論。
二者若惟大乘。
或有比丘沙彌淨人同住者。
比丘或四人。
或過四人。
先作白誦比丘戒竟。
次喚沙彌淨人。
同聽誦菩薩戒。
比丘若三人二人。
先相向三說布薩竟。
次喚沙彌淨人。
同聽誦菩薩戒。
比丘若惟一人。
先自心念布薩竟。
次喚沙彌淨人聽菩薩戒。
若無比丘。
惟有沙彌淨人同住。
即自誦菩薩戒。
此亦還如西域常式也。
三者若有大小乘比丘沙彌淨人雜住。
先遣沙彌等出。
但與小乘比丘和合布薩。
若四人以上。
作白。
若三人二人。
相向說竟。
次遣小乘比丘出。
喚菩薩沙彌。
菩薩淨人。
同聽誦菩薩戒。
次喚小乘沙彌。
為說十戒。
次喚小乘淨人。
為說五戒。
然沙彌十戒。
及優婆塞五戒。
律無誦法。
雲栖誦戒式中。
乃先誦之。
于理無違。
于事有益。
今準律中自恣之法。
比丘比丘尼自恣竟。
方喚小衆自恣。
以此為例。
則于誦具戒畢。
然後喚沙彌淨人。
為說十戒五戒。
似更妥也。
又所誦戒法。
若依此經。
則先誦十重四十八輕戒。
若地持中。
别出菩薩戒本經一卷。
正是半月誦戒之本。
共列四重四十一輕戒相。
其根本四重。
及飲酒等。
自屬具戒十戒五戒中攝。
故不重出。
惟出菩薩增上律儀。
實與此經互為表裡。
以彼四重。
即此經之後四重故。
以彼四十一輕。
但與此經開合次第稍殊。
而開遮持犯之緻更明析故。
藏中先後共有六譯。
惟谶師所譯最善。
故今輯在後集。
半月半月。
似應誦此戒本。
但必先作比丘布薩。
次喚沙彌為說十戒。
次喚淨人為說五戒。
然後遣出未受菩薩戒者。
而比丘沙彌淨人次第坐聽。
彌為确當。
高明者幸酌行之。
五明所用界者。
菩薩比丘。
仍用比丘法中所結大界。
尼亦如是。
沙彌随屬比丘。
無别界法。
聽比丘誦。
不得别誦。
餘二女衆。
屬比丘尼。
亦複如是。
在家二衆。
若無事緣。
宜至僧中聽誦。
若有事緣。
各于家中自誦亦得。
若至僧伽藍中。
即須随僧聽誦。
亦不得别誦也。
設師是小乘比丘。
沙彌弟子是菩薩者。
師自行比丘事。
弟子亦自盡其沙彌之職。
至誦戒時。
先聽其師為說十戒。
次離師見聞之處。
自誦菩薩戒法。
或有近處誦菩薩戒者。
白師而往聽之。
六明廣略儀者。
比丘戒之廣略。
具如律中。
茲不複論。
若但大乘衆者。
無難。
即須全誦比丘菩薩二種戒本。
設有難緣。
略說比丘戒。
廣說菩薩戒。
難事若迫。
二俱略說。
若大小雜居者。
設有難緣。
應廣說比丘戒。
略說菩薩戒。
難迫。
亦俱略說。
若惟有菩薩沙彌淨人。
則惟誦菩薩戒法。
設遇難迫。
或但說重戒。
或但雲。
今十五日說戒。
各各正身口意等。
随時斟酌皆得。
若無難緣。
總不得略說也。
開遮者。
或為求法。
或為度生。
冒難非犯。
果報者。
遇難。
多作退道因緣。
不遊。
堪使身心進道。
觀解者。
見思塵沙無明為惡國。
亦名賊。
亦名水。
亦名火。
亦名師子毒蛇虎狼。
忏悔者。
冒事難。
及不備物。
不誦戒。
不如法誦。
皆作法。
冒理難。
須無生。
修證者。
得五通人。
無難事怖。
得三智者。
無三惑怖。
性惡者。
徧入事理二難以度衆生。
佛說梵網經菩薩心地品合注卷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