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網合注卷第六

關燈
 起二乘心。

    惟是遮業。

    念念非染污犯。

    起外道心。

    性遮二業。

    念念是染污犯。

     七衆同。

     大小不全共。

    同不得起外道心。

    二乘是其本習。

     開遮者。

    若權入二乘外道。

    為化彼故。

     果報者。

    一念二乘心。

    亦障菩提。

    一念外道心。

    亦障出世。

    惟念念菩提心。

    能臻三種不退。

     理解者。

    除一乘皆邪小。

    如前說。

     忏悔亦如前說。

     修證者。

    圓初信。

    别初住。

    通見地。

    藏初果。

    永不起外道心。

    行不退位。

    永不起二乘心。

    别地圓住。

    永不起理中邪小心。

     性惡者。

    念念觀外道二乘境。

    即是不思議境。

    成就究竟外道。

    究竟二乘。

     (庚)第三十五不發願戒 若佛子。

    常應發一切願。

    孝順父母師僧。

    願得好師。

    同學善知識。

    常教我大乘經律。

    十發趣。

    十長養。

    十金剛。

    十地。

    使我開解。

    如法修行。

    堅持佛戒。

    甯舍身命。

    念念不去心。

    若一切菩薩不發是願者。

    犯輕垢罪。

     願者。

    緣心善境。

    希求勝事之謂。

    常應發者。

    所謂非是一發。

    惟應數發。

    令菩提心相續不斷也。

    一切願者。

    總指十願。

    一願孝順父母師僧。

    二願得好師。

    三願得同學勝友。

    四願教我大乘經律。

    五願解發趣。

    六願解長養。

    七願解金剛。

    八願解地。

    九願如法修行。

    十願堅持佛戒。

    蓋心地法門。

    戒為其本。

    不持佛戒。

    何繇進趣。

    故結願持戒也。

     此是遮業。

    若無大願。

    難尅大果。

    應發不發。

    随時結過。

     七衆同。

     大小異。

    小乘若不願速出生死。

    希求人天後有相續。

    亦犯責心罪。

     惟遮不開。

     果報者。

    不發。

    則失決定勝益。

    相續而發。

    則能得佛滅罪。

    如發趣心中說。

     理解者。

    未得行不退。

    容有間斷時。

     忏悔者。

    數數發願。

    令菩提心不斷。

    即名為悔。

     修證者。

    行不退人。

    不離大願以自莊嚴。

     性惡者。

    不著佛求。

    不著法求。

    不著僧求。

    不應法界更求法界。

     (庚)第三十六不發誓戒 若佛子。

    發是十大願已。

    持佛禁戒。

    作是誓言。

    甯以此身投熾然猛火。

    大坑刀山。

    終不毀犯三世諸佛經律。

    與一切女人作不淨行。

    複作是願。

    甯以熱鐵羅網。

    千重周匝纏身。

    終不以此破戒之身。

    受于信心檀越一切衣服。

    複作是願。

    甯以此口吞熱鐵丸。

    及大流猛火。

    經百千劫。

    終不以此破戒之口。

    食于信心檀越百味飲食。

    複作是願。

    甯以此身卧大流猛火。

    羅網熱鐵地上。

    終不以此破戒之身。

    受于信心檀越百種床座。

    複作是願。

    甯以此身受三百矛刺身。

    經一劫二劫。

    終不以此破戒之身。

    受于信心檀越百味醫藥。

    複作是願。

    甯以此身投熱鐵镬。

    經百千劫。

    終不以此破戒之身。

    受于信心檀越千種房舍屋宅。

    園林田地。

    複作是願。

    甯以鐵錘打碎此身。

    從頭至足。

    令如微塵。

    終不以此破戒之身。

    受于信心檀越恭敬禮拜。

    複作是願。

    甯以百千熱鐵刀矛。

    挑其兩目。

    終不以此破戒之心。

    視他好色。

    複作是願。

    甯以百千鐵錐劖刺耳根。

    經一劫二劫。

    終不以此破戒之心。

    聽好音聲。

    複作是願。

    甯以百千刃刀。

    割去其鼻。

    終不以此破戒之心。

    貪嗅諸香。

    複作是願。

    甯以百千刃刀。

    割斷其舌。

    終不以此破戒之心。

    食人百味淨食。

    複作是願。

    甯以利斧。

    斬破其身。

    終不以此破戒之心。

    貪著好觸。

    複作是願。

    願一切衆生。

    悉得成佛。

    而菩薩若不發是願者。

    犯輕垢罪。

     誓者。

    必固之心。

    勇猛自矢。

    期于不退。

    願以導其前。

    誓以驅其後。

    又願以進德修善為力用。

    誓以防非滅惡為功能也。

    十大願者。

    指前戒中十願也。

    作誓有十三節。

    共為五科。

    初一節為欲染之誓。

    如律中雲。

    猛火刀山。

    但傷一期身命。

    女人淫染。

    堕地獄中。

    受無量苦。

    兼傷法身慧命。

    故甯投刀火。

    不作非梵行也。

    夫男女居室。

    猶為世間正法。

    尚嚴此誓。

    況黃門男子。

    逆理亂常。

    又何必言。

    有謂女色罪重。

    男色罪輕者。

    誠為惡見。

    大佛頂經雲。

    先惡魔師。

    與魔弟子。

    淫淫相傳。

    真地獄種子耳。

    又經雲。

    劫初無男女二相。

    因食蠲穢。

    二相乃生。

    因有二相。

    展轉染愛。

    遂為胎生之始。

    然初不聞有男淫也。

    減至壽五百歲時。

    方有非法淫起。

    此淫一起。

    罪惡斯劇。

    頓減為二百歲。

    繇此觀之。

    男色之罪。

    重于女色明矣。

    故律及阿含之中。

    佛因野火熾然。

    為諸比丘說此諸誓。

    其根熟者。

    頓斷惑染。

    其未熟者。

    懼罪舍戒。

    佛不止之。

    誠不欲其壞法門也。

    乃至二果聖人。

    見惑已斷。

    淫習現前。

    還俗娶妻終不破戒。

    蓋如法舍戒。

    将來尚可出家。

    倘根本一破。

    則終非道品。

    且何忍于聖賢幢相之中。

    而作此鄙穢哉。

    此誓出家菩薩之所全發。

    在家菩薩。

    惟于邪淫境發。

    正淫非所斷也。

    是故今時出家菩薩。

    大須自審。

    倘此習本輕。

    或雖重而善自調制。

    便可安處僧倫。

    若煩惱習強。

    不能自抑。

    快哉舍戒。

    慎莫破戒。

    以舍戒還俗。

    則現在雖失比丘沙彌之位。

    尚為菩薩優婆塞。

    将來亦尚可為沙彌比丘。

    倘一破戒體。

    則菩薩戒。

    比丘戒。

    沙彌戒。

    優婆塞戒。

    無不盡破。

    乃至一日一夜八關齋戒。

    皆悉不任更受。

    縱令菩薩戒法。

    得有見相重受之科。

    而見相一事。

    談何容易。

    思之思之慎之慎之。

    次五節為供養之誓。

    信心檀越。

    本為供修道人。

    破戒受供。

    苦報必劇。

    此乃誓不破戒。

    非誓不受供也。

    有謂信施難消。

    遂欲自營生業。

    不思飲水踐土。

    獨非國王之供養乎。

    既無救于破戒之罪。

    又更犯邪命之愆。

    誠可悲也。

    次一節為恭敬之誓。

    此亦誓不破戒。

    非誓不受拜也。

    有謂戒德多虧。

    遂乃低身答拜。

    甚至禮天神。

    敬白衣。

    既無救于破戒之罪。

    又更敗壞出家儀式。

    亦愚惑也。

    次五節為六根之誓。

    約五根對五塵。

    皆以破戒之心為主。

    即意根為政也。

    食人百味淨食者。

    前以破戒受人供養而言。

    此以邪心貪著滋味而言。

    當知貪著滋味。

    即名破戒心也。

    後一節為度生之誓。

     此是遮業。

    為防退心。

    觸境不發。

    随事結過。

     出家五衆全犯。

    在家無受供事。

    但有六根度生之誓。

     大小不全共。

    同者同前四誓。

    律及阿含。

    皆廣明之。

    異者。

    小乘不制第五度生誓也。

     惟遮不開。

     果報者。

    不發。

    則失決定不退之益。

    随發。

    随得堅固進趣之益。

     理解者。

    未證位不退。

    前四誓或有間時。

    未證行不退。

    第五誓或有間時。

     忏悔者。

    數數發誓。

    令正願不退。

    即名忏悔。

     修證者。

    位不退人。

    前四誓淨。

    行不退人。

    第五誓淨。

     性惡者。

    不動法界。

    何誓可發。

    又誓染法喜妻。

    誓披忍辱衣。

    誓食禅悅法喜食。

    誓卧法空座。

    誓服四教藥。

    誓遊解脫園。

    誓受自性禮。

    誓觀法界妙色。

    誓聽圓頓好音。

    誓嗅法身妙香。

    誓餐法食妙味。

    誓受八自在樂觸。

    誓令一切衆生得不般涅槃際解脫門。

     (庚)第三十七冒難遊行戒 若佛子。

    常應二時頭陀。

    冬夏坐禅。

    結夏安居。

    常用楊枝。

    澡豆。

    三衣。

    瓶。

    鉢。

    坐具。

    錫杖。

    香爐奁。

    漉水囊。

    手巾。

    刀子。

    火燧。

    鑷子。

    繩床。

    經。

    律。

    佛像。

    菩薩形像。

    而菩薩行頭陀時。

    及遊方時。

    行來百裡千裡。

    此十八種物。

    常随其身。

    頭陀者。

    從正月十五日。

    至三月十五日。

    八月十五日。

    至十月十五日。

    是二時中。

    此十八種物。

    常随其身。

    如鳥二翼。

    若布薩日。

    新學菩薩半月半月常布薩。

    誦十重四十八輕戒。

    若誦戒時。

    當于諸佛菩薩形像前誦。

    一人布薩。

    即一人誦。

    若二人三人至百千人。

    亦一人誦。

    誦者高座。

    聽者下座。

    各各披九條七條五條袈裟。

    若結夏安居時。

    亦應一一如法。

    若行頭陀時。

    莫入難處。

    若惡國界。

    若惡國王。

    土地高下。

    草木深邃。

    師子虎狼。

    水火風難。

    及以劫賊。

    道路毒蛇。

    一切難處。

    悉不得入。

    頭陀行道。

    乃至夏坐安居。

    是諸難處。

    皆不得入。

    若故入者。

    犯輕垢罪。

     常應二時頭陀者。

    春秋調适。

    遊行化物。

    無妨損也。

    頭陀。

    或雲杜多。

    此翻抖擻。

    有十二法。

    皆是遠離勝行。

    聖所稱歎。

    一在阿蘭若處。

    二常行乞食。

    三次第乞食。

    四受一食法。

    五節量食。

    六中後不飲果蜜等漿。

    七糞掃衣。

    八但三衣。

    九冢間住。

    十樹下止。

    十一露地坐。

    十二但坐不卧。

    冬夏坐禅者。

    大寒大熱。

    常應靜坐。

    結夏安居者。

    夏行尤為妨道。

    故須結制九旬也。

    楊枝所以淨口。

    澡豆所以潔身。

    三衣者。

    一僧伽梨。

    名上衣。

    二郁多羅僧。

    名中衣。

    三安陀會。

    名下衣。

    瓶有三種。

    一淨瓶。

    貯水供飲。

    二随用瓶。

    貯水洗手。

    三觸瓶。

    貯水洗大小便處。

    鉢者。

    具雲鉢多羅。

    此翻應器。

    謂體色量。

    三皆應法。

    體用瓦鐵二物。

    不得用金銀銅木七寶等。

    色以油麻熏成。

    量則随其腹量分上中下。

    最大不過三升。

    最小不過升半。

    坐具者。

    梵名尼師壇。

    此雲随坐衣。

    所以護身護衣護卧具也。

    錫杖豎賢聖之标。

    香爐修清淨之供。

    漉囊為救物之具。

    手巾為除垢所需。

    刀子長不過三指。

    闊不過一指。

    所以便用。

    火燧為防熱食。

    兼為除冥。

    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