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網合注卷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
僧坊主。
知安居房舍等事。
即今直院。
教化主。
勸人作福業者。
坐禅主。
知習禅事。
如僧堂首座之類。
行來主。
知乍到客情事者。
今名知賓。
慈心者。
和诤守物。
能與一切人樂也。
此是遮業。
不善滅诤。
随事結過。
不善守物。
随用結過。
若三寶互用。
自屬盜戒。
若發起诤事。
别得性罪。
比丘比丘尼全犯。
餘五衆未知僧事。
不犯。
設充職事。
亦犯。
大小俱制。
惟遮不開。
果報者。
不善滅诤。
得破僧方便罪。
不善守物。
招貧窮困苦報。
善和善守。
則統理大衆。
一切無礙。
觀解者。
不能和融事理。
不知善守法财。
忏悔者。
不善知事。
作法。
不善知觀。
無生。
修證者。
無疑解脫。
能和事诤。
能守事财。
圓初住。
能和理诤。
能守理财。
性惡者。
興般若兵杖。
與一切法戰。
是名亂衆鬥诤。
等賜諸子白牛大車。
是恣用三寶物。
(庚)第二十六獨受利養戒 若佛子。
先在僧坊中住。
後見客菩薩比丘來入僧坊舍宅城邑。
若國王宅舍中。
乃至夏坐安居處。
及大會中。
先住僧應迎來送去。
飲食供養。
房舍卧具。
繩床木床。
事事給與。
若無物。
應賣自身及男女身。
割自身肉賣。
供給所須。
悉以與之。
若有檀越來請衆僧。
客僧有利養分。
僧坊主應次第差客僧受請。
而先住僧獨受請。
而不差客僧者。
僧坊主得無量罪。
畜生無異。
非沙門。
非釋種姓。
犯輕垢罪。
菩薩。
謂大士衆。
比丘。
謂聲聞衆。
皆應有利養分也。
國王宅舍。
謂王所造立安僧宅舍也。
應賣自身等者。
舉重況輕。
謂賣身割肉。
尚應供給。
況本皆有分之利養耶。
此具性遮二業。
以僧次請僧時。
凡在界内者。
皆應有利養分。
而今不差客僧。
乖施主心。
貪利獨受。
是盜戒之等流也。
四緣成罪。
一有客。
謂應得利養分者來在界内。
二有客想六句。
二重二輕二無犯。
三獨受心。
正是業主。
四差竟。
據義疏雲。
若知僧次的至彼人而不差者。
且犯輕垢。
以臨差時。
界外或更有來者。
尚未專有分故。
若差竟而别與餘人。
餘人自知未應受請。
而受得施主家食(貝+親)。
五錢入手。
與差者同結重罪。
畜生無異。
又客來不與僧中物分。
不起迎接。
亦此戒兼制。
同犯輕垢。
比丘比丘尼全犯。
餘五衆未知僧事。
不犯。
或有時受差分食。
若偏厚偏薄。
偏有偏無。
皆犯輕垢。
善生經雲。
僧中付食。
若偏為師選擇美好過分與者。
是優婆塞得失意罪。
大小乘俱制。
惟遮不開。
果報如慈悲道場忏法廣明。
理解者。
不以大乘法普化一切。
名獨受利養。
忏悔者。
獨受事養有二。
若但犯方便輕垢。
須作法忏。
若已得五錢入手。
結重。
失菩薩戒。
須取相忏。
獨受理養。
須一心無生忏。
修證者。
初果不獨受事利。
圓住不獨受理利。
性惡者。
盡十方是個自己。
安有第二人同受供養。
(庚)第二十七受别請戒 若佛子。
一切不得受别請利養入已。
而此利養。
屬十方僧。
而别受請。
即是取十方僧物入已。
及八福田中。
諸佛聖人。
一一師僧父母病人物自己用故。
犯輕垢罪。
即是取十方僧物入已等者。
以施主修福。
法應普徧平等。
一切利施。
本通十方僧衆。
繇汝别受。
令彼十方不得利養。
遠有奪取十方之義。
又八福田。
并有應得僧次利養之義。
如佛或應迹為僧。
餘可知也。
此是遮業。
令施主失平等心。
十方僧失常利施。
故制。
三緣成罪。
一是别請。
若有僧次一人同受。
不犯。
二别請想六句。
二重二輕二無犯。
又或請受戒說法。
或知此人非我則不營功德。
皆無犯。
三受竟結罪。
出家五衆同犯。
在家無受利養事。
善生經雲。
若優婆塞。
受招提僧卧具床座。
得失意罪。
亦應此戒兼制。
大小不同制。
小乘遮别衆食。
若四人中有一人是僧次者。
不犯。
不遮别受請。
開遮者。
戒本經雲。
檀越來請。
若至自舍。
若至寺内。
若至餘家。
若施衣食種種衆具。
菩薩以嗔慢心。
不受不往。
是染污犯。
不犯者。
若病。
若無力。
若狂。
若遠處。
若道路恐怖難。
若知不受令彼調伏。
若先受請。
若修善法不欲暫廢。
為欲得聞未曾有法。
饒益之義。
及決定論。
若知請者為欺惱故。
若護多人慊恨心故。
若護僧制。
解曰。
此乃率衆受供。
非别受也。
又雲。
有檀越以金銀真珠摩尼瑠璃種種寶物。
奉施菩薩。
若嗔慢心。
違逆不受。
是染污犯。
舍衆生故。
懶惰懈怠。
非染污犯。
不犯者。
若知受己。
必生貪著。
或施主生悔。
或施主生惑。
或施主貧惱。
若知是三寶物。
是劫盜物若知受己。
多得苦惱。
所謂殺。
縛。
讁。
罰。
奪财。
诃責。
解曰。
此則受以為衆。
非自享也。
果報者。
既遠有奪取十方之義。
亦是盜戒等流。
觀解者。
受入空請。
是别于俗谛。
受出假請。
是别于真谛。
受但中請。
是别于二谛。
忏悔者。
受事别請。
作法。
受理别請。
一心無生。
修證者。
别初住。
圓初信。
不受事别請。
别初地。
圓初住。
不受理别請。
性惡者。
法界妙供。
念念自受。
如人飲水。
冷暖自知。
誰能共之。
(庚)第二十八别請僧戒 若佛子。
有出家菩薩。
在家菩薩。
及一切檀越請僧福田求願之時。
應入僧坊問知事人。
今欲請僧求願。
知事報言。
次第請者。
即得十方賢聖僧。
而世人别請五百羅漢菩薩僧。
不如僧次一凡夫僧。
若别請僧者。
是外道法。
七佛無别請法。
不順孝道。
若故别請僧者。
犯輕垢罪。
次第請即得十方賢聖僧者。
以凡聖難測。
不應妄生分别故。
七佛者。
一毗婆屍佛。
或雲維衛。
此翻勝觀。
二屍棄佛。
或雲式棄。
此翻為火。
三毗舍浮佛。
或雲毗舍婆。
或雲随比。
或雲随葉。
此翻徧一切自在。
此三世尊。
皆在過去莊嚴劫出世。
四拘留孫佛。
或雲拘樓秦。
此翻所應斷。
五拘那含牟尼佛。
此翻金寂。
或翻金仙。
六迦葉佛。
此翻飲光。
七釋迦牟尼佛。
或雲釋迦文。
此翻能仁寂默。
亦翻能儒。
此四如來。
皆于賢劫出世。
經中處處每引七佛證義。
以其并在此土。
又近在百小劫内。
長壽天皆曾見也。
不順孝道者。
不遵佛訓。
輕慢衆僧。
此是遮業。
分别是田非田。
其心狹劣。
不順平等法門故也。
據聲聞律。
若僧次中請得一人。
餘别指名請求。
非犯。
此或應同。
若一概于僧次請。
彌善。
七衆同。
大小共。
開遮者。
如親師取友。
則善須簡擇。
如欲說法授戒。
化導衆人。
擇其才德俱優者請之。
非犯。
果報者。
别請。
則違平等無相法門。
失廣大圓滿福德。
不别請。
則一滴投海。
頓同海體。
理解者。
知對待妙。
不知絕待妙。
輕藏通别教之法。
而别尚圓教。
是别請義。
忏悔者。
事别請。
作法。
理别請。
須以一心融四無生。
修證者。
初果無事别請。
圓信無理别請。
性惡者。
于十法界中。
别令各得佛界之利。
(庚)第二十九邪命戒 若佛子。
以惡心故。
為利養。
販賣男女色。
自手作食。
自磨自舂。
占相男女。
解夢吉兇。
是男是女。
咒術。
工巧。
調鷹方法。
和合百種毒藥。
千種毒藥。
蛇毒。
生金銀毒。
蠱毒。
都無慈愍心。
無孝順心。
若故作者。
犯輕垢罪。
惡心者。
明非見機益物之心。
為利養共列七事。
一販色。
二作食。
三占相解夢。
四咒術。
五工巧。
六調鷹。
七毒藥。
此是性遮二業。
然惟販色毒藥二事。
兼有性罪。
餘但遮罪。
又今時養鷹。
多為捕獵。
此亦性罪。
或屬損害衆生戒攝也。
毒藥且就和合時結輕。
若害物時。
随結殺罪。
調鷹亦爾。
又出家人四邪。
五邪。
八穢。
皆此戒兼制。
四邪者。
一仰口食。
謂仰觀星宿。
推步盈虛等。
二下口食。
謂種植田園等。
三方口食。
謂幹谒四方。
交結權貴等。
四維口食。
謂醫蔔雜伎。
種種營生等。
五邪者。
一現奇特相。
二自說功德。
三蔔相吉兇為人說法。
四高聲現威令人敬畏。
五說得供養以動人心。
八穢者。
一田宅園林。
二種植生種。
三貯積谷帛。
四畜養人仆。
五養系禽獸。
六錢寶貴物。
七氊褥釜镬。
八象金飾床。
及諸重物。
出家五衆全犯。
在家除販色調鷹毒藥三種。
其餘如法自活。
不犯。
又善生經雲。
若優婆塞須田作者。
不求淨水及陸種處。
得失意罪。
亦可攝屬此戒。
淨水者。
謂無蟲水。
陸種者。
陸生谷麥等。
不須用水。
緻傷蟲也。
大小俱制。
開遮者。
出家人或偶用占相咒術工巧。
随機誘物。
令入佛道。
非希利心。
亦複無犯。
咒術是治病救難所用。
故大小兩乘。
亦通有之。
果報者。
缁門警訓雲。
今時講學。
專務利名。
不恥五邪。
多畜八穢。
但随浮俗。
豈念聖言。
自下壇場。
經多夏臘。
至于淨法。
一未沾身。
甯知日用所資。
無非穢物。
箱囊所積。
并是犯财。
慢法欺心。
自贻伊戚。
學律者知而故犯。
餘宗者固不足言。
誰知報逐心成。
豈信果繇因結。
現見袈裟離體。
當
僧坊主。
知安居房舍等事。
即今直院。
教化主。
勸人作福業者。
坐禅主。
知習禅事。
如僧堂首座之類。
行來主。
知乍到客情事者。
今名知賓。
慈心者。
和诤守物。
能與一切人樂也。
此是遮業。
不善滅诤。
随事結過。
不善守物。
随用結過。
若三寶互用。
自屬盜戒。
若發起诤事。
别得性罪。
比丘比丘尼全犯。
餘五衆未知僧事。
不犯。
設充職事。
亦犯。
大小俱制。
惟遮不開。
果報者。
不善滅诤。
得破僧方便罪。
不善守物。
招貧窮困苦報。
善和善守。
則統理大衆。
一切無礙。
觀解者。
不能和融事理。
不知善守法财。
忏悔者。
不善知事。
作法。
不善知觀。
無生。
修證者。
無疑解脫。
能和事诤。
能守事财。
圓初住。
能和理诤。
能守理财。
性惡者。
興般若兵杖。
與一切法戰。
是名亂衆鬥诤。
等賜諸子白牛大車。
是恣用三寶物。
(庚)第二十六獨受利養戒 若佛子。
先在僧坊中住。
後見客菩薩比丘來入僧坊舍宅城邑。
若國王宅舍中。
乃至夏坐安居處。
及大會中。
先住僧應迎來送去。
飲食供養。
房舍卧具。
繩床木床。
事事給與。
若無物。
應賣自身及男女身。
割自身肉賣。
供給所須。
悉以與之。
若有檀越來請衆僧。
客僧有利養分。
僧坊主應次第差客僧受請。
而先住僧獨受請。
而不差客僧者。
僧坊主得無量罪。
畜生無異。
非沙門。
非釋種姓。
犯輕垢罪。
菩薩。
謂大士衆。
比丘。
謂聲聞衆。
皆應有利養分也。
國王宅舍。
謂王所造立安僧宅舍也。
應賣自身等者。
舉重況輕。
謂賣身割肉。
尚應供給。
況本皆有分之利養耶。
此具性遮二業。
以僧次請僧時。
凡在界内者。
皆應有利養分。
而今不差客僧。
乖施主心。
貪利獨受。
是盜戒之等流也。
四緣成罪。
一有客。
謂應得利養分者來在界内。
二有客想六句。
二重二輕二無犯。
三獨受心。
正是業主。
四差竟。
據義疏雲。
若知僧次的至彼人而不差者。
且犯輕垢。
以臨差時。
界外或更有來者。
尚未專有分故。
若差竟而别與餘人。
餘人自知未應受請。
而受得施主家食(貝+親)。
五錢入手。
與差者同結重罪。
畜生無異。
又客來不與僧中物分。
不起迎接。
亦此戒兼制。
同犯輕垢。
比丘比丘尼全犯。
餘五衆未知僧事。
不犯。
或有時受差分食。
若偏厚偏薄。
偏有偏無。
皆犯輕垢。
善生經雲。
僧中付食。
若偏為師選擇美好過分與者。
是優婆塞得失意罪。
大小乘俱制。
惟遮不開。
果報如慈悲道場忏法廣明。
理解者。
不以大乘法普化一切。
名獨受利養。
忏悔者。
獨受事養有二。
若但犯方便輕垢。
須作法忏。
若已得五錢入手。
結重。
失菩薩戒。
須取相忏。
獨受理養。
須一心無生忏。
修證者。
初果不獨受事利。
圓住不獨受理利。
性惡者。
盡十方是個自己。
安有第二人同受供養。
(庚)第二十七受别請戒 若佛子。
一切不得受别請利養入已。
而此利養。
屬十方僧。
而别受請。
即是取十方僧物入已。
及八福田中。
諸佛聖人。
一一師僧父母病人物自己用故。
犯輕垢罪。
即是取十方僧物入已等者。
以施主修福。
法應普徧平等。
一切利施。
本通十方僧衆。
繇汝别受。
令彼十方不得利養。
遠有奪取十方之義。
又八福田。
并有應得僧次利養之義。
如佛或應迹為僧。
餘可知也。
此是遮業。
令施主失平等心。
十方僧失常利施。
故制。
三緣成罪。
一是别請。
若有僧次一人同受。
不犯。
二别請想六句。
二重二輕二無犯。
又或請受戒說法。
或知此人非我則不營功德。
皆無犯。
三受竟結罪。
出家五衆同犯。
在家無受利養事。
善生經雲。
若優婆塞。
受招提僧卧具床座。
得失意罪。
亦應此戒兼制。
大小不同制。
小乘遮别衆食。
若四人中有一人是僧次者。
不犯。
不遮别受請。
開遮者。
戒本經雲。
檀越來請。
若至自舍。
若至寺内。
若至餘家。
若施衣食種種衆具。
菩薩以嗔慢心。
不受不往。
是染污犯。
不犯者。
若病。
若無力。
若狂。
若遠處。
若道路恐怖難。
若知不受令彼調伏。
若先受請。
若修善法不欲暫廢。
為欲得聞未曾有法。
饒益之義。
及決定論。
若知請者為欺惱故。
若護多人慊恨心故。
若護僧制。
解曰。
此乃率衆受供。
非别受也。
又雲。
有檀越以金銀真珠摩尼瑠璃種種寶物。
奉施菩薩。
若嗔慢心。
違逆不受。
是染污犯。
舍衆生故。
懶惰懈怠。
非染污犯。
不犯者。
若知受己。
必生貪著。
或施主生悔。
或施主生惑。
或施主貧惱。
若知是三寶物。
是劫盜物若知受己。
多得苦惱。
所謂殺。
縛。
讁。
罰。
奪财。
诃責。
解曰。
此則受以為衆。
非自享也。
果報者。
既遠有奪取十方之義。
亦是盜戒等流。
觀解者。
受入空請。
是别于俗谛。
受出假請。
是别于真谛。
受但中請。
是别于二谛。
忏悔者。
受事别請。
作法。
受理别請。
一心無生。
修證者。
别初住。
圓初信。
不受事别請。
别初地。
圓初住。
不受理别請。
性惡者。
法界妙供。
念念自受。
如人飲水。
冷暖自知。
誰能共之。
(庚)第二十八别請僧戒 若佛子。
有出家菩薩。
在家菩薩。
及一切檀越請僧福田求願之時。
應入僧坊問知事人。
今欲請僧求願。
知事報言。
次第請者。
即得十方賢聖僧。
而世人别請五百羅漢菩薩僧。
不如僧次一凡夫僧。
若别請僧者。
是外道法。
七佛無别請法。
不順孝道。
若故别請僧者。
犯輕垢罪。
次第請即得十方賢聖僧者。
以凡聖難測。
不應妄生分别故。
七佛者。
一毗婆屍佛。
或雲維衛。
此翻勝觀。
二屍棄佛。
或雲式棄。
此翻為火。
三毗舍浮佛。
或雲毗舍婆。
或雲随比。
或雲随葉。
此翻徧一切自在。
此三世尊。
皆在過去莊嚴劫出世。
四拘留孫佛。
或雲拘樓秦。
此翻所應斷。
五拘那含牟尼佛。
此翻金寂。
或翻金仙。
六迦葉佛。
此翻飲光。
七釋迦牟尼佛。
或雲釋迦文。
此翻能仁寂默。
亦翻能儒。
此四如來。
皆于賢劫出世。
經中處處每引七佛證義。
以其并在此土。
又近在百小劫内。
長壽天皆曾見也。
不順孝道者。
不遵佛訓。
輕慢衆僧。
此是遮業。
分别是田非田。
其心狹劣。
不順平等法門故也。
據聲聞律。
若僧次中請得一人。
餘别指名請求。
非犯。
此或應同。
若一概于僧次請。
彌善。
七衆同。
大小共。
開遮者。
如親師取友。
則善須簡擇。
如欲說法授戒。
化導衆人。
擇其才德俱優者請之。
非犯。
果報者。
别請。
則違平等無相法門。
失廣大圓滿福德。
不别請。
則一滴投海。
頓同海體。
理解者。
知對待妙。
不知絕待妙。
輕藏通别教之法。
而别尚圓教。
是别請義。
忏悔者。
事别請。
作法。
理别請。
須以一心融四無生。
修證者。
初果無事别請。
圓信無理别請。
性惡者。
于十法界中。
别令各得佛界之利。
(庚)第二十九邪命戒 若佛子。
以惡心故。
為利養。
販賣男女色。
自手作食。
自磨自舂。
占相男女。
解夢吉兇。
是男是女。
咒術。
工巧。
調鷹方法。
和合百種毒藥。
千種毒藥。
蛇毒。
生金銀毒。
蠱毒。
都無慈愍心。
無孝順心。
若故作者。
犯輕垢罪。
惡心者。
明非見機益物之心。
為利養共列七事。
一販色。
二作食。
三占相解夢。
四咒術。
五工巧。
六調鷹。
七毒藥。
此是性遮二業。
然惟販色毒藥二事。
兼有性罪。
餘但遮罪。
又今時養鷹。
多為捕獵。
此亦性罪。
或屬損害衆生戒攝也。
毒藥且就和合時結輕。
若害物時。
随結殺罪。
調鷹亦爾。
又出家人四邪。
五邪。
八穢。
皆此戒兼制。
四邪者。
一仰口食。
謂仰觀星宿。
推步盈虛等。
二下口食。
謂種植田園等。
三方口食。
謂幹谒四方。
交結權貴等。
四維口食。
謂醫蔔雜伎。
種種營生等。
五邪者。
一現奇特相。
二自說功德。
三蔔相吉兇為人說法。
四高聲現威令人敬畏。
五說得供養以動人心。
八穢者。
一田宅園林。
二種植生種。
三貯積谷帛。
四畜養人仆。
五養系禽獸。
六錢寶貴物。
七氊褥釜镬。
八象金飾床。
及諸重物。
出家五衆全犯。
在家除販色調鷹毒藥三種。
其餘如法自活。
不犯。
又善生經雲。
若優婆塞須田作者。
不求淨水及陸種處。
得失意罪。
亦可攝屬此戒。
淨水者。
謂無蟲水。
陸種者。
陸生谷麥等。
不須用水。
緻傷蟲也。
大小俱制。
開遮者。
出家人或偶用占相咒術工巧。
随機誘物。
令入佛道。
非希利心。
亦複無犯。
咒術是治病救難所用。
故大小兩乘。
亦通有之。
果報者。
缁門警訓雲。
今時講學。
專務利名。
不恥五邪。
多畜八穢。
但随浮俗。
豈念聖言。
自下壇場。
經多夏臘。
至于淨法。
一未沾身。
甯知日用所資。
無非穢物。
箱囊所積。
并是犯财。
慢法欺心。
自贻伊戚。
學律者知而故犯。
餘宗者固不足言。
誰知報逐心成。
豈信果繇因結。
現見袈裟離體。
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