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網合注卷第六

關燈
來鐵葉纏身。

    為人則生處貧窮。

    衣裳垢穢。

    為畜則堕于不淨。

    毛羽腥臊。

    況大小兩乘。

    通明淨法。

    倘懷深信。

    豈憚奉行。

     理解者。

    不知性具。

    而取果行因。

    積功累德。

    名為販賣。

    不達無作道滅。

    名為作食。

    不證自心現量。

    名為占相。

    不知開權顯實。

    名為咒術。

    未達無功用道。

    名為工巧。

    有所取攫。

    名為調鷹。

    偏真偏俗但中法門。

    名為毒藥。

     忏悔者。

    事邪。

    作法。

    理邪。

    一心無生。

     修證者。

    初果無事邪。

    圓住無理邪。

     性惡者。

    如維摩經中三堕受食。

    是為究竟邪命。

    又置毒乳中等。

     (庚)第三十經理白衣戒 若佛子。

    以惡心故。

    自身謗三寶。

    詐現親附。

    口便說空。

    行在有中。

    經理白衣。

    為白衣通緻男女。

    交會淫色。

    作諸縛著。

    于六齋日。

    年三長齋月。

    作殺生劫盜。

    破齋犯戒者。

    犯輕垢罪。

     六齋日者。

    每月六日。

    謂初八。

    十四。

    十五。

    二十三。

    二十九。

    三十。

    若遇月小。

    則二十八。

    二十九也。

    此六日者。

    初八。

    二十三。

    四天王使者巡行世間。

    簡察善惡。

    十四。

    二十九。

    四天王太子巡視世間。

    十五。

    三十。

    四天王躬行世間。

    若見修善者多。

    則諸天歡喜。

    保護國界。

    若見修善者少。

    則諸天愁憂不樂。

    國界多災。

    故佛制在家男女。

    不論但三歸者。

    受五戒者。

    受菩薩戒者。

    遇此六日。

    悉應于一晝夜受持八戒齋法。

    以不非時食。

    正名為齋。

    以不殺等八戒。

    共助成之。

    故名八關戒齋。

    謂以八戒及齋。

    關閉情欲。

    作出世正因也。

    八戒者。

    一不殺。

    二不盜。

    三不淫。

    無論邪正悉斷。

    四不妄語。

    五不飲酒。

    六不著香華鬘。

    不香塗身。

    七不歌舞倡伎。

    不往觀聽。

    八不坐高廣大床也。

    年三長齋月者。

    毗沙門天王分鎮四洲。

    正月。

    五月。

    九月。

    鎮此南洲。

    故佛制在家男女。

    盡此一月。

    受持齋法如上也。

    此戒舊名不敬好時。

    義疏雲。

    三齋六齋。

    并是鬼神得力之日。

    此日宜修善。

    福過餘日。

    而今于好時虧慢更犯。

    随所犯事。

    随篇結罪。

    此時此日。

    不應不知。

    加一戒。

    一雲七衆俱制。

    皆應敬時。

    二雲但制在家。

    年三月六。

    本為在家。

    出家盡壽持齋。

    不論時節。

    (文)今觀經文語勢。

    卻似從出家人邊結過。

    故易科為經理白衣。

    大意謂出家人法。

    宜誘誨白衣。

    令得解脫。

    令持齋戒。

    而反說空行有。

    為其經理。

    乃至于六齋三齋好時。

    不能使其作福修善。

    反令作殺盜等事。

    豈非以身謗三寶乎。

     此是遮業。

    但從經理白衣結罪。

    所雲殺生劫盜。

    破齋犯戒。

    自是俗人之事。

    非出家人教其為之。

    但既有通緻男女等事。

    未免為殺盜等而作遠緣。

    故推極于此。

    而顯其不應耳。

    若實教其殺生劫盜。

    兼得性業。

    自屬殺盜戒攝。

     出家五衆全犯。

    一切時中。

    不得經理白衣也。

    在家二衆。

    已受菩薩戒。

    不敬好時。

    亦犯。

    善生經雲。

    若優婆塞一月之中。

    不能六日受持八戒。

    供養三寶。

    得失意罪也。

    餘時如俗法嫁娶等。

    不制。

    若殺生劫盜。

    破齋犯戒。

    自随事别結。

     大小俱制。

     惟遮不開。

     果報者。

    經理白衣。

    亦屬邪命如前說。

    又不敬好時。

    則諸天愁憂。

    能招災異。

    敬好時。

    則諸天歡喜。

    護國降祥。

     觀解者。

    于真谛外别緣俗谛。

    名經理白衣。

    不知人命在呼吸間。

    名不敬好時。

    又不知十世古今不離當念。

    介爾一念橫徧豎窮。

    名不敬好時。

     忏悔者。

    事犯。

    作法。

    理犯。

    一心無生。

     修證者。

    初果無事犯。

    圓住無理犯。

     性惡者。

    同流九界。

    名經理白衣。

    坐斷三世。

    名不敬好時。

     如是十戒。

    應當學。

    敬心奉持。

    制戒品中廣明。

     此總結第三段十戒也。

     (庚)第三十一不行救贖戒 佛言。

    佛子。

    佛滅度後。

    于惡世中。

    若見外道。

    一切惡人。

    劫賊。

    賣佛菩薩父母形像。

    及賣經律。

    販賣比丘比丘尼。

    亦賣發菩提心菩薩道人。

    或為官使。

    與一切人作奴婢者。

    而菩薩見是事已。

    應生慈悲心。

    方便救護。

    處處教化取物。

    贖佛菩薩形像。

    及比丘比丘尼。

    發心菩薩。

    一切經律。

    若不贖者。

    犯輕垢罪。

     惡世者。

    正大士興慈運悲之時。

    方便救護者。

    盡其心力。

    不得隐忍坐視也。

     此是遮業。

    四緣成罪。

    一應贖境。

    謂尊像經律僧人等。

    二應贖想六句。

    二重二輕二無犯。

    三無救贖心。

    力不及者。

    非犯。

    四令彼亵辱。

    随事結過。

    設力不及而漠不關心。

    亦犯。

     七衆同。

     大小不全共。

    小乘不贖父母得罪。

    餘不見制。

    大士弘護為任。

    一切應贖。

     惟遮不開。

    或如法流通經典。

    不犯。

     果報者。

    不救則失于二利。

    救則具足二嚴。

     理解者。

    不知性具。

    名賣三寶。

    方便開示。

    令知性具。

    名為救贖。

     忏悔者。

    事不救。

    作法。

    理不救。

    須一心無生。

     修證者。

    圓初信。

    别初住。

    通見地菩薩。

    藏事度菩薩。

    皆能盡力行事救。

    圓初住。

    别初地。

    皆能盡力行理救。

     性惡者。

    正欲以法界三寶。

    強售法界中人。

     (庚)第三十二損害衆生戒 若佛子。

    不得販賣刀杖弓箭。

    畜輕秤小鬥。

    因官形勢。

    取人财物。

    害心系縛。

    破壞成功。

    長養貓狸豬狗。

    若故養者。

    犯輕垢罪。

     刀杖弓箭者。

    損害之具。

    輕秤小鬥者。

    欺诳之具。

    短尺亦是其類。

    又以重秤大鬥長尺取入。

    亦同此制。

    然但約畜用。

    故結輕耳。

    若移換詐取。

    令前人不覺者。

    自屬盜攝。

    因官形勢者。

    行于逼奪。

    以威力傷慈結輕。

    若取非其有。

    亦是盜攝。

    系縛者。

    損其肢體。

    破壞成功者。

    毀其成業。

    貓狗能傷鼠類。

    豬終歸殺。

    已上諸事。

    皆非慈心者所應為也。

     此具性遮二業。

    随事結罪。

     七衆同犯。

    善生經雲。

    若優婆塞為于身命。

    若作市易。

    鬥秤賣物。

    一說價已。

    不得前卻。

    舍賤趣貴。

    鬥秤量物。

    任前平用。

    如其不平。

    應語令平。

    若不如是。

    得失意罪。

    解曰。

    在家尚爾。

    況出家乎。

     大小俱制。

     惟遮不開。

     果報是殺盜等流。

     理解者。

    凡外損真。

    二乘損俗。

    藏通損中。

    别損二谛。

     忏悔者。

    事損。

    作法。

    理損。

    無生。

     修證者。

    初果無事損。

    亦不損真。

    出假不損俗。

    别向不損中。

    别地圓住不損二谛。

     性惡者。

    損九界。

    成佛界。

    佛亦不立。

    則具損十界。

     (庚)第三十三邪業覺觀戒 若佛子。

    以惡心故。

    觀一切男女等鬥。

    軍陣兵将劫賊等鬥。

    亦不得聽吹貝鼓角。

    琴瑟筝笛箜篌。

    歌呌妓樂之聲。

    不得樗蒲。

    圍棊。

    波羅塞戲。

    彈棊。

    六博。

    拍毱。

    擲石投壺。

    牽道八道行城。

    爪鏡。

    蓍草。

    楊枝。

    鉢盂。

    髑髅。

    而作蔔筮。

    不得作盜賊使命。

    一一不得作。

    若故作者。

    犯輕垢罪。

     惡心者。

    明非見機益物。

    直是邪思邪覺也。

    共列五事。

    一鬥诤。

    二娛樂。

    貝者。

    螺也。

    七弦為琴。

    二十五弦為瑟。

    筝者。

    竹身。

    十三弦。

    箜篌者。

    竹身。

    二十四弦。

    三雜戲。

    樗蒲。

    即今赙錢。

    波羅塞戲。

    即今象棋。

    彈棊者。

    漢宮人妝奁戲。

    六博。

    即今雙陸。

    拍毱。

    即今踢毬。

    擲石投壺者。

    古用石。

    今用矢。

    牽道八道行城者。

    縱橫各八路。

    以棊子行之。

    西域戲也。

    四蔔筮。

    爪鏡。

    即圓光法。

    蓍草。

    即是易卦。

    楊枝。

    即樟柳神。

    鉢盂。

    即攪水碗法。

    髑髅。

    即耳報法。

    五使命。

    此五皆屬邪業。

     盜賊使命。

    性遮兩業。

    餘惟遮罪。

    随事結輕。

    又戒本經雲。

    若菩薩懶惰懈怠。

    耽樂睡眠。

    若非時。

    不知量。

    是染污犯。

    不犯者。

    若病。

    若無力。

    若遠行疲極。

    若為斷彼故。

    起欲方便。

    攝受對治。

    性利煩惱更數數起。

    亦可此戒兼攝。

     出家五衆全犯。

    在家供養三寶。

    得作妓樂。

    出家不得自作。

    亦聽使白衣作。

    又投壺本于禮記。

    蓍龜本于易書。

    在家亦應無犯。

     大小俱制。

     開遮者。

    或見機益物等。

    又出家人欲決疑慮。

    自有圓覺經拈取标記法。

    占察經擲三輪相法。

    及大灌頂經梵天神策百首。

    可依用之。

     果報者。

    觀則妨廢正道。

    失二世利。

    不觀則離諸掉悔。

    定慧易生。

     觀解者。

    除不思議妙觀。

    皆名邪覺。

     忏悔者。

    事邪。

    作法。

    理邪。

    一心無生。

     修證者。

    三果無事邪。

    别地圓住無理邪。

     性惡者。

    曆三性觀察。

    徧覺一切邪業中實相。

     (庚)第三十四暫離菩提心戒 若佛子。

    護持禁戒。

    行住坐卧。

    日夜六時讀誦是戒。

    猶如金剛。

    如帶持浮囊。

    欲度大海。

    如草系比丘。

    常生大乘善信。

    自知我是未成之佛。

    諸佛是已成之佛。

    發菩提心。

    念念不去心。

    若起一念二乘外道心者。

    犯輕垢罪。

     金剛者。

    能壞一切。

    不為一切所壞。

    浮囊者。

    渡海之具。

    喻出涅槃經。

    草系比丘者。

    佛世有一比丘。

    途中被賊劫奪衣物。

    慮其鳴衆來追。

    兼欲害命。

    内有一賊知比丘法。

    謂餘賊言。

    不必殺之。

    但以生草系其手足。

    彼戒不傷草木。

    自弗動耳。

    賊如言系之。

    比丘守戒。

    甯死不移。

    賊去已遠。

    後有行路人來。

    方解其系。

    今明大士護此菩提心戒。

    亦應如聲聞之護律儀。

    甯死莫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