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網合注卷第六

關燈
佛說梵網經菩薩心地品合注卷第六 姚秦三藏法師鸠摩羅什譯 明菩薩沙彌古吳智旭注 菩薩比丘溫陵道昉訂 (庚)第二十一嗔打報讐戒 若佛子。

    不得以嗔報嗔。

    以打報打。

    若殺父母兄弟六親。

    不得加報。

    若國主為他人殺者。

    亦不得加報。

    殺生報生。

    不順孝道。

    尚不畜奴婢。

    打拍罵辱。

    日日起三業。

    口罪無量。

    況故作七逆之罪。

    而出家菩薩。

    無慈心報讐。

    乃至六親中故報者。

    犯輕垢罪。

     不順孝道者。

    被他殺害。

    必有夙因。

    快意報讐。

    重增未來怨結。

    非所以愛死者也。

    尚不畜奴婢者。

    舉輕況重。

    然出家人。

    總不得畜。

    在家得畜。

    但不應非理打罵耳。

    七逆罪者。

    如孟轲雲。

    殺人之父。

    人亦殺其父。

    殺人之兄。

    人亦殺其兄。

    去自殺惟是一間。

    今我為父報讐。

    彼複結讐于我父。

    又種将來害父之因。

    故報讐即可名七逆也。

    結雲出家菩薩者。

    意顯在家菩薩。

    猶得兼用王法。

    以直報怨。

    出家斷不可矣。

     此是性遮二業。

    既傷慈忍。

    複結來怨故也。

    五緣成罪。

    一是讐。

    二讐想有六句。

    初二句輕。

    謂讐作讐想讐疑而行嗔報。

    二句稍重。

    謂非讐而作讐想讐疑。

    二句更重。

    謂非讐非讐想。

    讐非讐想。

    而行嗔打。

    即第九重戒攝也。

    三有報複心。

    四行嗔報事。

    五前人領納。

    謂受其打罵。

    結輕。

    若害命。

    結歸第一殺戒。

    在家菩薩。

    以直報怨。

    憑斷事官依律決判。

    無有私情。

    若打若殺。

    皆不犯。

    或私行報複。

    或賄賂求托官府。

    過分治罰。

    一一刑辱。

    結輕。

    害命。

    結重。

    又戒本經雲。

    若菩薩于他起慊恨心。

    執持不舍。

    是染污犯。

    亦可此戒兼制。

    又菩薩怨不宜報。

    恩則宜報。

    故戒本經雲。

    受他恩惠。

    以慊恨心。

    不以若等若增酬答彼者。

    是染污犯。

    若懶惰懈怠。

    非染污犯。

    不犯者。

    若作方便而無力。

    若以方便令彼調伏。

    若欲報恩而彼不受。

     七衆同犯。

     大小俱制。

     惟遮不開。

     果報者。

    報則相讐相害。

    更無休息。

    不報則解怨釋結。

    永無讐對。

     理解者。

    見思塵沙無明為讐。

    以空假中觀破之為嗔報。

    若了達煩惱即菩提。

    則無嗔報。

    亦名以直報怨。

     忏悔者。

    事報。

    作法。

    理報。

    一心無生。

     修證者。

    初果無事報。

    圓住無理報。

     性惡者。

    破煩惱怨。

    殺無明賊。

     (庚)第二十二憍慢不請法戒 若佛子。

    初始出家。

    未有所解。

    而自恃聰明有智。

    或恃高貴。

    年宿。

    或恃大姓高門。

    大解。

    大福。

    大富饒财七寶。

    以此憍慢。

    而不咨受先學法師經律。

    其法師者。

    或小姓。

    年少。

    卑門。

    貧窮。

    下賤。

    諸根不具。

    而實有德。

    一切經律盡解。

    而新學菩薩。

    不得觀法師種姓。

    而不來咨受法師第一義谛者。

    犯輕垢罪。

     初始出家者。

    明其染法未深。

    未有所解者。

    無佛法中正解。

    既染法未深。

    未開正解。

    則更不宜憍慢。

    而惟其染法未深。

    未開正解。

    往往易生憍慢也。

    自恃凡有七事。

    一恃世間聰智。

    二恃位高。

    三恃年尊。

    四恃門族。

    五恃大解。

    六恃大福。

    七恃富财。

    其法師者。

    小姓則非大姓。

    年少則非年宿。

    卑門則非高門。

    貧窮則非富财。

    下賤則非有位。

    諸根不具則非聰明大解而實有德。

    是有真修。

    經律盡解。

    是有正解。

    解行雙美。

    何得更論種姓。

    今不來咨受。

    其過何如。

     此是性遮二業。

    慢如高山。

    法水不住。

    失傳化之益。

    乖參學之方。

    四緣成罪。

    一法師。

    二法師想六句。

    二重二輕二無犯。

    三憍慢心。

    正是業主。

    與前第六嗔患為異。

    四不咨受。

    随所應咨不咨結罪。

    又戒本經雲。

    輕說法者。

    不生恭敬。

    嗤笑毀呰。

    但著文字。

    不依實義。

    是染污犯。

    亦此戒兼制。

     七衆同。

     大小不全共。

    小乘于應請者。

    而憍慢不請。

    則犯。

    餘惟不得憍慢。

    不制悉請。

    大乘求法為務。

    一切應請。

    一切不應憍慢。

     惟遮不開。

     果報者。

    憍慢則失正法種。

    頑愚陋劣。

    重法則智慧開明。

    菩提增長。

     理解者。

    一切諸法中。

    悉有安樂性。

    不善用觀。

    橫于其中取一舍一。

    就所舍處。

    不能于中如實觀其法性。

    名憍慢不請。

     忏悔者。

    事憍。

    作法。

    理憍。

    一心無生。

     修證者。

    初果無事憍。

    圓住無理憍。

     性惡者。

    天上天下。

    惟吾獨尊。

    不見世間諸天及人。

    堪受如來迎接禮拜者。

    假使佛為起迎。

    令彼即時頭破七分。

     (庚)第二十三憍慢僻說戒 若佛子。

    佛滅度後。

    欲以好心受菩薩戒時。

    于佛菩薩形像前自誓受戒。

    當以七日佛前忏悔。

    得見好相便得戒。

    若不得好相。

    應二七三七。

    乃至一年。

    要得好相。

    得好相已。

    便得佛菩薩形像前受戒。

    若不得好相。

    雖佛像前受戒。

    不名得戒。

    若先受菩薩戒法師前受戒時。

    不須要見好相。

    何以故。

    是法師師師相授。

    故不須好相。

    是以法師前受戒時即得戒。

    以生至重心故便得戒。

    若千裡内無能授戒師。

    得佛菩薩形像前自誓受戒。

    而要見好相。

    若法師自倚解經律。

    大乘學戒。

    與國王太子百官以為善友。

    而新學菩薩。

    來問若經義律義。

    輕心惡心慢心。

    不一一好答問者。

    犯輕垢罪。

     師師相授不須好相者。

    以其展轉傳來。

    即是如來嫡胤。

    亦是法身常住。

    故律藏雲。

    持律之人。

    是人補佛處也。

    生至重心者。

    謂視師如佛也。

    不得好相不名得戒。

    明自誓受戒如此之難。

    生至重心便乃得戒。

    明從師受戒亦複不易。

    既受得已。

    請問先達。

    先達豈可忽之而不好答乎。

    輕心者。

    忽彼來人。

    惡心者。

    悭吝嫉妒。

    慢心者。

    自恃福慧也。

     此亦性遮二業。

    乖接引教訓之道。

    四緣成罪。

    一求法人。

    二求法想。

    三憍慢心。

    四僻說出口。

    語語結罪。

     七衆同犯。

    皆得說法故。

     大小乘共。

    小乘亦不許僻說故。

     惟遮不開。

     果報者。

    悋法則愚癡。

    憍慢則陋劣。

    不悋不憍。

    則功德智慧以自莊嚴。

     理解者。

    有修有證。

    皆名憍慢。

    不知四悉因緣。

    皆名僻說。

     忏悔者。

    事慢僻。

    作法。

    理慢僻。

    一心無生。

     修證者。

    初果斷事中慢僻。

    圓住斷理中慢僻。

     性惡者。

    我為法王。

    于法自在。

    随智随情。

    種種僻說。

     (庚)第二十四不習學佛戒 若佛子。

    有佛經律大乘法。

    正見正性正法身。

    而不能勤學修習。

    而舍七寶。

    反學邪見二乘外道俗典。

    阿毗昙雜論一切書記。

    是斷佛性。

    障道因緣。

    非行菩薩道者。

    若故作者。

    犯輕垢罪。

     經律大乘法者。

    通指菩薩藏也。

    正見者。

    萬行之解。

    正性者。

    正因之性。

    正法身者。

    正果之性。

    邪見者。

    通指下文諸法。

    二乘堕于偏空。

    外道執其謬計。

    俗典僅談世務。

    阿毗昙。

    即二乘論。

    雜論。

    即外道論。

    一切書記。

    即俗典世論也。

    斷佛性者。

    二乘焦菩提之芽。

    外道刳正覺之種。

    障道因緣者。

    内惑正解之因。

    外亂正修之緣也。

     一向習小。

    惟是遮業。

    非染污犯。

    一向習外。

    性遮二業。

    是染污犯。

    不犯者。

    若上聰明。

    能速受學。

    若久學不忘。

    若思惟知義。

    若于佛法具足觀察。

    得不動智。

    若于日日。

    常以二分受學佛經。

    一分外典。

    又菩薩比丘比丘尼。

    不學聲聞毗尼。

    亦犯輕垢。

    故戒本經雲。

    若菩薩。

    于如來波羅提木叉中。

    毗尼建立遮罪。

    護衆生故。

    令不信者信。

    信者增廣。

    同聲聞學。

    何以故。

    聲聞自度。

    乃至不離護他。

    何況菩薩第一義度。

    又複遮罪住少利少作少方便者。

    菩薩不同學此戒。

    謂一者從非親乞衣。

    二者受自恣與。

    三者多受鉢。

    四者自乞縷令織。

    五者卧具坐具。

    六者金銀。

    惟此六戒。

    聲聞遮其自為。

    菩薩開其為他。

    則其餘二百四十四戒。

    皆須同學明矣。

    設不學不持。

    則既犯比丘戒。

    亦犯菩薩戒。

    厥罪比聲聞加一等。

    以是菩薩比丘。

    不同菩薩沙彌等故。

    即菩薩沙彌。

    亦須同學十戒。

    并威儀法。

    以非菩薩優婆塞故。

    若不學不持。

    比聲聞沙彌亦加一罪。

    蓋七衆受此菩薩戒時。

    即舉五戒。

    十戒。

    六重六随。

    二百五十戒等。

    一切轉為無盡戒體。

    皆為菩薩之所應學。

    故經文但雲學二乘阿毗昙者犯罪。

    不言學毗尼者犯罪。

    以毗尼乃大小通途。

    原不單屬二乘故也。

     七衆同制。

    各有所急。

    比丘先習此經。

    及二部律。

    尼先此經。

    及尼具戒。

    式叉先習此經。

    及二六法。

    沙彌男女先習此經。

    及十戒威儀。

    在家先習此經。

    及優婆塞戒。

    餘力方許徧習。

     大小不全共。

    同者。

    同以本法為急。

    亦同不得習外。

    異者。

    大不學毗尼犯。

    小不學此經非犯。

     開遮者。

    示同邪小以誘接之。

     果報者。

    一向習小。

    障菩提。

    習外。

    堕愛見。

     理解。

    忏悔。

    修證。

    同第八戒。

     性惡者。

    邪小究竟即大。

     (庚)第二十五不善知衆戒 若佛子。

    佛滅度後為說法主。

    為行法主。

    為僧坊主。

    教化主。

    坐禅主。

    行來主。

    應生慈心。

    善和鬥诤。

    善守三寶物。

    莫無度用。

    如自已有。

    而反亂衆鬥诤。

    恣心用三寶物者。

    犯輕垢罪。

     說法主。

    即今法師。

    行法主。

    主清規者。

    亦可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