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網合注卷第五

關燈
姚秦三藏法師鸠摩羅什譯 明菩薩沙彌古吳智旭注 菩薩比丘溫陵道昉訂 (戊)二明四十八輕戒三。

    初總标。

    二别釋。

    三總結。

     (己)今初 佛告諸菩薩言。

    已說十波羅提木叉竟。

    四十八輕今當說。

     初句結前。

    次句示後也。

     (己)二别釋四十八。

    第一不敬師友戒。

    (至)第四十八破法戒。

     (庚)第一不敬師友戒 若佛子。

    欲受國王位時。

    受轉輪王位時。

    百官受位時。

    應先受菩薩戒。

    一切鬼神。

    救護王身百官之身。

    諸佛歡喜。

    既得戒已。

    生孝順心。

    恭敬心。

    見上座和尚阿阇梨大德同學同見同行者。

    應起承迎禮拜問訊。

    而菩薩反生憍心慢心癡心嗔心。

    不起承迎禮拜。

    一一不如法供養。

    以自賣身國城男女七寶百物而供給之。

    若不爾者。

    犯輕垢罪。

     一切受佛戒人。

    皆應敬重師友。

    以有爵位者易生憍慢。

    故偏舉王及百官為誡也。

    受戒則福庇幽明。

    所以鬼神救護。

    又能弘護法化。

    故諸佛歡喜。

    上座有三。

    一生年上座。

    戒臘在先。

    二福德上座。

    衆所推敬。

    三法性上座。

    證入聖位。

    和尚。

    或雲邬波馱耶。

    此翻親教師。

    或翻力生。

    繇此人力。

    生我無漏妙戒身故。

    阿阇梨。

    或雲阿遮梨耶。

    此翻軌範師。

    謂教授威儀。

    示我軌式。

    即下文所稱教誡法師也。

    大德者。

    總歎具大功德。

    同學者。

    宗同一師。

    同見者。

    心同一解。

    同行者。

    身同一業。

    憍者。

    亢己。

    慢者。

    忽人。

    癡者。

    不知賢聖。

    嗔者。

    心懷忿恚。

    以自賣身等者。

    舉重況輕。

    謂尚應如此供養。

    況迎拜之儀而不為耶。

    此四十八輕戒。

    準十重法。

    亦應有不敬因。

    不敬緣。

    不敬法。

    不敬業。

    飲因。

    飲緣。

    飲法。

    飲業。

    乃至破法因。

    破法緣。

    破法法。

    破法業等。

    但以衆輕垢。

    成與未成。

    同稱惡作。

    故不複委明耳。

     此亦性遮二業。

    四緣成罪。

    一師友。

    謂上座及同行等。

    二師友想六句。

    二重。

    二輕。

    二無犯。

    三不敬心。

    戒本經雲。

    若憍慢嗔恨。

    不起迎拜等。

    是染污犯。

    若懶惰懈怠。

    或無記心。

    或忘誤。

    犯非染污起。

    不犯者。

    若重病。

    若亂心。

    若睡眠不知。

    若聽法。

    若說法。

    若在說法衆中。

    護說者心。

    若以方便令彼調伏。

    若護僧制。

    若護多人意。

    四應迎不迎。

    應供不供等。

    事成。

    随事結罪。

     七衆同。

     大小共。

     惟遮不開。

    或方便令調伏。

    亦得名開。

     果報者。

    師友知識。

    是得道大因緣。

    是全梵行。

    不敬則永失法利。

    魔所攝持。

    敬則常遇善緣。

    成就佛法。

     理解者。

    外道不敬真谛。

    二乘不敬俗谛。

    藏通不敬中谛。

    别教不敬二谛之友。

     忏悔者。

    慢人。

    作法忏。

    慢法。

    如次用四種無生。

     修證者。

    初果得不壞淨。

    及淨心地菩薩。

    永斷事慢。

    四教分證人。

    如次斷四種理慢。

     性惡者。

    瑜伽法中作觀音慢。

    是觀行慢。

    十地品雲。

    我當于一切衆生中為首為勝等。

    是分證慢。

    天上天下。

    惟吾獨尊。

    是究竟慢。

     (庚)第二飲酒戒 若佛子。

    故飲酒。

    而酒生過失無量。

    若自身手過酒器。

    與人飲酒者。

    五百世無手。

    何況自飲。

    亦不得教一切人飲。

    及一切衆生飲酒。

    況自飲酒。

    一切酒不得飲。

    若故自飲。

    教人飲者。

    犯輕垢罪。

     故飲者。

    明非不知誤飲。

    一切衆生。

    指異類也。

    餘如酤戒中釋。

     此是遮業。

    四緣成罪。

    一是酒。

    謂飲之醉人。

    二酒想六句。

    二咽咽結罪。

    二輕垢。

    二無犯。

    三有飲心。

    四入口咽咽結罪。

    若教他飲。

    咽咽二俱結罪。

    不犯者。

    病非酒不療。

     七衆同犯。

     大小乘俱制。

     開者。

    如末利夫人事。

     果報者。

    飲酒之罪。

    有五五百果。

    第一五百世在鹹糟地獄。

    二五百在沸屎。

    三五百在曲蛆蟲。

    四五百在蠅蚋。

    五五百在癡熱無知蟲。

    文雲五百世無手。

    或但舉最後五百也。

     理解如酤酒中說。

     忏悔者。

    事飲。

    作法。

    理飲。

    無生。

     修證者。

    得法自在人。

    飲無迷亂。

     性惡者。

    用事飲。

    如濟颠等。

    用理飲。

    即法性真酒。

    耽荒無厭。

     (庚)第三食肉戒 若佛子。

    故食肉。

    一切衆生肉不得食。

    夫食肉者。

    斷大慈悲佛性種子。

    一切衆生。

    見而舍去。

    是故一切菩薩不得食一切衆生肉。

    食肉得無量罪。

    若故食者。

    犯輕垢罪。

     故食者。

    明非不知誤食。

    一切衆生肉者。

    不論水陸空行。

    但是有情身分。

    悉遮止也。

    一切衆生。

    皆有佛性。

    與我同體。

    而今食啖其肉。

    殘慘之甚。

    故雲斷大慈悲佛性種子。

    準此。

    則蠶口獸毛。

    亦所不忍。

    是以鴦掘經雲。

    若絲綿絹帛。

    展轉傳來。

    離殺者手。

    施于比丘。

    亦不應受。

    受者非悲也。

     此是遮業。

    四緣成罪。

    一是肉。

    謂有情身分。

    二肉想。

    二重。

    二輕。

    二無犯。

    三有食心。

    正是業主。

    四入口咽咽結罪。

     七衆同。

     大小不全共。

    小乘初聽三種淨肉。

    一不見殺。

    二不聞殺。

    三不疑為己殺。

    又有九種十種不淨肉等禁食。

    餘非所制。

    大士懷慈。

    一切悉斷。

    又知水有蟲。

    或疑有蟲。

    不看不漉。

    辄飲辄用。

    大小俱制。

    又蠶綿大小俱制。

    大乘為衆生故。

    得畜憍奢耶等。

    而非自用。

    獸毛小乘不制。

    大乘亦無特制。

    而佛頂經中亦兼及之。

    不用彌善。

     開遮者。

    或鹿角虎骨等。

    制入藥中。

    此應非犯。

    若為藥故傷生命。

    同得殺罪。

     果報者。

    楞伽經雲。

    為利殺衆生。

    以财網諸肉。

    二俱是惡業。

    死堕呌呼獄。

    若無教想求。

    則無三淨肉。

    彼非無因有。

    是故不應食。

    佛頂經雲。

    死死生生。

    互來相啖。

    惡業俱生。

    窮未來際。

    又雲。

    殺彼身命。

    或食其肉。

    如是乃至經微塵劫。

    相食相誅。

    猶如轉輪。

    互為高下。

    無有休息。

    又雲。

    服其身分。

    皆為彼緣。

    必使身心于諸衆生若身身分。

    身心二途不服不食。

    我說是人。

    真解脫者。

     理解者。

    凡外食斷常瘜肉。

    二乘食偏真枯肉。

    菩薩食出假脂肉。

    别教食但中頑肉。

     忏悔者。

    事食。

    作法。

    理食。

    用四種無生。

     修證者。

    别初住。

    圓初信。

    永斷事食。

    四教分證。

    斷四理食。

     性惡者。

    用事食。

    如釋迦本生。

    現惡羅刹形。

    怖人令受歸戒。

    用理食。

    則中道法性。

    名為第一美肉。

    恣意飽啖。

     (庚)第四食五辛戒 若佛子。

    不得食五辛。

    大蒜。

    茖蔥。

    慈蔥。

    蘭蔥。

    興渠。

    是五辛。

    一切食中不得食。

    若故食者。

    犯輕垢罪。

     茖蔥。

    即韭。

    慈蔥。

    即蔥。

    蘭蔥。

    即小蒜。

    興渠。

    此方所無。

    一切食中雜有此辛。

    亦不得食。

    非但戒單食也。

     此是遮業。

    臭穢妨于淨法。

    故制。

    四緣成罪。

    一是辛。

    二有辛想。

    二重。

    二輕。

    二無犯。

    三有食心。

    四入口咽咽結罪。

     七衆同。

     大小共。

    大乘防過義深。

    較小略重。

     開遮者。

    病非蒜等不愈。

    須處僻靜别室食之。

    不得入佛塔僧堂。

    不得入僧浴室。

    不得上都圊内。

    俟斷食更七日後。

    臭氣都盡。

    沐浴浣衣。

    香熏入衆。

    具如律明。

     果報者。

    佛頂經雲。

    是五種辛。

    熟食發淫。

    生啖增恚。

    縱能宣說十二部經。

    十方天仙嫌其臭穢。

    鹹皆遠離。

    諸餓鬼等。

    舐其唇吻。

    福德日消。

    長無利益。

    修三摩地。

    善神不護。

    魔王得便。

    命終自為魔王眷屬。

    受魔福盡。

    堕無間獄。

     理解者。

    見思辛。

    塵沙辛。

    無明辛。

     忏悔者。

    事食。

    作法。

    理食。

    無生。

     修證者。

    事辛為修行第一漸次。

    最初應斷。

    初果斷見辛。

    四果斷思辛。

    出假斷塵沙辛。

    别地圓住。

    分斷無明之辛。

     性惡者。

    辛是薰染為義。

    以法界辛。

    徧熏法界。

    如擊塗毒鼓。

    置毒乳中等喻。

    既以毒喻圓理。

    亦可以辛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