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網合注卷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佛說梵網經菩薩心地品合注卷第四
姚秦三藏法師鸠摩羅什譯
明菩薩沙彌古吳智旭注
菩薩比丘溫陵道昉訂
(庚)第三淫戒
若佛子。
自淫。
教人淫。
乃至一切女人。
不得故淫。
淫因。
淫緣。
淫法。
淫業。
乃至畜生女。
諸天鬼神女。
及非道行淫。
而菩薩應生孝順心。
救度一切衆生。
淨法與人。
而反更起一切人淫。
不擇畜生。
乃至母女姊妹六親行淫。
無慈悲心者。
是菩薩波羅夷罪。
淫者。
污穢交遘。
鄙陋堪恥。
名非梵行。
亦名為不淨行。
正是生死根本。
自淫者。
自作污行。
教人者。
勸他作污染行。
如媒嫁等事。
自無迷染。
但結輕垢。
是此戒兼制。
不同殺盜。
一概結重。
或有一種别異煩惱。
教人于自身行淫。
此則結重。
淫因者。
染污之心。
淫緣者。
瞻視随逐等事。
淫法者。
摩觸稱歎等事。
淫業者。
二根交接。
入如胡麻許。
即成淫罪。
不論精之出與未出。
乃至畜生女等。
舉劣結過。
非道者。
如善生經雲。
若于非時。
非處。
非女。
處女。
他婦。
若屬自身。
是名邪淫。
釋曰。
此六皆不順世間道理。
故名非道也。
非時者。
或在日中。
或月六齋日。
年三齋月。
或八王日。
或自妻娠妊産後等。
非處者。
除小便道。
或于大便道。
及口中。
非女者。
或是男子。
或黃門二根。
處女者。
未曾嫁人。
又非己所攝受。
他婦者。
屬他所攝。
自身者。
令他人于自身或大便道。
或口中。
作不淨行。
淨法與人者。
應教人精持梵行。
永離生死苦本也。
此戒舊雲非性惟遮。
以男女居室。
世法所不禁故。
今言正淫可爾。
若邪淫事。
國制強奸者斬。
和奸者笞。
淫男者杖。
安得無罪。
又前朝古制。
和奸者男女皆坐宮刑。
罪亦不輕。
況出家人既不娶婦。
觸境皆邪。
故知亦具性遮二業。
若在家菩薩受八關齋。
一日一夜斷于正淫。
可雲惟遮業耳。
三緣成重。
一是道。
二淫心。
三事遂。
一是道者。
小便道。
大便道。
口道。
若于人女。
天女。
修羅女。
鬼神女。
畜生女。
三道中行淫欲。
皆波羅夷。
若于人男。
天男。
修羅男。
鬼神男。
畜生男。
大便道及口中二道行淫。
皆波羅夷。
若于人黃門。
乃至畜生黃門。
二道中淫。
皆波羅夷。
若于人二根。
乃至畜生二根。
二道中淫。
皆波羅夷。
乃至一切已死者。
但令三道未壞。
于中行淫。
皆波羅夷。
若令一切男子。
于自身二道行淫。
皆波羅夷。
二淫心者。
心生喜樂。
如饑得食。
如渴得飲。
非如熱鐵刺身。
三事遂者。
于三道中。
男根得入如胡麻許。
據此時結重罪。
失戒體。
未入而中止。
結方便罪。
不犯者。
為怨家所執。
如熱鐵刺身。
惟苦無樂。
或熟睡不知。
或狂亂壞心。
或轉生不自憶。
七衆者。
出家五衆。
全斷淫欲。
在家二衆。
惟制邪淫。
就己妻妾。
複制非時非處。
又月六齋日。
年三齋月等。
若受八關戒時。
無複邪正。
一切俱制。
犯者皆結重罪。
大小乘略不同。
小乘夢中失精不犯。
或雲但自責心。
大乘若夢行淫。
寤應生悔。
诃責煩惱。
倍于聲聞也。
開遮者。
菩薩戒本雲。
又如菩薩。
處在居家。
見有女色。
現無系屬。
習淫欲法。
繼心菩薩。
求非梵行。
菩薩見已。
作意思惟。
勿令心恚。
多生非福。
若随其欲。
便得自在方便安處。
令種善根。
亦當令其舍不善業。
住慈愍心。
行非梵行。
雖習如是穢染之法。
而無所犯。
生多功德。
出家菩薩。
為護聲聞聖所教誡令不壞滅。
一切不應行非梵行。
解曰。
處在居家。
則斷非出家人事。
現無系屬。
則斷非他所守護。
繼心來求。
則斷非自起染心。
方便安處。
則斷是以禮攝受。
故無犯而有功也。
出家菩薩護聖教誡。
豈容稍借口哉。
果報者。
華嚴二地品雲。
邪淫之罪。
亦令衆生堕三惡道。
若生人中。
得二種果報。
一者妻不貞良。
二者不得随意眷屬。
解曰。
邪淫亦三品分别。
母女姊妹六親行淫。
名上品。
餘一切邪淫。
名中品。
己妻非時非處等。
為下品。
又約心猛弱論三品。
又約悔不悔論三品。
緻感三塗也。
十善業道經雲。
若離邪行。
即得四種智所贊法。
一諸根調順。
二永離喧掉。
三世所稱歎。
四妻莫能侵。
若能回向菩提。
後成佛時。
得佛丈夫隐密藏相。
淨戒品雲。
離欲邪行。
亦四種報。
一者于現生中。
一切人天之所稱贊。
亦無疑阻。
人所敬重。
遠離惡名。
二者六根調順。
令染欲火。
勢力微劣。
三者未來生處。
父母宗親。
妻子眷屬孝友貞順。
純一無雜。
離于女人所有過失。
令諸衆生無複染愛。
四者為離邪淫而得馬王陰藏之相。
乃至成就無上菩提。
觀解者。
淫名耽染。
有事淫。
有理淫。
色界凡外。
耽著味禅。
無色凡外。
耽著空定。
二乘耽著涅槃寂滅。
菩薩耽著遊戲神通。
别教棄于二邊。
耽著中道。
惟圓人了達一心三觀。
性修不二。
理智一如。
亡能所。
絕對待。
不犯理淫。
忏悔者。
淫因向一人悔。
或自責心。
淫緣向三人悔。
或向一人。
淫法向衆僧悔。
或向三人。
淫業失戒。
須取相忏。
又弄陰失精。
觸女身。
向女人作粗惡語。
或贊身索供。
或為媒嫁事。
比丘自依僧法出罪。
餘衆向衆僧悔過。
若弄未出精而中止。
若觸黃門二根男子身。
若向黃門二根男子作粗惡語。
贊身索供。
若媒嫁事未成等。
向三人悔。
或向一人。
若耽著色無色定。
用析觀無生忏治之。
亦可用後三無生忏。
若耽著涅槃。
用體觀無生治之。
亦可用後二無生忏。
若耽著遊戲神通。
用次第無生忏之中觀治之。
亦可用一心無生妙忏。
若耽著中谛。
惟用一心無生妙忏治之。
修證者。
初果永斷邪淫。
三果永斷正淫。
乃至夢中不複失精。
别教初住同初果。
五住同三果。
圓教初信同初果。
五信同三果。
理淫者。
藏四果。
通已辦。
别七住圓七信。
永斷色無色愛。
通教菩薩分三根。
上根三地四地出假。
中根五地六地出假。
下根七地八地出假。
永斷涅槃法愛。
别教十向習中觀。
永斷神通法愛。
圓教五品。
善知法界。
伏中道愛。
初住分斷。
妙覺究竟斷盡。
性惡者。
用事淫。
如釋迦以化人度淫女。
菩薩以分身應魔女。
令發菩提心。
婆須密多以淫女身。
令人證解脫門等。
用理淫。
則法喜為妻。
佛得第一無上法喜之樂。
名為究竟受五欲人。
(庚)第四妄語戒 若佛子。
自妄語。
教人妄語。
方便妄語。
妄語因。
妄語緣。
妄語法。
妄語業。
乃至不見言見。
見言不見。
身心妄語。
而菩薩常生正語正見。
亦生一切衆生正語正見。
而反更起一切衆生邪語邪見邪業者。
是菩薩波羅夷罪。
虛而不實。
欺凡罔聖。
回惑人心。
名為妄語。
此有四别。
一妄言。
謂見言不見。
不見言見。
聞覺知等亦爾。
共稱八種妄語。
眼根名見。
耳根名聞。
鼻舌身三名覺。
亦名為觸。
鼻亦可名為聞。
意根名知。
又實有言無。
實無言有。
乃至法說非法。
非法說法等。
但令違心而語。
皆名妄言。
二绮語。
謂一切華靡浮辭。
無義無利。
及一切世間王論賊論飲食論等。
三兩舌。
謂向此說彼。
向彼說此。
互相離間。
令成乖诤。
四惡口。
謂粗重罵詈。
忿怒咒咀。
令他不堪。
此戒正制大妄語罪。
餘一切妄言绮語。
是此戒兼制。
若兩舌惡口。
重者自屬說過毀他二戒。
輕者自屬十三十九戒制也。
自妄語者。
自言我得十地。
辟支。
四果。
四向。
四禅。
四空。
成不淨觀。
成安般念。
六通。
八解。
天來。
龍來。
修羅鬼神。
悉來問答。
或言已斷結使。
或言永離三塗。
如是等虛而不實。
圖緻名利。
名大妄語。
教人妄語者。
教人為我傳揚美德。
以緻名利。
同重。
若教人自言是聖。
名利自屬彼人。
但結輕垢。
此戒兼制。
方便妄語者。
作種種顯異方便。
或借鬼神仙乩。
或用咒術。
令人得夢境等。
妄語因者。
起心欲诳他人。
以取名利。
妄語緣者。
行來動止。
語默威儀。
種種方便。
以顯聖德。
妄語法者。
即十地四果等法。
妄語業者。
了了出口。
前人領解。
乃至等者。
舉輕況重。
兼制小妄言也。
身心妄語者。
身業表相。
亦名妄語。
如問其得果。
點首示相。
問清淨不。
默然不答等。
繇欺诳心表示身相。
令前人領解。
口雖不言。
亦名妄語也。
正語者。
如實而語。
正見者。
為生死。
為菩提。
為衆生。
不為名利。
邪語邪見。
反此可知。
邪業者。
依于邪語邪見。
必成邪命惡業也。
此亦性遮二業。
五緣成重。
一是衆生。
二衆生想。
三欺诳心。
四說重具。
五前人領解。
一衆生者。
上中下三品如前說。
上品境中。
向父母師僧妄語。
犯重。
向諸聖人妄語。
此人不惑。
又能以神力遮餘人令不聞。
但結方便罪。
若聖人中未證他心智者。
向說仍重。
向中品境天人
自淫。
教人淫。
乃至一切女人。
不得故淫。
淫因。
淫緣。
淫法。
淫業。
乃至畜生女。
諸天鬼神女。
及非道行淫。
而菩薩應生孝順心。
救度一切衆生。
淨法與人。
而反更起一切人淫。
不擇畜生。
乃至母女姊妹六親行淫。
無慈悲心者。
是菩薩波羅夷罪。
淫者。
污穢交遘。
鄙陋堪恥。
名非梵行。
亦名為不淨行。
正是生死根本。
自淫者。
自作污行。
教人者。
勸他作污染行。
如媒嫁等事。
自無迷染。
但結輕垢。
是此戒兼制。
不同殺盜。
一概結重。
或有一種别異煩惱。
教人于自身行淫。
此則結重。
淫因者。
染污之心。
淫緣者。
瞻視随逐等事。
淫法者。
摩觸稱歎等事。
淫業者。
二根交接。
入如胡麻許。
即成淫罪。
不論精之出與未出。
乃至畜生女等。
舉劣結過。
非道者。
如善生經雲。
若于非時。
非處。
非女。
處女。
他婦。
若屬自身。
是名邪淫。
釋曰。
此六皆不順世間道理。
故名非道也。
非時者。
或在日中。
或月六齋日。
年三齋月。
或八王日。
或自妻娠妊産後等。
非處者。
除小便道。
或于大便道。
及口中。
非女者。
或是男子。
或黃門二根。
處女者。
未曾嫁人。
又非己所攝受。
他婦者。
屬他所攝。
自身者。
令他人于自身或大便道。
或口中。
作不淨行。
淨法與人者。
應教人精持梵行。
永離生死苦本也。
此戒舊雲非性惟遮。
以男女居室。
世法所不禁故。
今言正淫可爾。
若邪淫事。
國制強奸者斬。
和奸者笞。
淫男者杖。
安得無罪。
又前朝古制。
和奸者男女皆坐宮刑。
罪亦不輕。
況出家人既不娶婦。
觸境皆邪。
故知亦具性遮二業。
若在家菩薩受八關齋。
一日一夜斷于正淫。
可雲惟遮業耳。
三緣成重。
一是道。
二淫心。
三事遂。
一是道者。
小便道。
大便道。
口道。
若于人女。
天女。
修羅女。
鬼神女。
畜生女。
三道中行淫欲。
皆波羅夷。
若于人男。
天男。
修羅男。
鬼神男。
畜生男。
大便道及口中二道行淫。
皆波羅夷。
若于人黃門。
乃至畜生黃門。
二道中淫。
皆波羅夷。
若于人二根。
乃至畜生二根。
二道中淫。
皆波羅夷。
乃至一切已死者。
但令三道未壞。
于中行淫。
皆波羅夷。
若令一切男子。
于自身二道行淫。
皆波羅夷。
二淫心者。
心生喜樂。
如饑得食。
如渴得飲。
非如熱鐵刺身。
三事遂者。
于三道中。
男根得入如胡麻許。
據此時結重罪。
失戒體。
未入而中止。
結方便罪。
不犯者。
為怨家所執。
如熱鐵刺身。
惟苦無樂。
或熟睡不知。
或狂亂壞心。
或轉生不自憶。
七衆者。
出家五衆。
全斷淫欲。
在家二衆。
惟制邪淫。
就己妻妾。
複制非時非處。
又月六齋日。
年三齋月等。
若受八關戒時。
無複邪正。
一切俱制。
犯者皆結重罪。
大小乘略不同。
小乘夢中失精不犯。
或雲但自責心。
大乘若夢行淫。
寤應生悔。
诃責煩惱。
倍于聲聞也。
開遮者。
菩薩戒本雲。
又如菩薩。
處在居家。
見有女色。
現無系屬。
習淫欲法。
繼心菩薩。
求非梵行。
菩薩見已。
作意思惟。
勿令心恚。
多生非福。
若随其欲。
便得自在方便安處。
令種善根。
亦當令其舍不善業。
住慈愍心。
行非梵行。
雖習如是穢染之法。
而無所犯。
生多功德。
出家菩薩。
為護聲聞聖所教誡令不壞滅。
一切不應行非梵行。
解曰。
處在居家。
則斷非出家人事。
現無系屬。
則斷非他所守護。
繼心來求。
則斷非自起染心。
方便安處。
則斷是以禮攝受。
故無犯而有功也。
出家菩薩護聖教誡。
豈容稍借口哉。
果報者。
華嚴二地品雲。
邪淫之罪。
亦令衆生堕三惡道。
若生人中。
得二種果報。
一者妻不貞良。
二者不得随意眷屬。
解曰。
邪淫亦三品分别。
母女姊妹六親行淫。
名上品。
餘一切邪淫。
名中品。
己妻非時非處等。
為下品。
又約心猛弱論三品。
又約悔不悔論三品。
緻感三塗也。
十善業道經雲。
若離邪行。
即得四種智所贊法。
一諸根調順。
二永離喧掉。
三世所稱歎。
四妻莫能侵。
若能回向菩提。
後成佛時。
得佛丈夫隐密藏相。
淨戒品雲。
離欲邪行。
亦四種報。
一者于現生中。
一切人天之所稱贊。
亦無疑阻。
人所敬重。
遠離惡名。
二者六根調順。
令染欲火。
勢力微劣。
三者未來生處。
父母宗親。
妻子眷屬孝友貞順。
純一無雜。
離于女人所有過失。
令諸衆生無複染愛。
四者為離邪淫而得馬王陰藏之相。
乃至成就無上菩提。
觀解者。
淫名耽染。
有事淫。
有理淫。
色界凡外。
耽著味禅。
無色凡外。
耽著空定。
二乘耽著涅槃寂滅。
菩薩耽著遊戲神通。
别教棄于二邊。
耽著中道。
惟圓人了達一心三觀。
性修不二。
理智一如。
亡能所。
絕對待。
不犯理淫。
忏悔者。
淫因向一人悔。
或自責心。
淫緣向三人悔。
或向一人。
淫法向衆僧悔。
或向三人。
淫業失戒。
須取相忏。
又弄陰失精。
觸女身。
向女人作粗惡語。
或贊身索供。
或為媒嫁事。
比丘自依僧法出罪。
餘衆向衆僧悔過。
若弄未出精而中止。
若觸黃門二根男子身。
若向黃門二根男子作粗惡語。
贊身索供。
若媒嫁事未成等。
向三人悔。
或向一人。
若耽著色無色定。
用析觀無生忏治之。
亦可用後三無生忏。
若耽著涅槃。
用體觀無生治之。
亦可用後二無生忏。
若耽著遊戲神通。
用次第無生忏之中觀治之。
亦可用一心無生妙忏。
若耽著中谛。
惟用一心無生妙忏治之。
修證者。
初果永斷邪淫。
三果永斷正淫。
乃至夢中不複失精。
别教初住同初果。
五住同三果。
圓教初信同初果。
五信同三果。
理淫者。
藏四果。
通已辦。
别七住圓七信。
永斷色無色愛。
通教菩薩分三根。
上根三地四地出假。
中根五地六地出假。
下根七地八地出假。
永斷涅槃法愛。
别教十向習中觀。
永斷神通法愛。
圓教五品。
善知法界。
伏中道愛。
初住分斷。
妙覺究竟斷盡。
性惡者。
用事淫。
如釋迦以化人度淫女。
菩薩以分身應魔女。
令發菩提心。
婆須密多以淫女身。
令人證解脫門等。
用理淫。
則法喜為妻。
佛得第一無上法喜之樂。
名為究竟受五欲人。
(庚)第四妄語戒 若佛子。
自妄語。
教人妄語。
方便妄語。
妄語因。
妄語緣。
妄語法。
妄語業。
乃至不見言見。
見言不見。
身心妄語。
而菩薩常生正語正見。
亦生一切衆生正語正見。
而反更起一切衆生邪語邪見邪業者。
是菩薩波羅夷罪。
虛而不實。
欺凡罔聖。
回惑人心。
名為妄語。
此有四别。
一妄言。
謂見言不見。
不見言見。
聞覺知等亦爾。
共稱八種妄語。
眼根名見。
耳根名聞。
鼻舌身三名覺。
亦名為觸。
鼻亦可名為聞。
意根名知。
又實有言無。
實無言有。
乃至法說非法。
非法說法等。
但令違心而語。
皆名妄言。
二绮語。
謂一切華靡浮辭。
無義無利。
及一切世間王論賊論飲食論等。
三兩舌。
謂向此說彼。
向彼說此。
互相離間。
令成乖诤。
四惡口。
謂粗重罵詈。
忿怒咒咀。
令他不堪。
此戒正制大妄語罪。
餘一切妄言绮語。
是此戒兼制。
若兩舌惡口。
重者自屬說過毀他二戒。
輕者自屬十三十九戒制也。
自妄語者。
自言我得十地。
辟支。
四果。
四向。
四禅。
四空。
成不淨觀。
成安般念。
六通。
八解。
天來。
龍來。
修羅鬼神。
悉來問答。
或言已斷結使。
或言永離三塗。
如是等虛而不實。
圖緻名利。
名大妄語。
教人妄語者。
教人為我傳揚美德。
以緻名利。
同重。
若教人自言是聖。
名利自屬彼人。
但結輕垢。
此戒兼制。
方便妄語者。
作種種顯異方便。
或借鬼神仙乩。
或用咒術。
令人得夢境等。
妄語因者。
起心欲诳他人。
以取名利。
妄語緣者。
行來動止。
語默威儀。
種種方便。
以顯聖德。
妄語法者。
即十地四果等法。
妄語業者。
了了出口。
前人領解。
乃至等者。
舉輕況重。
兼制小妄言也。
身心妄語者。
身業表相。
亦名妄語。
如問其得果。
點首示相。
問清淨不。
默然不答等。
繇欺诳心表示身相。
令前人領解。
口雖不言。
亦名妄語也。
正語者。
如實而語。
正見者。
為生死。
為菩提。
為衆生。
不為名利。
邪語邪見。
反此可知。
邪業者。
依于邪語邪見。
必成邪命惡業也。
此亦性遮二業。
五緣成重。
一是衆生。
二衆生想。
三欺诳心。
四說重具。
五前人領解。
一衆生者。
上中下三品如前說。
上品境中。
向父母師僧妄語。
犯重。
向諸聖人妄語。
此人不惑。
又能以神力遮餘人令不聞。
但結方便罪。
若聖人中未證他心智者。
向說仍重。
向中品境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