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網合注卷第三

關燈
佛說梵網經菩薩心地品合注卷第三(下卷初) 姚秦三藏法師鸠摩羅什譯 明菩薩沙彌古吳智旭注 菩薩比丘溫陵道昉訂 (丙)次釋迦宣菩薩戒三。

    初叙說戒原繇。

    二例重輕戒相。

    三勸大衆奉行。

     (丁)初中二。

    初覆叙垂迹傳法。

    二正明樹下勸發。

     (戊)初中又二。

    初長行。

    次偈頌。

     (己)初中複二。

    初正述迹佛弘法。

    二方明以戒攝生。

     (庚)今初 爾時釋迦牟尼佛。

    從初現蓮華台藏世界。

    東方來入天王宮中。

    說魔受化經已。

    下生南閻浮提。

    迦夷羅國。

    母名摩耶。

    父字白淨。

    吾名悉達。

    七歲出家。

    三十成道。

    号吾為釋迦牟尼佛。

    于寂滅道場。

    坐金剛華光王座。

    乃至摩醯首羅天王宮。

    其中次第十住處所說。

    時佛觀諸大梵天王網羅幢。

    因為說無量世界。

    猶如網孔。

    一一世界。

    各各不同。

    别異無量。

    佛教門亦複如是。

    吾今來此世界八千返。

    為此娑婆世界。

    坐金剛華光王座。

    乃至摩醯首羅天王宮。

    為是中一切大衆。

    略開心地法門竟。

     從初現蓮華台藏世界者。

    指上卷初。

    于四禅天中放光徹照。

    乃至擎接還歸事也。

    東方來入天王宮者。

    謂既秉受心地法門。

    入體性虛空華光三昧。

    即于三昧之中。

    還來此土摩醯首羅天王宮中。

    此土在華藏之東。

    故雲東方來入也。

    說魔受化經者。

    别為通教利根。

    示現于第四禅天降魔已竟。

    方更下生。

    如玄義中所明。

    不同三藏所見。

    直至樹下方降魔也。

    迦夷羅。

    亦雲迦維羅衛。

    具雲迦毗羅皤窣都。

    翻為黃色所依處。

    上古有黃頭仙人。

    依此修道。

    西域記雲劫比羅伐窣堵。

    此翻赤澤。

    或名婆兜釋翅搜。

    或名釋翅瘦。

    此翻能仁住處。

    摩耶。

    具雲摩诃摩耶。

    此翻大術。

    或翻大幻。

    謂以大願智幻法門。

    為如來母也。

    白淨。

    或雲淨飯。

    或雲真淨。

    梵稱首圖馱那。

    或稱閱頭檀也。

    悉達。

    具雲薩婆悉達。

    此翻頓吉。

    以太子生時。

    諸吉祥瑞皆悉具故。

    大論翻為成利。

    西域記雲薩婆曷刺他悉陀。

    唐言一切義成。

    舊稱悉達。

    訛略也。

    七歲出家。

    猶言出家七歲。

    謂初出家時。

    先學不用處定。

    不久得證。

    知非究竟。

    次學非非想定。

    又不久得證。

    知其亦非究竟。

    次複遊行諸國。

    凡經一年。

    次更苦行六年。

    至年三十。

    乃成正覺。

    齊此以前。

    皆是體性虛空華光三昧中事。

    示成佛已。

    名為從三昧出。

    即坐金剛華光王座。

    及妙光堂。

    說十世界海。

    次方複徧曆忉利。

    夜摩。

    兜率。

    化樂。

    他化。

    初禅。

    二禅。

    三禅。

    及摩醯宮。

    共有十個住處。

    說于十種法門。

    說法已周。

    更為說喻。

    令知所被之機。

    能被之教。

    皆如梵網。

    皆不出于心地法門也。

    寂滅道場。

    即菩提道場。

    菩提是智。

    寂滅是理。

    繇坐此處。

    以菩提智。

    證寂滅理。

    故名為菩提道場。

    亦名寂滅道場。

    來此世界八千返者。

    特指示成正覺之事。

    非謂其餘化身。

    如玄義中已明。

    略開心地法門竟者。

    結指上文。

     (庚)二方明以戒攝生 複從天王宮。

    下至閻浮提菩提樹下。

    為此地上一切衆生。

    凡夫癡暗之人。

    說我本盧舍那佛心地中。

    初發心中常所誦一戒。

    光明金剛寶戒。

    是一切佛本源。

    一切菩薩本源。

    佛性種子。

    一切衆生。

    皆有佛性。

    一切意識色心。

    是情是心。

    皆入佛性戒中。

    當當常有因故。

    當當常住法身。

    如是十波羅提木叉出于世界。

    是法戒。

    是三世一切衆生頂戴奉持。

    吾今當為此大衆。

    重說無盡藏戒品。

    是一切衆生戒。

    本源自性清淨。

     十會既畢。

    随說戒品者。

    以此住行向地等一切微妙法門。

    雖人人性具。

    而沉迷日久。

    方坐癡暗之地。

    何繇得入。

    然雖癡暗凡夫。

    亦自有入門方便。

    隻恐不發心耳。

    隻如盧舍那佛。

    本亦曾為癡暗凡夫。

    但初始發心。

    便受戒品。

    受戒之後。

    便常誦習。

    所以克證心地法門。

    直至成佛。

    皆以此一戒為最勝因緣。

    此戒是古先諸佛展轉相傳。

    非是創立。

    即是第一最上微妙之戒。

    破諸黑暗。

    名為光明。

    摧諸煩惱。

    喻若金剛。

    廣具一切功德法财。

    目之為寶。

    又照一切法。

    名為光明。

    攝善戒也。

    體是無漏。

    名為金剛。

    律儀戒也。

    濟物利用。

    名之為寶。

    攝生戒也。

    蓋不惟舍那繇此成佛。

    舉凡一切諸佛。

    無不以此戒為本源。

    一切菩薩。

    亦無不以此戒為本源。

    以離此戒。

    則三十心十地法門。

    皆不成就。

    乃至佛地一切功德。

    亦不成就故也。

    佛性種子者。

    此戒本以正因佛性為種子。

    起信所謂以知法性無染污故。

    随順修行屍波羅密。

    而緣了佛性。

    又以此戒為種子。

    涅槃所謂一切衆生。

    雖有佛性。

    要因持戒。

    然後乃見。

    因見佛性。

    乃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

    一切衆生既皆有佛性。

    佛性徧一切法。

    則若意若識。

    若色若心。

    但凡是情是心。

    無不入于佛性戒中。

    此戒的的是常有真因。

    此戒的的是常住法身妙果。

    如是十波羅提木叉出于世界。

    普被群機。

    故此法戒。

    乃三世一切衆生。

    皆應頂戴受持者也。

    思量名意。

    别指第七。

    了别名識。

    别指前六。

    集起名心。

    别指第八。

    五根四大名色。

    是情者。

    揀非無情。

    是心者。

    揀非無心。

    謂除非木石無心。

    不堪受戒。

    但有心者。

    皆有佛性。

    有佛性者。

    即入佛性戒中。

    以此妙戒。

    全依佛性理體所起。

    還複開顯佛性。

    莊嚴佛性。

    故名佛性戒也。

    當當。

    猶言的的确确。

    既是全性所起。

    的是常有真因。

    既繇此開顯莊嚴佛性。

    的是常住法身妙果。

    所謂十無盡戒。

    一切戒之根本。

    保任行人到解脫岸。

    故名波羅提木叉。

    此戒即是無盡之藏。

    繇于本源自性清淨為所依體。

    廼成無作妙戒體故。

     出此無作戒體。

    複為三意。

    初正出無作律儀。

    二兼明定道二戒。

    三更明三聚戒法。

     初正出無作律儀者。

    天台師雲。

    戒體者。

    不起而已。

    起即性。

    無作假色。

    磐公釋雲。

    謂此戒體。

    不起則已。

    起則全性。

    而性修交成。

    必有無作假色。

    假色者。

    性必假色法以為表見也。

    無作一發。

    任運止惡。

    任運行善。

    不俟再作。

    故名無作。

    此菩薩無作律儀。

    應以七句勝義而诠顯之。

    一者本源清淨以為其性。

    二者增上善心以為其因。

    三者三種勝境以為其緣。

    四者三番羯磨以為其體。

    五者無漏妙色以顯其相。

    六者極至佛果以為其期。

    七者妙極法身以為其果。

    一清淨為性者。

    所謂諸法真實之相。

    不生不滅不常不斷等。

    乃此戒所依之理體也。

    二增上因心者。

    所謂發菩提心。

    被四弘铠。

    上求下化。

    情期極果。

    又須别圓二教初心。

    乃感此戒。

    若藏通二教之心。

    不能發此無上戒也。

    三勝境為緣者。

    璎珞經雲。

    諸佛菩薩現在前受。

    名上品戒。

    菩薩法師前受。

    名中品戒。

    千裡無師。

    于經像前自誓而受。

    名下品戒。

    自誓受戒。

    複有不同。

    此經即須得見好相。

    璎珞地持。

    皆惟貴發菩提心。

    或重内因。

    或重外緣。

    各有所以。

    須自審量耳。

    四從羯磨得者。

    磐公雲。

    初番羯磨時。

    十方世界妙善戒法。

    繇心業力。

    悉皆震動。

    二番羯磨時。

    十方世界妙善戒法。

    如雲如蓋。

    覆行人頂。

    三番羯磨時。

    十方世界妙善戒法。

    從行人頂門。

    流入身心。

    充滿正報。

    盡未來際。

    永為佛種。

    義疏雲。

    大乘所明。

    戒是色聚。

    憑師一受。

    遠至菩提。

    随定随道。

    誓修諸善。

    誓度含識。

    以情期極果。

    此心力大。

    别發戒善。

    為行者所緣。

    止息諸惡。

    涅槃經念戒中雲。

    雖無形色。

    而可護持。

    雖無觸對。

    善修方便。

    可令具足。

    故知别有此無作體。

    從羯磨得。

    若自誓受者。

    亦從三白時得。

    或從見好相時得也。

    五無漏色相者。

    謂初受戒竟。

    即于法界有情邊得不殺色。

    于法界情非情邊得不盜色。

    于法界有情邊得不淫色。

    于法界有情邊得不妄語色。

    乃至于法界有情邊得不嗔色。

    于法界三寶邊得不謗色。

    又衆輕戒中。

    于法界師友邊得不慢色。

    于法界酒得不飲色。

    于法界肉得不食色。

    乃至于法界法門得不破壞色。

    此不殺不盜等法。

    雖無形相可見。

    而借色表顯。

    所謂非眼處色。

    是法處色。

    又殺盜等是有漏法。

    不殺等即無漏法。

    故名無漏色法。

    是以未受戒時。

    雖殺盜等事。

    未必念念徧造。

    而十方世界。

    無非我殺盜淫妄之場。

    十方有情。

    無非我殺盜淫妄所行之境。

    甫受戒已。

    則十方世界。

    無非我慈良清直之地。

    十方有情。

    無非我慈良清直所被之機。

    故一念中。

    成就無漏微妙善色。

    一一徧于法界一切諸念。

    亦複如是。

    名為無盡戒品。

    不亦宜乎。

    六佛果為期者。

    璎珞經雲。

    從今身。

    至佛身。

    于其中間。

    不得故殺生。

    乃至不得故謗三寶藏。

    菩薩戒羯磨文雲。

    若諸菩薩。

    雖複轉身徧十方界。

    在在生處。

    不舍菩薩淨戒律儀。

    設轉受餘生。

    忘失本念。

    值遇善友。

    為欲覺悟菩薩戒念。

    雖數重受。

    而非新受。

    亦不新得。

    不同其餘戒法。

    惟以盡壽為期也。

    七妙極法身果者。

    據義疏論興廢中。

    謂方便求受。

    其體則興。

    至佛乃廢。

    以佛果位中。

    諸惡永淨。

    更無可止。

    萬善圓極。

    更無可行。

    持犯兩忘。

    故名為廢。

    然此無作戒體。

    既是全性起修。

    甯不全修在性。

    既全在性。

    那可論廢。

    又既是無漏色法。

    即是諸佛究竟常色。

    又安可廢。

    若戒體可廢。

    定慧解脫。

    解脫知見。

    亦應可廢。

    又盧舍那名淨滿。

    惡無不淨。

    善無不滿。

    正是究竟戒體。

    故曰惟佛一人持淨戒。

    其餘皆名破戒者。

    又豈有廢。

    然此戒體。

    雖至佛地乃稱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