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網合注卷第三

關燈
而初心所受。

    更無異體。

    故曰。

    若人受佛戒。

    即入諸佛位。

    以與三世諸佛同一戒體故也。

    如太子初生。

    即入王位。

    位同于王。

    真是王子。

    雖治國平天下事。

    尚未谙練。

    不得言其非是王種。

    菩薩受戒。

    亦複如是。

    頓同諸佛戒體。

    名真佛子。

    雖定慧解脫力無畏不共法等。

    尚未修習。

    不得言其非是佛種。

    如太子長成。

    紹繼王位。

    止是父母所生之身。

    更無異身。

    菩薩成佛。

    亦複如是。

    功德滿足。

    坐于道場。

    止是初發心時所得戒體。

    更無異體。

    如此妙體。

    那得論廢。

    如太子生後。

    若壽命應盡。

    若九橫因緣。

    其身則死。

    不複堪能紹繼王位。

    菩薩受戒。

    亦複如是。

    若退失大菩提心。

    若毀犯十重禁法。

    其戒則失。

    不複堪能成就菩提。

    防此二緣善巧修習。

    直至菩提。

    成究竟戒。

    故言妙極法身以為果也。

     二兼明定道二戒者。

    大小乘中。

    皆有定共戒。

    及道共戒。

    謂繇定力。

    自然止息諸惡。

    名定共戒。

    繇于道力。

    自然永離諸惡。

    名道共戒。

    定道與律儀并起。

    故稱為共。

    前明律儀從師受得。

    今則藉定道力。

    自能發得無作律儀。

    還以無作為其體也。

    此定道二戒。

    若先已受律儀戒者。

    止因定道。

    倍增明淨。

    更無異體。

    若先未受律儀戒者。

    随定道力。

    即發律儀。

    又定共亦名禅戒。

    道共亦名為無漏戒。

    或定共通于欲界地定。

    禅戒惟指初禅已上。

    道共通于方便道中。

    無漏惟指發真已上。

    若發真無漏。

    則永無退失。

    若方便道。

    及諸禅定。

    容有進否也。

     三更明三聚戒法者。

    璎珞經雲。

    律儀戒。

    謂十波羅夷。

    攝善。

    謂八萬四千法門。

    攝生。

    謂慈悲喜舍。

    化及衆生。

    令得安樂。

    今明此三。

    并是菩薩戒法。

    亦并以無作為體。

    律儀備列重輕諸相。

    而止言十波羅夷者。

    以四十八輕。

    皆是十重戒之等流眷屬。

    十重戒法。

    攝一切戒罄無不盡。

    是故名為十無盡戒也。

    八萬四千法門。

    即無作體所具衆善。

    慈悲喜舍。

    即無作戒妙用功能。

    所以同名為戒。

    又菩薩戒法。

    弘誓無盡。

    若不攝善攝生。

    即是戒體有缺。

    故八萬四千法體。

    慈悲喜舍定體。

    總皆攬之以為戒體。

    戒為法界。

    一切法趣戒也。

    律儀戒是法身德。

    攝善戒是般若德。

    攝生戒是解脫德。

    攝律儀能成法身。

    攝善法能成報身。

    攝衆生能成化身。

    又繇律儀戒成于斷德。

    繇攝善戒成于智德。

    繇攝生戒成于恩德。

    小乘心希自度。

    見苦斷集。

    故但有律儀。

    不慕佛地稱性功德。

    故無攝善法戒。

    不思濟度一切衆生。

    故無攝衆生戒。

    菩薩初發心時。

    便以上求下化為懷。

    上求攝善。

    下化攝生。

    三聚淨戒。

    一時圓發。

    更非先後也。

     (己)次偈頌三。

    初頌舍那始授。

    二頌釋迦轉授。

    三勸信受奉持。

    義疏雲。

    三序悉是此土釋迦所說。

    雜有經家之辭。

     (庚)初頌舍那始授 我今盧舍那。

    方坐蓮華台。

    周匝千華上。

    複現千釋迦。

    一華百億國。

    一國一釋迦。

    各坐菩提樹。

    一時成佛道。

    如是千百億。

    盧舍那本身。

    千百億釋迦。

    各接微塵衆。

    俱來至我所。

    聽我誦佛戒。

    甘露門即開。

     甘露者。

    不死之藥。

    喻持戒者。

    能得涅槃常樂我淨。

    永無老死也。

    門為能通。

    教能通理。

    繇教戒力。

    通至大涅槃城。

     (庚)二頌釋迦轉授 是時千百億。

    還至本道場。

    各坐菩提樹。

    誦我本師戒。

    十重四十八。

    戒如明日月。

    亦如璎珞珠。

    微塵菩薩衆。

    由是成正覺。

    是盧舍那誦。

    我亦如是誦。

    汝新學菩薩。

    頂戴受持戒。

    受持是戒已。

    轉授諸衆生。

     本師。

    指舍那也。

    如明日月璎珞珠者。

    日消罪霧。

    月照夜幽。

    珠療貧窮。

    律儀義也。

    日長善法。

    月得清涼。

    珠富法财。

    攝善義也。

    日月麗天。

    無不瞻仰。

    璎珞在身。

    觀者愛敬。

    攝生義也。

    既勸受持。

    即勸轉授。

    使燈燈相續。

    化化無盡。

     (庚)三勸信受奉持 谛聽我正誦。

    佛法中戒藏。

    波羅提木叉。

    大衆心谛信。

    汝是當成佛。

    我是已成佛。

    常作如是信。

    戒品已具足。

    一切有心者。

    皆應攝佛戒。

    衆生受佛戒。

    即入諸佛位。

    位同大覺已。

    真是諸佛子。

    大衆皆恭敬。

    至心聽我誦。

     佛法中戒藏者。

    一乘無上戒法。

    不但揀異外道凡夫等戒。

    亦複揀異聲聞緣覺戒也。

    此戒即是諸戒之藏。

    以一切八戒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等。

    無不從此大戒流出。

    又一切八戒及具戒等。

    無不攝入此大戒中。

    故清淨毗尼方廣經雲。

    菩薩毗尼。

    猶如大海。

    所有毗尼。

    無不納受也。

    大衆心谛信者。

    佛法大海。

    惟信能入。

    若不信自身決得成佛。

    則有所戒品。

    不能牢固。

    若谛信自身有成佛分。

    谛信舍那繇戒成佛。

    自然念念護持妙戒。

    不使毀缺也。

    餘如前釋可知。

     (戊)二正明樹下勸發二。

    初經家叙事。

    二釋迦自說。

     (己)初中三。

    初佛欲結戒。

    二放光表瑞。

    三大衆願聞。

     (庚)今初 爾時釋迦牟尼佛。

    初坐菩提樹下。

    成無上正覺巳。

    初結菩薩波羅提木叉。

    孝順父母師僧三寶。

    孝順至道之法。

    孝名為戒。

    亦名制止。

     上文言示成佛道。

    十處說法已竟。

    複至菩提樹下說戒。

    今言初坐等者。

    意顯成道不久。

    即宣此戒。

    非待他時。

    所謂先務之為急也。

    初結木叉。

    頓制五十八事。

    不同聲聞随犯随結者。

    理論關機宜。

    事論凡有三義。

    一者大士深信。

    頓聞不逆。

    二者大士不恒侍左右。

    不得随事随白。

    三者舍那為妙海王子授菩薩戒。

    即頓說此五十八條。

    古制應爾也。

    又聲聞随事随結。

    皆悉集十句義。

    今頓制諸戒。

    亦應戒戒具足十義。

    經雖不出。

    理必應然。

    略出名相。

    俾知利益。

    一攝取于僧。

    謂制此重輕諸戒。

    攝受衆生。

    令歸大乘僧寶數中。

    令取大乘僧寶果位。

    二令僧歡喜。

    謂繇攝取力故。

    能令大地菩薩。

    歡喜暢悅。

    三令僧安樂。

    謂繇禁戒力故。

    能令菩薩種族。

    利益增長。

    得安樂住。

    四未信者令生信。

    謂繇禁戒力故。

    性遮清淨。

    發起一切衆生正信之心。

    五已信者令增長。

    謂繇清淨律儀。

    能令久淹佛法者。

    益其堅固。

    不退悔故。

    六難調者令調順。

    謂有一類假名菩薩。

    及一類雖發大心。

    煩惱習強者。

    今以重輕諸戒調之。

    忏悔诃責。

    令不敢違法律故。

    七慚愧者得安樂。

    謂繇調順諸難調者。

    則慚愧僧無擾亂故。

    八斷現在有漏。

    謂制止三業十支。

    令不漏落業煩惱故。

    九斷未來有漏。

    謂永斷漏種。

    不以染污心受生死故。

    十正法得久住。

    謂繇大乘僧寶種性不斷。

    建立弘通正法輪故。

    孝順父母等者。

    戒相雖多。

    孝順攝盡。

    故總提孝順二字。

    以為其宗。

    父母生我色身。

    依之修道。

    師僧生我戒身。

    繇之成佛。

    三寶生我慧命。

    成就菩提。

    故一一須孝順也。

    爾雅釋善事父母為孝。

    大史叔明以順釋孝。

    孝即是順。

    孝順父母。

    有三差别。

    一者冬溫夏清。

    昏定晨省。

    奉養無方。

    服勞靡間。

    二者立身行道。

    不辱所生。

    三者善巧方便。

    喻親于道。

    孝順師僧。

    亦應準此。

    師僧者。

    獨指授戒之師。

    其餘僧衆。

    自屬三寶中攝。

    孝順三寶。

    亦有三義。

    一者供養承事。

    不厭疲勞。

    二者如說修行。

    不污法化。

    三者革弊防非。

    弘通建立。

    若約法門解者。

    方便為父。

    智度為母。

    不離深義以為和尚。

    自心覺悟名佛。

    自心理體名法。

    理智一如名僧。

    如理作意觀察名孝。

    如理證入無背名順也。

    繇斯事理二種孝順。

    決至無上大菩提道。

    故雲至道之法。

    孝即名之為戒。

    亦即名為制止。

    以孝則自不作惡故也。

     (庚)二放光表瑞 佛即口放無量光明。

     瑞者。

    信也。

    欲說大事。

    故放勝光。

    廣召有緣。

    同來聽也。

    口放者。

    一表此戒金口敷揚。

    二表受者從佛口生。

     (庚)三大衆願聞 是時百萬億大衆。

    諸菩薩。

    十八梵天。

    六欲天子。

    十六大國王。

    合掌至心。

    聽佛誦一切諸佛大乘戒。

     百萬億者。

    總叙有緣同集衆也。

    諸菩薩。

    别指三十心十地位人。

    十八梵天。

    别指色界。

    一梵衆。

    二梵輔。

    三大梵。

    此三總名初禅。

    四少光。

    五無量光。

    六光音。

    此三名第二禅。

    七少淨。

    八無量淨。

    九徧淨。

    此三名第三禅。

    十福生。

    十一福愛。

    十二廣果。

    此三屬第四禅。

    凡夫所居。

    十三無想。

    亦屬四禅。

    外道所居。

    十四無煩。

    十五無熱。

    十六善見。

    十七善現。

    十八色究竟天。

    此五亦屬四禅。

    三果聖人所居。

    此十八天。

    雖凡聖不同。

    皆離欲穢。

    得清淨定。

    故名梵天。

    六欲天子。

    别指欲界。

    一四王天。

    二忉利天。

    三夜摩天。

    四兜率天。

    五化樂天。

    六他化自在天。

    此六欲天。

    雖尚有男女五欲。

    而果報自然。

    不假營求。

    故皆名天。

    十六大國王者。

    西域諸國最多。

    舉其甚大。

    有十六國。

    一史伽。

    二摩竭提。

    三迦屍。

    四拘薩羅。

    五跋祗。

    六末羅。

    七支提。

    八跋沙。

    九尼樓。

    十槃阇羅。

    十一阿濕波。

    十二婆蹉。

    十三蘇羅。

    十四乾陀羅。

    十五劍浮沙。

    十六阿槃提。

    合掌者。

    身業肅恭。

    至心者。

    意業專精。

    聽者。

    口業寂靜。

    攝耳谛聽也。

     (己)二釋迦自說三。

    初舉自誦勸人。

    二明放光因緣。

    三勸大衆習學。

     (庚)今初 佛告諸菩薩言。

    我今半月半月自誦諸佛法戒。

    汝等一切發心菩薩。

    乃至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諸菩薩亦誦。

     半月半月者。

    望日為白月十五。

    晦日為黑月十五。

    白表智德漸滿。

    黑表斷德漸盡。

    故于此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