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網合注卷第二

關燈
佛說梵網經菩薩心地品合注卷第二 姚秦三藏法師鸠摩羅什譯 明菩薩沙彌古吳智旭注 菩薩比丘溫陵道昉訂 (己)三明十金剛心三。

    初總征。

    二别釋。

    三結指。

     (庚)今初 盧舍那佛言。

    千佛谛聽。

    汝先言金剛種子有十心。

     金剛種子者。

    修習中觀。

    能為金剛十地而作種子。

    又三十心皆是種子。

    惟此十心。

    倍為堅固。

    故名金剛。

    别則一心分對一向。

    圓則位位具修此心。

    乃至妙覺究竟此心。

    今就義便。

    且約次第中觀為解。

    又複大似圓家十信。

    一信。

    二念。

    第六不退。

    名義皆同。

    深心回向。

    即精進義。

    達即慧義。

    直即定義。

    大乘不異護心。

    無相還同回向。

    慧心與戒。

    不壞與願。

    取義稍殊。

    亦不甚遠。

    良繇界外機宜不同。

    或接或借。

    緻成異趣。

    圓人稱性修觀。

    總皆攬入一念心中。

    無違妨也。

     (庚)二别釋十。

    初信心。

    (至)十不壞心。

     (辛)今初 若佛子。

    信者。

    一切行以信為首。

    衆德根本。

    不起外道邪見心。

    諸見名著。

    結有造業必不受。

    入空無為法中。

    三相無。

    無無。

    生無生。

    無住住。

    無滅滅。

    無有一切法空。

    世谛第一義谛智。

    盡滅異空。

    色空細心。

    心空細心。

    心心空故。

    信信寂滅。

    無體性和合。

    亦無依然主者我人名。

    用三界假我。

    我無得集相。

    故名無相信。

     信為道源功德母。

    長養一切諸善根。

    以信力故。

    不起外道邪見心。

    及一切世間種種妄見。

    名字計著。

    能結三有果報。

    能造善惡諸業者。

    亦必不受。

    入于真空無為法中。

    生住滅相。

    當體皆無。

    亦并無無相可得。

    所謂生即無生。

    無生即生。

    無住而住。

    住即無住。

    無滅而滅。

    滅即無滅。

    不惟無一切法。

    亦無一切法空。

    惟以照了世谛第一義谛之權實妙智。

    盡滅凡外所計異色之空。

    及色界空界之微細心想。

    二乘心空之微細心智。

    如是心心皆空故。

    方生中道實信。

    信于中道寂滅之理。

    了知諸法不自生。

    故無體性。

    不共生。

    故無和合。

    不無因。

    故無依然。

    依然即是自然。

    不他生。

    故無主者我人名。

    但用三界假名之我。

    而此我實無得集之相。

    故名無相信也。

    此亦可别對救護衆生離衆生相回向者。

    入空無為法中。

    即純潔精真義。

    不起邪見。

    不受結業等。

    即遠諸留患義。

    用三界假我。

    我無得集相。

    即當度衆生。

    滅除度相義。

    心心空故信信寂滅。

    即回無為心向涅槃路義。

     (辛)二念心 若佛子。

    作念六念。

    常覺乃至常施。

    第一義谛。

    空。

    無著無解生住滅相不動不到去來。

    而于諸業受者一合相。

    回向入法界智。

    慧慧相乘。

    乘乘寂滅。

    焰焰無常。

    光光無無。

    生生不起。

    轉易空道。

    變前轉後。

    變轉化化。

    化轉轉變同時同住。

    焰焰一相。

    生滅一時。

    已變。

    未變。

    變變。

    化亦得一。

    受亦如是。

     作念者。

    能念之觀慧。

    六念者。

    所念之谛境也。

    能念無非一心三觀。

    所念無非一境三谛。

    常覺下。

    先釋所念。

    回向下。

    次釋能念。

    常覺者。

    心外無佛。

    佛即是心。

    乃至者。

    略指法僧戒天。

    心外無法。

    法即是心。

    名常法。

    心外無僧。

    僧即覺法和合。

    名常僧。

    無作妙戒。

    究竟色相。

    名常戒。

    第一義天。

    法爾性德。

    名常天。

    三輪體寂。

    究竟大施。

    名常施。

    名雖有六。

    實惟第一義谛。

    此總明三谛圓融之境也。

    空字。

    别明真谛。

    無著無解。

    别明俗谛。

    生住滅相。

    現在不動。

    不到過去未來。

    别明中谛。

    既所念之境。

    三谛一谛。

    不可思議惟一合相。

    則于六念諸業。

    及受用此法者。

    當知亦皆是法界一合相也。

    回向入法界智者。

    若念佛時。

    佛為法界。

    一切法趣佛。

    乃至若念施時。

    施為法界。

    一切法趣施。

    此總明三觀圓融之念也。

    慧慧相乘等。

    别明即空妙觀。

    焰喻于慧。

    無常即相乘義。

    光喻于乘。

    無無即寂滅義。

    生生不起等。

    别明即假妙觀。

    謂雖是生生不起。

    而複轉易空道。

    所謂變前轉後。

    變轉化化。

    化轉轉變。

    無盡重重。

    不可思議也。

    變者。

    指能念之慧。

    化者。

    指所念之境。

    因佛法等境。

    生于能念之慧。

    故名為變。

    因于念慧。

    複成佛法等境。

    故名為化。

    同時同住等。

    别明即中妙觀。

    謂雖變化轉易。

    而複同時同住。

    猶如燈炷。

    焰焰一相。

    生滅一時。

    所謂過去已變。

    未來未變。

    現在變變。

    無不同時同住也。

    言同時者。

    如生住滅三相。

    一往謂是三世。

    然生相生時。

    滅相則滅。

    住相生時。

    生相則滅。

    滅相生時。

    住相則滅。

    住相滅故。

    住亦名滅。

    滅相生故。

    滅亦名生。

    生相滅故。

    生亦名滅。

    住相生故。

    住亦名生。

    又正生時。

    生亦名住。

    正滅時。

    滅亦名住。

    則一相中皆具三義。

    皆具三名。

    故同時也。

    言同住者。

    義無實性。

    名無實體。

    生不自生。

    亦不他生。

    亦不共生。

    不無因生。

    住不自住。

    亦不他住。

    亦不共住。

    不無因住。

    滅不自滅。

    亦不他滅。

    亦不共滅。

    不無因滅。

    四性推檢。

    求于生住滅之異相。

    了不可得。

    惟一無生無住無滅之法性。

    故同住也。

    焰焰一相。

    喻于同住。

    生滅一時。

    還喻同時。

    既能念之慧。

    三觀一觀。

    不可思議。

    惟是一相一時。

    則所念化境。

    亦得一相一時。

    而受用此法者。

    亦複如是一相一時矣。

    此亦可别對不壞回向者。

    若非一境三谛。

    一心三觀。

    皆為可壞之法。

    以離真言俗。

    離俗言真。

    離真俗而言中。

    總非法界究竟了義。

    今悉離此諸離。

    故名不壞也。

     (辛)三回向心 若佛子。

    深心者。

    第一義空。

    于實法空智。

    照有實谛。

    業道相續因緣中道。

    名為實谛。

    假名諸法我人主者。

    名為世谛。

    于此二有谛。

    深深入空而無去來。

    幻化受果而無受。

    故深深心解脫。

     題稱回向。

    文名深心者。

    回二邊。

    向中道。

    理極淵微故也。

    此深心者。

    即是第一義空。

    謂于真實法空智中。

    雙照有實二谛。

    鹹歸一實。

    有即世谛。

    實即真谛。

    何謂真谛。

    即是業道相續十二因緣中之道理是也。

    業從惑起。

    必招苦果。

    舉一該二。

    成大緣起。

    其中道理。

    所謂菩提涅槃元清淨體。

    能生諸緣。

    緣所遺者。

    雖是所遺。

    不在緣外也。

    何謂世谛。

    即假名諸法我人主者是也。

    本無實法。

    惟依世俗假說凡外不了。

    乃成二執耳。

    此二谛者。

    實谛情無理有。

    世谛理無情有。

    故同名有谛。

    深深入于第一義空而無去來者。

    所謂性真常中。

    求于去來迷悟生死。

    了無所得也。

    幻化受果而無受者。

    所謂因緣和合。

    虛妄有生。

    因緣别離。

    虛妄名滅。

    當處出生。

    随處滅盡也。

    此亦可别對等一切佛回向者。

    本覺湛然。

    覺齊佛覺。

    故名深深心解脫也。

     (辛)四達心 若佛子。

    達照者。

    忍順一切實性。

    性性無縛無解。

    無礙。

    法達。

    義達。

    辭達。

    教化達。

    三世因果。

    衆生根行。

    如如不合不散。

    無實。

    用無用。

    無名。

    用用用。

    一切空。

    空空。

    照達空。

    名為通達一切法空。

    空空如如。

    相不可得。

     精真發明。

    名為達照。

    以此菩薩所證忍法。

    順于一切實性。

    知彼性性。

    皆本無結縛。

    亦無解脫。

    故能發生四無礙辯。

    所謂法達。

    能知種種法相。

    義達。

    能知所诠義趣。

    辭達。

    能知名句文身。

    教化達。

    能作種種莊嚴樂說。

    惟其心輪通達。

    所以口輪無礙。

    蓋既了知三世因果。

    及衆生根性業行。

    皆悉如于真如。

    不合不散。

    本無實法。

    故能用于無以為用。

    而作随智說。

    亦本無名。

    故能用于用以為用。

    而作随情說。

    如是若實若名。

    一切皆空。

    能空之智亦空。

    照達此第一義空之理。

    名為通達一切法空。

    彼空空之智。

    如如之理。

    其相皆不可得也。

    此亦可别對至一切處回向者。

    達照即是真精發明。

    地如佛地之義。

     (辛)五直心 若佛子。

    直者。

    直照取緣神我入無生智。

    無明神我空。

    空中空。

    空空理心。

    在有在無而不壞道種子。

    無漏中道一觀。

    而教化一切十方衆生。

    轉一切衆生皆薩婆若。

    空直。

    直性。

    直行。

    于空三界生者結縛而不受。

     正念真如。

    名為直心。

    真如徧一切法無所不在。

    故以直心照了彼取緣神我入無生智也。

    無明。

    即指取緣。

    取緣神我本空。

    空中亦空。

    即是雙遮。

    而此空空理心。

    在有在無而不壞中道種子。

    即是雙照。

    以此無漏中道一觀。

    教化衆生。

    令其皆入薩婆若海。

    梵語薩婆若。

    此翻一切智智。

    三智一心中得。

    名一切智智。

    即究竟果覺也。

    繇達無明神我本空。

    而證中道一實之理。

    故内秉直性。

    外行直行。

    内外一如。

    則于空華幻夢之三界。

    所有生者結縛。

    雖随意遊戲出沒。

    而不受其颠倒矣。

    此亦可别對無盡功德藏回向者。

    教化衆生皆薩婆若。

    即所謂世界如來互相涉入。

    得無挂礙也。

     (辛)六不退心 若佛子。

    不退心者。

    不入一切凡夫地。

    不起新長養諸見。

    亦複不起集因相似我人。

    入三界業亦行空。

    而不住退。

    解脫于第一中道一合行。

    故不行退。

    本際無二故。

    而不念退。

    空生觀智如如。

    相續乘乘。

    心入不二。

    常空生心。

    一道一淨。

    為不退一道一照。

     三不退位。

    繇于三不退智而成。

    初句總标。

    不入下。

    别釋三不退位。

    空生下。

    别明三不退智。

    常空下。

    總結三智一心中修。

    三位一心中證也。

    不入凡夫地。

    是位不退果。

    不起新長養諸見我人等。

    是位不退因。

    新者。

    謂行人已伏故惑而入禅那。

    若于禅那中不善觀察。

    發起愛見宿習。

    名之為新。

    今善修不退心故。

    故惑消滅。

    新惑不生。

    見愛二習。

    皆悉寂滅。

    雖示現入三界業。

    亦常行于空理。

    故得證位不退。

    言不住退。

    即是位不退也。

    此位不退。

    雖似與二乘共。

    然二乘豈能入三界業。

    故知圓位殊勝。

    空非但空。

    隻須明此一種不退。

    已非權小境界。

    況具明三不退耶。

    次明所證解脫。

    乃于第一中道一合而行。

    不同二乘解脫。

    故不行退。

    次明了知生死本際。

    即涅槃本際。

    煩惱本際。

    即菩提本際。

    更無二際。

    念念恒與薩婆若智相應。

    而不念退。

    此三不退。

    理趣甚深。

    良繇三智所證。

    空生觀智如如。

    即是位不退智。

    相續乘于大乘。

    即是行不退智。

    心入不二本際。

    即是念不退智。

    如此三智一心中修。

    名為常空生心。

    即是無住生心之義。

    善契心體。

    名為一道。

    不染二邊。

    名為一淨。

    是為不退一道一照。

    乃理智一如之極緻也。

    此亦可别對随順平等善根回向者。

    謂于同佛地中。

    各各生清淨因。

    取涅槃道。

    故能圓證三不退理。

    然三不退若分屬者。

    别教位不退在第七住。

    行不退在十回向。

    念不退在歡喜地。

    圓教位不退在初信心。

    行不退在第十心。

    念不退在發心住。

    今合明之。

    正顯随順平等善根義故。

     (辛)七大乘心 若佛子。

    獨大乘心者。

    解解一空故。

    一切行心名一乘。

    乘一空智。

    智乘。

    行乘。

    乘智心。

    心任載任用。

    任載。

    任一切衆生度三界河結縛河生滅河。

    行者坐乘。

    任用。

    載用智乘。

    趣入佛海。

    故一切衆生未得空智任用。

    不名為大乘。

    但名乘。

    得度苦海。

     惟一佛乘。

    無二無三。

    自成佛道。

    轉化一切皆令成佛。

    故名獨大乘心。

    所謂若二乘解。

    若菩薩解。

    究竟皆歸第一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