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網合注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空。
達此畢竟第一義空。
所以一切行心。
皆名一乘。
謂乘于一空之一切種智也。
而此獨大乘心者。
亦名智乘。
亦名行乘。
以乘此一切種智之心。
此心堪任載諸衆生。
堪任用趣佛海。
故得名為智乘及行乘也。
何謂任載。
謂任荷衆生。
令度三界苦果之河。
惑業結縛之河。
無明生滅之河。
而此行者。
不居此彼二岸。
不住中流。
常坐是乘而行濟度。
所以名行乘也。
何謂任用。
謂所載衆生。
皆用智乘。
令其悉得趣入佛海。
不令一人堕二乘地。
所以名智乘也。
故使一切衆生。
設有一人未得此空智任用者。
則不名為大乘。
但名為乘。
得度苦海而已。
此即反顯獨大乘心。
必能等觀一切衆生。
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也。
空智任用者。
即是中道應本。
亦即無住生心之義。
若不令衆生同得此道。
不名大乘。
蓋不惟聲聞緣覺。
缺此大心。
即藏通二佛。
究竟止歸灰斷。
亦不得名為獨大乘心。
此亦可别對随順等觀一切衆生回向也。
(辛)八無相心 若佛子。
無相心者。
妄想解脫。
照般若波羅密無二。
一切結業三世法。
如如一谛。
而行于無生空。
自知得成佛。
一切佛是我等師。
一切賢聖是我同學。
皆同無生空故。
名無相心。
無生死相。
無涅槃相。
無煩惱相。
無菩提相。
無十界差别相。
無十界平等相。
名無相心。
所以若妄想。
若解脫。
照之以般若波羅密而皆無二。
一切結業三世法。
皆即如如一谛。
結者。
煩惑。
惑即般若。
業者。
善不善不動有漏業。
業即解脫。
三世法者。
去來現在三界苦果。
苦即法身。
三德秘藏。
惟一實理。
如理妙智。
名為無生空智。
行于此智。
了了自知作佛。
佛即我師。
賢聖即我同學。
以諸佛菩薩。
同修同證此無生空故。
此亦可别對真如相回向者。
想脫無二。
所謂即一切法。
如如一谛。
所謂離一切相。
行無生空。
所謂惟即與離。
二無所著也。
(辛)九慧心 若佛子。
如如慧者。
無量法界。
無集無受生。
生生煩惱而不縛。
一切法門。
一切賢所行道。
一切聖所觀法。
所有亦如是。
一切佛教化方便法。
我皆集在心中。
外道一切論。
邪定功用幻化。
魔說佛說。
皆分别入二谛處。
非一非二。
非有陰界入。
是慧光明。
光明照性入一切法。
發趣中慧。
雖明知體名心。
而入空義強。
故标空慧。
長養中慧。
雖亦發無生心。
而出假義強。
故雲作慧見心。
今則正顯契合中道之慧。
故雲如如慧也。
此慧不落凡情。
不著聖解。
何謂不落凡情。
謂達無量法界。
無有集者。
亦無有受生者。
雖似有生生不停之煩惱。
而實不縛也。
何謂不著聖解。
謂一切法門。
賢所行。
聖所觀。
所有諸法。
亦複如是不縛著也。
既凡聖二法。
永無執著。
則能善用凡聖諸法。
故一切諸佛教化方便。
皆集心中。
乃至外論邪定等。
皆悉分别入二谛處。
謂佛法是真谛。
魔外是俗谛。
又魔佛差别是俗谛。
魔佛一如是真谛。
真不違俗故非一。
俗不違真故非二。
既達斯緻。
則五陰亦非陰。
十八界亦非界。
十二入亦非入。
清淨本然。
惟是真慧光明。
而此光明照性。
普入一切法中。
即所謂真得所如。
十方無礙。
故亦可别對無縛解脫回向也。
(辛)十不壞心 若佛子。
不壞心者。
入聖地智。
近解脫位。
得道正門。
明菩提心。
伏忍順空。
八魔不壞。
衆聖摩頂。
諸佛勸發。
入摩頂三昧。
放身光。
光照十方國土。
入佛威神。
出沒自在。
動大千界。
與平等地心無二無别。
而非中觀知道。
以三昧力故。
光中見佛無量國土現為說法。
爾時即得頂三昧。
證虛空平等地總持法門。
聖行滿足。
心心行空。
空空慧中道無相照故。
一切相滅。
得金剛三昧法門。
入一切行門。
入虛空平等地。
十金剛心。
皆以不壞為義。
此居最後。
獨膺不壞之名。
此心乃是能入聖地之智。
已近解脫之位。
得中道之正門也。
入聖地智。
是般若德。
近解脫位。
是解脫德。
得道正門。
是法身德。
入聖地智。
即明實智菩提。
近解脫位。
即明方便菩提。
得道正門。
即明真性菩提。
又入聖地智。
即明了因慧心。
近解脫位。
即明緣因善心。
得道正門。
即明正因理心。
故曰明菩提心也。
此為地前伏忍極位。
順于第一義空之理。
第一義空。
不住生死。
故界内陰魔煩惱魔死魔天魔所不能壞。
不住涅槃。
故界外苦無常無我不淨四魔所不能壞。
分滿衆聖。
一時摩頂。
十方諸佛。
鹹皆勸發。
遂入摩頂三昧。
放光普照。
亦能入佛威神。
出沒自在。
動大千界。
俨然與登地者無别。
而猶不名為初地者。
以其尚在伏忍。
猶屬相似中觀。
非以真實中觀知道故也。
但以摩頂三昧力故。
光中見佛聞法。
即得入頂三昧。
此于凡位之中。
最為尊上。
猶藏教所謂世第一位。
入此位已。
無間即證虛空平等地門。
總一切法。
持一切義。
知一切法即心自性。
性具功德。
任運現前。
無作妙行。
當下滿足矣。
然菩薩所以能舍凡入聖者。
良繇三十心法門。
心心皆行于空理。
以此空空之慧。
中道無相照故。
所以一切諸相。
皆悉寂滅。
乃能得是金剛三昧門。
入一切行門。
入虛空平等地也。
此亦可别對法界無量回向者。
性德圓成。
法界量滅。
是真不壞義故。
(庚)三結指 如佛華經中廣說。
(己)四明十地二。
初總征。
二别釋。
(庚)今初 盧舍那佛言。
千佛谛聽。
汝先問地者有何義。
上荷佛法。
下荷衆生。
功德智慧之所歸趣。
慈悲巧便之所從生。
故名為地。
别則平等慧即歡喜地。
乃至入佛界即法雲地。
圓則歡喜乃至法雲十地。
地地皆悉具平等義。
具善慧義。
具光明義。
具爾焰義。
具慧照義。
具華光義。
具滿足義。
具佛吼義。
具華嚴義。
具佛界義。
又理即平等。
乃至究竟平等。
理即佛界。
乃至究竟佛界。
中間例知。
今就義便。
且約分證法身為解。
至于一地一切地。
一切地一地。
行布圓融。
雙照無礙。
入斯地者。
當自知之。
(庚)二别釋十。
初平等地。
(至)十入佛界地。
(辛)今初 若佛子。
菩提薩埵入平等慧體性地。
真實法化。
一切行華光滿足。
四天果。
乘用任化無方。
理化神通。
十力。
十号。
十八不共法。
住佛淨土。
無量大願。
辯才。
無畏。
一切論。
一切行。
我皆得入。
生出佛家。
坐佛性地。
一切障礙凡夫因果。
畢竟不受。
大樂歡喜。
從一佛土入無量佛土。
從一劫入無量劫。
不可說法為可說法。
反照見一切法。
逆順見一切法。
常入二谛。
而在第一義中。
以一智知十地次第。
一一事示衆生。
而常心心中道。
以一智知一切佛土殊品。
及佛所說法。
而身心不變。
以一智知十二因緣。
十惡種性。
而常住善道。
以一切智見有無二相。
以一智知入十禅支行。
三十七道。
而現一切色身六道。
以一智知十方色色分分。
了起入受色報。
而心心無縛。
光光照一切。
是故無生信忍空慧。
常現在前。
從一地二地。
乃至佛界。
其中間一切法門。
一時而行。
故略出平等地功德海藏行願。
如海一渧毛頭許事。
前标名中稱體性平等地者。
乃是依理立位。
亦顯全性起修。
今此名為入平等慧體性地者。
乃是攝位歸體。
亦顯全修在性也。
此地從真實性中。
出生法化。
故一切行華光。
皆悉滿足。
華表解脫。
即是行行。
光表般若。
即是慧行。
三十心中。
雖亦具有二行。
但是相似解行。
今乃真實法化。
所謂直法身非法身。
法身必具二德。
乃稱性滿足也。
既證三德三身。
即能随意示現。
于第四天而成佛果。
乘此平等大慧之用。
任運教化。
無有方隅。
所有神通變化。
非關作意。
惟是理性所起。
名為理化神通。
即所謂無記化化通也。
言四天者。
或指欲界第四兜率天宮。
如千百億釋迦等。
或指第四禅色究竟天。
如千釋迦等。
此初地菩薩。
已得中道應本。
故皆能示現。
乃至十力。
十号。
十八不共。
一時具足。
安住實報無障礙土。
亦複分證常寂光土。
舉凡大願辯才等佛地功德。
我皆得入。
舍凡夫性。
入如來性。
大樂歡喜。
故亦名為歡喜地也。
知刹土平等無性。
一即無量。
故能橫徧十方。
知時劫亦平等無性。
無量即一。
故能豎窮三世。
徹證不可說之法性。
而以四悉檀因緣。
善巧方便。
為衆生說。
不背法性。
知一切法即是中道性德。
名反照。
知一切法皆空。
名逆見。
知一切法皆假。
名順見。
地前仰修中道。
猶謂迥出二邊。
今知中道徧一切法。
故常入二谛。
而即在第一義中。
了知即事即理。
故以十地事示衆生。
而心心中道。
了知差别即無差别。
故知佛土說法殊品。
而身心不變。
深達性惡即是性善。
故知因緣十惡。
而常住善道。
雙照有無二相。
名一切智。
故非偏空。
雖行出世道。
而不住涅槃。
故現一切色身六道。
善能分别諸法相。
于第一義而不動。
故于色色支分。
雖了其起處入處。
及受報處。
而心心無縛。
光光照一切。
此則證于念不退位。
入于無功用道。
故無生信忍空慧。
常現在前。
于一地中。
通達一切諸地法門。
故能一時而行。
良繇教道雖别。
證道同圓。
故功德海藏。
非言所罄也。
(辛)二善慧地 若佛子。
菩提薩埵善慧體性地。
清淨明達一切善根。
所謂慈悲喜舍慧。
一切功德本。
從觀入大空慧方便道智中。
見諸衆生。
無非苦谛。
皆有識心。
三惡道刀杖一切苦惱緣中生識。
名為苦谛。
三苦相者。
如者如身初覺從刀杖身色陰二緣中生覺。
為行苦緣。
次意地覺。
緣身覺所緣。
得刀杖及身瘡腫等法。
故覺苦苦緣。
重故苦苦。
次受行覺二心。
緣向身色陰壞瘡中生苦覺故。
名為壞苦緣。
是以三覺次第生三心故。
為苦苦苦。
一切有心衆生。
見是三苦。
起無量苦惱因緣。
故我于是中。
入教化道三昧。
現一切色身。
于六道中。
十種辯才。
說諸法門。
謂苦識苦緣。
刀杖緣具。
苦識行身。
瘡腫發壞。
内外觸中。
或具不具。
具二緣中生識。
識作識受。
觸識名為苦識。
行二緣故。
心心緣色。
心觸觸惱。
受煩毒時為苦苦心緣識初在根覺緣。
名為苦覺。
心作心受。
觸識覺觸。
未受煩毒時是名行苦。
逼迮生覺。
如斫石火。
于身心念念生滅。
身散壞轉變化。
識入壞緣。
緣集散。
心苦心惱。
受念後緣染著。
心心不舍。
是為壞苦。
三界一切苦谛。
複觀無明集。
無量心作一切業。
相續相連集因。
集因名為集谛。
正見解脫空空。
智道心心。
名以智道道谛。
盡有果報。
盡有因。
清淨一照體性妙智。
寂滅一谛。
慧品具足名根。
一切慧性起空入觀。
是初善根。
第二觀。
舍一切貪著。
行一切平等空舍。
無緣而觀諸法空際一相。
我觀一切十方地土。
皆吾昔身所用故土。
四大海水。
是吾故水。
一切劫火。
是吾昔身故所用火。
一切風輪。
是吾故所用氣。
我今入此地中。
法身滿足。
舍吾故身。
畢竟不受四大分段不淨故身。
是為舍品具足。
第三次觀于一切所化衆生。
與人天樂。
十地樂。
離十惡畏樂。
得妙華三昧樂。
乃至佛樂。
如是觀者。
慈品具足。
菩薩
達此畢竟第一義空。
所以一切行心。
皆名一乘。
謂乘于一空之一切種智也。
而此獨大乘心者。
亦名智乘。
亦名行乘。
以乘此一切種智之心。
此心堪任載諸衆生。
堪任用趣佛海。
故得名為智乘及行乘也。
何謂任載。
謂任荷衆生。
令度三界苦果之河。
惑業結縛之河。
無明生滅之河。
而此行者。
不居此彼二岸。
不住中流。
常坐是乘而行濟度。
所以名行乘也。
何謂任用。
謂所載衆生。
皆用智乘。
令其悉得趣入佛海。
不令一人堕二乘地。
所以名智乘也。
故使一切衆生。
設有一人未得此空智任用者。
則不名為大乘。
但名為乘。
得度苦海而已。
此即反顯獨大乘心。
必能等觀一切衆生。
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也。
空智任用者。
即是中道應本。
亦即無住生心之義。
若不令衆生同得此道。
不名大乘。
蓋不惟聲聞緣覺。
缺此大心。
即藏通二佛。
究竟止歸灰斷。
亦不得名為獨大乘心。
此亦可别對随順等觀一切衆生回向也。
(辛)八無相心 若佛子。
無相心者。
妄想解脫。
照般若波羅密無二。
一切結業三世法。
如如一谛。
而行于無生空。
自知得成佛。
一切佛是我等師。
一切賢聖是我同學。
皆同無生空故。
名無相心。
無生死相。
無涅槃相。
無煩惱相。
無菩提相。
無十界差别相。
無十界平等相。
名無相心。
所以若妄想。
若解脫。
照之以般若波羅密而皆無二。
一切結業三世法。
皆即如如一谛。
結者。
煩惑。
惑即般若。
業者。
善不善不動有漏業。
業即解脫。
三世法者。
去來現在三界苦果。
苦即法身。
三德秘藏。
惟一實理。
如理妙智。
名為無生空智。
行于此智。
了了自知作佛。
佛即我師。
賢聖即我同學。
以諸佛菩薩。
同修同證此無生空故。
此亦可别對真如相回向者。
想脫無二。
所謂即一切法。
如如一谛。
所謂離一切相。
行無生空。
所謂惟即與離。
二無所著也。
(辛)九慧心 若佛子。
如如慧者。
無量法界。
無集無受生。
生生煩惱而不縛。
一切法門。
一切賢所行道。
一切聖所觀法。
所有亦如是。
一切佛教化方便法。
我皆集在心中。
外道一切論。
邪定功用幻化。
魔說佛說。
皆分别入二谛處。
非一非二。
非有陰界入。
是慧光明。
光明照性入一切法。
發趣中慧。
雖明知體名心。
而入空義強。
故标空慧。
長養中慧。
雖亦發無生心。
而出假義強。
故雲作慧見心。
今則正顯契合中道之慧。
故雲如如慧也。
此慧不落凡情。
不著聖解。
何謂不落凡情。
謂達無量法界。
無有集者。
亦無有受生者。
雖似有生生不停之煩惱。
而實不縛也。
何謂不著聖解。
謂一切法門。
賢所行。
聖所觀。
所有諸法。
亦複如是不縛著也。
既凡聖二法。
永無執著。
則能善用凡聖諸法。
故一切諸佛教化方便。
皆集心中。
乃至外論邪定等。
皆悉分别入二谛處。
謂佛法是真谛。
魔外是俗谛。
又魔佛差别是俗谛。
魔佛一如是真谛。
真不違俗故非一。
俗不違真故非二。
既達斯緻。
則五陰亦非陰。
十八界亦非界。
十二入亦非入。
清淨本然。
惟是真慧光明。
而此光明照性。
普入一切法中。
即所謂真得所如。
十方無礙。
故亦可别對無縛解脫回向也。
(辛)十不壞心 若佛子。
不壞心者。
入聖地智。
近解脫位。
得道正門。
明菩提心。
伏忍順空。
八魔不壞。
衆聖摩頂。
諸佛勸發。
入摩頂三昧。
放身光。
光照十方國土。
入佛威神。
出沒自在。
動大千界。
與平等地心無二無别。
而非中觀知道。
以三昧力故。
光中見佛無量國土現為說法。
爾時即得頂三昧。
證虛空平等地總持法門。
聖行滿足。
心心行空。
空空慧中道無相照故。
一切相滅。
得金剛三昧法門。
入一切行門。
入虛空平等地。
十金剛心。
皆以不壞為義。
此居最後。
獨膺不壞之名。
此心乃是能入聖地之智。
已近解脫之位。
得中道之正門也。
入聖地智。
是般若德。
近解脫位。
是解脫德。
得道正門。
是法身德。
入聖地智。
即明實智菩提。
近解脫位。
即明方便菩提。
得道正門。
即明真性菩提。
又入聖地智。
即明了因慧心。
近解脫位。
即明緣因善心。
得道正門。
即明正因理心。
故曰明菩提心也。
此為地前伏忍極位。
順于第一義空之理。
第一義空。
不住生死。
故界内陰魔煩惱魔死魔天魔所不能壞。
不住涅槃。
故界外苦無常無我不淨四魔所不能壞。
分滿衆聖。
一時摩頂。
十方諸佛。
鹹皆勸發。
遂入摩頂三昧。
放光普照。
亦能入佛威神。
出沒自在。
動大千界。
俨然與登地者無别。
而猶不名為初地者。
以其尚在伏忍。
猶屬相似中觀。
非以真實中觀知道故也。
但以摩頂三昧力故。
光中見佛聞法。
即得入頂三昧。
此于凡位之中。
最為尊上。
猶藏教所謂世第一位。
入此位已。
無間即證虛空平等地門。
總一切法。
持一切義。
知一切法即心自性。
性具功德。
任運現前。
無作妙行。
當下滿足矣。
然菩薩所以能舍凡入聖者。
良繇三十心法門。
心心皆行于空理。
以此空空之慧。
中道無相照故。
所以一切諸相。
皆悉寂滅。
乃能得是金剛三昧門。
入一切行門。
入虛空平等地也。
此亦可别對法界無量回向者。
性德圓成。
法界量滅。
是真不壞義故。
(庚)三結指 如佛華經中廣說。
(己)四明十地二。
初總征。
二别釋。
(庚)今初 盧舍那佛言。
千佛谛聽。
汝先問地者有何義。
上荷佛法。
下荷衆生。
功德智慧之所歸趣。
慈悲巧便之所從生。
故名為地。
别則平等慧即歡喜地。
乃至入佛界即法雲地。
圓則歡喜乃至法雲十地。
地地皆悉具平等義。
具善慧義。
具光明義。
具爾焰義。
具慧照義。
具華光義。
具滿足義。
具佛吼義。
具華嚴義。
具佛界義。
又理即平等。
乃至究竟平等。
理即佛界。
乃至究竟佛界。
中間例知。
今就義便。
且約分證法身為解。
至于一地一切地。
一切地一地。
行布圓融。
雙照無礙。
入斯地者。
當自知之。
(庚)二别釋十。
初平等地。
(至)十入佛界地。
(辛)今初 若佛子。
菩提薩埵入平等慧體性地。
真實法化。
一切行華光滿足。
四天果。
乘用任化無方。
理化神通。
十力。
十号。
十八不共法。
住佛淨土。
無量大願。
辯才。
無畏。
一切論。
一切行。
我皆得入。
生出佛家。
坐佛性地。
一切障礙凡夫因果。
畢竟不受。
大樂歡喜。
從一佛土入無量佛土。
從一劫入無量劫。
不可說法為可說法。
反照見一切法。
逆順見一切法。
常入二谛。
而在第一義中。
以一智知十地次第。
一一事示衆生。
而常心心中道。
以一智知一切佛土殊品。
及佛所說法。
而身心不變。
以一智知十二因緣。
十惡種性。
而常住善道。
以一切智見有無二相。
以一智知入十禅支行。
三十七道。
而現一切色身六道。
以一智知十方色色分分。
了起入受色報。
而心心無縛。
光光照一切。
是故無生信忍空慧。
常現在前。
從一地二地。
乃至佛界。
其中間一切法門。
一時而行。
故略出平等地功德海藏行願。
如海一渧毛頭許事。
前标名中稱體性平等地者。
乃是依理立位。
亦顯全性起修。
今此名為入平等慧體性地者。
乃是攝位歸體。
亦顯全修在性也。
此地從真實性中。
出生法化。
故一切行華光。
皆悉滿足。
華表解脫。
即是行行。
光表般若。
即是慧行。
三十心中。
雖亦具有二行。
但是相似解行。
今乃真實法化。
所謂直法身非法身。
法身必具二德。
乃稱性滿足也。
既證三德三身。
即能随意示現。
于第四天而成佛果。
乘此平等大慧之用。
任運教化。
無有方隅。
所有神通變化。
非關作意。
惟是理性所起。
名為理化神通。
即所謂無記化化通也。
言四天者。
或指欲界第四兜率天宮。
如千百億釋迦等。
或指第四禅色究竟天。
如千釋迦等。
此初地菩薩。
已得中道應本。
故皆能示現。
乃至十力。
十号。
十八不共。
一時具足。
安住實報無障礙土。
亦複分證常寂光土。
舉凡大願辯才等佛地功德。
我皆得入。
舍凡夫性。
入如來性。
大樂歡喜。
故亦名為歡喜地也。
知刹土平等無性。
一即無量。
故能橫徧十方。
知時劫亦平等無性。
無量即一。
故能豎窮三世。
徹證不可說之法性。
而以四悉檀因緣。
善巧方便。
為衆生說。
不背法性。
知一切法即是中道性德。
名反照。
知一切法皆空。
名逆見。
知一切法皆假。
名順見。
地前仰修中道。
猶謂迥出二邊。
今知中道徧一切法。
故常入二谛。
而即在第一義中。
了知即事即理。
故以十地事示衆生。
而心心中道。
了知差别即無差别。
故知佛土說法殊品。
而身心不變。
深達性惡即是性善。
故知因緣十惡。
而常住善道。
雙照有無二相。
名一切智。
故非偏空。
雖行出世道。
而不住涅槃。
故現一切色身六道。
善能分别諸法相。
于第一義而不動。
故于色色支分。
雖了其起處入處。
及受報處。
而心心無縛。
光光照一切。
此則證于念不退位。
入于無功用道。
故無生信忍空慧。
常現在前。
于一地中。
通達一切諸地法門。
故能一時而行。
良繇教道雖别。
證道同圓。
故功德海藏。
非言所罄也。
(辛)二善慧地 若佛子。
菩提薩埵善慧體性地。
清淨明達一切善根。
所謂慈悲喜舍慧。
一切功德本。
從觀入大空慧方便道智中。
見諸衆生。
無非苦谛。
皆有識心。
三惡道刀杖一切苦惱緣中生識。
名為苦谛。
三苦相者。
如者如身初覺從刀杖身色陰二緣中生覺。
為行苦緣。
次意地覺。
緣身覺所緣。
得刀杖及身瘡腫等法。
故覺苦苦緣。
重故苦苦。
次受行覺二心。
緣向身色陰壞瘡中生苦覺故。
名為壞苦緣。
是以三覺次第生三心故。
為苦苦苦。
一切有心衆生。
見是三苦。
起無量苦惱因緣。
故我于是中。
入教化道三昧。
現一切色身。
于六道中。
十種辯才。
說諸法門。
謂苦識苦緣。
刀杖緣具。
苦識行身。
瘡腫發壞。
内外觸中。
或具不具。
具二緣中生識。
識作識受。
觸識名為苦識。
行二緣故。
心心緣色。
心觸觸惱。
受煩毒時為苦苦心緣識初在根覺緣。
名為苦覺。
心作心受。
觸識覺觸。
未受煩毒時是名行苦。
逼迮生覺。
如斫石火。
于身心念念生滅。
身散壞轉變化。
識入壞緣。
緣集散。
心苦心惱。
受念後緣染著。
心心不舍。
是為壞苦。
三界一切苦谛。
複觀無明集。
無量心作一切業。
相續相連集因。
集因名為集谛。
正見解脫空空。
智道心心。
名以智道道谛。
盡有果報。
盡有因。
清淨一照體性妙智。
寂滅一谛。
慧品具足名根。
一切慧性起空入觀。
是初善根。
第二觀。
舍一切貪著。
行一切平等空舍。
無緣而觀諸法空際一相。
我觀一切十方地土。
皆吾昔身所用故土。
四大海水。
是吾故水。
一切劫火。
是吾昔身故所用火。
一切風輪。
是吾故所用氣。
我今入此地中。
法身滿足。
舍吾故身。
畢竟不受四大分段不淨故身。
是為舍品具足。
第三次觀于一切所化衆生。
與人天樂。
十地樂。
離十惡畏樂。
得妙華三昧樂。
乃至佛樂。
如是觀者。
慈品具足。
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