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網合注卷第一

關燈
佛說梵網經菩薩心地品合注卷第一 姚秦三藏法師鸠摩羅什譯 明菩薩沙彌古吳智旭注 菩薩比丘溫陵道昉訂 (甲)入文為三。

    從品初至光為何等相。

    有九行經。

    為放光發起分。

    從爾時釋迦擎接大衆。

    至下卷心心頂戴歡喜受持。

    為正示法門分。

    從爾時釋迦牟尼佛說上蓮華台藏至卷終。

    有八行經十四行偈。

    為流通益世分。

    雖是六十二品中之一品。

    序及流通。

    自在全經。

    而就茲一品。

    三分宛然。

     (乙)初放光發起為三。

    初總标法會時處。

    二釋迦放光警衆。

    三菩薩放光集問。

     (丙)初總标法會時處又二。

    初明時處主伴。

    二指所說法門。

     (丁)今初 爾時釋迦牟尼佛。

    在第四禅地中摩醯首羅天王宮。

    與無量大梵天王。

    不可說不可說菩薩衆。

     諸經通序。

    皆具六種成就。

    此是一品别行。

    略無信聞。

    以信聞二義。

    文在初品。

    理貫全經故也。

    今但出四種。

    爾時二字。

    标時成就。

    釋迦牟尼。

    标主成就。

    第四禅地。

    标處成就。

    梵王菩薩。

    标伴成就。

    既主伴同時同處。

    必聞妙法。

    既聞妙法。

    必如理信解。

    文雖标四。

    義乃具六。

    言爾時者。

    時無實法。

    長短惟心。

    但據師資道合。

    機教相符。

    總名爾時。

    言釋迦牟尼佛者。

    乃我本師萬德嘉号。

    佛有無量德。

    應有無量名。

    今且就此土示生之姓。

    及父王所立之字。

    人共稱之。

    梵語釋迦。

    此翻能仁。

    亦翻能儒。

    亦翻直林。

    此即是姓。

    梵語牟尼。

    此翻寂默。

    繇菩薩為太子時。

    躬臨釋種大會。

    釋衆鹹皆默然。

    父王為立此字。

    姓字合稱。

    立茲嘉号。

    約義釋者。

    寂默故不住生死。

    能仁故不住涅槃。

    悲智雙運。

    乃稱大覺。

    在第四禅地者。

    法身無在無不在。

    為衆生故。

    示現住處。

    有雲暫時名在。

    久居名住。

    此偏舉耳。

    久亦名在。

    暫亦名住。

    在之與住。

    字别義同。

    今約住釋義。

    佛有四住。

    一者天住。

    二者梵住。

    三者聖住。

    四者佛住。

    五戒十善。

    名為天住。

    四禅八定。

    慈悲喜舍。

    名為梵住。

    戒定慧脫。

    名為聖住。

    首楞三昧。

    十力無畏不共等法。

    名為佛住。

    行住坐卧四威儀中。

    恒不離此一切法門。

    以天住應欲界機。

    以梵住應色無色機。

    以聖住應三乘機。

    以佛住應一乘機。

    佛為能住。

    四法為所住。

    又四法為能住。

    天王宮為所住。

    以此四法攝衆生故。

    示有住處。

    住本無住。

    非似凡夫。

    于無住中随業住也。

    第四禅名為地者。

    于三界九地中。

    即舍念清淨地。

    佛既在此。

    應同梵住。

    而意在敷心地門。

    接衆見本。

    則是住于佛住也。

    摩醯首羅。

    此翻大自在。

    居于色究竟天。

    為大千世界尊主。

    亦名大梵天王。

    大千界内。

    惟有一王。

    今言無量。

    則他方雲集衆也。

    菩薩義見玄義。

    不可說不可說者。

    大數極名。

    大梵為異生衆。

    菩薩為同生衆。

    若異若同。

    總是夙聞大教。

    成就大根。

    應聞此大法者。

    恺與此大會耳。

    觀心釋者。

    介爾有心名爾時。

    此心與一切衆生同體名釋迦。

    此心本性空寂名牟尼。

    此心本自靈覺名佛。

    此心本自平等清淨。

    名四禅地。

    此心本來自在。

    無所系屬。

    名摩醯首羅宮。

    此心具一切清淨差别功德。

    名無量大梵天王。

    此心具一切無差别智慧不可窮盡。

    名不可說不可說菩薩衆。

     (丁)二指所說法門 說蓮華台藏世界盧舍那佛所說心地法門品。

     海衆雲攢。

    欲聞大法。

    随機演示。

    意在歸源。

    如此心地法門。

    乃盧舍那佛所說。

    而淨滿本尊。

    乃居蓮華台藏世界。

    今為衆宣說。

    俾知厥本。

    以為下文擎接禮觐之先容也。

    此華藏雖名報土。

    而稱法垂報。

    體即寂光。

    寂光理性。

    藉報乃彰。

    如此指點。

    正欲令人自悟耳。

    觀心釋者。

    此心體無染污。

    具妙因果。

    名為蓮華。

    此心堅實高顯。

    一切法之中道名台。

    此心廣含諸法名藏。

    此心豎窮名世。

    橫徧名界。

    此心離過絕非名淨。

    具塵沙德名滿。

    一心徧喻諸心名說。

    此心衆法之所集起名心。

    此心衆法之所依持名地。

    此心堪作軌持名法。

    此心徧通諸法名門。

    略釋梗概如此。

    下文不複委出。

    可以意知。

     (丙)二釋迦放光警衆 是時釋迦身放慧光。

    所照從此天王宮。

    乃至蓮華台藏世界。

    其中一切世界。

    一切衆生。

    各各相視。

    歡喜快樂。

    而未能知此光。

    光何因何緣。

    皆生疑念。

    無量天人。

    亦生疑念。

     前已說示華台世界。

    舍那本尊所說法門。

    恐人不信。

    故又放光徹照其境。

    俾悟本源也。

    慧光者。

    色心不二。

    故身光即是慧光。

    說智及智處。

    皆名為般若也。

    所照乃至華藏等者。

    本迹不二。

    故能照窮法界海也。

    相視快樂者。

    以生佛體同。

    故不覺受熏之易。

    未知何因何緣者。

    未知本源心地之因。

    開迹顯本之緣也。

    皆生疑念者。

    衆生則久在沉迷。

    天人則但秉權迹。

    故一時開悟為難也。

     (丙)三菩薩放光集問 爾時衆中玄通華光主菩薩。

    從大莊嚴華光明三昧起。

    以佛神力。

    放金剛白雲色光。

    光照一切世界。

    是中一切菩薩。

    皆來集會。

    與共同心異口問此光。

    光為何等相。

     衆既生疑。

    理須發悟。

    非藉當機。

    孰為請主。

    而發迹顯本。

    乃是不思議大事因緣。

    故必放光警集海衆同緻問也。

    菩薩名玄通華光主者。

    玄微通徹。

    即該因徹果之稱。

    華表于行。

    光表于智。

    此行此智。

    成佛本源。

    故名為主。

    玄則華光皆玄。

    智行之性甚微妙故。

    通則華光皆通。

    智行之法徧因果故。

    梵語三昧。

    此翻正定。

    所住三昧。

    名大莊嚴華光明者。

    此智行乃稱性所起。

    還莊嚴性。

    故名大也。

    以佛神力者。

    本住三昧。

    觸佛光而起定。

    随承佛力。

    而放光召衆也。

    所放光名金剛白雲色者。

    究竟堅固。

    故名金剛。

    表法身德。

    淨無瑕玷。

    名之為白。

    表般若德。

    萬德叢集。

    名之為雲。

    表解脫德。

    又三德皆堅固。

    三德皆無瑕。

    三德皆集法。

    如此光明。

    全是三德秘藏。

    一切世界菩薩之所同修同證。

    故蒙照皆來集會也。

    同心異口問此光者。

    還問前來佛所放光因緣相也。

     (乙)次正示法門二。

    初舍那說心地法。

    次釋迦宣菩薩戒。

     (丙)初中三。

    初問答标名。

    次正說義趣。

    三付囑弘傳。

     (丁)初又二。

    初釋迦騰問。

    二舍那垂答。

     (戊)初複二。

    初攝衆見本。

    二為衆請法。

     (己)今初 是時釋迦即擎接此世界大衆。

    還至蓮華台藏世界。

    百萬億紫金剛光明宮中。

    見盧舍那佛。

    坐百萬億蓮華赫赫光明座上。

    時釋迦及諸大衆。

    一時禮敬盧舍那佛足下已。

     華藏是本源世界。

    猶如故鄉。

    故言還也。

    前雖放光照徹斯境。

    而大衆但承光遠見。

    未曾親履。

    今始面奉本尊。

    知本迹之非隔。

    一時禮敬。

    正表以迹合本也。

     (己)二為衆請法 釋迦佛言。

    此世界中。

    地及虛空一切衆生。

    為何因緣。

    得成菩薩十地道。

    當成佛果。

    為何等相。

    如佛性本源品中。

    廣問一切菩薩種子。

     前既兩番放光。

    動其疑念。

    令其發問。

    故今代衆啟請。

    重問因緣深義。

    俾各從本佛親聞也。

    地及虛空一切衆生者。

    五趣。

    及四王忉利二天。

    為地居衆生。

    餘四欲天。

    及色。

    無色界。

    為空居衆生。

    是諸衆生。

    皆悉當成佛果。

    但未知繇何因緣耳。

    十地為分果。

    佛為滿果。

    成之必藉因緣。

    而若因若果。

    必有其相。

    今直略問而已。

    若廣問者。

    具如佛性本源品也。

    此即結集家語。

    懸指彼處全經。

    後皆仿此。

     (戊)二舍那垂答二。

    初以定示答。

    次誡聽言答。

     (已)今初 爾時盧舍那佛。

    即大歡喜。

    現虛空光體性本源成佛常住法身三昧。

    示諸大衆。

     将演法門。

    先以定示者。

    略有三義。

    一者為顯法體。

    以此法門。

    非語言文字之所能宣。

    惟是聖智所行境界。

    然佛既親證此法。

    則常時在定。

    那有出入。

    當體即是。

    亦何隐現。

    但衆生久沉迷網。

    惟同體大悲能以不思議稱性方便而開曉之。

    故名為現也。

    二者為順悉檀因緣。

    自有衆生聞說法而得四益。

    亦自有衆生見入定而得四益。

    故須以定示之。

    三者為顯如來一語一默。

    無非妙道。

    所作佛事。

    皆悉不虛。

    先以定示。

    了知此法。

    不滞言诠。

    複以語答。

    了知此法不堕暗證。

    相貌音聲。

    皆為教體。

    而此三昧名虛空光體性等者。

    虛空則蕩無纖塵。

    光則徧照法界。

    體性則實相真源。

    亦三德秘藏之異名耳。

    此秘密藏。

    一切衆生本來具足。

    為成佛之真因。

    諸佛如來究竟圓證。

    成常住之極果。

    今和盤托出。

    直使大衆當下見其若因若果之相。

    亦可謂直捷痛快者矣。

     (已)次誡聽言答二。

    初誡修三慧。

    次委答所問。

     (庚)今初 是諸佛子谛聽。

    善思修行。

     佛法雖妙。

    非慧莫悟。

    妙悟雖多。

    三慧收盡。

    聽不谛審。

    則聞慧不生。

    思不如理。

    則思慧不生。

    行不努力。

    則修慧不生。

    聞慧在名字。

    思慧在觀行。

    修慧在相似。

    繇聞慧故。

    得伏五住。

    繇思慧故。

    得淨六根。

    繇修慧故。

    得開秘藏。

    此猶次第為語。

    若稱性者。

    三慧并在一心之中。

     (庚)次委答所問二。

    初總答因果本迹。

    二廣示心地名相。

     (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