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網合注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初中又四。
初明因。
二明果。
三從本垂迹。
四攝迹歸本。
(壬)今初 我已百阿僧祇劫修行心地。
以之為因。
以身為證。
明是自行真實法門也。
梵語阿僧祇。
此雲無數。
不言三阿僧祇。
而言百阿僧祇者。
被界外機。
須知因地如斯遙曠也。
(壬)二明果 初舍凡夫。
成等正覺。
号為盧舍那。
住蓮華台藏世界海。
生相無明永盡。
名為初舍凡夫。
果德究竟圓極。
名為成等正覺。
等則雙照二邊。
正則契會中道。
于十号中。
即是正徧知号也。
盧舍那者。
此雲淨滿。
如望夜之月。
黑相都淨。
光體圓滿。
從德立号。
報智冥法之極稱也。
住蓮華台藏世界海者。
實報無障礙土。
諸佛所感稱實果報。
色心不二。
依正重重。
又此世界。
繇于衆生心性顯現。
還依衆生心性安住。
衆生心性。
名為蓮華。
在污不染。
因果同時。
繇此心性妙蓮華故。
乃使世界亦如蓮華。
即此心性為萬法之宗極故名台。
含無邊之刹網故名藏。
豎無終始故名世。
橫絕方隅故名界。
深廣難思故名海。
究竟契合故名住也。
(壬)三從本垂迹 其台周徧有千葉。
一葉一世界。
為千世界。
我化為千釋迦。
據千世界。
後就一葉世界。
複有百億須彌山。
百億日月。
百億四天下。
百億南閻浮提。
百億菩薩釋迦。
坐百億菩提樹下。
各說汝所問菩提薩埵心地。
其餘九百九十九釋迦。
各各現千百億釋迦亦複如是。
周徧千葉者。
圓表千法。
别應二地。
略如玄義所明也。
千釋迦者。
正起信論所明于色究竟天。
示現世間最高大身。
乃帶劣勝應。
通機所見者也。
據者。
統攝化導之義。
百億者。
千萬為億。
共是十萬萬數。
乃大千世界之區域也。
須彌。
此雲妙高。
四寶所成。
居四洲大海之中。
腹細上廣。
頂為忉利所居。
腰為日月所繞。
如起世經廣明。
閻浮提者。
四洲之一。
在須彌南。
為諸佛示生之處。
此洲有一大樹名閻浮提。
餘洲所無。
故以為名。
亦名贍部洲也。
菩薩釋迦者。
初坐菩提樹下。
未示成佛。
猶名菩薩。
化複現化。
徧千百億界者。
廣攝群機。
曲垂方便。
正起信論所明自然而有不思議業。
能現十方利益衆生。
乃人間劣應。
藏機所見者也。
各各現千百億釋迦。
千字疑衍。
以合計乃成千百億故。
(壬)四攝迹歸本 千葉上佛。
是吾化身。
千百億釋迦。
是千釋迦化身。
吾以為本源。
名為盧舍那佛。
從本垂迹。
則不異而異。
攝迹歸本。
則異而不異。
指兩重化。
歸于一真。
正欲人各悟本源覺性。
元自清淨圓滿耳。
(辛)次廣示心地名相二。
初正列四十法門。
次結示得入果相。
(壬)今初 爾時蓮華台藏世界盧舍那佛。
廣答告千釋迦千百億釋迦所問心地法品。
諸佛當知。
堅信忍中。
十發趣心向果。
一舍心。
二戒心。
三忍心。
四進心。
五定心。
六慧心。
七願心。
八護心。
九喜心。
十頂心。
諸佛當知。
從是十發趣入堅法忍中。
十長養心向果。
一慈心。
二悲心。
三喜心。
四舍心。
五施心。
六好語心。
七益心。
八同心。
九定心。
十慧心。
諸佛當知。
從是十長養心入堅修忍中。
十金剛心向果。
一信心。
二念心。
三回向心。
四達心。
五直心。
六不退心。
七大乘心。
八無相心。
九慧心。
十不壞心。
諸佛當知。
從是十金剛心入堅聖忍中。
十地向果。
一體性平等地。
二體性善慧地。
三體性光明地。
四體性爾焰地。
五體性慧照地。
六體性華光地。
七體性滿足地。
八體性佛吼地。
九體性華嚴地。
十體性入佛界地。
堅信忍者。
從外凡位。
仰信中道佛性之理。
修習堅固。
得成于忍。
乃證發趣位也。
發趣心者。
從假入空。
開發趣向登菩提路。
向果者。
一一心皆向佛果。
又一一心中。
各具向果二義。
趣入名向。
住位名果。
如四果四向等。
此十心即是十波羅密。
亦即十住法門。
深達空法而修十度。
十度皆是無相法門。
護即力度。
喜即方便。
頂即智度。
次第與通途稍别者。
各有取義。
不可定執也。
又十波羅密。
皆有長養善法。
金剛堅固義。
皆亦體性法門。
而但雲發趣者。
且就似解位中。
即生心而本無住言之耳。
堅法忍者。
從發趣法。
修習堅固。
得成于忍。
乃證長養位也。
長養心者。
出空入假。
以如幻三昧。
長養善法。
此即四等四攝。
定總于等。
慧總于攝。
亦即十行法門。
又四等妙定。
四攝妙慧。
皆有開發趣向。
金剛堅固義。
皆亦體性法門。
而但雲長養者。
且就似解位中。
即無住而常生心言之耳。
堅修忍者。
修長養心。
堅固成忍。
乃證金剛位也。
金剛心者。
習中觀。
伏無明。
猶如金剛。
不可沮壞。
此心名義。
大似圓家十信。
亦即十回向法門。
又信等亦皆有發趣長養義。
亦皆是體性法門。
而但雲金剛者。
且就似解位中。
無住即生心。
生心即無住言之耳。
堅聖忍者。
金剛心中。
以中道觀。
修習聖法。
發真智斷。
成堅固忍。
乃證十地位也。
斷十重障。
證十真如。
猶如大地。
荷負一切。
舍凡入聖。
頓同佛體。
灼見佛性。
故一一皆名體性地也。
此與通途十地。
義意頗同。
名字迥别。
至後方釋。
又十地皆有發趣長養金剛之義。
而直雲體性地者。
前約相似解行。
故地地皆名為心。
此約證真履實。
故心心皆名為地耳。
(壬)二結示得入果相又二。
初以自身證。
二轉授衆生。
(癸)今初 是四十法門品。
我先為菩薩時修。
入佛果之根源。
正覺如果。
此法如根。
正覺如海。
此法如源。
佛所先修。
決定非謬也。
(癸)二轉授衆生 如是一切衆生。
入發趣長養金剛十地。
證當成果。
無為無相。
大滿常住。
十力。
十八不共行。
法身智身滿足。
入發趣等四十法門。
方能證當成果。
正顯理雖性具。
心藉修成。
不可高談理性而生邪慢也。
無為無相者。
諸漏永盡。
大滿者。
萬德圓極。
常住者。
不變不遷。
力不共滿足故大滿。
法身滿足故常住。
智身滿足故無為無相。
又無為即自在我德。
無相即淨德。
大滿即樂德。
常住即常德。
力不共亦無為。
無相。
大滿。
常住。
法身亦無為。
無相。
大滿。
常住。
智身亦無為。
無相。
大滿。
常住。
三德各具四德也。
(丁)二正說義趣二。
初菩薩問義。
二舍那詳答。
(戊)今初 爾時蓮華台藏世界盧舍那佛。
赫赫大光明座上千華上佛。
千百億佛。
一切世界佛。
是座中有一菩薩。
名華光王大智明菩薩。
從坐而立。
白盧舍那佛言。
世尊。
佛上略開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名相。
其一一義中。
未可解了。
唯願說之。
唯願說之。
妙極金剛寶藏一切智門如來百觀品中已明。
于諸佛大會中而菩薩啟問者。
正屬所被之機故也。
華光王。
即華光主義。
大智明。
即玄通義。
前文放光集衆。
表示繇本智而起妙行。
故名玄通華光主。
此文問義秉修。
表示資妙行而趣大覺。
故名華光王大智明。
(戊)二舍那詳答四。
初明十發趣。
二明十長養。
三明十金剛。
四明十地。
(已)初中三。
初總征。
二别釋。
三結指。
(庚)今初 爾時盧舍那佛言。
千佛谛聽。
汝先言雲何義者。
發趣中。
但告千佛者。
此是如來本所修行無上法門。
故令千佛轉相傳授也。
發趣義略如前釋。
此以十波羅密。
心心開發。
趣向真道。
名十發趣。
别則一心分對一住。
圓則住住修行此心。
乃至妙覺圓滿此心。
今就義便。
且約從假入空為解。
若利根者。
既見于空。
亦見不空。
見不空故。
開發趣向證妙真谛。
此真即中。
亦複即俗。
三谛圓融。
不可思議。
一心一切心。
一切心一心。
十段文中。
每露此旨。
讀者須善悟之。
(庚)二别釋十。
初舍心。
(至)十頂心。
(辛)今初 若佛子。
一切舍。
國土城邑田宅金銀明珠男女己身。
有為諸物一切舍。
無為無相。
我人知見。
假會合成。
主者造作我見。
十二因緣。
無合無散無受者。
十二入。
十八界。
五陰。
一切一合相。
無我我所相。
假成諸法。
若内一切法。
外一切法。
不舍不受。
菩薩爾時名如假會觀現前。
故舍心入空三昧。
若佛子者。
紹佛家業。
當踐佛位。
故名佛子。
一切舍者。
總标修舍。
謂舍内外物。
乃至舍我法執也。
國土下。
先明舍内外物。
無為下。
次明舍我法執。
謂但觀無為無相之理。
了知一切我人知見。
皆是假會合成。
彼外道妄計有主者。
造作者。
及神我見。
乃至二乘妄計有十二因緣實法。
其實緣起亦無有合。
緣滅亦無有散。
亦無有受合受散者。
舉凡十二入十八界五陰等法。
一切凡夫所計一合之相。
本無我及我所之相。
不過是假成諸法耳。
是以若内一切法。
外一切法。
本無故不須舍。
本無故不可受。
此則從假入空。
名為如假會觀。
此觀現前。
任運入空三昧矣。
此亦可别對發心住者。
棄妄故名舍心。
發真故名發心住也。
又發真即是别義。
發中即是圓義。
一切法不受。
是遮俗照真。
一切法不舍。
是遮真照俗。
又不受即雙遮。
不
初明因。
二明果。
三從本垂迹。
四攝迹歸本。
(壬)今初 我已百阿僧祇劫修行心地。
以之為因。
以身為證。
明是自行真實法門也。
梵語阿僧祇。
此雲無數。
不言三阿僧祇。
而言百阿僧祇者。
被界外機。
須知因地如斯遙曠也。
(壬)二明果 初舍凡夫。
成等正覺。
号為盧舍那。
住蓮華台藏世界海。
生相無明永盡。
名為初舍凡夫。
果德究竟圓極。
名為成等正覺。
等則雙照二邊。
正則契會中道。
于十号中。
即是正徧知号也。
盧舍那者。
此雲淨滿。
如望夜之月。
黑相都淨。
光體圓滿。
從德立号。
報智冥法之極稱也。
住蓮華台藏世界海者。
實報無障礙土。
諸佛所感稱實果報。
色心不二。
依正重重。
又此世界。
繇于衆生心性顯現。
還依衆生心性安住。
衆生心性。
名為蓮華。
在污不染。
因果同時。
繇此心性妙蓮華故。
乃使世界亦如蓮華。
即此心性為萬法之宗極故名台。
含無邊之刹網故名藏。
豎無終始故名世。
橫絕方隅故名界。
深廣難思故名海。
究竟契合故名住也。
(壬)三從本垂迹 其台周徧有千葉。
一葉一世界。
為千世界。
我化為千釋迦。
據千世界。
後就一葉世界。
複有百億須彌山。
百億日月。
百億四天下。
百億南閻浮提。
百億菩薩釋迦。
坐百億菩提樹下。
各說汝所問菩提薩埵心地。
其餘九百九十九釋迦。
各各現千百億釋迦亦複如是。
周徧千葉者。
圓表千法。
别應二地。
略如玄義所明也。
千釋迦者。
正起信論所明于色究竟天。
示現世間最高大身。
乃帶劣勝應。
通機所見者也。
據者。
統攝化導之義。
百億者。
千萬為億。
共是十萬萬數。
乃大千世界之區域也。
須彌。
此雲妙高。
四寶所成。
居四洲大海之中。
腹細上廣。
頂為忉利所居。
腰為日月所繞。
如起世經廣明。
閻浮提者。
四洲之一。
在須彌南。
為諸佛示生之處。
此洲有一大樹名閻浮提。
餘洲所無。
故以為名。
亦名贍部洲也。
菩薩釋迦者。
初坐菩提樹下。
未示成佛。
猶名菩薩。
化複現化。
徧千百億界者。
廣攝群機。
曲垂方便。
正起信論所明自然而有不思議業。
能現十方利益衆生。
乃人間劣應。
藏機所見者也。
各各現千百億釋迦。
千字疑衍。
以合計乃成千百億故。
(壬)四攝迹歸本 千葉上佛。
是吾化身。
千百億釋迦。
是千釋迦化身。
吾以為本源。
名為盧舍那佛。
從本垂迹。
則不異而異。
攝迹歸本。
則異而不異。
指兩重化。
歸于一真。
正欲人各悟本源覺性。
元自清淨圓滿耳。
(辛)次廣示心地名相二。
初正列四十法門。
次結示得入果相。
(壬)今初 爾時蓮華台藏世界盧舍那佛。
廣答告千釋迦千百億釋迦所問心地法品。
諸佛當知。
堅信忍中。
十發趣心向果。
一舍心。
二戒心。
三忍心。
四進心。
五定心。
六慧心。
七願心。
八護心。
九喜心。
十頂心。
諸佛當知。
從是十發趣入堅法忍中。
十長養心向果。
一慈心。
二悲心。
三喜心。
四舍心。
五施心。
六好語心。
七益心。
八同心。
九定心。
十慧心。
諸佛當知。
從是十長養心入堅修忍中。
十金剛心向果。
一信心。
二念心。
三回向心。
四達心。
五直心。
六不退心。
七大乘心。
八無相心。
九慧心。
十不壞心。
諸佛當知。
從是十金剛心入堅聖忍中。
十地向果。
一體性平等地。
二體性善慧地。
三體性光明地。
四體性爾焰地。
五體性慧照地。
六體性華光地。
七體性滿足地。
八體性佛吼地。
九體性華嚴地。
十體性入佛界地。
堅信忍者。
從外凡位。
仰信中道佛性之理。
修習堅固。
得成于忍。
乃證發趣位也。
發趣心者。
從假入空。
開發趣向登菩提路。
向果者。
一一心皆向佛果。
又一一心中。
各具向果二義。
趣入名向。
住位名果。
如四果四向等。
此十心即是十波羅密。
亦即十住法門。
深達空法而修十度。
十度皆是無相法門。
護即力度。
喜即方便。
頂即智度。
次第與通途稍别者。
各有取義。
不可定執也。
又十波羅密。
皆有長養善法。
金剛堅固義。
皆亦體性法門。
而但雲發趣者。
且就似解位中。
即生心而本無住言之耳。
堅法忍者。
從發趣法。
修習堅固。
得成于忍。
乃證長養位也。
長養心者。
出空入假。
以如幻三昧。
長養善法。
此即四等四攝。
定總于等。
慧總于攝。
亦即十行法門。
又四等妙定。
四攝妙慧。
皆有開發趣向。
金剛堅固義。
皆亦體性法門。
而但雲長養者。
且就似解位中。
即無住而常生心言之耳。
堅修忍者。
修長養心。
堅固成忍。
乃證金剛位也。
金剛心者。
習中觀。
伏無明。
猶如金剛。
不可沮壞。
此心名義。
大似圓家十信。
亦即十回向法門。
又信等亦皆有發趣長養義。
亦皆是體性法門。
而但雲金剛者。
且就似解位中。
無住即生心。
生心即無住言之耳。
堅聖忍者。
金剛心中。
以中道觀。
修習聖法。
發真智斷。
成堅固忍。
乃證十地位也。
斷十重障。
證十真如。
猶如大地。
荷負一切。
舍凡入聖。
頓同佛體。
灼見佛性。
故一一皆名體性地也。
此與通途十地。
義意頗同。
名字迥别。
至後方釋。
又十地皆有發趣長養金剛之義。
而直雲體性地者。
前約相似解行。
故地地皆名為心。
此約證真履實。
故心心皆名為地耳。
(壬)二結示得入果相又二。
初以自身證。
二轉授衆生。
(癸)今初 是四十法門品。
我先為菩薩時修。
入佛果之根源。
正覺如果。
此法如根。
正覺如海。
此法如源。
佛所先修。
決定非謬也。
(癸)二轉授衆生 如是一切衆生。
入發趣長養金剛十地。
證當成果。
無為無相。
大滿常住。
十力。
十八不共行。
法身智身滿足。
入發趣等四十法門。
方能證當成果。
正顯理雖性具。
心藉修成。
不可高談理性而生邪慢也。
無為無相者。
諸漏永盡。
大滿者。
萬德圓極。
常住者。
不變不遷。
力不共滿足故大滿。
法身滿足故常住。
智身滿足故無為無相。
又無為即自在我德。
無相即淨德。
大滿即樂德。
常住即常德。
力不共亦無為。
無相。
大滿。
常住。
法身亦無為。
無相。
大滿。
常住。
智身亦無為。
無相。
大滿。
常住。
三德各具四德也。
(丁)二正說義趣二。
初菩薩問義。
二舍那詳答。
(戊)今初 爾時蓮華台藏世界盧舍那佛。
赫赫大光明座上千華上佛。
千百億佛。
一切世界佛。
是座中有一菩薩。
名華光王大智明菩薩。
從坐而立。
白盧舍那佛言。
世尊。
佛上略開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名相。
其一一義中。
未可解了。
唯願說之。
唯願說之。
妙極金剛寶藏一切智門如來百觀品中已明。
于諸佛大會中而菩薩啟問者。
正屬所被之機故也。
華光王。
即華光主義。
大智明。
即玄通義。
前文放光集衆。
表示繇本智而起妙行。
故名玄通華光主。
此文問義秉修。
表示資妙行而趣大覺。
故名華光王大智明。
(戊)二舍那詳答四。
初明十發趣。
二明十長養。
三明十金剛。
四明十地。
(已)初中三。
初總征。
二别釋。
三結指。
(庚)今初 爾時盧舍那佛言。
千佛谛聽。
汝先言雲何義者。
發趣中。
但告千佛者。
此是如來本所修行無上法門。
故令千佛轉相傳授也。
發趣義略如前釋。
此以十波羅密。
心心開發。
趣向真道。
名十發趣。
别則一心分對一住。
圓則住住修行此心。
乃至妙覺圓滿此心。
今就義便。
且約從假入空為解。
若利根者。
既見于空。
亦見不空。
見不空故。
開發趣向證妙真谛。
此真即中。
亦複即俗。
三谛圓融。
不可思議。
一心一切心。
一切心一心。
十段文中。
每露此旨。
讀者須善悟之。
(庚)二别釋十。
初舍心。
(至)十頂心。
(辛)今初 若佛子。
一切舍。
國土城邑田宅金銀明珠男女己身。
有為諸物一切舍。
無為無相。
我人知見。
假會合成。
主者造作我見。
十二因緣。
無合無散無受者。
十二入。
十八界。
五陰。
一切一合相。
無我我所相。
假成諸法。
若内一切法。
外一切法。
不舍不受。
菩薩爾時名如假會觀現前。
故舍心入空三昧。
若佛子者。
紹佛家業。
當踐佛位。
故名佛子。
一切舍者。
總标修舍。
謂舍内外物。
乃至舍我法執也。
國土下。
先明舍内外物。
無為下。
次明舍我法執。
謂但觀無為無相之理。
了知一切我人知見。
皆是假會合成。
彼外道妄計有主者。
造作者。
及神我見。
乃至二乘妄計有十二因緣實法。
其實緣起亦無有合。
緣滅亦無有散。
亦無有受合受散者。
舉凡十二入十八界五陰等法。
一切凡夫所計一合之相。
本無我及我所之相。
不過是假成諸法耳。
是以若内一切法。
外一切法。
本無故不須舍。
本無故不可受。
此則從假入空。
名為如假會觀。
此觀現前。
任運入空三昧矣。
此亦可别對發心住者。
棄妄故名舍心。
發真故名發心住也。
又發真即是别義。
發中即是圓義。
一切法不受。
是遮俗照真。
一切法不舍。
是遮真照俗。
又不受即雙遮。
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