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網合注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舍即雙照。
雙遮雙照。
中道宛然。
(辛)二戒心 本文 若佛子。
戒。
非非戒。
無受者。
十善戒。
無師說法。
欺盜乃至邪見。
無集者。
慈良清直正實正見舍喜等。
是十戒體性。
制止八倒。
一切性離。
一道清淨。
戒之一字。
标無作體。
此無作戒。
永離二邊。
契中道。
非非戒下。
先明離有。
慈良下。
次明離空。
制止下。
結明德用。
非戒者。
外道邪戒。
及凡夫取相持戒。
雖善惡不同。
鹹非入道正門。
故名非戒。
今菩薩戒體。
非同凡外之非戒。
以其了達無受者故也。
此十善戒法。
雖師師相授。
而實無師能說此法。
所謂和尚是戒耶。
阿阇梨是戒耶。
乃至白四羯磨是戒耶。
即所對治欺盜等十惡法。
亦本無集者。
以此惡法。
不自生。
不他生。
不共生。
不無因生。
又未生無藏處。
欲生無來處。
正生無住處。
生已無去處。
則法性本無染污也。
但法性中本自具足慈良等一切性德。
即是十戒體性。
謂慈即不殺體性。
良即不盜體性。
清即不淫體性。
直即不兩舌體性。
正即不惡口體性。
實即不妄言。
不绮語體性。
正見即不癡體性。
舍即不貪體性。
喜即不嗔體性也。
制止八倒者。
一切性離。
即無受乃至無集。
能制止凡外四倒。
一道清淨。
即慈良等體性。
能制止二乘四倒。
蓋凡夫及外道。
不論惡戒善戒。
鹹生取著。
無常計常。
苦謂是樂。
無我執我。
不淨計淨。
故成有漏因果。
二乘雖證無漏。
不達性體。
常謂無常。
樂謂是苦。
我謂無我。
淨謂不淨。
故入涅槃時。
戒善随廢。
大乘從性起修。
全修在性。
以性德為所依體。
以無作色為當體。
始從初受。
極至佛身。
不壞不失。
任運止惡行善。
性德即法身。
無作色即報身。
所謂諸佛究竟色也。
于律儀上。
法爾有攝衆生義。
即應化身。
此戒心亦可别對治地住者。
地是所治。
戒是能治也。
(辛)三忍心 若佛子。
忍。
有無相慧體性。
一切空。
空忍。
一切處忍。
名無生行忍。
一切處得。
名如苦忍。
無量行一一名忍。
無受無打無刀杖。
嗔心皆如如。
無一一谛。
一相。
無無相。
有無有相。
非非心相。
緣無緣相。
立住動止。
我人。
縛解。
一切法如。
忍相不可得。
有無相慧體性者。
謂菩薩三忍。
鹹以無相慧為體性也。
下别釋三忍。
即約三苦境明之。
觀一切壞苦。
皆知本空。
故名空忍。
觀一切處行苦。
皆本無生。
名無生行忍。
觀一切處苦苦。
得其實相。
知即法身。
名如苦忍。
若非三忍之力。
一切行門。
皆不成就。
故無量行一一名忍。
此總結上文也。
下重明三忍觀慧。
以谛觀壞苦境界。
内無能受之我。
外無能打之人。
中間無所用之刀杖。
故嗔心皆如彼真如之理而不動搖。
所以名空忍也。
以谛觀行苦境界。
了知無苦集等一一差别之谛。
惟是一真實相。
雖無一一谛。
而并無無相。
雖有一真實相。
而亦無有相。
亦非心與非心之相。
亦無緣與無緣之相。
是名無生行忍也。
以谛觀苦苦境界。
了知若立若住若動若止若我若人若縛若解。
一切法當體皆如。
即一切皆如。
則忍相亦不可得。
是名如苦忍也。
一切法如。
即上文所謂一切處得耳。
此三苦繇于三受。
若别對者。
樂受是壞苦。
苦受是苦苦。
不苦不樂受是行苦。
若通論者。
三受皆壞苦。
必變壞故。
三受皆行苦。
遷流造作性故。
三受皆苦苦。
生死惡法故。
此亦可别對修行住者。
以三忍力。
修無量行也。
(辛)四進心 若佛子。
若四威儀一切時行。
伏空。
假會。
法性。
登無生山。
而見一切有無如有如無。
天地青黃赤白一切入。
乃至三寶智性一切信。
進道空無生無作。
無慧。
起空入世谛。
法亦無二。
相續空心。
通達進分善根。
無相精進。
常時無間。
不拘行坐。
故雲一切時行。
行何等法。
謂常伏習空觀。
假會觀。
法性觀也。
以三觀力。
故能登無生山。
而見一切有無之法。
有亦真如。
無亦真如。
總不背于法性。
故于天地等世間法。
乃至三寶等出世法。
一切信其皆是真如。
即于此世出世法中修習進道。
皆與空無生無作三解脫門相應。
亦并無三脫之慧可得。
乃至起真空觀。
入世谛法。
亦與空法無二。
惟以相續真空觀。
通達進分善根。
是名無相真精進也。
此亦可别對生貴住者。
登無生山。
即是入如來種。
(辛)五定心 若佛子。
寂滅無相。
無相。
無量行。
無量心三昧。
凡夫聖人。
無不入三昧體性相應。
一切以定力故。
我人作者受者一切縛見性。
是障因緣。
散風動心。
不寂而滅。
空空八倒。
無緣假靜慧觀一切假會。
念念寂滅。
一切三界果罪性。
皆由定滅。
而生一切善。
寂滅無相。
标定體也。
無相下。
先明定能生善。
一切下。
次明定能滅罪。
無緣下。
結示觀慧功能。
先明生善者。
言此定雖則無相。
而能具無量行。
所謂四無量心。
三昧。
一切凡夫聖人。
無不入此三昧相應。
以大慈故。
與一切聖樂。
以大悲故。
拔一切凡苦。
以大喜故。
于一切凡聖等生慶悅。
以大舍故。
于一切凡聖等心無二。
又此四無量定。
三乘聖人固所共修。
一切凡夫亦皆曾證。
以劫盡時。
火水風災将起。
一切有情。
法爾成就此定。
乃生四禅處故。
次明滅罪者。
言一切我人等縛著邪見之性。
凡屬障道因緣。
散風動心。
以定力故。
皆不須作意求寂而自永滅。
滅。
故空凡夫四倒。
不寂而滅。
故空二乘四倒也。
次結示功能者。
言用此無緣假靜慧。
觀一切假會之法皆即念念寂滅。
所以三界苦果。
及其罪性。
皆繇定力而滅。
而罪性既滅。
法爾生得慈悲等一切善也。
靜慧即是靜慮。
梵名禅那。
無緣假者。
謂一切假名諸法。
當體全空。
本無可緣。
今達假法性空。
故名無緣假靜慧。
此定心亦可别對方便具足住者。
三昧體性。
凡聖無不相應。
如胎已成。
人相不缺也。
(辛)六慧心 若佛子。
空慧。
非無緣。
知體名心。
分别一切法假名主者。
與道通同。
取果行因。
入聖舍凡。
滅罪起福。
縛解盡。
是體性功用。
一切見常樂我淨煩惱。
慧性不明。
故以慧為首。
修不可說觀慧。
入中道一谛。
其無明障慧。
非相。
非來。
非緣。
非罪。
非八倒。
無生滅。
慧光明焰為照。
樂虛方便。
轉變神通。
以智體性所為慧用故。
空慧者。
标第一義空真慧之體也。
此之妙慧。
非同二乘斷空。
一無所緣而已。
當知即是靈知之體。
亦名真心。
外道迷此真體。
故分别一切法假名主者。
然即此外道惡慧。
亦本與覺道通同。
二乘不了此體。
故但取果行因。
入聖舍凡。
滅罪起福。
一切縛著。
皆悉解盡。
然即此二乘偏慧。
亦是此體性之功用。
但彼外道。
及二乘人。
于一切知見常樂我淨煩惱等法。
慧性不明。
是以或生執著。
或欲舍離耳。
故今以慧為首。
修不可說觀慧。
雙破二執。
雙照二理。
入于中道一谛。
中道既顯。
方知其無明之障慧者。
本非有相。
非有來處。
非有生緣。
非有罪累。
本非八倒。
原無生滅。
是以慧光明焰。
獨為照耀。
而随其意樂。
虛融無礙。
起諸方便。
以種種轉變神通。
化導含識。
此皆以真智體性所為。
而慧即其用故也。
此亦可别對正心住者。
入中道一谛。
則容貌如佛。
樂虛方便。
則心相亦同。
(辛)七願心 若佛子。
願願。
大求。
一切求。
以果行因。
故願心連。
願心連相續百劫。
得佛滅罪。
求求至心。
無生空一。
願觀觀入定照。
無量見縛。
以求心故解脫。
無量妙行。
以求心成菩提。
無量功德。
以求為本。
初發求心。
中間修道。
行滿願故。
佛果便成。
觀一谛中道。
非陰。
非界。
非沒生見見。
非解慧。
是願體性。
一切行本源。
願願者。
随所發願。
數數無盡。
不止一發也。
大求者。
惟為菩提。
不向二乘。
不向三有也。
一切求者。
心無限劑。
不舍一法也。
以果行因故願心連者。
先達心佛衆生。
三無差别之理。
稱果覺之性而行妙因。
故所發大願。
相連不絕。
永無退悔。
至于百劫之久。
猶如舍那本所修行。
則覺道必得究竟。
滅罪必得無遺矣。
人謂願求之心。
屬于散動。
而不知求求至心者。
卻與無生空一。
所謂取舍若極。
與不取舍亦非異轍。
故修此願時。
觀觀皆入正定。
照明佛法也。
次重明得佛滅罪。
謂無量見縛。
皆以求心故得解脫。
無量妙行。
皆以求心乃成菩提。
無量功德。
皆以求心而為其本。
是以初發求心。
中間修道。
以行填願。
但令行滿願故。
佛果便得成也。
若無求心。
如擔麻棄金。
豈脫見縛。
紫光劣願。
豈成無漏。
但念三脫。
豈樂神通耶。
次更明觀觀入定。
謂觀于一谛中道。
非陰。
非界。
非沒見生見之見。
非二乘之解慧。
當知是願即是中道體性。
乃一切行之本源也。
沒生見者。
沒即無見。
生即有見。
此亦可别對不退住者。
願願相連。
故身心日益增長也。
(辛)八護心 若佛子。
護三寶。
護一切行功德。
使外道八倒惡邪見不娆正信。
滅我縛見縛。
無生照達二谛。
觀心現前。
以護根本無相護。
護空無作無相。
以心慧連。
慧連入無生空道。
智道皆明光。
明光護觀入空假分分幻化。
幻化
雙遮雙照。
中道宛然。
(辛)二戒心 本文 若佛子。
戒。
非非戒。
無受者。
十善戒。
無師說法。
欺盜乃至邪見。
無集者。
慈良清直正實正見舍喜等。
是十戒體性。
制止八倒。
一切性離。
一道清淨。
戒之一字。
标無作體。
此無作戒。
永離二邊。
契中道。
非非戒下。
先明離有。
慈良下。
次明離空。
制止下。
結明德用。
非戒者。
外道邪戒。
及凡夫取相持戒。
雖善惡不同。
鹹非入道正門。
故名非戒。
今菩薩戒體。
非同凡外之非戒。
以其了達無受者故也。
此十善戒法。
雖師師相授。
而實無師能說此法。
所謂和尚是戒耶。
阿阇梨是戒耶。
乃至白四羯磨是戒耶。
即所對治欺盜等十惡法。
亦本無集者。
以此惡法。
不自生。
不他生。
不共生。
不無因生。
又未生無藏處。
欲生無來處。
正生無住處。
生已無去處。
則法性本無染污也。
但法性中本自具足慈良等一切性德。
即是十戒體性。
謂慈即不殺體性。
良即不盜體性。
清即不淫體性。
直即不兩舌體性。
正即不惡口體性。
實即不妄言。
不绮語體性。
正見即不癡體性。
舍即不貪體性。
喜即不嗔體性也。
制止八倒者。
一切性離。
即無受乃至無集。
能制止凡外四倒。
一道清淨。
即慈良等體性。
能制止二乘四倒。
蓋凡夫及外道。
不論惡戒善戒。
鹹生取著。
無常計常。
苦謂是樂。
無我執我。
不淨計淨。
故成有漏因果。
二乘雖證無漏。
不達性體。
常謂無常。
樂謂是苦。
我謂無我。
淨謂不淨。
故入涅槃時。
戒善随廢。
大乘從性起修。
全修在性。
以性德為所依體。
以無作色為當體。
始從初受。
極至佛身。
不壞不失。
任運止惡行善。
性德即法身。
無作色即報身。
所謂諸佛究竟色也。
于律儀上。
法爾有攝衆生義。
即應化身。
此戒心亦可别對治地住者。
地是所治。
戒是能治也。
(辛)三忍心 若佛子。
忍。
有無相慧體性。
一切空。
空忍。
一切處忍。
名無生行忍。
一切處得。
名如苦忍。
無量行一一名忍。
無受無打無刀杖。
嗔心皆如如。
無一一谛。
一相。
無無相。
有無有相。
非非心相。
緣無緣相。
立住動止。
我人。
縛解。
一切法如。
忍相不可得。
有無相慧體性者。
謂菩薩三忍。
鹹以無相慧為體性也。
下别釋三忍。
即約三苦境明之。
觀一切壞苦。
皆知本空。
故名空忍。
觀一切處行苦。
皆本無生。
名無生行忍。
觀一切處苦苦。
得其實相。
知即法身。
名如苦忍。
若非三忍之力。
一切行門。
皆不成就。
故無量行一一名忍。
此總結上文也。
下重明三忍觀慧。
以谛觀壞苦境界。
内無能受之我。
外無能打之人。
中間無所用之刀杖。
故嗔心皆如彼真如之理而不動搖。
所以名空忍也。
以谛觀行苦境界。
了知無苦集等一一差别之谛。
惟是一真實相。
雖無一一谛。
而并無無相。
雖有一真實相。
而亦無有相。
亦非心與非心之相。
亦無緣與無緣之相。
是名無生行忍也。
以谛觀苦苦境界。
了知若立若住若動若止若我若人若縛若解。
一切法當體皆如。
即一切皆如。
則忍相亦不可得。
是名如苦忍也。
一切法如。
即上文所謂一切處得耳。
此三苦繇于三受。
若别對者。
樂受是壞苦。
苦受是苦苦。
不苦不樂受是行苦。
若通論者。
三受皆壞苦。
必變壞故。
三受皆行苦。
遷流造作性故。
三受皆苦苦。
生死惡法故。
此亦可别對修行住者。
以三忍力。
修無量行也。
(辛)四進心 若佛子。
若四威儀一切時行。
伏空。
假會。
法性。
登無生山。
而見一切有無如有如無。
天地青黃赤白一切入。
乃至三寶智性一切信。
進道空無生無作。
無慧。
起空入世谛。
法亦無二。
相續空心。
通達進分善根。
無相精進。
常時無間。
不拘行坐。
故雲一切時行。
行何等法。
謂常伏習空觀。
假會觀。
法性觀也。
以三觀力。
故能登無生山。
而見一切有無之法。
有亦真如。
無亦真如。
總不背于法性。
故于天地等世間法。
乃至三寶等出世法。
一切信其皆是真如。
即于此世出世法中修習進道。
皆與空無生無作三解脫門相應。
亦并無三脫之慧可得。
乃至起真空觀。
入世谛法。
亦與空法無二。
惟以相續真空觀。
通達進分善根。
是名無相真精進也。
此亦可别對生貴住者。
登無生山。
即是入如來種。
(辛)五定心 若佛子。
寂滅無相。
無相。
無量行。
無量心三昧。
凡夫聖人。
無不入三昧體性相應。
一切以定力故。
我人作者受者一切縛見性。
是障因緣。
散風動心。
不寂而滅。
空空八倒。
無緣假靜慧觀一切假會。
念念寂滅。
一切三界果罪性。
皆由定滅。
而生一切善。
寂滅無相。
标定體也。
無相下。
先明定能生善。
一切下。
次明定能滅罪。
無緣下。
結示觀慧功能。
先明生善者。
言此定雖則無相。
而能具無量行。
所謂四無量心。
三昧。
一切凡夫聖人。
無不入此三昧相應。
以大慈故。
與一切聖樂。
以大悲故。
拔一切凡苦。
以大喜故。
于一切凡聖等生慶悅。
以大舍故。
于一切凡聖等心無二。
又此四無量定。
三乘聖人固所共修。
一切凡夫亦皆曾證。
以劫盡時。
火水風災将起。
一切有情。
法爾成就此定。
乃生四禅處故。
次明滅罪者。
言一切我人等縛著邪見之性。
凡屬障道因緣。
散風動心。
以定力故。
皆不須作意求寂而自永滅。
滅。
故空凡夫四倒。
不寂而滅。
故空二乘四倒也。
次結示功能者。
言用此無緣假靜慧。
觀一切假會之法皆即念念寂滅。
所以三界苦果。
及其罪性。
皆繇定力而滅。
而罪性既滅。
法爾生得慈悲等一切善也。
靜慧即是靜慮。
梵名禅那。
無緣假者。
謂一切假名諸法。
當體全空。
本無可緣。
今達假法性空。
故名無緣假靜慧。
此定心亦可别對方便具足住者。
三昧體性。
凡聖無不相應。
如胎已成。
人相不缺也。
(辛)六慧心 若佛子。
空慧。
非無緣。
知體名心。
分别一切法假名主者。
與道通同。
取果行因。
入聖舍凡。
滅罪起福。
縛解盡。
是體性功用。
一切見常樂我淨煩惱。
慧性不明。
故以慧為首。
修不可說觀慧。
入中道一谛。
其無明障慧。
非相。
非來。
非緣。
非罪。
非八倒。
無生滅。
慧光明焰為照。
樂虛方便。
轉變神通。
以智體性所為慧用故。
空慧者。
标第一義空真慧之體也。
此之妙慧。
非同二乘斷空。
一無所緣而已。
當知即是靈知之體。
亦名真心。
外道迷此真體。
故分别一切法假名主者。
然即此外道惡慧。
亦本與覺道通同。
二乘不了此體。
故但取果行因。
入聖舍凡。
滅罪起福。
一切縛著。
皆悉解盡。
然即此二乘偏慧。
亦是此體性之功用。
但彼外道。
及二乘人。
于一切知見常樂我淨煩惱等法。
慧性不明。
是以或生執著。
或欲舍離耳。
故今以慧為首。
修不可說觀慧。
雙破二執。
雙照二理。
入于中道一谛。
中道既顯。
方知其無明之障慧者。
本非有相。
非有來處。
非有生緣。
非有罪累。
本非八倒。
原無生滅。
是以慧光明焰。
獨為照耀。
而随其意樂。
虛融無礙。
起諸方便。
以種種轉變神通。
化導含識。
此皆以真智體性所為。
而慧即其用故也。
此亦可别對正心住者。
入中道一谛。
則容貌如佛。
樂虛方便。
則心相亦同。
(辛)七願心 若佛子。
願願。
大求。
一切求。
以果行因。
故願心連。
願心連相續百劫。
得佛滅罪。
求求至心。
無生空一。
願觀觀入定照。
無量見縛。
以求心故解脫。
無量妙行。
以求心成菩提。
無量功德。
以求為本。
初發求心。
中間修道。
行滿願故。
佛果便成。
觀一谛中道。
非陰。
非界。
非沒生見見。
非解慧。
是願體性。
一切行本源。
願願者。
随所發願。
數數無盡。
不止一發也。
大求者。
惟為菩提。
不向二乘。
不向三有也。
一切求者。
心無限劑。
不舍一法也。
以果行因故願心連者。
先達心佛衆生。
三無差别之理。
稱果覺之性而行妙因。
故所發大願。
相連不絕。
永無退悔。
至于百劫之久。
猶如舍那本所修行。
則覺道必得究竟。
滅罪必得無遺矣。
人謂願求之心。
屬于散動。
而不知求求至心者。
卻與無生空一。
所謂取舍若極。
與不取舍亦非異轍。
故修此願時。
觀觀皆入正定。
照明佛法也。
次重明得佛滅罪。
謂無量見縛。
皆以求心故得解脫。
無量妙行。
皆以求心乃成菩提。
無量功德。
皆以求心而為其本。
是以初發求心。
中間修道。
以行填願。
但令行滿願故。
佛果便得成也。
若無求心。
如擔麻棄金。
豈脫見縛。
紫光劣願。
豈成無漏。
但念三脫。
豈樂神通耶。
次更明觀觀入定。
謂觀于一谛中道。
非陰。
非界。
非沒見生見之見。
非二乘之解慧。
當知是願即是中道體性。
乃一切行之本源也。
沒生見者。
沒即無見。
生即有見。
此亦可别對不退住者。
願願相連。
故身心日益增長也。
(辛)八護心 若佛子。
護三寶。
護一切行功德。
使外道八倒惡邪見不娆正信。
滅我縛見縛。
無生照達二谛。
觀心現前。
以護根本無相護。
護空無作無相。
以心慧連。
慧連入無生空道。
智道皆明光。
明光護觀入空假分分幻化。
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