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網合注卷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等同重。
正是回惑之境。
或諸天有他心通。
不受其惑。
亦止結方便罪。
向下品境。
或雲同重。
義疏結輕。
今言下境既有解語受戒之機。
向說亦應犯重。
以鼓惑鬼畜。
尤堪作名利媒故。
或可失戒。
猶許重受。
或可結不失戒重耳。
二衆生想。
亦當疑僻六句。
二重。
二輕。
二無犯。
如前可例。
又聖人。
聖人想。
聖人疑。
為說妄語。
結輕。
聖人。
非聖人想。
為說妄語。
稍重。
非聖人。
非聖想。
非聖疑。
為說妄語。
結重。
非聖人。
聖人想。
為說妄語。
稍輕。
又人。
人想。
人疑。
為說妄語。
結重。
人。
非人想。
稍輕。
非人。
人想。
人疑。
稍重。
非人。
非人想。
更輕。
上文衆生想六句。
約無情為非衆生。
與有情相對。
故有二句無犯。
此指鬼畜為非人相對。
故但論重輕。
無不犯者。
三欺诳心。
謂希圖名利。
非增上慢。
亦非戲笑假說。
正是業主。
此仍分通心。
隔心。
若通欲一切人聞。
随有聞者結重。
若本惟欲此人聞。
此人不聞而彼人聞。
于彼無欺诳心。
總不結罪。
還于此人結方便罪。
若增上慢。
亦犯輕垢。
戒本經雲。
菩薩見味禅以為功德。
是染污犯也。
四說重具。
謂十地辟支等。
雖四禅四空。
凡外亦能修證。
而是世間勝法。
故亦同重。
不淨安般二觀。
乃佛法二甘露門。
今言成就。
即是有證有得。
天龍等來。
正是彰其聖德。
斷結使。
離三塗。
皆屬果證中事。
故皆犯重。
若欲說初果。
誤說二果。
欲說二果。
誤說初果等。
既不遂妄語本懷。
止結方便罪。
若言成就總别相念。
暖頂等法。
幹慧性地。
别十信。
圓五品。
既是凡夫法。
似不結重。
或雖重。
亦不失戒。
若言旋風土鬼。
來至我所。
若言持戒清淨。
善通三藏。
能習禅思等。
虛而不實。
皆犯輕垢。
五前人領解。
或自說。
或教人說。
或作書說。
但令彼人領知信服。
據此時結重。
若對面不解。
且結方便。
後追思前言忽解時。
結重。
若人汝得果得道否。
若點首自肯者。
結重。
默然不言非者。
結輕。
其餘小妄言等。
随一一語。
結一一輕垢。
随多人領解。
結多多輕垢。
若增上煩惱。
數數違犯。
無慚愧心。
失菩薩戒。
失戒後更說。
止得性罪。
若深生慚愧。
永斷相續。
亦許更受。
未必須見相也。
不犯者。
狂。
亂。
病壞心。
後生不自憶。
及戲笑說。
誤說。
獨說。
或向人說十地四果等法。
不言自證。
又绮語亦此戒兼制。
戒本經中。
别有绮語戒雲。
若菩薩。
掉動。
心不樂靜。
高聲嬉戲。
令他喜樂。
是犯染污起。
若忘誤。
犯非染污起。
不犯者。
為斷彼故。
起欲方便。
攝受對治。
性利煩惱更數數起。
又不犯者。
他起慊恨。
欲令止故。
若他愁憂。
欲令息故。
若他性好戲。
為攝彼故。
欲斷彼故。
為将護故。
若他疑菩薩慊恨違背。
和顔戲笑。
現心淨故。
又有世論戒雲。
若菩薩。
以染污心。
論說世事經時者。
是犯染污起。
若忘誤經時。
犯非染污起。
不犯者。
見他聚話。
護彼意故。
須臾暫聽。
若暫答他問未曾聞事。
七衆同犯。
大小乘俱制。
開遮者。
戒本雲。
又如菩薩為多有情解脫命難。
囹圄縛難。
刖手足難。
劓鼻刵耳剜眼等難。
雖諸菩薩為自命難。
亦不妄語。
然為救脫彼有情故。
知而思擇。
故作妄語。
自無染心。
惟為饒益諸有情故。
于菩薩戒無所違犯。
生多功德。
又如菩薩見諸有情。
信樂倡妓吟詠歌諷。
或有信樂王。
賊。
飲食。
淫蕩。
街衢。
無義之論。
菩薩于中。
皆悉善巧。
于彼有情。
起憐愍心。
發生利益安樂意樂。
現前作倡妓吟詠歌諷。
王。
賊。
飲食。
淫。
衢。
等論。
令彼有情。
觀喜引攝。
自在随屬。
方便獎導出不善處。
安立善處。
菩薩如是現行绮語。
無所違犯。
生多功德。
又大般涅槃經雲。
一切衆生。
雖有佛性。
要因持戒然後乃見。
因見佛性。
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若有說言。
佛說一切衆生。
悉有佛性。
煩惱覆故。
不知不見。
是故應當勤修方便。
斷壞煩惱。
作是說者。
當知不犯四重。
若有說言。
我已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
以有佛性故。
有佛性者。
必定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以是因緣。
我今已得成就菩提。
當知是人。
犯波羅夷。
何以故。
雖有佛性。
以未修習諸善方便。
是故未見。
以未見故。
不能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果報者。
二地品雲。
妄語之罪。
亦令衆生堕三惡道。
若生人中。
得二種果報。
一者多被诽謗。
二者為他所诳。
绮語之罪。
亦令衆生堕三惡道。
若生人中。
得二種果報。
一者言無人受。
二者語不明了。
解曰。
大妄語亦分三品。
對父母師僧人天為上品。
對鬼畜等為中品。
對佛菩薩聖人為下品。
以不受惑故也。
又欺诳心強弱分三品。
又悔不悔分三品。
以此牽堕三塗。
小妄語。
及绮語。
則對上境為上品。
罪在欺侮故。
對中境為中品。
對下境為下品。
又亦約心約悔論三品。
牽三塗也。
十善業道經雲。
若離妄語。
即得八種天所贊法。
一口常清淨。
優鉢羅香。
二為諸世間之所信伏。
三發言誠證。
人天敬重。
四常以愛語。
安慰衆生。
五得勝意樂。
三業清淨。
六言無誤失。
心常歡喜。
七發言尊重。
人天奉行。
八智慧殊勝。
無能制伏。
若能回向菩提。
後成佛時。
即得如來真實語。
若離绮語。
即得成就三種決定。
一定為智人所愛。
二定能以智如實答問。
三定于人天威德最勝。
無有虛妄。
若能回向菩提。
後成佛時。
得如來諸所授記皆不唐捐。
淨戒品雲。
離虛诳語。
亦四種報。
一者現行實語。
諸天憐念。
常共守護。
二者既無虛诳。
衆生信受。
若說法時。
人皆谛信。
無勞功力。
乃至斷妄語者。
不複造作惡業。
何以故。
以他問時。
如實答故。
若在閑靜。
不起妄念。
何以故。
若人問我。
汝閑居時。
生妄念否。
若言無者。
是虛诳語。
若言有者。
羞愧他人。
以是因緣。
能令妄心漸漸微薄。
三者所生之處。
口中常出青蓮華香。
蘇曼那香。
一切有情之所愛敬。
不疑他人有虛诳語。
亦令他人信己實語。
能令衆生永斷疑網。
四者所有言辭。
人皆信受。
能令衆生聞法歡喜。
乃至當得無上菩提。
離無義語。
亦四種報。
一者現在世中。
智人贊歎。
心無卒暴。
而得安樂。
二者所出言教。
人皆信受。
粗惡微薄。
三者未來生處。
恒聞種種如意音聲。
四者漸次能得無上菩提。
獲無礙辯。
設彼大千世界。
一切天龍人非人等。
來詣佛所。
同于一時。
各各别問自所疑事。
時佛于一刹那。
以一言音。
悉能酬對。
皆契本心。
斷除疑網。
理解者。
違如實理。
有所言說。
皆名妄語。
凡夫說有。
違于本空。
外道說無。
違于緣起。
二乘說真違俗。
菩薩說俗違中。
别教說中。
雙違二谛。
惟圓人了達法界。
如理而說。
名不妄語。
亦名非無義語。
忏悔者。
大妄語成。
失戒。
須取相忏。
小妄語绮語等。
增上頻犯。
失戒。
應須更受。
餘一切等流。
及方便罪。
随其輕重。
用三種作法除之。
複有法說非法等一切妄語。
或破法輪僧。
或破羯磨僧。
若破法輪事成。
犯逆罪。
不可悔。
惟得用無生忏。
轉重令輕耳。
不成。
犯方便重垢。
須向一切僧悔過。
若破羯磨事成。
據聲聞律。
不犯逆罪。
今觀此經雲。
破羯磨轉法輪僧。
均名七逆。
似非專指破法輪僧。
以大士紹隆義勝。
故破羯磨亦成逆也。
不成。
亦方便重垢。
向一切僧悔過。
若違理妄語。
凡外用真谛無生忏。
二乘用從空出假忏。
菩薩用中道無生忏。
别教用一心無生忏。
又一心無生忏。
除一切事理妄語罪。
無有不盡。
修證者。
藏通初果。
别住圓信。
永斷事妄。
藏通初果。
斷違空違緣起妄。
出假菩薩。
斷違俗妄。
别十回向。
伏違中妄。
登地永斷。
圓五品位。
伏違二谛之妄。
初住永斷。
性惡者。
用事妄。
如開遮所明。
用理妄。
則生生不可說。
作生生說。
生不生不可說。
作生不生說。
不生生不可說。
作不生生說。
不生不生不可說。
作不生不生說。
法非言說。
言說皆妄。
法非默然。
默然亦妄。
以四悉檀因緣。
用妄言說。
及妄默然。
巧誘衆生。
出魔入佛。
名大妄語。
亦最绮語。
(庚)第五酤酒戒 若佛子。
自酤酒。
教人酤酒。
酤酒因。
酤酒緣。
酤酒法。
酤酒業。
一切酒不得酤。
是酒起罪因緣。
而菩薩應生一切衆生明達之慧。
而反更生一切衆生颠倒之心者。
是菩薩波羅夷罪。
酤者。
貨賣求利。
酒者。
飲之醉人。
是無明藥。
自酤者。
身行貨賣。
教人者。
令他為我賣酒。
同重。
若教他自酤。
利不入己。
結輕。
乃此戒兼制。
因者。
求利之心。
緣者。
種種器具。
法者。
斤兩價直。
出納取與等事。
業者。
運手賣酒授與前人。
一切酒者。
西域酒有多種。
或華或果。
皆可造酒
正是回惑之境。
或諸天有他心通。
不受其惑。
亦止結方便罪。
向下品境。
或雲同重。
義疏結輕。
今言下境既有解語受戒之機。
向說亦應犯重。
以鼓惑鬼畜。
尤堪作名利媒故。
或可失戒。
猶許重受。
或可結不失戒重耳。
二衆生想。
亦當疑僻六句。
二重。
二輕。
二無犯。
如前可例。
又聖人。
聖人想。
聖人疑。
為說妄語。
結輕。
聖人。
非聖人想。
為說妄語。
稍重。
非聖人。
非聖想。
非聖疑。
為說妄語。
結重。
非聖人。
聖人想。
為說妄語。
稍輕。
又人。
人想。
人疑。
為說妄語。
結重。
人。
非人想。
稍輕。
非人。
人想。
人疑。
稍重。
非人。
非人想。
更輕。
上文衆生想六句。
約無情為非衆生。
與有情相對。
故有二句無犯。
此指鬼畜為非人相對。
故但論重輕。
無不犯者。
三欺诳心。
謂希圖名利。
非增上慢。
亦非戲笑假說。
正是業主。
此仍分通心。
隔心。
若通欲一切人聞。
随有聞者結重。
若本惟欲此人聞。
此人不聞而彼人聞。
于彼無欺诳心。
總不結罪。
還于此人結方便罪。
若增上慢。
亦犯輕垢。
戒本經雲。
菩薩見味禅以為功德。
是染污犯也。
四說重具。
謂十地辟支等。
雖四禅四空。
凡外亦能修證。
而是世間勝法。
故亦同重。
不淨安般二觀。
乃佛法二甘露門。
今言成就。
即是有證有得。
天龍等來。
正是彰其聖德。
斷結使。
離三塗。
皆屬果證中事。
故皆犯重。
若欲說初果。
誤說二果。
欲說二果。
誤說初果等。
既不遂妄語本懷。
止結方便罪。
若言成就總别相念。
暖頂等法。
幹慧性地。
别十信。
圓五品。
既是凡夫法。
似不結重。
或雖重。
亦不失戒。
若言旋風土鬼。
來至我所。
若言持戒清淨。
善通三藏。
能習禅思等。
虛而不實。
皆犯輕垢。
五前人領解。
或自說。
或教人說。
或作書說。
但令彼人領知信服。
據此時結重。
若對面不解。
且結方便。
後追思前言忽解時。
結重。
若人汝得果得道否。
若點首自肯者。
結重。
默然不言非者。
結輕。
其餘小妄言等。
随一一語。
結一一輕垢。
随多人領解。
結多多輕垢。
若增上煩惱。
數數違犯。
無慚愧心。
失菩薩戒。
失戒後更說。
止得性罪。
若深生慚愧。
永斷相續。
亦許更受。
未必須見相也。
不犯者。
狂。
亂。
病壞心。
後生不自憶。
及戲笑說。
誤說。
獨說。
或向人說十地四果等法。
不言自證。
又绮語亦此戒兼制。
戒本經中。
别有绮語戒雲。
若菩薩。
掉動。
心不樂靜。
高聲嬉戲。
令他喜樂。
是犯染污起。
若忘誤。
犯非染污起。
不犯者。
為斷彼故。
起欲方便。
攝受對治。
性利煩惱更數數起。
又不犯者。
他起慊恨。
欲令止故。
若他愁憂。
欲令息故。
若他性好戲。
為攝彼故。
欲斷彼故。
為将護故。
若他疑菩薩慊恨違背。
和顔戲笑。
現心淨故。
又有世論戒雲。
若菩薩。
以染污心。
論說世事經時者。
是犯染污起。
若忘誤經時。
犯非染污起。
不犯者。
見他聚話。
護彼意故。
須臾暫聽。
若暫答他問未曾聞事。
七衆同犯。
大小乘俱制。
開遮者。
戒本雲。
又如菩薩為多有情解脫命難。
囹圄縛難。
刖手足難。
劓鼻刵耳剜眼等難。
雖諸菩薩為自命難。
亦不妄語。
然為救脫彼有情故。
知而思擇。
故作妄語。
自無染心。
惟為饒益諸有情故。
于菩薩戒無所違犯。
生多功德。
又如菩薩見諸有情。
信樂倡妓吟詠歌諷。
或有信樂王。
賊。
飲食。
淫蕩。
街衢。
無義之論。
菩薩于中。
皆悉善巧。
于彼有情。
起憐愍心。
發生利益安樂意樂。
現前作倡妓吟詠歌諷。
王。
賊。
飲食。
淫。
衢。
等論。
令彼有情。
觀喜引攝。
自在随屬。
方便獎導出不善處。
安立善處。
菩薩如是現行绮語。
無所違犯。
生多功德。
又大般涅槃經雲。
一切衆生。
雖有佛性。
要因持戒然後乃見。
因見佛性。
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若有說言。
佛說一切衆生。
悉有佛性。
煩惱覆故。
不知不見。
是故應當勤修方便。
斷壞煩惱。
作是說者。
當知不犯四重。
若有說言。
我已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
以有佛性故。
有佛性者。
必定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以是因緣。
我今已得成就菩提。
當知是人。
犯波羅夷。
何以故。
雖有佛性。
以未修習諸善方便。
是故未見。
以未見故。
不能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果報者。
二地品雲。
妄語之罪。
亦令衆生堕三惡道。
若生人中。
得二種果報。
一者多被诽謗。
二者為他所诳。
绮語之罪。
亦令衆生堕三惡道。
若生人中。
得二種果報。
一者言無人受。
二者語不明了。
解曰。
大妄語亦分三品。
對父母師僧人天為上品。
對鬼畜等為中品。
對佛菩薩聖人為下品。
以不受惑故也。
又欺诳心強弱分三品。
又悔不悔分三品。
以此牽堕三塗。
小妄語。
及绮語。
則對上境為上品。
罪在欺侮故。
對中境為中品。
對下境為下品。
又亦約心約悔論三品。
牽三塗也。
十善業道經雲。
若離妄語。
即得八種天所贊法。
一口常清淨。
優鉢羅香。
二為諸世間之所信伏。
三發言誠證。
人天敬重。
四常以愛語。
安慰衆生。
五得勝意樂。
三業清淨。
六言無誤失。
心常歡喜。
七發言尊重。
人天奉行。
八智慧殊勝。
無能制伏。
若能回向菩提。
後成佛時。
即得如來真實語。
若離绮語。
即得成就三種決定。
一定為智人所愛。
二定能以智如實答問。
三定于人天威德最勝。
無有虛妄。
若能回向菩提。
後成佛時。
得如來諸所授記皆不唐捐。
淨戒品雲。
離虛诳語。
亦四種報。
一者現行實語。
諸天憐念。
常共守護。
二者既無虛诳。
衆生信受。
若說法時。
人皆谛信。
無勞功力。
乃至斷妄語者。
不複造作惡業。
何以故。
以他問時。
如實答故。
若在閑靜。
不起妄念。
何以故。
若人問我。
汝閑居時。
生妄念否。
若言無者。
是虛诳語。
若言有者。
羞愧他人。
以是因緣。
能令妄心漸漸微薄。
三者所生之處。
口中常出青蓮華香。
蘇曼那香。
一切有情之所愛敬。
不疑他人有虛诳語。
亦令他人信己實語。
能令衆生永斷疑網。
四者所有言辭。
人皆信受。
能令衆生聞法歡喜。
乃至當得無上菩提。
離無義語。
亦四種報。
一者現在世中。
智人贊歎。
心無卒暴。
而得安樂。
二者所出言教。
人皆信受。
粗惡微薄。
三者未來生處。
恒聞種種如意音聲。
四者漸次能得無上菩提。
獲無礙辯。
設彼大千世界。
一切天龍人非人等。
來詣佛所。
同于一時。
各各别問自所疑事。
時佛于一刹那。
以一言音。
悉能酬對。
皆契本心。
斷除疑網。
理解者。
違如實理。
有所言說。
皆名妄語。
凡夫說有。
違于本空。
外道說無。
違于緣起。
二乘說真違俗。
菩薩說俗違中。
别教說中。
雙違二谛。
惟圓人了達法界。
如理而說。
名不妄語。
亦名非無義語。
忏悔者。
大妄語成。
失戒。
須取相忏。
小妄語绮語等。
增上頻犯。
失戒。
應須更受。
餘一切等流。
及方便罪。
随其輕重。
用三種作法除之。
複有法說非法等一切妄語。
或破法輪僧。
或破羯磨僧。
若破法輪事成。
犯逆罪。
不可悔。
惟得用無生忏。
轉重令輕耳。
不成。
犯方便重垢。
須向一切僧悔過。
若破羯磨事成。
據聲聞律。
不犯逆罪。
今觀此經雲。
破羯磨轉法輪僧。
均名七逆。
似非專指破法輪僧。
以大士紹隆義勝。
故破羯磨亦成逆也。
不成。
亦方便重垢。
向一切僧悔過。
若違理妄語。
凡外用真谛無生忏。
二乘用從空出假忏。
菩薩用中道無生忏。
别教用一心無生忏。
又一心無生忏。
除一切事理妄語罪。
無有不盡。
修證者。
藏通初果。
别住圓信。
永斷事妄。
藏通初果。
斷違空違緣起妄。
出假菩薩。
斷違俗妄。
别十回向。
伏違中妄。
登地永斷。
圓五品位。
伏違二谛之妄。
初住永斷。
性惡者。
用事妄。
如開遮所明。
用理妄。
則生生不可說。
作生生說。
生不生不可說。
作生不生說。
不生生不可說。
作不生生說。
不生不生不可說。
作不生不生說。
法非言說。
言說皆妄。
法非默然。
默然亦妄。
以四悉檀因緣。
用妄言說。
及妄默然。
巧誘衆生。
出魔入佛。
名大妄語。
亦最绮語。
(庚)第五酤酒戒 若佛子。
自酤酒。
教人酤酒。
酤酒因。
酤酒緣。
酤酒法。
酤酒業。
一切酒不得酤。
是酒起罪因緣。
而菩薩應生一切衆生明達之慧。
而反更生一切衆生颠倒之心者。
是菩薩波羅夷罪。
酤者。
貨賣求利。
酒者。
飲之醉人。
是無明藥。
自酤者。
身行貨賣。
教人者。
令他為我賣酒。
同重。
若教他自酤。
利不入己。
結輕。
乃此戒兼制。
因者。
求利之心。
緣者。
種種器具。
法者。
斤兩價直。
出納取與等事。
業者。
運手賣酒授與前人。
一切酒者。
西域酒有多種。
或華或果。
皆可造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