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網合注卷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庚)第五不教悔罪戒
若佛子。
見一切衆生犯八戒。
五戒。
十戒。
毀禁。
七逆。
八難。
一切犯戒罪。
應教忏悔。
而菩薩不教忏悔。
同住。
同僧利養。
而共布薩。
一衆說戒。
而不舉其罪。
不教悔過者。
犯輕垢罪。
八戒者。
八關齋法。
又地持八重。
五戒者。
清信士女所受。
十戒者。
十善戒。
沙彌十戒。
又此經十重。
毀禁者。
總明犯一切戒。
即毀三世諸佛明禁。
七逆。
現在下文。
八難。
乃犯戒果報。
一地獄。
二畜生。
三餓鬼。
四盲聾喑啞。
諸根不具。
五生邪見家。
世智辯聰。
六佛前佛後。
七北洲。
八無想天。
一切犯戒罪者。
若大若小。
若重若輕。
若因若果。
皆教忏悔。
教忏悔者。
以見聞疑三根舉事。
令改往修來。
舍過遷善也。
梵語忏摩。
是此方請忍請恕之意。
即表除于往愆。
悔乃此方之語。
義稱惡作。
謂追責前來所作是惡。
決志改途易轍。
即表修于來善。
同住同利。
是共食味。
布薩說戒。
是共法味。
理應如法舉罪。
故不舉不教者犯也。
此是遮業。
四緣成罪。
一有罪。
二有罪想。
若實謂無罪者非犯。
三不教心。
戒本經雲。
嗔心不舉。
是染污犯。
懶惰懈怠。
非染污犯。
四默然同住。
不教悔是一罪。
同食味複一罪。
同法味又一罪。
随事各結。
不犯者。
戒本經雲。
若狂。
若知不說令彼調伏。
若護他心。
若護僧制。
又雲。
見衆生造今世後世惡業。
以慊恨心不為正說。
是染污犯。
不犯者。
若自無智。
若無力。
若使有力者說。
若彼自有力。
若彼自有善知識。
若以方便令彼調伏。
若為正說。
于我憎恨。
若出惡言。
若颠倒為。
若無愛敬。
若複彼人性弊(忄+龍)戾。
又自不悔過。
亦應此戒兼制。
戒本經雲。
若菩薩不護不信之言。
不護譏毀。
亦不除滅。
若實有過惡不除滅者。
是染污犯。
實無過惡而不除滅。
非染污犯。
不犯者。
若外道诽謗。
及餘惡人。
若出家乞食。
修善因緣。
生他譏毀。
若前人嗔狂而生譏毀。
解曰。
不教人悔。
惟是遮業。
自過不悔。
兼得性業也。
又善生經雲。
若優婆塞見他四衆毀所受戒。
心生憍慢。
言我勝彼。
彼不如我。
得失意罪。
解曰。
斯亦此戒兼攝。
亦具性遮二業。
亦通七衆同犯也。
七衆不全同。
比丘應舉七衆罪。
比丘尼得舉六衆罪。
不得舉比丘罪。
若與比丘親裡知識。
私相勸谏。
無罪。
式叉摩那得舉五衆罪。
不得舉比丘比丘尼罪。
沙彌得舉四衆罪。
不得舉上三衆罪。
沙彌尼得舉三衆罪。
不得舉上四衆罪。
在家二衆得舉自類罪。
不得舉出家五衆罪。
若親厚知識。
私相勸谏。
皆悉無罪。
又在家二衆。
無同利養事。
惟有不舉。
及同布薩二過。
大小乘俱制。
開遮者。
僧祇律雲。
若彼人兇暴。
若依王力。
大臣力。
兇惡人力。
或起奪命因緣。
傷梵行者。
應作是念。
彼罪行業。
必自有報。
彼自應知。
爾時但護根相應。
無罪。
又四分律雲。
内有五法應舉他。
以時。
不以非時。
真實。
不以不實。
有益。
不以減損。
柔軟。
不以粗犷。
慈心。
不以嗔恚。
果報者。
大涅槃雲。
若善比丘。
見壞法者。
置不诃責。
驅遣舉處。
是人佛法中怨。
若能責遣。
當知得福無量。
不可稱計。
菩薩善戒經雲。
旃陀羅等。
及以屠兒。
雖行惡業。
不能破壞如來正法。
不必定堕三惡道中。
為師不能教诃弟子。
則破佛法。
必堕地獄。
優婆塞戒經雲。
甯受惡戒。
一日中斷無量命根。
終不養畜弊惡弟子。
不能調伏。
何以故。
是惡律儀。
殃齊自身。
畜惡弟子不能教誨。
乃令無量衆生作惡。
能謗無量善妙之法。
壞和合僧。
令多衆生。
作五無間。
是故劇于惡律儀罪。
理解者。
前人破于理戒。
應教理忏。
又觀心釋者。
前念起惡為罪。
後念覺意觀察。
名為教悔。
忏悔者。
事不教。
用作法。
理不教。
用無生。
修證者。
他人犯戒。
于四诤中即是犯诤。
若舉過不服。
即是覓诤。
若複有人不知戒相。
不決重輕。
即是言诤。
若于三诤事發。
又即事诤。
此之四诤。
具十法者乃能滅之。
一持戒。
二多聞。
三誦毗尼極利。
四廣解其義。
五言辭了了。
堪任問答。
六诤起能滅。
七不愛。
八不恚。
九不怖。
十不癡。
又僧祇明成就十四法。
名為第五持律。
所謂善能滅诤。
大約是無疑解脫阿羅漢也。
教悔理罪。
位在圓住。
通教見地。
亦滅界内理诤。
性惡者。
維摩經雲。
外道六師。
是汝之師。
汝師所堕。
汝亦随堕。
則非惟不教令悔。
又從而和之矣。
此亦具有事理二堕也。
(庚)第六不供給請法戒 若佛子。
見大乘法師。
大乘同學同見同行。
來入僧坊舍宅城邑。
若百裡千裡來者。
即起迎來送去。
禮拜供養。
日日三時供養。
日食三兩金。
百味飲食。
床座醫藥。
供事法師。
一切所須。
盡給與之。
常請法師三時說法。
日日三時禮拜。
不生嗔心患惱之心。
為法滅身。
請法不懈。
若不爾者。
犯輕垢罪。
日食三兩金者。
極勢之語。
三時者。
中前。
中後。
初夜。
嗔心者。
恚彼法師。
患惱者。
恐己侈費。
為法滅身者。
舉重況輕。
此是遮業。
喪資神之益。
故制也。
四緣成罪。
一是法師。
二法師想。
若不知者非犯。
三不請心。
若嗔。
若惱。
是染污犯。
懈怠。
忘誤。
非染污犯。
四漠然空過。
随事結罪。
又不受師教。
亦應此戒兼制。
戒本經雲。
欲求定心。
慊恨憍慢。
不受師教。
是染污犯。
若懶惰懈怠。
非染污犯。
不犯者。
若病。
若無力。
若知彼人作颠倒說。
若自多聞有力。
若先已受法。
七衆同。
大小不全共。
小乘未滿五夏。
未谙律藏。
見有持律人來。
應請。
餘非所制。
大乘求法無厭。
一切應請。
開遮者。
若知不請令彼調伏。
果報者。
不請則失聞熏益。
障智慧種。
請則常能不離正法。
理解者。
觀慧不現前。
名不供給請法。
忏悔者。
事不請。
作法。
理不請。
無生。
修證者。
入淨心地菩薩。
常法供養一切三寶。
事請理請俱無犯。
性惡者。
事惡。
則如阇王之女。
見大聲聞而不起迎禮敬。
理惡。
則觀于絕待法性。
不得能供所供。
能請所請。
(庚)第七不往聽法戒 若佛子。
一切處有講法毗尼經律。
大宅舍中有講法處。
是新學菩薩。
應持經律卷。
至法師所。
聽受咨問。
若山林樹下。
僧地房中。
一切說法處。
悉至聽受。
若不至彼聽受咨問者。
犯輕垢罪。
一切處者。
通指僧坊俗地。
大宅舍。
别指俗地。
山林等。
别指僧地也。
法毗尼經律者。
法名軌持。
毗尼名滅。
意指所诠。
經律二字。
意指能诠。
謂經诠法。
律诠毗尼。
然毗尼正翻為律。
經亦訓法訓常。
文言似複。
義理須明。
謂經律二種。
世間共有。
而世間之經。
未必诠于正法。
世間之律。
未必诠于毗尼。
惟佛經佛律中。
明五種遠離行相應。
名之為法。
亦名毗尼。
亦名佛所教誡。
所謂是出離。
非世法。
是越度。
非有愛。
是無欲。
非有欲。
是無結。
非有結。
是不親近生死。
非親近。
又五種出要行相應。
名之為律。
亦名為法。
亦名佛所教誡。
所謂令少欲。
不多欲。
令知足。
不無厭。
令易護。
不難護。
令易養。
不難養。
令智慧。
不愚癡。
是故名為法毗尼經律。
此法毗尼。
大小齊奉。
七衆同修。
非局在聲聞也。
此是遮業。
四緣成罪。
一是講法律。
二講法律想。
三不往心。
若嗔慢。
是染污犯。
若懈怠。
非染污犯。
四不往聽。
日日結罪。
善生經中制四十裡内須往。
此亦應爾。
不犯者。
若不解。
若病。
若無力。
若彼颠倒說。
若護說者心。
若數數聞。
見一切衆生犯八戒。
五戒。
十戒。
毀禁。
七逆。
八難。
一切犯戒罪。
應教忏悔。
而菩薩不教忏悔。
同住。
同僧利養。
而共布薩。
一衆說戒。
而不舉其罪。
不教悔過者。
犯輕垢罪。
八戒者。
八關齋法。
又地持八重。
五戒者。
清信士女所受。
十戒者。
十善戒。
沙彌十戒。
又此經十重。
毀禁者。
總明犯一切戒。
即毀三世諸佛明禁。
七逆。
現在下文。
八難。
乃犯戒果報。
一地獄。
二畜生。
三餓鬼。
四盲聾喑啞。
諸根不具。
五生邪見家。
世智辯聰。
六佛前佛後。
七北洲。
八無想天。
一切犯戒罪者。
若大若小。
若重若輕。
若因若果。
皆教忏悔。
教忏悔者。
以見聞疑三根舉事。
令改往修來。
舍過遷善也。
梵語忏摩。
是此方請忍請恕之意。
即表除于往愆。
悔乃此方之語。
義稱惡作。
謂追責前來所作是惡。
決志改途易轍。
即表修于來善。
同住同利。
是共食味。
布薩說戒。
是共法味。
理應如法舉罪。
故不舉不教者犯也。
此是遮業。
四緣成罪。
一有罪。
二有罪想。
若實謂無罪者非犯。
三不教心。
戒本經雲。
嗔心不舉。
是染污犯。
懶惰懈怠。
非染污犯。
四默然同住。
不教悔是一罪。
同食味複一罪。
同法味又一罪。
随事各結。
不犯者。
戒本經雲。
若狂。
若知不說令彼調伏。
若護他心。
若護僧制。
又雲。
見衆生造今世後世惡業。
以慊恨心不為正說。
是染污犯。
不犯者。
若自無智。
若無力。
若使有力者說。
若彼自有力。
若彼自有善知識。
若以方便令彼調伏。
若為正說。
于我憎恨。
若出惡言。
若颠倒為。
若無愛敬。
若複彼人性弊(忄+龍)戾。
又自不悔過。
亦應此戒兼制。
戒本經雲。
若菩薩不護不信之言。
不護譏毀。
亦不除滅。
若實有過惡不除滅者。
是染污犯。
實無過惡而不除滅。
非染污犯。
不犯者。
若外道诽謗。
及餘惡人。
若出家乞食。
修善因緣。
生他譏毀。
若前人嗔狂而生譏毀。
解曰。
不教人悔。
惟是遮業。
自過不悔。
兼得性業也。
又善生經雲。
若優婆塞見他四衆毀所受戒。
心生憍慢。
言我勝彼。
彼不如我。
得失意罪。
解曰。
斯亦此戒兼攝。
亦具性遮二業。
亦通七衆同犯也。
七衆不全同。
比丘應舉七衆罪。
比丘尼得舉六衆罪。
不得舉比丘罪。
若與比丘親裡知識。
私相勸谏。
無罪。
式叉摩那得舉五衆罪。
不得舉比丘比丘尼罪。
沙彌得舉四衆罪。
不得舉上三衆罪。
沙彌尼得舉三衆罪。
不得舉上四衆罪。
在家二衆得舉自類罪。
不得舉出家五衆罪。
若親厚知識。
私相勸谏。
皆悉無罪。
又在家二衆。
無同利養事。
惟有不舉。
及同布薩二過。
大小乘俱制。
開遮者。
僧祇律雲。
若彼人兇暴。
若依王力。
大臣力。
兇惡人力。
或起奪命因緣。
傷梵行者。
應作是念。
彼罪行業。
必自有報。
彼自應知。
爾時但護根相應。
無罪。
又四分律雲。
内有五法應舉他。
以時。
不以非時。
真實。
不以不實。
有益。
不以減損。
柔軟。
不以粗犷。
慈心。
不以嗔恚。
果報者。
大涅槃雲。
若善比丘。
見壞法者。
置不诃責。
驅遣舉處。
是人佛法中怨。
若能責遣。
當知得福無量。
不可稱計。
菩薩善戒經雲。
旃陀羅等。
及以屠兒。
雖行惡業。
不能破壞如來正法。
不必定堕三惡道中。
為師不能教诃弟子。
則破佛法。
必堕地獄。
優婆塞戒經雲。
甯受惡戒。
一日中斷無量命根。
終不養畜弊惡弟子。
不能調伏。
何以故。
是惡律儀。
殃齊自身。
畜惡弟子不能教誨。
乃令無量衆生作惡。
能謗無量善妙之法。
壞和合僧。
令多衆生。
作五無間。
是故劇于惡律儀罪。
理解者。
前人破于理戒。
應教理忏。
又觀心釋者。
前念起惡為罪。
後念覺意觀察。
名為教悔。
忏悔者。
事不教。
用作法。
理不教。
用無生。
修證者。
他人犯戒。
于四诤中即是犯诤。
若舉過不服。
即是覓诤。
若複有人不知戒相。
不決重輕。
即是言诤。
若于三诤事發。
又即事诤。
此之四诤。
具十法者乃能滅之。
一持戒。
二多聞。
三誦毗尼極利。
四廣解其義。
五言辭了了。
堪任問答。
六诤起能滅。
七不愛。
八不恚。
九不怖。
十不癡。
又僧祇明成就十四法。
名為第五持律。
所謂善能滅诤。
大約是無疑解脫阿羅漢也。
教悔理罪。
位在圓住。
通教見地。
亦滅界内理诤。
性惡者。
維摩經雲。
外道六師。
是汝之師。
汝師所堕。
汝亦随堕。
則非惟不教令悔。
又從而和之矣。
此亦具有事理二堕也。
(庚)第六不供給請法戒 若佛子。
見大乘法師。
大乘同學同見同行。
來入僧坊舍宅城邑。
若百裡千裡來者。
即起迎來送去。
禮拜供養。
日日三時供養。
日食三兩金。
百味飲食。
床座醫藥。
供事法師。
一切所須。
盡給與之。
常請法師三時說法。
日日三時禮拜。
不生嗔心患惱之心。
為法滅身。
請法不懈。
若不爾者。
犯輕垢罪。
日食三兩金者。
極勢之語。
三時者。
中前。
中後。
初夜。
嗔心者。
恚彼法師。
患惱者。
恐己侈費。
為法滅身者。
舉重況輕。
此是遮業。
喪資神之益。
故制也。
四緣成罪。
一是法師。
二法師想。
若不知者非犯。
三不請心。
若嗔。
若惱。
是染污犯。
懈怠。
忘誤。
非染污犯。
四漠然空過。
随事結罪。
又不受師教。
亦應此戒兼制。
戒本經雲。
欲求定心。
慊恨憍慢。
不受師教。
是染污犯。
若懶惰懈怠。
非染污犯。
不犯者。
若病。
若無力。
若知彼人作颠倒說。
若自多聞有力。
若先已受法。
七衆同。
大小不全共。
小乘未滿五夏。
未谙律藏。
見有持律人來。
應請。
餘非所制。
大乘求法無厭。
一切應請。
開遮者。
若知不請令彼調伏。
果報者。
不請則失聞熏益。
障智慧種。
請則常能不離正法。
理解者。
觀慧不現前。
名不供給請法。
忏悔者。
事不請。
作法。
理不請。
無生。
修證者。
入淨心地菩薩。
常法供養一切三寶。
事請理請俱無犯。
性惡者。
事惡。
則如阇王之女。
見大聲聞而不起迎禮敬。
理惡。
則觀于絕待法性。
不得能供所供。
能請所請。
(庚)第七不往聽法戒 若佛子。
一切處有講法毗尼經律。
大宅舍中有講法處。
是新學菩薩。
應持經律卷。
至法師所。
聽受咨問。
若山林樹下。
僧地房中。
一切說法處。
悉至聽受。
若不至彼聽受咨問者。
犯輕垢罪。
一切處者。
通指僧坊俗地。
大宅舍。
别指俗地。
山林等。
别指僧地也。
法毗尼經律者。
法名軌持。
毗尼名滅。
意指所诠。
經律二字。
意指能诠。
謂經诠法。
律诠毗尼。
然毗尼正翻為律。
經亦訓法訓常。
文言似複。
義理須明。
謂經律二種。
世間共有。
而世間之經。
未必诠于正法。
世間之律。
未必诠于毗尼。
惟佛經佛律中。
明五種遠離行相應。
名之為法。
亦名毗尼。
亦名佛所教誡。
所謂是出離。
非世法。
是越度。
非有愛。
是無欲。
非有欲。
是無結。
非有結。
是不親近生死。
非親近。
又五種出要行相應。
名之為律。
亦名為法。
亦名佛所教誡。
所謂令少欲。
不多欲。
令知足。
不無厭。
令易護。
不難護。
令易養。
不難養。
令智慧。
不愚癡。
是故名為法毗尼經律。
此法毗尼。
大小齊奉。
七衆同修。
非局在聲聞也。
此是遮業。
四緣成罪。
一是講法律。
二講法律想。
三不往心。
若嗔慢。
是染污犯。
若懈怠。
非染污犯。
四不往聽。
日日結罪。
善生經中制四十裡内須往。
此亦應爾。
不犯者。
若不解。
若病。
若無力。
若彼颠倒說。
若護說者心。
若數數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