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網合注卷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
不謝無罪。
若知彼人性好鬥訟。
若悔謝者。
增其嗔怒。
若知彼和忍。
無慊恨心。
恐彼慚恥。
不謝無罪。
解曰。
此輕垢罪。
亦應此戒兼制也。
七衆同。
大士接取衆生為務。
以乖化他之道。
故重。
小乘自利。
嗔他犯第七聚。
開遮者。
戒本經雲。
見有衆生應诃責者。
應折伏者。
應罰黜者。
以染污心不诃責。
若诃責不折伏。
若折伏不罰黜。
是犯染污起。
若懶惰懈怠。
犯非染污起。
不犯者。
彼不可治。
不可與語難可教誨。
多起慊恨。
若觀時。
若恐因彼起鬥诤相違。
若相言訟。
若僧诤。
若壞僧。
若彼不谄曲。
有慚愧心。
漸自改悔。
又雲。
若菩薩成就種種神力。
應恐怖者而恐怖之。
應引接者而引接之。
欲令衆生消信施故。
不以神力恐怖引接者。
是犯非染污起。
不犯者。
若彼衆生。
更起染著。
外道謗聖。
成就邪見。
若彼發狂。
若增苦受。
一切不犯。
又唐譯戒本雲。
又如菩薩見諸有情。
為行越路。
非理而行。
出粗惡語。
猛利诃擯。
方便令其出不善處。
安立善處。
菩薩如是以饒益心。
于諸有情。
出粗惡語。
無所違犯。
生多功德。
解曰。
以饒益心。
則非嗔隔心明矣。
果報者。
二地品雲。
嗔恚之罪。
亦令衆生堕三惡道。
若生人中。
得二種果報。
一者常被他人求其長短。
二者恒被于他之所惱害。
十善業道經雲。
若離嗔恚。
即得八種喜悅心法。
一無損惱心。
二無嗔恚心。
三無诤訟心。
四柔和質直心。
五得聖者慈心。
六常作利益安衆生心。
七身相莊嚴。
衆共尊敬。
八以和忍故。
速生梵世。
若能回向菩提。
後成佛時。
得佛無礙心觀者無厭。
淨戒品雲。
離嗔恚者。
亦四種報。
一者現世六根聰利。
儀容可觀。
人所親附。
二者心無嗔恚。
一切惱害打罵诃責。
盡皆不起。
譬如有人持迦噜羅咒。
一切諸毒。
無能害之。
以無恚怒增長慈心。
以慈真言。
令三十六俱胝天魔鬼神。
悉皆摧伏。
奉慈真言。
無所損害。
三者于未來世。
以慈心梯。
上生梵世。
一劫安樂。
令諸衆生。
斷惡修善。
四者漸次能得無上菩提。
具足莊嚴三十二相。
八十種好。
熾然炳著。
無量功德。
蘊集其身。
理解者。
凡外隔真。
二乘隔俗。
出假隔中。
但中隔于二谛。
忏悔者。
事嗔作法。
例前可知。
隔真用析體等四種無生。
随一皆得。
隔俗。
于體觀等三。
随用其一。
隔中。
于第一心二忏。
亦随用一。
隔二谛者。
惟用一心無生。
修證者。
三果斷事嗔盡。
初果不隔真。
出假不隔俗。
别向不隔中。
别地圓住不隔二谛。
又圓信圓觀。
皆伏一切理嗔。
性惡者。
現忿怒大明王相。
是用事嗔。
一法不取。
名為理嗔。
(庚)第十謗三寶戒 若佛子。
自謗三寶。
教人謗三寶。
謗因。
謗緣。
謗法。
謗業。
而菩薩見外道及以惡人。
一言謗佛音聲。
如三百矛刺心。
況口自謗。
不生信心孝順心。
而反更助惡人邪見人謗者。
是菩薩波羅夷罪。
此戒亦名謗菩薩藏。
說相似法。
或雲邪見邪說戒。
謗者。
乖背之稱。
凡解不稱理。
言不審實。
異解異說。
皆名為謗。
因者。
邪見之心。
緣者。
邪說方便。
法者。
言說著述等事。
業者。
前人領解。
此亦性遮二業。
邪見為本。
複加口過也。
五緣成重。
一衆生。
二衆生想。
三欲說心。
四正吐說。
五前人領解。
衆生者。
向上中二境謗則重。
向下境輕。
衆生想六句。
如前可知。
欲說心者。
謂邪見推畫。
惟此是實。
餘皆虛妄。
既心存謬解。
喜向人說也。
邪見雖多。
大端有四。
一上邪見。
二中。
三下。
四雜。
上者。
撥無因果。
如闡提等。
中者。
謂三寶不及外道。
若心中計成。
失戒。
若心知三寶勝。
口說不如。
既未翻歸。
不失戒體。
語語結重。
下者。
棄大取小。
計成。
失菩薩戒。
計若未成。
犯輕。
屬下文心背大乘戒攝。
雜者。
或偏執。
或雜信。
或系念小乘。
或思義僻謬。
偏執又二。
一執大謗小。
如戒本經雲。
若菩薩如是見。
如是說言。
菩薩不應聽聲聞經法。
不應受。
不應學。
菩薩何用聲聞法為。
是犯染污起也。
二偏謗一部。
于方等中。
偏言某部非佛說。
亦犯輕垢。
如戒本經雲。
若菩薩聞菩薩法藏甚深義。
真實義。
諸佛菩薩無量神力。
诽謗不受。
言非利益。
非如來說。
是亦不能安樂衆生。
是犯染污起也。
雜信者。
不背因果。
及三寶大乘。
但言外道鬼神。
亦有威力。
奏章解神。
或複勸他。
悉犯輕垢。
系念小乘者。
知大乘高勝。
且欲先取小果。
後更修大。
此名念退。
犯輕垢。
亦下文暫違菩提心戒攝。
思義僻謬者。
如今人義淺。
三五家釋。
是智力不及。
此應非罪。
若輕辄去取。
複有知他為是。
強欲立異。
皆犯輕垢。
又有說相似法。
如戒本經雲。
若菩薩如是見。
如是說言。
菩薩不應樂涅槃。
應背涅槃。
不應怖畏煩惱。
不應一向厭離。
何以故。
菩薩應于三阿僧祗劫久受生死。
求大菩提。
作是說者。
是犯染污起。
何以故。
聲聞深樂涅槃。
畏厭煩惱。
百千萬倍不及菩薩。
彼習不染污心。
勝阿羅漢也。
正吐說者。
若自說。
若令人傳說。
若作書著述等。
前人領解者。
納受邪言。
随語語結罪。
披書發解。
亦語語結罪。
七衆同。
大小異。
大士化人為任。
故重。
小乘說殺無果報。
淫不障道。
世界有邊無邊等。
均名惡見。
語語犯第七聚。
三谏不舍。
結第三篇。
更或不舍。
作惡見不舍舉羯磨。
雖非滅擯。
而治法最嚴。
冀令永舍惡見故。
然終不結重也。
惟遮不開。
果報者。
二地品雲。
邪見之罪。
亦令衆生堕三惡道。
若生人中。
得二種果報。
一者生邪見家。
二者其心谄曲。
十善業道經雲。
若離邪見。
即得成就十功德法。
一得真善意樂。
真善等侶。
二深信因果。
甯殒身命。
終不作惡。
三惟歸依佛。
非餘天等。
四直心正見。
永離一切吉兇疑網。
五常生人天。
不更惡道。
六無量福慧。
轉轉增勝。
七永離邪道。
行于聖道。
八不起身見。
舍諸惡業。
九住無礙見。
十不堕諸難。
若能回向菩提。
後成佛時。
速證一切佛法。
成就自在神通。
淨戒品雲。
離邪見者。
亦四種報。
一者于現世中。
離惡知識。
親近善友。
聞法信受。
未生不善。
令永不生。
已生不善。
令盡除斷。
未生善法。
修習令生。
已生善法。
修令增長。
此正見者。
一切善法之根本也。
二者能閉不善行門。
于大衆中。
名稱普聞。
心無疑悔。
三者未來生處。
遇善知識。
得善伴侶。
順于正見。
歸佛法僧。
更無異向。
于菩薩行。
無退轉心。
除滅罪愆。
增長福聚。
有漏無漏。
生死涅槃。
過患利益。
能善分别。
了達諸法無我我所。
無有執著。
正見力能究竟清淨。
四者所有三乘勝妙功德。
人不能測。
正見之力。
皆悉圓滿。
能為衆生作歸依處。
度脫有情出生死苦。
悉皆安置無上大乘。
乃至處于法王之位。
理解者。
凡外謗真。
二乘謗俗。
出假謗中。
但中謗于二谛。
忏悔者。
事謗作法。
例前可知。
謗真。
于四無生。
随用一忏。
謗俗。
于體觀等三。
亦随用一。
謗中。
于次第一心。
亦随用一。
謗二谛者。
惟用一心無生。
修證者。
藏不謗真。
通不謗俗。
别不謗中。
圓不謗二。
各于外内二凡永伏。
分證永斷。
性惡者。
用事謗。
如婆薮仙人。
用理謗。
四句即為四門。
門門皆入道。
(己)三總結 善學諸仁者。
是菩薩十波羅提木叉。
應當學。
于中不應一一犯如微塵許。
何況具足犯十戒。
若有犯者。
不得現身發菩提心。
亦失國王位。
轉輪王位。
亦失比丘比丘尼位。
亦失十發趣。
十長養。
十金剛。
十地。
佛性常住妙果。
一切皆失。
堕三惡道中。
二劫三劫。
不聞父母三寶名字。
以是不應一一犯。
汝等一切菩薩。
今學。
當學。
已學。
如是十戒。
應當學。
敬心奉持。
八萬威儀品當廣明。
此十重戒。
與璎珞經同。
若善生經。
單明在家六重。
則無後四。
若地持經。
單明出家八重。
則無酤酒說過二戒。
又地持羯磨文中明受戒法。
亦通在家。
今此經及璎珞。
去複存單。
合成十重。
然善生經意被界内。
不制後四。
猶之可也。
地持被界外機。
胡不制酤說二戒耶。
若謂出家不妨酤酒說過。
此決不然。
若謂在家不妨贊毀乃至邪說。
此尤不可。
蓋或各就僧俗易起過邊制之。
實則十戒皆通僧俗也。
不得現身發菩提心者。
直指此生為語。
亦失國王位等者。
現在既失其義。
未來必并失其名也。
問。
犯前四戒。
則一切戒體俱失。
犯後六戒。
止是失菩薩法。
何雲亦失比丘比丘尼位。
答。
此是一往乘勢之語。
又或如從高處墜。
法爾至底。
理無中止。
所以身子六心中退。
仍向五道輪回。
亦其驗也。
佛說梵網經菩薩心地品合注卷四
不謝無罪。
若知彼人性好鬥訟。
若悔謝者。
增其嗔怒。
若知彼和忍。
無慊恨心。
恐彼慚恥。
不謝無罪。
解曰。
此輕垢罪。
亦應此戒兼制也。
七衆同。
大士接取衆生為務。
以乖化他之道。
故重。
小乘自利。
嗔他犯第七聚。
開遮者。
戒本經雲。
見有衆生應诃責者。
應折伏者。
應罰黜者。
以染污心不诃責。
若诃責不折伏。
若折伏不罰黜。
是犯染污起。
若懶惰懈怠。
犯非染污起。
不犯者。
彼不可治。
不可與語難可教誨。
多起慊恨。
若觀時。
若恐因彼起鬥诤相違。
若相言訟。
若僧诤。
若壞僧。
若彼不谄曲。
有慚愧心。
漸自改悔。
又雲。
若菩薩成就種種神力。
應恐怖者而恐怖之。
應引接者而引接之。
欲令衆生消信施故。
不以神力恐怖引接者。
是犯非染污起。
不犯者。
若彼衆生。
更起染著。
外道謗聖。
成就邪見。
若彼發狂。
若增苦受。
一切不犯。
又唐譯戒本雲。
又如菩薩見諸有情。
為行越路。
非理而行。
出粗惡語。
猛利诃擯。
方便令其出不善處。
安立善處。
菩薩如是以饒益心。
于諸有情。
出粗惡語。
無所違犯。
生多功德。
解曰。
以饒益心。
則非嗔隔心明矣。
果報者。
二地品雲。
嗔恚之罪。
亦令衆生堕三惡道。
若生人中。
得二種果報。
一者常被他人求其長短。
二者恒被于他之所惱害。
十善業道經雲。
若離嗔恚。
即得八種喜悅心法。
一無損惱心。
二無嗔恚心。
三無诤訟心。
四柔和質直心。
五得聖者慈心。
六常作利益安衆生心。
七身相莊嚴。
衆共尊敬。
八以和忍故。
速生梵世。
若能回向菩提。
後成佛時。
得佛無礙心觀者無厭。
淨戒品雲。
離嗔恚者。
亦四種報。
一者現世六根聰利。
儀容可觀。
人所親附。
二者心無嗔恚。
一切惱害打罵诃責。
盡皆不起。
譬如有人持迦噜羅咒。
一切諸毒。
無能害之。
以無恚怒增長慈心。
以慈真言。
令三十六俱胝天魔鬼神。
悉皆摧伏。
奉慈真言。
無所損害。
三者于未來世。
以慈心梯。
上生梵世。
一劫安樂。
令諸衆生。
斷惡修善。
四者漸次能得無上菩提。
具足莊嚴三十二相。
八十種好。
熾然炳著。
無量功德。
蘊集其身。
理解者。
凡外隔真。
二乘隔俗。
出假隔中。
但中隔于二谛。
忏悔者。
事嗔作法。
例前可知。
隔真用析體等四種無生。
随一皆得。
隔俗。
于體觀等三。
随用其一。
隔中。
于第一心二忏。
亦随用一。
隔二谛者。
惟用一心無生。
修證者。
三果斷事嗔盡。
初果不隔真。
出假不隔俗。
别向不隔中。
别地圓住不隔二谛。
又圓信圓觀。
皆伏一切理嗔。
性惡者。
現忿怒大明王相。
是用事嗔。
一法不取。
名為理嗔。
(庚)第十謗三寶戒 若佛子。
自謗三寶。
教人謗三寶。
謗因。
謗緣。
謗法。
謗業。
而菩薩見外道及以惡人。
一言謗佛音聲。
如三百矛刺心。
況口自謗。
不生信心孝順心。
而反更助惡人邪見人謗者。
是菩薩波羅夷罪。
此戒亦名謗菩薩藏。
說相似法。
或雲邪見邪說戒。
謗者。
乖背之稱。
凡解不稱理。
言不審實。
異解異說。
皆名為謗。
因者。
邪見之心。
緣者。
邪說方便。
法者。
言說著述等事。
業者。
前人領解。
此亦性遮二業。
邪見為本。
複加口過也。
五緣成重。
一衆生。
二衆生想。
三欲說心。
四正吐說。
五前人領解。
衆生者。
向上中二境謗則重。
向下境輕。
衆生想六句。
如前可知。
欲說心者。
謂邪見推畫。
惟此是實。
餘皆虛妄。
既心存謬解。
喜向人說也。
邪見雖多。
大端有四。
一上邪見。
二中。
三下。
四雜。
上者。
撥無因果。
如闡提等。
中者。
謂三寶不及外道。
若心中計成。
失戒。
若心知三寶勝。
口說不如。
既未翻歸。
不失戒體。
語語結重。
下者。
棄大取小。
計成。
失菩薩戒。
計若未成。
犯輕。
屬下文心背大乘戒攝。
雜者。
或偏執。
或雜信。
或系念小乘。
或思義僻謬。
偏執又二。
一執大謗小。
如戒本經雲。
若菩薩如是見。
如是說言。
菩薩不應聽聲聞經法。
不應受。
不應學。
菩薩何用聲聞法為。
是犯染污起也。
二偏謗一部。
于方等中。
偏言某部非佛說。
亦犯輕垢。
如戒本經雲。
若菩薩聞菩薩法藏甚深義。
真實義。
諸佛菩薩無量神力。
诽謗不受。
言非利益。
非如來說。
是亦不能安樂衆生。
是犯染污起也。
雜信者。
不背因果。
及三寶大乘。
但言外道鬼神。
亦有威力。
奏章解神。
或複勸他。
悉犯輕垢。
系念小乘者。
知大乘高勝。
且欲先取小果。
後更修大。
此名念退。
犯輕垢。
亦下文暫違菩提心戒攝。
思義僻謬者。
如今人義淺。
三五家釋。
是智力不及。
此應非罪。
若輕辄去取。
複有知他為是。
強欲立異。
皆犯輕垢。
又有說相似法。
如戒本經雲。
若菩薩如是見。
如是說言。
菩薩不應樂涅槃。
應背涅槃。
不應怖畏煩惱。
不應一向厭離。
何以故。
菩薩應于三阿僧祗劫久受生死。
求大菩提。
作是說者。
是犯染污起。
何以故。
聲聞深樂涅槃。
畏厭煩惱。
百千萬倍不及菩薩。
彼習不染污心。
勝阿羅漢也。
正吐說者。
若自說。
若令人傳說。
若作書著述等。
前人領解者。
納受邪言。
随語語結罪。
披書發解。
亦語語結罪。
七衆同。
大小異。
大士化人為任。
故重。
小乘說殺無果報。
淫不障道。
世界有邊無邊等。
均名惡見。
語語犯第七聚。
三谏不舍。
結第三篇。
更或不舍。
作惡見不舍舉羯磨。
雖非滅擯。
而治法最嚴。
冀令永舍惡見故。
然終不結重也。
惟遮不開。
果報者。
二地品雲。
邪見之罪。
亦令衆生堕三惡道。
若生人中。
得二種果報。
一者生邪見家。
二者其心谄曲。
十善業道經雲。
若離邪見。
即得成就十功德法。
一得真善意樂。
真善等侶。
二深信因果。
甯殒身命。
終不作惡。
三惟歸依佛。
非餘天等。
四直心正見。
永離一切吉兇疑網。
五常生人天。
不更惡道。
六無量福慧。
轉轉增勝。
七永離邪道。
行于聖道。
八不起身見。
舍諸惡業。
九住無礙見。
十不堕諸難。
若能回向菩提。
後成佛時。
速證一切佛法。
成就自在神通。
淨戒品雲。
離邪見者。
亦四種報。
一者于現世中。
離惡知識。
親近善友。
聞法信受。
未生不善。
令永不生。
已生不善。
令盡除斷。
未生善法。
修習令生。
已生善法。
修令增長。
此正見者。
一切善法之根本也。
二者能閉不善行門。
于大衆中。
名稱普聞。
心無疑悔。
三者未來生處。
遇善知識。
得善伴侶。
順于正見。
歸佛法僧。
更無異向。
于菩薩行。
無退轉心。
除滅罪愆。
增長福聚。
有漏無漏。
生死涅槃。
過患利益。
能善分别。
了達諸法無我我所。
無有執著。
正見力能究竟清淨。
四者所有三乘勝妙功德。
人不能測。
正見之力。
皆悉圓滿。
能為衆生作歸依處。
度脫有情出生死苦。
悉皆安置無上大乘。
乃至處于法王之位。
理解者。
凡外謗真。
二乘謗俗。
出假謗中。
但中謗于二谛。
忏悔者。
事謗作法。
例前可知。
謗真。
于四無生。
随用一忏。
謗俗。
于體觀等三。
亦随用一。
謗中。
于次第一心。
亦随用一。
謗二谛者。
惟用一心無生。
修證者。
藏不謗真。
通不謗俗。
别不謗中。
圓不謗二。
各于外内二凡永伏。
分證永斷。
性惡者。
用事謗。
如婆薮仙人。
用理謗。
四句即為四門。
門門皆入道。
(己)三總結 善學諸仁者。
是菩薩十波羅提木叉。
應當學。
于中不應一一犯如微塵許。
何況具足犯十戒。
若有犯者。
不得現身發菩提心。
亦失國王位。
轉輪王位。
亦失比丘比丘尼位。
亦失十發趣。
十長養。
十金剛。
十地。
佛性常住妙果。
一切皆失。
堕三惡道中。
二劫三劫。
不聞父母三寶名字。
以是不應一一犯。
汝等一切菩薩。
今學。
當學。
已學。
如是十戒。
應當學。
敬心奉持。
八萬威儀品當廣明。
此十重戒。
與璎珞經同。
若善生經。
單明在家六重。
則無後四。
若地持經。
單明出家八重。
則無酤酒說過二戒。
又地持羯磨文中明受戒法。
亦通在家。
今此經及璎珞。
去複存單。
合成十重。
然善生經意被界内。
不制後四。
猶之可也。
地持被界外機。
胡不制酤說二戒耶。
若謂出家不妨酤酒說過。
此決不然。
若謂在家不妨贊毀乃至邪說。
此尤不可。
蓋或各就僧俗易起過邊制之。
實則十戒皆通僧俗也。
不得現身發菩提心者。
直指此生為語。
亦失國王位等者。
現在既失其義。
未來必并失其名也。
問。
犯前四戒。
則一切戒體俱失。
犯後六戒。
止是失菩薩法。
何雲亦失比丘比丘尼位。
答。
此是一往乘勢之語。
又或如從高處墜。
法爾至底。
理無中止。
所以身子六心中退。
仍向五道輪回。
亦其驗也。
佛說梵網經菩薩心地品合注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