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網合注卷第四

關燈
惡。

    彼此互形。

    顯己德而彰人短。

    使名利歸于自身。

    故犯重也。

    若但以貪心自贊。

    但以嗔心毀他。

    各各結染污犯。

    戒本經中别有此條。

    今經亦此戒兼制也。

    教人者。

    或教人贊我毀他則重。

    或教彼自贊毀人則輕。

    因者。

    貪利之心。

    緣者。

    作諸方便。

    法者。

    陳其善惡。

    業者。

    前人領解。

     此亦性遮二業。

    五緣成重。

    一衆生。

    二衆生想。

    三贊毀心。

    四說贊毀具。

    五前人領解。

    衆生者。

    上中二境重。

    下境輕。

    衆生想者。

    上中。

    上中想。

    疑。

    二重。

    餘四句輕。

    或下境作上中想。

    亦重也。

    贊毀心者。

    欲彰彼短。

    使名利悉歸于己。

    非為折伏。

    非為利益也。

    說贊毀具者。

    一種姓。

    或尊。

    或卑。

    二行業。

    或貴。

    或賤。

    三伎術工巧。

    或上。

    或下。

    四過犯。

    或有。

    或無。

    五結使。

    或輕。

    或重。

    六形相。

    或好。

    或醜。

    七善法。

    或具。

    不具。

    前人領解者。

    口業事遂。

    随語語結重。

    羯磨文雲。

    若以上品纏犯。

    失菩薩戒。

    應須更受。

    中品纏犯。

    應向三人。

    或過三人。

    悔過除滅。

    下品纏犯。

    向一人悔。

    以下三戒并同。

    又不随喜他善。

    亦應此戒兼制。

    戒本經雲。

    知他衆生有實功德。

    以慊恨心。

    不向人說。

    亦不贊歎。

    有贊歎者。

    不唱善哉。

    是犯染污起。

    若懶惰懈怠放逸。

    犯非染污起。

    不犯者。

    知彼少欲。

    護彼意故。

    若病。

    若無力。

    若以方便令彼調伏。

    若護僧制。

    若令彼人起煩惱。

    起溢喜。

    起慢。

    起非義。

    除此諸患故。

    若實功德似非功德。

    若實善說似非善說。

    若為摧伏外道邪見。

    若待說竟。

     七衆同。

     大小異。

    大士利安為本。

    故重。

    小乘自贊犯第七聚。

    毀他犯第三篇。

    不合結也。

     開遮者。

    戒本經雲。

    若輕毀外道。

    稱揚佛法。

    若以方便令彼調伏。

    舍離不善。

    修習善法。

    又令不信者信。

    信者增廣。

     果報者。

    自贊若實。

    即如淫女為一錢故而現戲笑。

    若複不實。

    自得大妄語報。

    毀他若實。

    名為惡口。

    不實。

    複兼妄語。

    所有果報。

    悉如上說。

     理解者。

    菩提為自。

    煩惱為他。

    涅槃為自。

    生死為他。

    菩提是道谛。

    煩惱是集谛。

    涅槃是滅谛。

    生死是苦谛。

    若生滅四谛。

    即具贊毀。

    無生四谛。

    即無贊毀。

    若無量四谛。

    即具贊毀。

    無作四谛。

    即無贊毀。

    又二乘以真為自。

    以俗為他。

    菩薩以俗為自。

    以真為他。

    别教以中為自。

    二谛為他。

    皆具贊毀。

    圓無自他。

    故無贊毀。

    又對待妙。

    即具贊毀。

    絕待妙。

    即無贊毀。

     忏悔者。

    事中贊毀。

    如羯磨文所雲。

    理中贊毀。

    即用體觀。

    一心。

    二種無生。

     修證者。

    初果以上。

    永斷事惡。

    八人見地。

    永斷界内理惡。

    别地圓住。

    永斷界外理惡。

     性惡者。

    用事贊毀。

    則摧邪顯正。

    彈偏斥小。

    歎大褒圓。

    用理贊毀。

    則法性為自。

    無明為他。

    無明之性。

    即是法性。

    無可贊毀。

    而熾然贊毀。

     (庚)第八悭惜加毀戒 若佛子。

    自悭。

    教人悭。

    悭因。

    悭緣。

    悭法。

    悭業。

    而菩薩見一切貧窮人來乞者。

    随前人所須。

    一切給與。

    而菩薩以惡心嗔心。

    乃至不施一錢一針一草。

    有求法者。

    不為說一句一偈一微塵許法。

    而反更罵辱者。

    是菩薩波羅夷罪。

     吝惜所有。

    名之為悭。

    或吝财。

    或吝法。

    皆所不應。

    教人者。

    或使人為我拒毀。

    則重。

    或教人自行悭毀。

    則輕。

    因者。

    鄙吝之心。

    緣者。

    莊嚴方便。

    法者。

    示秘惜打罵等相。

    業者。

    前人領納。

    貧窮人者。

    或貧于财。

    或窮于法。

    又空乏名貧。

    空乏則手足無措名窮。

    财法皆有貧窮二苦也。

    随前人所須者。

    财則若多若少。

    法則若大若小。

    皆應與之。

    惡心者。

    悭吝鄙惜。

    嗔心者。

    不喜其人。

    明非見機折伏也。

    決定毗尼經雲。

    在家菩薩。

    應行二施。

    一财。

    二法。

    出家菩薩行四施。

    一紙。

    二墨。

    三筆。

    四法。

    得忍菩薩行三施。

    一王位。

    二妻子。

    三頭目。

    皮骨。

    義疏雲。

    當知凡夫菩薩。

    随宜惠施。

    都杜絕。

    故犯也。

     此亦性遮二業。

    五緣成重。

    一衆生。

    二衆生想。

    三悭毀心。

    四示悭毀相。

    五前人領納。

    衆生者。

    上中二境。

    及下境。

    有戒者悉重。

    餘輕。

    衆生想六句。

    三重。

    三輕。

    如上說。

    悭毀心者。

    謂惡嗔吝惜财法。

    欲以打罵拒絕。

    是犯。

    若彼不宜聞法得财。

    宜見诃辱。

    皆不犯。

    二悭毀相者。

    或隐避不與财法。

    或言都無。

    或手杖驅斥。

    或惡言加罵。

    或自作。

    或使人打罵。

    皆重。

    前人領納者。

    知我吝惜之相。

    受我打罵之辱。

    随事随語結重。

    若彼遣使。

    求财請法。

    對使人悭惜。

    遙作诃罵。

    既非對面。

    損惱稍輕。

    皆不結重。

    或雖重。

    不失戒也。

    不犯者。

    戒本經雲。

    若自無。

    若求非法物。

    若不益彼物。

    若以方便令彼調伏。

    若彼犯王法。

    護王意故。

    若護僧制。

    此明不與财不犯也。

    又雲。

    若外道求短。

    若重病。

    若狂。

    若知不說。

    令彼調伏。

    若所修法未善通利。

    若知前人不能敬順。

    威儀不整。

    若彼鈍根。

    聞深妙法。

    生怖畏心。

    若知聞已。

    增長邪見。

    若知聞已。

    毀呰退沒。

    若彼聞已。

    向惡人說。

    此明不與法不犯也。

    又菩薩善戒經雲。

    求者三至。

    若不施者。

    是名犯重。

    不犯者。

    若以方便善語慰喻。

    令彼求者不生恨心。

    求者二種。

    一者貧窮。

    二者邪見。

    不施貧者。

    則便得罪。

    不施邪見。

    則不名犯。

    又菩薩攝受徒衆。

    即應以二事将護。

    所謂法及衣食。

    亦應此戒兼制。

    戒本經雲。

    若菩薩攝受徒衆。

    以嗔恨心。

    不如法教授。

    不能随時從婆羅門居士所。

    求衣食卧具。

    醫藥房舍。

    随時供給。

    是犯染污起。

    若懶惰懈怠。

    犯非染污起。

    不犯者。

    若以方便令彼調伏。

    若護僧制。

    若病。

    若無力。

    若使有力者說。

    若彼有力。

    多知識大德。

    自求衆具。

    若曾受教。

    自己知法。

    若外道竊法。

    不能調伏。

     七衆同。

     大小異。

    大乘不揀親疏。

    求者皆施。

    不與加毀悉犯。

    以本誓兼物故。

    小乘惟弟子不教法。

    犯第七聚。

    不與财。

    不制。

    加毀随事各結。

    不合為重。

     開遮者。

    戒本經雲。

    觀衆生應以苦切之言。

    方便利益。

    恐其憂惱而不為者。

    是犯非染污起。

    不犯者。

    觀彼現在少所利益。

    多起憂惱。

     果報者。

    悭毀之罪。

    亦在三塗。

    又悭财餘報。

    生生貧窮。

    悭法餘報。

    世世愚鈍。

    當知不悭。

    即是無貪善根所攝。

    十善業道經雲。

    若離貪欲。

    即得成就五種自在。

    一三業自在。

    諸根具足故。

    二财物自在。

    一切怨賊不奪故。

    三福德自在。

    随心所欲。

    物皆備故。

    四王位自在。

    珍奇妙物。

    皆奉獻故。

    五所獲之物。

    過本所求。

    百倍殊勝。

    由于昔時不悭嫉故。

    若能回向菩提。

    後成佛時。

    三界特尊。

    皆共敬養。

    淨戒品雲。

    離貪嫉者。

    亦四種報。

    一者現在世中。

    于他富貴。

    起堕喜心。

    不舍毫厘。

    獲大功德。

    二者一切愛敬。

    身心安樂。

    威德自在。

    能淨心中貪欲雲翳。

    猶如夜月。

    衆星圍繞。

    三者所生之處。

    六根圓滿。

    财寶豐足。

    衆人愛敬。

    常行惠施。

    無礙辯才。

    處衆無畏。

    四者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衆聖圍繞。

    功德最上。

    一切衆生。

    同受教命。

     理解者。

    秘真妙法名悭。

    令獲陋果名毀。

    法華經雲。

    若以小乘化。

    乃至于一人。

    我則堕悭貪。

    是事為不可。

     忏悔者。

    事悭悔過。

    例前可知。

    理悭須用一心無生。

    法華雲。

    惟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

     修證者。

    初果斷事悭。

    亦斷真谛悭。

    菩薩不悭俗谛。

    别人不悭中谛。

    圓人不悭。

    法性。

    名字不悭。

    乃至究竟不悭。

     性惡者。

    不舍一法名悭。

    破相歸性名毀。

     (庚)第九嗔心不受悔戒 若佛子。

    自嗔。

    教人嗔。

    嗔因。

    嗔緣。

    嗔法。

    嗔業。

    而菩薩應生一切衆生善根無诤之事。

    常生慈悲心。

    孝順心。

    而反更于一切衆生中。

    乃至于非衆生中。

    以惡口罵辱。

    加以手打。

    及以刀杖。

    意猶不息。

    前人求悔。

    善言忏謝。

    猶嗔不解者。

    是菩薩波羅夷罪。

     因者。

    忿恨隔絕之心。

    緣者。

    嗔隔方便。

    法者。

    示相發口。

    業者。

    前人領解。

    非衆生者。

    變化幻人等。

    彼雖無情。

    作有情想而行嗔辱。

    亦犯輕也。

     此亦性遮二業。

    五緣成重。

    一衆生。

    二衆生想。

    三嗔隔心。

    四示不受相。

    五前人領解。

    衆生者。

    上中二境重。

    下境輕。

    或有戒者亦重。

    但不失戒也。

    衆生想六句。

    如上。

    嗔隔心者。

    心懷忿恨。

    不欲和解。

    正是業主。

    示不受相者。

    或關閉斷隔。

    發口不受。

    前人領解者。

    知彼不受。

    随身口業多少結重。

    不犯者。

    戒本經雲。

    若以方便。

    令彼調伏。

    若彼不如法悔。

    其心不平。

    不受其忏。

    無罪。

    又雲。

    若不慊恨。

    性不受忏。

    是犯非染污起。

    又雲。

    若菩薩侵犯他人。

    或雖不犯。

    令他疑者。

    即應忏謝。

    慊恨輕慢。

    不如法忏謝。

    是犯染污起。

    若懶惰懈怠。

    犯非染污起。

    不犯者。

    若以方便。

    令彼調伏。

    若彼欲令作不淨業然後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