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網合注卷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
但令飲之醉人。
皆不得酤。
起罪因緣者。
四分律明飲酒十失。
一顔色惡。
二少力。
三眼視不明。
四現嗔恚相。
五壞田業資生法。
六增緻疾病。
七益鬥訟。
八無名稱。
惡名流布。
九智慧減少。
十身壞命終。
堕三惡道。
大論複明三十五失等。
此惟遮業。
以王法所不禁故。
然是惡律儀所攝。
雖不受戒人作此業者。
亦招苦報。
故特為大士設此厲禁。
倘總無罪報。
又何須結戒。
令大士掣肘哉。
五緣成重。
一是衆生。
二衆生想。
三希利貨賣。
四是真酒。
五授與前人。
衆生三品如上說。
上品者。
賣與無醉亂人則輕。
賣與有醉亂人則重。
中品人天。
正是所制。
犯重。
下品舊雲結輕。
以亂道義弱故。
今雲酤與受戒鬼畜等亦重。
衆生想者。
有醉亂。
醉亂想。
疑。
犯重。
餘四句輕。
又中品。
中品想。
疑。
二句則重。
中品。
下品想。
及下品三句。
皆輕。
又下品有戒。
有戒想。
疑。
二句則重。
餘四句輕。
希利貨賣者。
正是業主。
出家菩薩。
一切眅賣求利都制。
在家菩薩。
止許如法求财。
不許作此惡律儀也。
是真酒者。
酒色。
酒香。
酒味。
飲之醉人。
犯重。
雖無酒色酒香。
而有酒味醉人。
亦重。
雖似酒色酒香。
而無酒味。
飲不醉人。
無罪。
藥酒雖亦希利。
不能亂人。
在家菩薩酤者無罪。
又在家菩薩。
或在淫舍。
或賣淨肉。
皆犯輕垢。
以招呼引召。
不能如酒故也。
授與前人者。
從授受時結重。
七衆同犯。
大小乘不全同。
小乘作酒。
止結不應。
酤者同于販賣。
大乘作時結方便罪。
酤犯重也。
徧觀律論。
惟遮不開。
果報者。
過酒器與人飲酒。
尚雲五百世無手。
況複酤酒。
理解者。
有三毒酒。
散亂酒。
禅定酒。
無知酒。
無明酒。
三毒。
散亂。
迷醉欲界中人。
禅定。
迷醉色無色界中人。
無知。
迷醉二乘。
無明。
迷醉菩薩。
自醉結輕。
招呼同伴結重也。
忏悔者。
酤酒業成。
失戒。
據此經中。
例須取相。
若約地持為例。
或向衆僧殷重悔過。
堪任更受。
以是遮業故也。
若未成酤業。
及賣淨肉。
在淫坊等。
或向衆僧。
向三人一人等。
例得悔除。
若三毒酒。
散亂酒。
禅定酒。
治以析觀。
體觀。
次第。
一心。
四種無生。
無知酒。
治以次第。
一心。
二種無生。
無明酒。
惟以一心無生治之。
修證者。
初果得道共力。
永斷事酤。
凡外酤三毒。
散亂。
禅定等酒。
初果亦永不酤。
未免自飲。
四果永不複飲。
若無知酒。
二乘但飲不酤。
出假位中。
更不複飲。
若無明酒。
地前菩薩。
亦酤亦飲。
登地但飲不酤。
妙覺永不複飲也。
性惡者。
事惡。
惟用飲。
不用酤。
用飲如末利夫人事。
理惡。
亦酤亦飲。
謂法性理水。
陶然真樂。
名為真酒。
諸佛菩薩。
自既醉飽。
亦廣飲人。
又中谛酒。
俗谛酒。
真谛酒。
三昧酒。
十善酒。
以中谛酒。
酤與别圓菩薩。
以俗谛酒。
酤與藏通菩薩。
以真谛酒。
酤與藏通二乘。
以三昧酒。
酤與色無色界。
以十善酒。
酤與人天。
各令醉飽。
又中谛藥酒。
治菩薩病。
俗谛藥酒。
治二乘病。
真谛藥酒。
治凡夫病。
三昧藥酒。
治散亂病。
十善藥酒。
治十惡病。
既酤與人。
亦示自飲。
又一切衆生醉三毒酒。
與其同事。
亦複示飲。
又如婆薮仙人。
示酤三毒酒。
為衆作誡。
(庚)第六說四衆過戒 若佛子。
口自說出家在家菩薩比丘比丘尼罪過。
教人說罪過。
罪過因。
罪過緣。
罪過法。
罪過業。
而菩薩聞外道惡人。
及二乘惡人。
說佛法中非法非律。
常生慈心。
教化是惡人輩。
令生大乘善信。
而菩薩反更自說佛法中罪過者。
是菩薩波羅夷罪。
說者。
向未受菩薩戒人。
說大乘七衆罪過。
向未受具戒人。
說比丘比丘尼二衆罪過也。
出家在家菩薩。
即通指大乘七衆。
比丘比丘尼。
即别指小乘二衆。
以住持僧寶。
關系法門。
故亦同重。
罪過因等。
應雲說因。
說緣。
說法。
說業。
因者。
說罪之心。
緣者。
欲說時莊嚴方便。
法者。
輕重罪相。
業者。
了了出口。
前人領解。
二乘名惡人者。
執一定之規繩。
疑大人之作略。
不知大乘妙用。
故斥之為惡人。
佛法中罪過者。
揀非外道罪過。
亦揀非犯邊罪已失戒人罪過也。
此亦性遮二業。
六緣成重。
一衆生。
二衆生想。
三說罪心。
四所說過。
五所向人。
六前人領解。
衆生者。
上中二境。
有菩薩戒。
有比丘比丘尼戒者重。
無戒者輕。
下境。
舊雲有戒無戒皆輕。
今雲有菩薩戒者宜重。
但未必失戒耳。
若前人實犯重罪。
已失戒者。
說但犯輕。
或雖犯重。
而未失戒。
或雖失戒。
如法重受。
說皆犯重。
衆生想者。
有戒無戒六句。
二重。
四輕。
說罪心者有兩。
一陷沒心。
欲令前人失名利等。
二治罰心。
欲令前人被系縛等。
此二心正是業主。
不論是實是虛。
皆犯重。
若獎勸心說。
及僧差說罪。
皆不犯。
所說過者。
或說罪事。
或說罪名。
各有當疑僻六句。
罪事者。
殺盜淫妄飲酒食肉等事。
罪名者。
大則七逆十重輕垢。
小則五篇七聚等名。
若重名重事。
作重想重疑而說。
犯重。
作輕想說。
犯輕。
若輕名輕事。
作輕想輕疑而說。
犯輕。
作重想說。
犯重。
所向人者。
上中二境。
無菩薩戒。
為說菩薩七衆罪過。
犯重。
無比丘比丘尼戒。
為說二衆罪過。
犯重。
若向有大乘戒。
有具戒者。
如法說實舉過。
令其忏悔。
不犯。
若所說不實。
自屬謗毀戒也。
下境。
不論有戒無戒。
向說皆輕。
毀損不深故。
前人領解者。
口業事遂。
據此時結罪。
随語語結。
随人人結。
若未解時。
止結方便。
七衆同。
大小異。
小乘說第一篇。
犯第二。
說第二篇。
犯第三。
說第三篇以下。
悉犯第七聚。
大士宜掩惡揚善。
故說重同重。
說輕同輕。
開遮者。
惟除僧差。
及獎勸因緣。
餘悉不開。
果報者。
若所說是實。
即上品兩舌。
亦兼惡口。
若所說不實。
複是妄語。
華嚴二地品雲。
兩舌之罪。
亦令衆生堕三惡道。
若生人中。
得二種果報。
一者眷屬乖離。
二者親族弊惡。
惡口之罪。
亦令衆生堕三惡道。
若生人中。
得二種果報。
一者常聞惡聲。
二者言多诤訟。
解曰。
兩舌惡口。
約境。
約心。
約悔不悔。
亦各三品。
牽堕三塗也。
十善業道經雲。
若離兩舌。
即得五種不可壞法。
一得不壞身。
無能害故。
二得不壞眷屬。
無能破故。
三得不壞信。
順本業故。
四得不壞法行。
所修堅固故。
五得不壞善知識。
不诳惑故。
若能回向菩提。
後成佛時。
得正眷屬。
諸魔外道。
不能沮壞。
若離惡口。
即得成就八種淨業。
一言不乖度。
二言皆利益。
三言必契理。
四言辭美妙。
五言可承領。
六言則信用。
七言無可譏。
八言盡愛樂。
若能回向菩提。
後成佛時。
具足如來梵音聲相。
淨戒品雲。
不離間語。
亦四種報。
一者現在能令自他無诤。
所在安樂。
二者以和合故。
衆人愛敬。
過去所有離間語罪。
悉得銷滅。
于三惡趣。
心無憂懼。
三者于未來世。
得五種果。
一能獲金剛不壞之身。
世間刀杖。
無能損壞。
二于所生處。
得善眷屬。
無諸乖诤。
不相舍離。
三于所生處。
設不遭遇善友知識為說法者。
自然覺悟無二法門。
于佛法僧。
深生信向。
無有退轉。
四令諸有情一心一事。
歡喜相向。
速能證得慈三摩地。
五能勸發一切有情修習大乘。
令不退轉。
四者由遠離間。
常和合語。
得善眷屬。
随順調伏。
乃至涅槃。
不相舍離。
離粗惡語。
亦四種報。
一者現在世中。
心常清淨。
興大悲雲。
降慈心雨。
滅妄貪欲。
止恚風塵。
令得清淨。
二者輭語之人。
一切愛敬。
贊歎随順。
令粗惡者。
漸得調伏。
六根清淨。
三業無染。
三者于當來世。
永離三塗。
常生善處。
四者漸次能得無上菩提。
具梵音聲。
說法之時。
随類各解。
而生念言。
今薄伽梵。
為我說法。
不為餘人。
所說妙法。
皆契我心。
除我身心煩惱習氣。
理解者。
如大涅槃經雲。
佛禁無常。
汝猶說者。
即破佛禁。
又雲。
我等皆應善覆無常。
說于常住。
以此為例。
即是隐惡揚善之義。
若隐覆常住。
說于無常。
是說佛過。
亦是說四衆過。
忏悔者。
犯重失戒。
應須更受。
或複取相。
彌善。
犯輕作法。
随事斟酌。
犯于理說。
惟用一心無生。
修證者。
初果以去無事說。
圓人初心無理說。
性惡者。
說佛菩薩為究竟五逆。
究竟大盜。
究竟五欲。
究竟大妄語人。
(庚)第七自贊毀他戒 若佛子。
自贊毀他。
亦教人自贊毀他。
毀他因。
毀他緣。
毀他法。
毀他業。
而菩薩應代一切衆生受加毀辱。
惡事向自己。
好事與他人。
若自揚己德。
隐他人好事。
令他人受毀者。
是菩薩波羅夷罪。
自贊者。
稱己功德。
毀他者。
譏人過
但令飲之醉人。
皆不得酤。
起罪因緣者。
四分律明飲酒十失。
一顔色惡。
二少力。
三眼視不明。
四現嗔恚相。
五壞田業資生法。
六增緻疾病。
七益鬥訟。
八無名稱。
惡名流布。
九智慧減少。
十身壞命終。
堕三惡道。
大論複明三十五失等。
此惟遮業。
以王法所不禁故。
然是惡律儀所攝。
雖不受戒人作此業者。
亦招苦報。
故特為大士設此厲禁。
倘總無罪報。
又何須結戒。
令大士掣肘哉。
五緣成重。
一是衆生。
二衆生想。
三希利貨賣。
四是真酒。
五授與前人。
衆生三品如上說。
上品者。
賣與無醉亂人則輕。
賣與有醉亂人則重。
中品人天。
正是所制。
犯重。
下品舊雲結輕。
以亂道義弱故。
今雲酤與受戒鬼畜等亦重。
衆生想者。
有醉亂。
醉亂想。
疑。
犯重。
餘四句輕。
又中品。
中品想。
疑。
二句則重。
中品。
下品想。
及下品三句。
皆輕。
又下品有戒。
有戒想。
疑。
二句則重。
餘四句輕。
希利貨賣者。
正是業主。
出家菩薩。
一切眅賣求利都制。
在家菩薩。
止許如法求财。
不許作此惡律儀也。
是真酒者。
酒色。
酒香。
酒味。
飲之醉人。
犯重。
雖無酒色酒香。
而有酒味醉人。
亦重。
雖似酒色酒香。
而無酒味。
飲不醉人。
無罪。
藥酒雖亦希利。
不能亂人。
在家菩薩酤者無罪。
又在家菩薩。
或在淫舍。
或賣淨肉。
皆犯輕垢。
以招呼引召。
不能如酒故也。
授與前人者。
從授受時結重。
七衆同犯。
大小乘不全同。
小乘作酒。
止結不應。
酤者同于販賣。
大乘作時結方便罪。
酤犯重也。
徧觀律論。
惟遮不開。
果報者。
過酒器與人飲酒。
尚雲五百世無手。
況複酤酒。
理解者。
有三毒酒。
散亂酒。
禅定酒。
無知酒。
無明酒。
三毒。
散亂。
迷醉欲界中人。
禅定。
迷醉色無色界中人。
無知。
迷醉二乘。
無明。
迷醉菩薩。
自醉結輕。
招呼同伴結重也。
忏悔者。
酤酒業成。
失戒。
據此經中。
例須取相。
若約地持為例。
或向衆僧殷重悔過。
堪任更受。
以是遮業故也。
若未成酤業。
及賣淨肉。
在淫坊等。
或向衆僧。
向三人一人等。
例得悔除。
若三毒酒。
散亂酒。
禅定酒。
治以析觀。
體觀。
次第。
一心。
四種無生。
無知酒。
治以次第。
一心。
二種無生。
無明酒。
惟以一心無生治之。
修證者。
初果得道共力。
永斷事酤。
凡外酤三毒。
散亂。
禅定等酒。
初果亦永不酤。
未免自飲。
四果永不複飲。
若無知酒。
二乘但飲不酤。
出假位中。
更不複飲。
若無明酒。
地前菩薩。
亦酤亦飲。
登地但飲不酤。
妙覺永不複飲也。
性惡者。
事惡。
惟用飲。
不用酤。
用飲如末利夫人事。
理惡。
亦酤亦飲。
謂法性理水。
陶然真樂。
名為真酒。
諸佛菩薩。
自既醉飽。
亦廣飲人。
又中谛酒。
俗谛酒。
真谛酒。
三昧酒。
十善酒。
以中谛酒。
酤與别圓菩薩。
以俗谛酒。
酤與藏通菩薩。
以真谛酒。
酤與藏通二乘。
以三昧酒。
酤與色無色界。
以十善酒。
酤與人天。
各令醉飽。
又中谛藥酒。
治菩薩病。
俗谛藥酒。
治二乘病。
真谛藥酒。
治凡夫病。
三昧藥酒。
治散亂病。
十善藥酒。
治十惡病。
既酤與人。
亦示自飲。
又一切衆生醉三毒酒。
與其同事。
亦複示飲。
又如婆薮仙人。
示酤三毒酒。
為衆作誡。
(庚)第六說四衆過戒 若佛子。
口自說出家在家菩薩比丘比丘尼罪過。
教人說罪過。
罪過因。
罪過緣。
罪過法。
罪過業。
而菩薩聞外道惡人。
及二乘惡人。
說佛法中非法非律。
常生慈心。
教化是惡人輩。
令生大乘善信。
而菩薩反更自說佛法中罪過者。
是菩薩波羅夷罪。
說者。
向未受菩薩戒人。
說大乘七衆罪過。
向未受具戒人。
說比丘比丘尼二衆罪過也。
出家在家菩薩。
即通指大乘七衆。
比丘比丘尼。
即别指小乘二衆。
以住持僧寶。
關系法門。
故亦同重。
罪過因等。
應雲說因。
說緣。
說法。
說業。
因者。
說罪之心。
緣者。
欲說時莊嚴方便。
法者。
輕重罪相。
業者。
了了出口。
前人領解。
二乘名惡人者。
執一定之規繩。
疑大人之作略。
不知大乘妙用。
故斥之為惡人。
佛法中罪過者。
揀非外道罪過。
亦揀非犯邊罪已失戒人罪過也。
此亦性遮二業。
六緣成重。
一衆生。
二衆生想。
三說罪心。
四所說過。
五所向人。
六前人領解。
衆生者。
上中二境。
有菩薩戒。
有比丘比丘尼戒者重。
無戒者輕。
下境。
舊雲有戒無戒皆輕。
今雲有菩薩戒者宜重。
但未必失戒耳。
若前人實犯重罪。
已失戒者。
說但犯輕。
或雖犯重。
而未失戒。
或雖失戒。
如法重受。
說皆犯重。
衆生想者。
有戒無戒六句。
二重。
四輕。
說罪心者有兩。
一陷沒心。
欲令前人失名利等。
二治罰心。
欲令前人被系縛等。
此二心正是業主。
不論是實是虛。
皆犯重。
若獎勸心說。
及僧差說罪。
皆不犯。
所說過者。
或說罪事。
或說罪名。
各有當疑僻六句。
罪事者。
殺盜淫妄飲酒食肉等事。
罪名者。
大則七逆十重輕垢。
小則五篇七聚等名。
若重名重事。
作重想重疑而說。
犯重。
作輕想說。
犯輕。
若輕名輕事。
作輕想輕疑而說。
犯輕。
作重想說。
犯重。
所向人者。
上中二境。
無菩薩戒。
為說菩薩七衆罪過。
犯重。
無比丘比丘尼戒。
為說二衆罪過。
犯重。
若向有大乘戒。
有具戒者。
如法說實舉過。
令其忏悔。
不犯。
若所說不實。
自屬謗毀戒也。
下境。
不論有戒無戒。
向說皆輕。
毀損不深故。
前人領解者。
口業事遂。
據此時結罪。
随語語結。
随人人結。
若未解時。
止結方便。
七衆同。
大小異。
小乘說第一篇。
犯第二。
說第二篇。
犯第三。
說第三篇以下。
悉犯第七聚。
大士宜掩惡揚善。
故說重同重。
說輕同輕。
開遮者。
惟除僧差。
及獎勸因緣。
餘悉不開。
果報者。
若所說是實。
即上品兩舌。
亦兼惡口。
若所說不實。
複是妄語。
華嚴二地品雲。
兩舌之罪。
亦令衆生堕三惡道。
若生人中。
得二種果報。
一者眷屬乖離。
二者親族弊惡。
惡口之罪。
亦令衆生堕三惡道。
若生人中。
得二種果報。
一者常聞惡聲。
二者言多诤訟。
解曰。
兩舌惡口。
約境。
約心。
約悔不悔。
亦各三品。
牽堕三塗也。
十善業道經雲。
若離兩舌。
即得五種不可壞法。
一得不壞身。
無能害故。
二得不壞眷屬。
無能破故。
三得不壞信。
順本業故。
四得不壞法行。
所修堅固故。
五得不壞善知識。
不诳惑故。
若能回向菩提。
後成佛時。
得正眷屬。
諸魔外道。
不能沮壞。
若離惡口。
即得成就八種淨業。
一言不乖度。
二言皆利益。
三言必契理。
四言辭美妙。
五言可承領。
六言則信用。
七言無可譏。
八言盡愛樂。
若能回向菩提。
後成佛時。
具足如來梵音聲相。
淨戒品雲。
不離間語。
亦四種報。
一者現在能令自他無诤。
所在安樂。
二者以和合故。
衆人愛敬。
過去所有離間語罪。
悉得銷滅。
于三惡趣。
心無憂懼。
三者于未來世。
得五種果。
一能獲金剛不壞之身。
世間刀杖。
無能損壞。
二于所生處。
得善眷屬。
無諸乖诤。
不相舍離。
三于所生處。
設不遭遇善友知識為說法者。
自然覺悟無二法門。
于佛法僧。
深生信向。
無有退轉。
四令諸有情一心一事。
歡喜相向。
速能證得慈三摩地。
五能勸發一切有情修習大乘。
令不退轉。
四者由遠離間。
常和合語。
得善眷屬。
随順調伏。
乃至涅槃。
不相舍離。
離粗惡語。
亦四種報。
一者現在世中。
心常清淨。
興大悲雲。
降慈心雨。
滅妄貪欲。
止恚風塵。
令得清淨。
二者輭語之人。
一切愛敬。
贊歎随順。
令粗惡者。
漸得調伏。
六根清淨。
三業無染。
三者于當來世。
永離三塗。
常生善處。
四者漸次能得無上菩提。
具梵音聲。
說法之時。
随類各解。
而生念言。
今薄伽梵。
為我說法。
不為餘人。
所說妙法。
皆契我心。
除我身心煩惱習氣。
理解者。
如大涅槃經雲。
佛禁無常。
汝猶說者。
即破佛禁。
又雲。
我等皆應善覆無常。
說于常住。
以此為例。
即是隐惡揚善之義。
若隐覆常住。
說于無常。
是說佛過。
亦是說四衆過。
忏悔者。
犯重失戒。
應須更受。
或複取相。
彌善。
犯輕作法。
随事斟酌。
犯于理說。
惟用一心無生。
修證者。
初果以去無事說。
圓人初心無理說。
性惡者。
說佛菩薩為究竟五逆。
究竟大盜。
究竟五欲。
究竟大妄語人。
(庚)第七自贊毀他戒 若佛子。
自贊毀他。
亦教人自贊毀他。
毀他因。
毀他緣。
毀他法。
毀他業。
而菩薩應代一切衆生受加毀辱。
惡事向自己。
好事與他人。
若自揚己德。
隐他人好事。
令他人受毀者。
是菩薩波羅夷罪。
自贊者。
稱己功德。
毀他者。
譏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