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網合注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以迷則全實相而為罪相。
悟則全罪相而即實相故。
是中析觀無生。
能除凡外殺真谛罪。
亦除七逆。
令得無根信。
堕獄即出。
不複受一劫苦。
如阿含經中阿阇世王是也。
但不能令現身證初果耳。
體觀無生。
能除藏教殺俗谛罪。
亦除七逆。
例同阿含。
次第無生。
能除通教殺中谛罪。
亦除七逆。
如阿阇世王轉重受輕。
身生惡瘡。
照以月愛三昧光明。
令免痛苦。
得無根信。
但不雲得菩薩戒耳。
一心無生。
能除别教雙殺二谛之罪。
亦除七逆。
如阿阇世王悟無生忍。
發迹顯本。
即是不可思議大菩薩也。
九修證差别。
别圓觀行位人。
善伏煩惱。
能防故殺。
相似初心。
先斷見惑。
與藏通初果齊。
得道共力。
能斷故誤二殺。
如釋種甯死不戰。
是斷故殺。
初果耕地。
蟲離四寸。
是斷誤殺也。
華嚴二地。
雲性不殺生者。
此約教道。
二地戒波羅密增上。
或約理殺。
二地即是界外須陀洹果故也。
藏教外内二凡。
能防殺真谛罪。
初果以上。
永斷殺真之罪。
通教幹慧性地。
能防殺俗谛罪。
八人以去。
亦複永斷。
别教初心仰信中道。
能防殺中谛罪。
十住十行。
猶未永伏。
十向永伏。
初地永斷。
兼斷雙殺二谛之罪。
以證道同圓故。
圓教初心了知法界。
不壞一法。
能防雙殺二谛之罪。
故名第一清淨。
亦複論于名字清淨。
觀行清淨。
乃至究竟清淨也。
十性惡法門。
善惡之法。
皆是性具。
達其性。
則能用善用惡。
而不被善惡所用。
不達其性。
則被善惡所用。
不知稱性功能。
以被善惡所用。
故全性德而成逆順二修。
感于苦樂二報。
以能巧用善惡。
故即二修鹹合平等一性。
成于折攝二門。
今明性惡。
複約二義。
一用事殺。
如古昔聖王。
殺仙豫婆羅門等五百人。
乃是與其無量壽命。
此亦可稱為善識開遮。
又如無厭足王。
幻作惡人而行治罰。
沙彌吞食外道。
度令出家證果等。
皆巧用事殺也。
二用理殺。
所謂弑無明父。
害貪愛母。
護生須是殺。
殺盡始安居也。
前明不殺。
必至佛果方得究竟清淨。
此文明殺。
亦至佛果方得究竟殺盡耳。
(庚)第二盜戒 若佛子。
自盜。
教人盜。
方便盜。
咒盜。
盜因。
盜緣。
盜法。
盜業。
乃至鬼神有主劫賊物。
一切财物。
一針一草。
不得故盜。
而菩薩應生佛性孝順心。
慈悲心。
常助一切人生福生樂。
而反更盜人财物者。
是菩薩波羅夷罪。
不與而取他物。
名之為盜。
自盜有八種。
或灼然劫取。
或潛行竊取。
或詐術騙取。
或勢力強取。
或詞訟取。
或抵謾取。
或受寄托而不還。
或應輸稅而不納。
是名八種。
教人盜者。
教人為我劫取。
乃至為我偷稅也。
若但教人作八種盜。
利不入己。
不結重罪。
是此戒兼制耳。
方便盜者。
彼物自來。
方便藏舉。
如攘羊之類。
咒盜者。
以種種咒術取他物。
或遣役鬼神等。
盜因者。
興心故取他物。
或以谄心。
或以曲心。
或嗔恚心。
或恐怖心。
是名盜因。
盜緣者。
穿窬窺阚等緣。
盜法者。
發鑰揀取等事。
盜業者。
舉他物離本處。
乃至等者。
舉輕況重。
佛性者。
一切衆生。
皆有當果之性。
性是不改為義。
即前戒中常住之意。
盜人财物者。
意顯從人邊結重也。
此戒亦具性遮二業。
以侵他依報。
奪他外命。
令他憂苦。
王法亦治罪故。
五緣成重。
一是有主物。
二有主想。
三盜心取。
四直五錢。
五舉離本處。
主有三品。
若佛物。
法物。
現前僧物。
四方僧物。
父母師長物。
名上品。
若人天物。
名中品。
若鬼神畜生物。
名下品。
盜上品。
及中品中人物。
則重。
盜中品中天物。
及下品物。
結輕。
或雖重。
不失戒。
二有主想。
亦具當疑僻六句。
有主。
有主想。
有主疑。
二句結重。
無主。
有主想。
有主疑。
二句結輕。
有主。
無主想。
無主。
無主想。
二句無犯。
又人物。
人物想。
人物疑。
二句結重。
人物。
非人物想。
及非人物。
非人想。
人物疑。
非人物想。
四句結輕。
三盜心者。
非與想。
非己物想。
非糞掃想。
非暫用想。
非親厚想。
正是業主。
四直五錢者。
西國一大錢。
直十六小銅錢。
若取五錢。
若取直五錢物。
結重。
四錢以下。
結輕。
或雖重。
不失戒。
若二番三番。
共取五錢物。
有意相續者。
數滿結重。
無相續意者。
逐次結輕。
若所取物。
此處不直五錢。
取處直五錢者。
結重。
若此處直過五錢。
取處不直五錢。
結輕。
五舉離本處者。
他物置在此處。
移動令出本界。
或自移。
或教他移。
或方便移。
或咒移。
從此時結成盜罪。
詳如五戒相經中說。
若抵債不還。
前人決作失想時結罪。
若受寄不還。
亦于前人決作失想時結罪。
若偷稅已過關津。
不複受诘時結罪。
若教人盜。
前人受教。
取離本處時結罪。
若教人取某處某物。
彼人于異處取。
或取異物。
彼人結重。
教者結方便罪。
若教者是盜心。
受教者無盜心。
謂是取彼所應取物。
取離處時。
教者犯重。
受教者無犯。
若教者非盜心。
受教者謂是盜心。
取離處時。
受教者犯重。
教者無犯。
若教令盜五錢物。
受教者取得四錢以下。
二俱結輕。
若教盜四錢以下。
受教者取得五錢以上。
受教者結重。
教者結輕。
若本意不論多少。
随取離處時。
二人同其輕重。
若二人共盜取物。
離本處。
直五錢。
雖分時各得減五錢。
然各犯重。
若但教人盜。
本無心欲取其分。
離處時。
不結重。
後受其分。
知是所盜物者結罪。
不知者無罪。
此生有戒無戒。
後生憶不憶等。
具如殺戒中辨。
不犯者。
與想。
已物想。
糞掃想。
暫用想。
親厚想。
若癡狂。
若心亂。
若病壞心。
若轉生不自憶知。
七衆同犯。
大小乘不全共。
同者。
同不得盜。
異者。
大士見機得盜。
如下所明。
舊雲。
聲聞于佛滅後。
盜佛物。
輕。
菩薩恒重。
今據僧祗律中。
寺主用塔物供僧。
直五錢。
即結重。
況自用耶。
又畢陵伽婆蹉。
于賊舟上取檀越二子還其父母。
以無盜心。
不名犯戒。
亦是見機得作之意。
未必一向與大乘異也。
開遮者。
菩薩戒本雲。
又如菩薩。
見有增上增上宰官。
上品暴惡。
于諸有情。
無有慈愍。
專行逼惱。
菩薩見已。
起憐愍心。
發生利益安樂意樂。
随力所能。
若廢若黜增上等位。
由是因緣。
于菩薩戒無所違犯。
生多功德。
又如菩薩。
見劫盜賊。
奪他财物。
若僧伽物。
窣堵波物。
取多物已。
執為己有。
縱情受用。
菩薩見已。
起憐愍心。
發生利益安樂意樂。
随力所能。
逼而奪取。
勿令受用如是财物。
當受長夜無義無利。
由此因緣。
所奪财寶。
若僧伽物。
還複僧伽。
窣堵波物。
還窣堵波。
若有情物。
還複有情。
又見衆生。
或園林主。
取僧伽物。
窣堵波物。
言自己有。
恣情受用。
菩薩見已。
思擇彼惡。
起憐愍心。
勿令因此邪受用業。
當受長夜無義無利。
随力所能。
廢其所主。
菩薩如是雖不與取。
而無違犯。
生多功德。
解曰。
前條是奪他名位。
後條是奪他财寶。
以憐愍心。
能生功德。
然僧伽物。
還複僧伽。
乃至有情之物。
還諸有情。
故無犯也。
倘分毫沾染。
是名賊複劫賊矣。
果報者。
華嚴二地品雲。
偷盜之罪。
亦令衆生堕三惡道。
若生人中。
得二種果報。
一者貧窮。
二者共财不得自在。
解曰。
盜亦三種三品。
牽堕三塗。
例如殺戒所明。
共财者。
世間财物。
五家所共。
謂王。
賊。
水。
火。
不肖子孫。
惟功德法财。
乃不共他有也。
十善業道經雲。
若離偷盜。
即得十種可保信法。
一資财盈積。
王賊水火。
及非愛子。
不能散滅。
二多人愛念。
三人不欺負。
四十方贊歎。
五不憂損害。
六善名流布。
七處衆無畏。
八财命色力安樂辯才。
具足無缺。
九常懷施意。
十命終生天。
若能回向菩提。
後成佛時。
得證清淨大菩提智。
淨戒品雲。
離不與取。
亦四果報。
一者于現生中。
得離貪嫉。
身心安樂。
二者以離貪嫉。
一切衆生之所信向。
委寄任用。
無複疑惑。
與諸有情而作伏藏。
三者于未來世。
得大富饒。
豪貴自在。
所有珍财。
王賊水火。
無能侵奪。
四者能與殑伽沙等一切諸佛主功德藏。
所謂十八不共法等清淨法财。
二乘之人。
耳尚不聞。
何況得見。
觀解者。
有事盜。
有理盜。
理盜者。
未達性具法門。
心外取法。
取非其有。
故名為盜。
凡夫盜有。
外道盜空。
二乘盜真。
菩薩盜俗。
别教盜取中道。
惟圓人了達性徧性具。
不于心外别取一法。
不犯理盜。
忏悔者。
若盜三寶父母師長物。
失戒。
先須償還。
方行取相忏法。
盜人道物。
失戒。
償與不償。
随時斟酌。
忏須取相。
盜天及鬼神畜生物。
須向衆生僧悔過。
或向三人悔過。
又三品盜因盜緣。
向一人悔。
上中二品盜法。
向三人悔。
或向衆僧。
下品盜法。
向一人悔。
或向三人。
盜有盜空。
忏以析觀無生。
盜真盜俗盜中。
皆悉忏以一心無生。
又一心三觀妙無生忏。
通滅一切事盜理盜也。
修證者。
别圓觀行位人。
能防故盜。
相似初心。
位齊初果。
永斷故盜。
華嚴二地中義。
如殺戒辨。
藏教内凡外凡。
伏于空有二盜。
初果永斷盜空。
四果永斷盜有。
圓教觀行。
圓伏盜真盜俗盜中之罪。
初住分斷。
妙覺究竟斷盡。
别教登地。
證道同圓。
亦能分斷理盜。
性惡者。
事盜如開遮所明。
理盜則菩提無與者。
然我取菩提。
三世諸佛。
乃稱究竟大盜耳。
佛說梵網經菩薩心地品合注卷第三
悟則全罪相而即實相故。
是中析觀無生。
能除凡外殺真谛罪。
亦除七逆。
令得無根信。
堕獄即出。
不複受一劫苦。
如阿含經中阿阇世王是也。
但不能令現身證初果耳。
體觀無生。
能除藏教殺俗谛罪。
亦除七逆。
例同阿含。
次第無生。
能除通教殺中谛罪。
亦除七逆。
如阿阇世王轉重受輕。
身生惡瘡。
照以月愛三昧光明。
令免痛苦。
得無根信。
但不雲得菩薩戒耳。
一心無生。
能除别教雙殺二谛之罪。
亦除七逆。
如阿阇世王悟無生忍。
發迹顯本。
即是不可思議大菩薩也。
九修證差别。
别圓觀行位人。
善伏煩惱。
能防故殺。
相似初心。
先斷見惑。
與藏通初果齊。
得道共力。
能斷故誤二殺。
如釋種甯死不戰。
是斷故殺。
初果耕地。
蟲離四寸。
是斷誤殺也。
華嚴二地。
雲性不殺生者。
此約教道。
二地戒波羅密增上。
或約理殺。
二地即是界外須陀洹果故也。
藏教外内二凡。
能防殺真谛罪。
初果以上。
永斷殺真之罪。
通教幹慧性地。
能防殺俗谛罪。
八人以去。
亦複永斷。
别教初心仰信中道。
能防殺中谛罪。
十住十行。
猶未永伏。
十向永伏。
初地永斷。
兼斷雙殺二谛之罪。
以證道同圓故。
圓教初心了知法界。
不壞一法。
能防雙殺二谛之罪。
故名第一清淨。
亦複論于名字清淨。
觀行清淨。
乃至究竟清淨也。
十性惡法門。
善惡之法。
皆是性具。
達其性。
則能用善用惡。
而不被善惡所用。
不達其性。
則被善惡所用。
不知稱性功能。
以被善惡所用。
故全性德而成逆順二修。
感于苦樂二報。
以能巧用善惡。
故即二修鹹合平等一性。
成于折攝二門。
今明性惡。
複約二義。
一用事殺。
如古昔聖王。
殺仙豫婆羅門等五百人。
乃是與其無量壽命。
此亦可稱為善識開遮。
又如無厭足王。
幻作惡人而行治罰。
沙彌吞食外道。
度令出家證果等。
皆巧用事殺也。
二用理殺。
所謂弑無明父。
害貪愛母。
護生須是殺。
殺盡始安居也。
前明不殺。
必至佛果方得究竟清淨。
此文明殺。
亦至佛果方得究竟殺盡耳。
(庚)第二盜戒 若佛子。
自盜。
教人盜。
方便盜。
咒盜。
盜因。
盜緣。
盜法。
盜業。
乃至鬼神有主劫賊物。
一切财物。
一針一草。
不得故盜。
而菩薩應生佛性孝順心。
慈悲心。
常助一切人生福生樂。
而反更盜人财物者。
是菩薩波羅夷罪。
不與而取他物。
名之為盜。
自盜有八種。
或灼然劫取。
或潛行竊取。
或詐術騙取。
或勢力強取。
或詞訟取。
或抵謾取。
或受寄托而不還。
或應輸稅而不納。
是名八種。
教人盜者。
教人為我劫取。
乃至為我偷稅也。
若但教人作八種盜。
利不入己。
不結重罪。
是此戒兼制耳。
方便盜者。
彼物自來。
方便藏舉。
如攘羊之類。
咒盜者。
以種種咒術取他物。
或遣役鬼神等。
盜因者。
興心故取他物。
或以谄心。
或以曲心。
或嗔恚心。
或恐怖心。
是名盜因。
盜緣者。
穿窬窺阚等緣。
盜法者。
發鑰揀取等事。
盜業者。
舉他物離本處。
乃至等者。
舉輕況重。
佛性者。
一切衆生。
皆有當果之性。
性是不改為義。
即前戒中常住之意。
盜人财物者。
意顯從人邊結重也。
此戒亦具性遮二業。
以侵他依報。
奪他外命。
令他憂苦。
王法亦治罪故。
五緣成重。
一是有主物。
二有主想。
三盜心取。
四直五錢。
五舉離本處。
主有三品。
若佛物。
法物。
現前僧物。
四方僧物。
父母師長物。
名上品。
若人天物。
名中品。
若鬼神畜生物。
名下品。
盜上品。
及中品中人物。
則重。
盜中品中天物。
及下品物。
結輕。
或雖重。
不失戒。
二有主想。
亦具當疑僻六句。
有主。
有主想。
有主疑。
二句結重。
無主。
有主想。
有主疑。
二句結輕。
有主。
無主想。
無主。
無主想。
二句無犯。
又人物。
人物想。
人物疑。
二句結重。
人物。
非人物想。
及非人物。
非人想。
人物疑。
非人物想。
四句結輕。
三盜心者。
非與想。
非己物想。
非糞掃想。
非暫用想。
非親厚想。
正是業主。
四直五錢者。
西國一大錢。
直十六小銅錢。
若取五錢。
若取直五錢物。
結重。
四錢以下。
結輕。
或雖重。
不失戒。
若二番三番。
共取五錢物。
有意相續者。
數滿結重。
無相續意者。
逐次結輕。
若所取物。
此處不直五錢。
取處直五錢者。
結重。
若此處直過五錢。
取處不直五錢。
結輕。
五舉離本處者。
他物置在此處。
移動令出本界。
或自移。
或教他移。
或方便移。
或咒移。
從此時結成盜罪。
詳如五戒相經中說。
若抵債不還。
前人決作失想時結罪。
若受寄不還。
亦于前人決作失想時結罪。
若偷稅已過關津。
不複受诘時結罪。
若教人盜。
前人受教。
取離本處時結罪。
若教人取某處某物。
彼人于異處取。
或取異物。
彼人結重。
教者結方便罪。
若教者是盜心。
受教者無盜心。
謂是取彼所應取物。
取離處時。
教者犯重。
受教者無犯。
若教者非盜心。
受教者謂是盜心。
取離處時。
受教者犯重。
教者無犯。
若教令盜五錢物。
受教者取得四錢以下。
二俱結輕。
若教盜四錢以下。
受教者取得五錢以上。
受教者結重。
教者結輕。
若本意不論多少。
随取離處時。
二人同其輕重。
若二人共盜取物。
離本處。
直五錢。
雖分時各得減五錢。
然各犯重。
若但教人盜。
本無心欲取其分。
離處時。
不結重。
後受其分。
知是所盜物者結罪。
不知者無罪。
此生有戒無戒。
後生憶不憶等。
具如殺戒中辨。
不犯者。
與想。
已物想。
糞掃想。
暫用想。
親厚想。
若癡狂。
若心亂。
若病壞心。
若轉生不自憶知。
七衆同犯。
大小乘不全共。
同者。
同不得盜。
異者。
大士見機得盜。
如下所明。
舊雲。
聲聞于佛滅後。
盜佛物。
輕。
菩薩恒重。
今據僧祗律中。
寺主用塔物供僧。
直五錢。
即結重。
況自用耶。
又畢陵伽婆蹉。
于賊舟上取檀越二子還其父母。
以無盜心。
不名犯戒。
亦是見機得作之意。
未必一向與大乘異也。
開遮者。
菩薩戒本雲。
又如菩薩。
見有增上增上宰官。
上品暴惡。
于諸有情。
無有慈愍。
專行逼惱。
菩薩見已。
起憐愍心。
發生利益安樂意樂。
随力所能。
若廢若黜增上等位。
由是因緣。
于菩薩戒無所違犯。
生多功德。
又如菩薩。
見劫盜賊。
奪他财物。
若僧伽物。
窣堵波物。
取多物已。
執為己有。
縱情受用。
菩薩見已。
起憐愍心。
發生利益安樂意樂。
随力所能。
逼而奪取。
勿令受用如是财物。
當受長夜無義無利。
由此因緣。
所奪财寶。
若僧伽物。
還複僧伽。
窣堵波物。
還窣堵波。
若有情物。
還複有情。
又見衆生。
或園林主。
取僧伽物。
窣堵波物。
言自己有。
恣情受用。
菩薩見已。
思擇彼惡。
起憐愍心。
勿令因此邪受用業。
當受長夜無義無利。
随力所能。
廢其所主。
菩薩如是雖不與取。
而無違犯。
生多功德。
解曰。
前條是奪他名位。
後條是奪他财寶。
以憐愍心。
能生功德。
然僧伽物。
還複僧伽。
乃至有情之物。
還諸有情。
故無犯也。
倘分毫沾染。
是名賊複劫賊矣。
果報者。
華嚴二地品雲。
偷盜之罪。
亦令衆生堕三惡道。
若生人中。
得二種果報。
一者貧窮。
二者共财不得自在。
解曰。
盜亦三種三品。
牽堕三塗。
例如殺戒所明。
共财者。
世間财物。
五家所共。
謂王。
賊。
水。
火。
不肖子孫。
惟功德法财。
乃不共他有也。
十善業道經雲。
若離偷盜。
即得十種可保信法。
一資财盈積。
王賊水火。
及非愛子。
不能散滅。
二多人愛念。
三人不欺負。
四十方贊歎。
五不憂損害。
六善名流布。
七處衆無畏。
八财命色力安樂辯才。
具足無缺。
九常懷施意。
十命終生天。
若能回向菩提。
後成佛時。
得證清淨大菩提智。
淨戒品雲。
離不與取。
亦四果報。
一者于現生中。
得離貪嫉。
身心安樂。
二者以離貪嫉。
一切衆生之所信向。
委寄任用。
無複疑惑。
與諸有情而作伏藏。
三者于未來世。
得大富饒。
豪貴自在。
所有珍财。
王賊水火。
無能侵奪。
四者能與殑伽沙等一切諸佛主功德藏。
所謂十八不共法等清淨法财。
二乘之人。
耳尚不聞。
何況得見。
觀解者。
有事盜。
有理盜。
理盜者。
未達性具法門。
心外取法。
取非其有。
故名為盜。
凡夫盜有。
外道盜空。
二乘盜真。
菩薩盜俗。
别教盜取中道。
惟圓人了達性徧性具。
不于心外别取一法。
不犯理盜。
忏悔者。
若盜三寶父母師長物。
失戒。
先須償還。
方行取相忏法。
盜人道物。
失戒。
償與不償。
随時斟酌。
忏須取相。
盜天及鬼神畜生物。
須向衆生僧悔過。
或向三人悔過。
又三品盜因盜緣。
向一人悔。
上中二品盜法。
向三人悔。
或向衆僧。
下品盜法。
向一人悔。
或向三人。
盜有盜空。
忏以析觀無生。
盜真盜俗盜中。
皆悉忏以一心無生。
又一心三觀妙無生忏。
通滅一切事盜理盜也。
修證者。
别圓觀行位人。
能防故盜。
相似初心。
位齊初果。
永斷故盜。
華嚴二地中義。
如殺戒辨。
藏教内凡外凡。
伏于空有二盜。
初果永斷盜空。
四果永斷盜有。
圓教觀行。
圓伏盜真盜俗盜中之罪。
初住分斷。
妙覺究竟斷盡。
别教登地。
證道同圓。
亦能分斷理盜。
性惡者。
事盜如開遮所明。
理盜則菩提無與者。
然我取菩提。
三世諸佛。
乃稱究竟大盜耳。
佛說梵網經菩薩心地品合注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