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網合注卷第三

關燈
結重。

    以菩薩死後。

    戒體不失故。

    或更加方便令斷。

    當知不因前方便死。

    但結輕垢。

    後加方便。

    繇夙業牽。

    不自憶知。

    譬如比丘癡狂心亂。

    及病壞心。

    故不犯也。

    又菩薩未登不退。

    或繇業報因緣。

    得癡狂心亂等病。

    當知有五因緣。

    令狂病生。

    一親裡死盡故狂。

    二财物失盡故狂。

    三田業人民失盡故狂。

    四或四大錯亂故狂。

    五或先世業報故狂。

    有五因緣。

    令心散亂。

    一為非人所打。

    故心散亂。

    二或非人令心散亂。

    三或非人食心精氣。

    故心散亂。

    四或四大錯。

    故心散亂。

    五或先世業。

    故心散亂。

    有五因緣。

    令心病壞。

    或風發故病壞心。

    或熱發故病壞心。

    或冷發故病壞心。

    或三俱發故病壞心。

    或時節氣發故病壞心。

    雖有如是狂亂等病。

    若自覺是受菩薩戒者。

    殺心害命。

    仍犯重罪。

    若見火而捉。

    如金無異。

    見屎而捉。

    如栴檀無異。

    如是狂亂。

    都不自憶有菩薩戒。

    犯戒無罪。

    若菩薩未狂亂時。

    作殺方便。

    狂亂之後。

    彼人命斷。

    犯重。

    若菩薩狂亂時。

    作殺方便。

    得本心後。

    彼人命斷。

    無犯。

    若得本心後。

    更加方便令命斷者。

    犯重。

    又菩薩本所受戒。

    極至佛身。

    舍身他世。

    戒體不失。

    若憶知宿命作殺生者。

    犯重。

    若不憶宿命。

    雖作殺生。

    不名犯戒。

    與狂亂心壞同科。

     三七衆料簡。

    七衆者。

    一比丘衆。

    二比丘尼衆。

    三式叉摩那衆。

    四沙彌衆。

    五沙彌尼衆。

    六優婆塞。

    七優婆夷。

    前五是出家弟子。

    後二是在家弟子。

    此戒七衆同制。

    犯者皆得重罪。

     四大小同異。

    大者。

    大乘七衆。

    小者。

    聲聞七衆也。

    此戒與聲聞不全同。

    同者。

    同不得殺。

    異者。

    大士見機得殺。

    如下所明。

    又大士害二師成逆。

    聲聞但結重罪。

    大士殺天犯重。

    聲聞非重。

    大士殺四趣。

    如上料簡。

    聲聞殺鬼神與殺天同。

    殺傍生又略輕。

    大士舍身不失戒。

    結罪如上說。

    聲聞舍身。

    戒亦随盡。

    不複結罪也。

     五善識開遮。

    唐譯菩薩戒本雲。

    若諸菩薩。

    安住菩薩淨戒律儀。

    善權方便。

    為利他故。

    于諸性罪。

    少分現行。

    繇是因緣。

    于菩薩戒無所違犯。

    生多功德。

    謂如是菩薩。

    見劫盜賊。

    為貪财故。

    欲殺多生。

    或複欲害大德聲聞。

    獨覺菩薩。

    或複欲造多無間業。

    見是事已。

    發心思惟。

    我若斷彼惡衆生命。

    堕那落迦。

    如其不斷。

    無間業成。

    當受大苦。

    我甯殺彼堕那落迦。

    終不令其受無間苦。

    如是菩薩。

    意樂思惟。

    于彼衆生。

    為當來故。

    深生慚愧。

    以憐愍心而斷彼命。

    繇是因緣。

    于菩薩戒無所違犯。

    生多功德。

    解曰。

    此則大悲增上。

    純以代苦之心而行殺業也。

    深生慚愧。

    明其不自以為功能。

    以憐愍心。

    明其實無一念嗔忿。

    故雖甘受犯戒之罪。

    而究竟無違犯耳。

    倘私忿未忘。

    或貪圖功德。

    駕言于大士弘規。

    豈能免性遮二業哉。

     六異熟果報。

    異熟者。

    異時而熟。

    異性而熟。

    異處而熟。

    異時者。

    今生造業。

    或現生受報。

    或來生受報。

    或無量生後受報。

    異性者。

    造業通于三性。

    謂善。

    不善。

    無記。

    受報惟屬無記之性。

    異處者。

    人中造業。

    六道酬償也。

    此殺生罪。

    果報如何。

    華嚴二地品雲。

    殺生之罪。

    能令衆生堕于地獄畜生餓鬼。

    若生人中。

    得二種果報。

    一者短命。

    二者多病。

    解曰。

    三塗是正報。

    人中是餘報也。

    上殺堕地獄。

    中殺堕畜生。

    下殺堕餓鬼。

    或約前文三品衆生分上中下。

    或約殺心猛弱分上中下。

    或雖造上罪。

    殷勤悔過。

    轉成中下。

    雖造下罪。

    護過飾非。

    不知慚愧。

    轉成中上。

    三義互成。

    事非一緻。

    故業性差别。

    惟佛窮盡耳。

    持不殺戒。

    複得何報。

    十善業道經雲。

    若離殺生。

    即得成就十離惱法。

    一于諸衆生普施無畏。

    二常于衆生起大慈心。

    三永斷一切嗔恚習氣。

    四身常無病。

    五壽命長遠。

    六恒為非人之所守護。

    七常無惡夢。

    寝覺快樂。

    八滅除怨結。

    衆怨自解。

    九無惡道怖。

    十命終生天。

    若能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後成佛時。

    得佛随心自在壽命。

    解曰。

    十離惱法是花報。

    自在壽命是果報也。

    又大乘理趣六波羅密經淨戒品雲。

    此十善業。

    一一皆感四種果報。

    一現在安樂。

    二煩惱怨賊。

    勢力羸弱。

    三于當來世。

    常得尊貴。

    無所乏少。

    四精勤修習。

    當得無上正等菩提。

    離殺四者。

    一菩薩于諸衆生。

    不起害心。

    能施無畏。

    亦不恐怖。

    以無怖故。

    一切衆生親近供養。

    尊重贊歎。

    菩薩于彼。

    生憐愍心。

    繇慈心故。

    過去所有一切怨恨。

    自然心息。

    二嗔恚害心。

    悉皆羸劣。

    以慈甘露用塗其心。

    而能蠲除嗔等熱惱。

    睡眠安隐。

    恒無惡夢。

    以慈心故。

    藥叉諸鬼食血肉者。

    舍離害心。

    及諸惡獸。

    常相守護。

    三者于未來世。

    獲三果報。

    一壽命長遠。

    常無中夭。

    二所生之處。

    常無病苦。

    三大富饒财。

    恒得自在。

    四者以不殺故。

    得佛法分。

    于五趣中所生之處。

    于世自在。

    随意能住。

    乃至坐于菩提樹下。

    諸魔鬼神。

    不能為障。

    成等正覺。

    無量聖衆之所圍繞。

    解曰。

    此四果報。

    二屬現在。

    二屬當來。

    約之即是轉三障義。

    除惡生善。

    即是先轉業障。

    因業障轉。

    能令報障亦轉。

    兼能進轉煩惱。

    蓋業繇惑造。

    報繇業感。

    不了業因。

    複從報法起惑。

    繇業現行。

    亦熏煩惱種子。

    故三法展轉不離。

    如惡叉聚。

    今先斷其業。

    不複熏于惑種。

    又既令後報不起。

    亦令先報漸薄。

    此中初種即轉現報。

    第二是轉煩惱。

    第三是轉生報。

    第四是轉後報也。

    夫以殺業苦報。

    其劇如彼。

    不殺善報。

    其大如此。

    金口誠言。

    纖毫無謬。

    奈之何不信受奉行哉。

     七觀心理解。

    有事殺。

    有理殺。

    事殺如上所明。

    理殺者。

    凡夫外道。

    執常執斷。

    破害真谛。

    藏教析色觀空。

    破害俗谛。

    通教雖達無生。

    終歸灰斷。

    不知常住真心。

    是殺中谛。

    别教仰信中道。

    謂是迥出二邊。

    修中觀時。

    複殺二谛。

    惟圓人了達一心三觀。

    全體法界。

    不動法界。

    始從名字。

    終于究竟。

    皆不犯理殺也。

     八忏悔行法。

    犯此事理二殺。

    既各有輕重。

    則欲令罪滅。

    須知三種忏法不同。

    先明事理二殺輕重差别。

    事殺有三差别。

    一逆。

    二重。

    三輕。

    重複分二。

    一失戒。

    二不失戒。

    一失戒者。

    又分為二。

    一須見好相。

    如此經雲。

    若有犯十戒者。

    應教忏悔。

    要見好相。

    便得滅罪。

    若無好相。

    雖忏無益也。

    二堪任更受。

    如羯磨文雲。

    若諸菩薩毀棄淨戒。

    于現法中。

    堪任更受。

    又雲。

    若上品纏。

    違犯他勝處法。

    失律儀戒。

    應當更受。

    不雲須見好相也。

    今會通其意。

    此經雖一往偏指十重。

    而理須獨歸前四。

    以善生經中無後四戒。

    地持經中無第五第六戒故。

    羯磨文雖似獨指後四。

    而前六等流。

    亦可例通。

    以殺盜等必有上中下别。

    非可一概論故。

    故失戒重罪。

    須通途作此二類也。

    二不失戒者。

    如羯磨文雲。

    非諸菩薩暫一現行他勝處法。

    便舍菩薩淨戒律儀也。

    輕戒複二。

    一染污起。

    或稱重垢。

    二非染污起。

    或稱輕垢。

    今經總名輕垢。

    直對十重言之。

    實則輕戒之中。

    複有重輕差别。

    兼有方便等流之不同。

    故今合而明之。

    共有六聚。

    一逆。

    二失戒重。

    不任更受。

    欲受須見好相。

    三失戒重。

    堪任更受。

    四不失戒重。

    五染污犯。

    及方便重垢。

    六非染污犯。

    及方便輕垢也。

    此戒于六聚中。

    殺上品是逆。

    殺中品是失戒重。

    須見好相。

    殺下品是失戒重。

    堪任更受。

    或是不失戒重。

    又方便罪者。

    三品殺因殺緣皆輕垢。

    或上品緣即屬重垢。

    三品殺法皆重垢。

    或上品殺法。

    應同不失戒重也。

    理殺有四差别。

    一殺真谛。

    二殺俗谛。

    三殺中谛。

    四雙殺二谛也。

    次明三種忏法。

    一作法忏。

    二取相忏。

    三無生忏。

    此三種忏。

    前不兼後。

    後必具前。

    作法忏又有三種。

    一向一人悔過。

    二向三人悔過。

    三向衆僧悔過。

    非染污犯。

    及方便輕垢。

    但向一人悔過。

    罪便得滅。

    染污犯。

    及方便重垢。

    須向三人悔過。

    或無三人。

    止向二人一人。

    亦可得滅。

    不失戒重。

    須向衆僧悔過。

    或無衆僧。

    向三二人亦得。

    設總無清淨大小乘衆。

    堪向悔過。

    但殷重自誓。

    終不複犯。

    罪亦得滅。

    若有人可向悔過。

    不得自誓滅也。

    失戒重罪堪任更受者。

    須向衆僧悔過重受。

    失戒重罪不堪更受者。

    即須用取相忏法。

    取相忏者。

    所謂日夜六時誦重輕戒。

    苦到禮三世千佛。

    二七三七。

    乃至一年。

    以見好相為期。

    此須十科行道。

    備極精誠。

    仍複内資理觀。

    外假壇儀。

    凡法華方等大悲占察等一切行法。

    皆屬取相忏攝。

    能滅根本重罪。

    令淨戒複生。

    亦能滅七逆罪。

    使重報輕受。

    但不雲使得戒耳。

    無生忏者。

    正滅理殺之罪。

    亦除七逆重愆。

    此複四種。

    一析觀無生。

    謂觀此身六分所成。

    所謂地水火風空識。

    微細推求。

    實無有我。

    及以我所。

    二體觀無生。

    謂觀此身如幻如化。

    如鏡中像夢中物等。

    當體不實。

    彼六分法尚自不有。

    雲何複有我及我所。

    三次第無生。

    謂雖知中道佛性。

    含靈本具。

    繇迷強故。

    不能頓觀。

    先觀一切假名諸法。

    從因緣生。

    無有實性。

    從假入空。

    得見真谛。

    既見真空。

    不住于空。

    從空出假。

    徧觀俗谛。

    二谛既明。

    遮照和融。

    方歸中道。

    四一心無生。

    謂了知中道佛性。

    徧一切法。

    如心佛亦爾。

    如佛衆生然。

    心佛及衆生。

    是三無差别此心即空假中。

    三谛既是天然性德。

    三觀亦非造作修為。

    一心之中。

    法爾具足。

    如此觀智。

    全即谛理。

    深達罪福相。

    徧照于十方。

    是名實相忏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