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網合注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
誦此戒法。
名為布薩。
正呼為褒灑陀。
褒灑是長養義。
陀是淨義。
言長養善法。
淨除不善也。
佛尚自誦。
何況餘人。
佛既自誦。
益知至佛乃廢之說。
非盡理矣。
(庚)二明放光因緣 是故戒光從口出。
有緣非無因故光。
光非青黃赤白黑。
非色非心。
非有非無。
非因果法。
是諸佛之本源。
行菩薩道之根本。
是大衆諸佛子之根本。
初句直說放光之緣。
此光即表無作戒體。
此無作戒。
全以性德為其本因。
故非無因。
既是全性所起。
即複全體是性。
是故非青非黃。
乃至非因果法。
非青黃等色。
非分别識心。
不堕凡愚妄情妄境果也。
非有非無。
不堕邪見斷常果也。
非因果法。
不堕權小有修有證果也。
不堕此等諸果。
乃是法身妙果。
既是法身妙果。
亦即成佛真因。
故諸佛菩薩。
大衆佛子。
皆以此為本源。
(庚)三勸大衆習學 是故大衆諸佛子。
應受持。
應讀誦。
應善學。
佛子谛聽。
若受佛戒者。
國王。
王子。
百官。
宰相。
比丘。
比丘尼。
十八梵天。
六欲天子。
庶民。
黃門。
淫男。
淫女。
奴婢。
八部鬼神。
金剛神。
畜生。
乃至變化人。
但解法師語。
盡受得戒。
皆名第一清淨者。
領納名受。
堅執名持。
口演其文為讀誦。
躬行其事為善學。
黃門。
此雲不男。
凡有五種。
謂生。
犍。
變。
姤。
半。
八部二解或雲。
一天。
二龍。
三夜叉。
四乾闼婆。
五阿修羅。
六迦樓羅。
七緊那羅。
八摩睺羅伽。
或雲。
四天王各領二部。
東方持國天王。
領乾闼婆。
及毗舍阇。
南方增長天王。
領鸠槃茶。
及薜荔多。
西方廣目天王。
領龍。
及富樓那多。
北方多聞天王。
領夜叉。
及羅刹。
金剛神。
亦名執金剛神。
亦名金剛力士。
持金剛杵。
随侍諸佛者也。
變化人。
謂天龍等變作人形。
解法師語。
揀去不解語者。
不解。
則不能發菩提心以為勝因。
故須揀之。
不揀種類。
以其同具佛性故也。
解則盡受得戒。
揀不解者。
雖受亦不得也。
未受戒前。
容有淨穢差别不等。
一受此戒。
鹹成最上法器。
故皆名第一清淨也。
(丁)次列重輕戒法二。
初十重。
二四十八輕。
(戊)初中三。
初總标。
二别解。
三總結。
(己)今初 佛告諸佛子言。
有十重波羅提木叉。
若受菩薩戒。
不誦此戒者。
非菩薩。
非佛種子。
我亦如是誦。
一切菩薩已學。
一切菩薩當學。
一切菩薩今學。
已略說菩薩波羅提木叉相貌。
應當學。
敬心奉持。
十重名波羅提木叉者。
犯之則永棄佛海。
持之則保取解脫也。
既受須誦。
誦則知持知犯。
知輕知重。
知善護持。
不誦則日就遺忘。
現在失菩薩之位。
将來失成佛之種。
甚明其不可不誦也。
相貌者。
戒雖無形。
繇持犯而表示。
廣即十重四十八輕。
略說即是孝順。
若不敬心奉持。
便非孝順矣。
(己)二别解十。
第一殺戒。
(至)第十謗三寶戒。
(庚)第一殺戒(此等皆是後人科文。
不宜雜入經文讀誦。
) 佛言。
若佛子。
若自殺。
教人殺。
方便殺。
贊歎殺。
見作随喜。
乃至咒殺。
殺因。
殺緣。
殺法。
殺業。
乃至一切有命者。
不得故殺。
是菩薩應起常住慈悲心。
孝順心。
方便救護一切衆生。
而反自恣心快意殺生者。
是菩薩波羅夷罪。
釋此重輕戒法。
須用十門明義。
一随文釋義。
二性遮重輕。
三七衆料簡。
四大小同異。
五善識開遮。
六異熟果報。
七觀心理解。
八忏悔行法。
九修證差别。
十性惡法門。
諸條悉具十門。
可以意得。
不複委标。
惟今初戒總出其意。
初随文釋義。
若佛子者。
發菩提心。
受菩薩戒。
紹佛家業。
住佛律儀。
不狂。
不亂。
不病壞心。
不隔他陰。
自知我已受菩薩戒也。
若理即佛子。
未秉此戒。
無罪可結。
止得性罪。
若相似分證究竟佛子。
煩惑已斷。
永不犯戒。
但有清淨戒體常在。
今所指者。
即是名字觀行二種佛子耳。
自殺者。
或用内色。
謂手足等。
或用外色。
謂刀杖木石等。
或雙用内外色。
謂手執刀杖等。
令前人命斷。
名之為殺。
教人殺者。
或面教。
或遣使。
或作書等。
方便殺者。
即殺前方便。
束縛捉系等。
或指示道路。
令前人捕獲。
亦名方便。
贊歎殺者。
前人本無殺心。
贊譽令起殺心。
随喜殺者。
前人先有殺心。
獎勸令其成就。
乃至咒殺者。
作起屍咒。
及伏弩火坑等種種惡事。
具如五戒相經廣明。
殺因者。
心欲前人命斷。
殺緣者。
方便助成其事。
殺法者。
刀劍坑弩毒藥咒術等。
殺業者。
前人命根不得相續。
乃至一切有命者。
下及微細有情。
如蜎飛蠕動等。
不得故殺者。
揀非誤傷。
常住者。
了知心佛衆生。
三無差别。
其性常住。
慈悲心者。
同體大哀。
若保赤子。
惟思拔苦與樂。
孝順心者。
尊重佛性。
視同父母。
不敢輕于一切。
方便救護者。
慈悲孝順之實事。
反者。
明其不應。
恣心者。
因貪起殺。
不知制止。
快意者。
因嗔起殺。
洩其怨恨。
是菩薩者。
繇本受戒。
故有此名。
波羅夷罪者。
此雲棄罪。
犯此戒者。
永棄佛海邊外。
永失妙因妙果。
亦雲堕罪。
犯此戒者。
堕落三塗。
亦雲他勝處法受菩薩戒。
本欲破壞煩惱。
摧伏魔軍。
今犯此戒。
反被煩惱所勝。
又被魔軍所勝。
亦雲是極惡法。
亦雲是斷頭法。
亦雲如斷多羅樹心。
如針鼻缺。
如大石破二分等。
夫律中明一人受比丘戒。
地神空神。
展轉傳告。
頃刻聲徧初禅。
魔則震恐。
若一人破比丘戒。
護身神出大歎息之聲。
亦複展轉傳告。
徧于初禅。
魔則歡喜。
今菩薩戒羯磨文。
明一人受戒。
則十方佛菩薩前。
法爾相現。
繇是諸佛菩薩。
憶念憐愍。
倘一人破戒。
甯不徧令法界聖賢。
咨嗟悲悼耶。
持戒者審思之。
二性遮重輕。
此戒具二業成罪。
一性業。
二遮業。
性業者。
雖不受佛戒。
世間法爾有罪。
如輪王十善。
亦制殺生。
國制殺人。
會須償命。
遮業者。
佛制之所遮止。
犯者得破戒罪。
此之殺業。
不受戒人。
但得性罪。
已受戒者。
兼得性遮二罪也。
問。
同一殺盜淫妄等事。
未受戒人。
止得一罪。
已受戒人。
反得二罪。
則受戒乃招罪之途。
有損無益。
答。
受佛戒即入佛位。
皆名第一清淨。
功德豈可思議。
惟其持者功德力大。
所以破者罪業倍深。
功德力大。
必宜秉受。
罪業倍深。
必宜莫犯也。
此戒備四緣成重。
一是衆生。
二衆生想。
三有殺心。
四前人命斷。
一是衆生者。
略為三品。
上品謂諸佛聖人。
父母師僧。
佛不受害。
但令惡心出其身血。
即犯逆罪。
害羅漢。
犯逆。
害三果以下。
但犯重。
菩薩取發趣以上。
害者犯逆。
害外凡位未入畢定性者。
但犯重。
殺父。
殺母。
殺和尚。
殺阿阇梨。
同犯逆罪。
中品謂一切人天。
害皆犯重。
下品謂四趣衆生。
修羅鬼神畜生等。
此有兩解。
一雲同重。
大士防殺嚴故。
文雲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殺。
即其證也。
二雲但輕垢。
在重戒中兼制。
以非道器故。
文雲有命者。
舉輕況重耳。
今更推詳其緻。
比丘戒法。
局在人倫。
故謂餘趣非器。
殺天亦止結輕。
今菩薩戒法。
全收五道。
則鬼神畜生。
鹹堪載道。
害心斷命。
那得結輕。
然使故殺一蚊蚋等。
便成重罪。
便失菩薩無上律儀。
則害及人天者。
又将以何罪判之。
若以義斟酌。
畜生等解語受戒者。
害則犯重。
不解語者。
害則犯輕。
又菩薩重戒。
有二分别。
一失戒。
二不失戒。
害人天等。
犯重失戒。
害蚊蚋等。
但犯重罪。
不失戒體。
或數數故傷都無慚愧。
煩惱增上。
不知厭舍。
亦可失戒也。
二衆生想者。
有當。
有疑。
有僻。
共成六句。
謂實是衆生。
實衆生想。
實非衆生。
非衆生想。
二句為當。
實是衆生。
心中疑為是衆生耶。
非衆生耶。
實非衆生。
心中疑為是衆生耶。
非衆生耶。
二句為疑。
實是衆生。
心中決謂非衆生想。
實非衆生。
心中決謂是衆生想。
二句為僻。
若衆生。
衆生想。
衆生疑。
殺者犯重。
若衆生。
非衆生想。
如見蛇誤以為繩。
見蟲誤以為土。
雖斫之撚之。
本無殺心。
無犯戒罪。
若非衆生。
作衆生想。
及疑。
如見繩誤以為蛇。
見土誤以為蟲。
斫之撚之。
雖無所害。
具有殺心。
犯輕垢罪。
若非衆生。
非衆生想。
此全無罪。
又聖人聖人想。
父母父母想。
師僧師僧想。
人天人天想等。
各有六句。
結判逆與非逆。
若重若輕。
可以例知。
三殺心者。
謂惱害前境。
願其命斷。
正是業主。
繇此惡心。
或自身行殺。
或教他遣使等。
殺心複二。
一通心。
二隔心。
通心者。
如漫作坑弩。
漫為燒斫。
随有死者。
皆悉犯罪。
都無死者。
犯方便罪。
亦名不遂輕垢。
隔心者。
本為此人作殺方便。
誤傷彼人。
于彼人都無殺心。
故不結罪。
仍于此人邊結方便罪。
四前人命斷者。
色心連持。
相續不斷。
名為命根。
今使不得相續。
故成殺業。
此有兩時。
一者于現生中。
見彼命斷。
二者作殺方便已。
先自舍命。
彼方命斷。
現生見彼命斷。
複有二句。
一者自身有戒。
二者自身舍戒。
若有戒時。
前人命斷。
結重。
若舍戒後。
前人命斷。
止于舍戒之前。
結方便罪。
後命斷時。
不複結罪。
但有世間性罪也。
先自舍命彼方命斷。
複有兩種。
一者後生自憶宿命。
二者不憶。
若自憶宿命者。
彼人或任勢命斷。
或更加方便令斷。
皆結重罪。
若不憶宿命者。
彼人任勢命斷。
誦此戒法。
名為布薩。
正呼為褒灑陀。
褒灑是長養義。
陀是淨義。
言長養善法。
淨除不善也。
佛尚自誦。
何況餘人。
佛既自誦。
益知至佛乃廢之說。
非盡理矣。
(庚)二明放光因緣 是故戒光從口出。
有緣非無因故光。
光非青黃赤白黑。
非色非心。
非有非無。
非因果法。
是諸佛之本源。
行菩薩道之根本。
是大衆諸佛子之根本。
初句直說放光之緣。
此光即表無作戒體。
此無作戒。
全以性德為其本因。
故非無因。
既是全性所起。
即複全體是性。
是故非青非黃。
乃至非因果法。
非青黃等色。
非分别識心。
不堕凡愚妄情妄境果也。
非有非無。
不堕邪見斷常果也。
非因果法。
不堕權小有修有證果也。
不堕此等諸果。
乃是法身妙果。
既是法身妙果。
亦即成佛真因。
故諸佛菩薩。
大衆佛子。
皆以此為本源。
(庚)三勸大衆習學 是故大衆諸佛子。
應受持。
應讀誦。
應善學。
佛子谛聽。
若受佛戒者。
國王。
王子。
百官。
宰相。
比丘。
比丘尼。
十八梵天。
六欲天子。
庶民。
黃門。
淫男。
淫女。
奴婢。
八部鬼神。
金剛神。
畜生。
乃至變化人。
但解法師語。
盡受得戒。
皆名第一清淨者。
領納名受。
堅執名持。
口演其文為讀誦。
躬行其事為善學。
黃門。
此雲不男。
凡有五種。
謂生。
犍。
變。
姤。
半。
八部二解或雲。
一天。
二龍。
三夜叉。
四乾闼婆。
五阿修羅。
六迦樓羅。
七緊那羅。
八摩睺羅伽。
或雲。
四天王各領二部。
東方持國天王。
領乾闼婆。
及毗舍阇。
南方增長天王。
領鸠槃茶。
及薜荔多。
西方廣目天王。
領龍。
及富樓那多。
北方多聞天王。
領夜叉。
及羅刹。
金剛神。
亦名執金剛神。
亦名金剛力士。
持金剛杵。
随侍諸佛者也。
變化人。
謂天龍等變作人形。
解法師語。
揀去不解語者。
不解。
則不能發菩提心以為勝因。
故須揀之。
不揀種類。
以其同具佛性故也。
解則盡受得戒。
揀不解者。
雖受亦不得也。
未受戒前。
容有淨穢差别不等。
一受此戒。
鹹成最上法器。
故皆名第一清淨也。
(丁)次列重輕戒法二。
初十重。
二四十八輕。
(戊)初中三。
初總标。
二别解。
三總結。
(己)今初 佛告諸佛子言。
有十重波羅提木叉。
若受菩薩戒。
不誦此戒者。
非菩薩。
非佛種子。
我亦如是誦。
一切菩薩已學。
一切菩薩當學。
一切菩薩今學。
已略說菩薩波羅提木叉相貌。
應當學。
敬心奉持。
十重名波羅提木叉者。
犯之則永棄佛海。
持之則保取解脫也。
既受須誦。
誦則知持知犯。
知輕知重。
知善護持。
不誦則日就遺忘。
現在失菩薩之位。
将來失成佛之種。
甚明其不可不誦也。
相貌者。
戒雖無形。
繇持犯而表示。
廣即十重四十八輕。
略說即是孝順。
若不敬心奉持。
便非孝順矣。
(己)二别解十。
第一殺戒。
(至)第十謗三寶戒。
(庚)第一殺戒(此等皆是後人科文。
不宜雜入經文讀誦。
) 佛言。
若佛子。
若自殺。
教人殺。
方便殺。
贊歎殺。
見作随喜。
乃至咒殺。
殺因。
殺緣。
殺法。
殺業。
乃至一切有命者。
不得故殺。
是菩薩應起常住慈悲心。
孝順心。
方便救護一切衆生。
而反自恣心快意殺生者。
是菩薩波羅夷罪。
釋此重輕戒法。
須用十門明義。
一随文釋義。
二性遮重輕。
三七衆料簡。
四大小同異。
五善識開遮。
六異熟果報。
七觀心理解。
八忏悔行法。
九修證差别。
十性惡法門。
諸條悉具十門。
可以意得。
不複委标。
惟今初戒總出其意。
初随文釋義。
若佛子者。
發菩提心。
受菩薩戒。
紹佛家業。
住佛律儀。
不狂。
不亂。
不病壞心。
不隔他陰。
自知我已受菩薩戒也。
若理即佛子。
未秉此戒。
無罪可結。
止得性罪。
若相似分證究竟佛子。
煩惑已斷。
永不犯戒。
但有清淨戒體常在。
今所指者。
即是名字觀行二種佛子耳。
自殺者。
或用内色。
謂手足等。
或用外色。
謂刀杖木石等。
或雙用内外色。
謂手執刀杖等。
令前人命斷。
名之為殺。
教人殺者。
或面教。
或遣使。
或作書等。
方便殺者。
即殺前方便。
束縛捉系等。
或指示道路。
令前人捕獲。
亦名方便。
贊歎殺者。
前人本無殺心。
贊譽令起殺心。
随喜殺者。
前人先有殺心。
獎勸令其成就。
乃至咒殺者。
作起屍咒。
及伏弩火坑等種種惡事。
具如五戒相經廣明。
殺因者。
心欲前人命斷。
殺緣者。
方便助成其事。
殺法者。
刀劍坑弩毒藥咒術等。
殺業者。
前人命根不得相續。
乃至一切有命者。
下及微細有情。
如蜎飛蠕動等。
不得故殺者。
揀非誤傷。
常住者。
了知心佛衆生。
三無差别。
其性常住。
慈悲心者。
同體大哀。
若保赤子。
惟思拔苦與樂。
孝順心者。
尊重佛性。
視同父母。
不敢輕于一切。
方便救護者。
慈悲孝順之實事。
反者。
明其不應。
恣心者。
因貪起殺。
不知制止。
快意者。
因嗔起殺。
洩其怨恨。
是菩薩者。
繇本受戒。
故有此名。
波羅夷罪者。
此雲棄罪。
犯此戒者。
永棄佛海邊外。
永失妙因妙果。
亦雲堕罪。
犯此戒者。
堕落三塗。
亦雲他勝處法受菩薩戒。
本欲破壞煩惱。
摧伏魔軍。
今犯此戒。
反被煩惱所勝。
又被魔軍所勝。
亦雲是極惡法。
亦雲是斷頭法。
亦雲如斷多羅樹心。
如針鼻缺。
如大石破二分等。
夫律中明一人受比丘戒。
地神空神。
展轉傳告。
頃刻聲徧初禅。
魔則震恐。
若一人破比丘戒。
護身神出大歎息之聲。
亦複展轉傳告。
徧于初禅。
魔則歡喜。
今菩薩戒羯磨文。
明一人受戒。
則十方佛菩薩前。
法爾相現。
繇是諸佛菩薩。
憶念憐愍。
倘一人破戒。
甯不徧令法界聖賢。
咨嗟悲悼耶。
持戒者審思之。
二性遮重輕。
此戒具二業成罪。
一性業。
二遮業。
性業者。
雖不受佛戒。
世間法爾有罪。
如輪王十善。
亦制殺生。
國制殺人。
會須償命。
遮業者。
佛制之所遮止。
犯者得破戒罪。
此之殺業。
不受戒人。
但得性罪。
已受戒者。
兼得性遮二罪也。
問。
同一殺盜淫妄等事。
未受戒人。
止得一罪。
已受戒人。
反得二罪。
則受戒乃招罪之途。
有損無益。
答。
受佛戒即入佛位。
皆名第一清淨。
功德豈可思議。
惟其持者功德力大。
所以破者罪業倍深。
功德力大。
必宜秉受。
罪業倍深。
必宜莫犯也。
此戒備四緣成重。
一是衆生。
二衆生想。
三有殺心。
四前人命斷。
一是衆生者。
略為三品。
上品謂諸佛聖人。
父母師僧。
佛不受害。
但令惡心出其身血。
即犯逆罪。
害羅漢。
犯逆。
害三果以下。
但犯重。
菩薩取發趣以上。
害者犯逆。
害外凡位未入畢定性者。
但犯重。
殺父。
殺母。
殺和尚。
殺阿阇梨。
同犯逆罪。
中品謂一切人天。
害皆犯重。
下品謂四趣衆生。
修羅鬼神畜生等。
此有兩解。
一雲同重。
大士防殺嚴故。
文雲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殺。
即其證也。
二雲但輕垢。
在重戒中兼制。
以非道器故。
文雲有命者。
舉輕況重耳。
今更推詳其緻。
比丘戒法。
局在人倫。
故謂餘趣非器。
殺天亦止結輕。
今菩薩戒法。
全收五道。
則鬼神畜生。
鹹堪載道。
害心斷命。
那得結輕。
然使故殺一蚊蚋等。
便成重罪。
便失菩薩無上律儀。
則害及人天者。
又将以何罪判之。
若以義斟酌。
畜生等解語受戒者。
害則犯重。
不解語者。
害則犯輕。
又菩薩重戒。
有二分别。
一失戒。
二不失戒。
害人天等。
犯重失戒。
害蚊蚋等。
但犯重罪。
不失戒體。
或數數故傷都無慚愧。
煩惱增上。
不知厭舍。
亦可失戒也。
二衆生想者。
有當。
有疑。
有僻。
共成六句。
謂實是衆生。
實衆生想。
實非衆生。
非衆生想。
二句為當。
實是衆生。
心中疑為是衆生耶。
非衆生耶。
實非衆生。
心中疑為是衆生耶。
非衆生耶。
二句為疑。
實是衆生。
心中決謂非衆生想。
實非衆生。
心中決謂是衆生想。
二句為僻。
若衆生。
衆生想。
衆生疑。
殺者犯重。
若衆生。
非衆生想。
如見蛇誤以為繩。
見蟲誤以為土。
雖斫之撚之。
本無殺心。
無犯戒罪。
若非衆生。
作衆生想。
及疑。
如見繩誤以為蛇。
見土誤以為蟲。
斫之撚之。
雖無所害。
具有殺心。
犯輕垢罪。
若非衆生。
非衆生想。
此全無罪。
又聖人聖人想。
父母父母想。
師僧師僧想。
人天人天想等。
各有六句。
結判逆與非逆。
若重若輕。
可以例知。
三殺心者。
謂惱害前境。
願其命斷。
正是業主。
繇此惡心。
或自身行殺。
或教他遣使等。
殺心複二。
一通心。
二隔心。
通心者。
如漫作坑弩。
漫為燒斫。
随有死者。
皆悉犯罪。
都無死者。
犯方便罪。
亦名不遂輕垢。
隔心者。
本為此人作殺方便。
誤傷彼人。
于彼人都無殺心。
故不結罪。
仍于此人邊結方便罪。
四前人命斷者。
色心連持。
相續不斷。
名為命根。
今使不得相續。
故成殺業。
此有兩時。
一者于現生中。
見彼命斷。
二者作殺方便已。
先自舍命。
彼方命斷。
現生見彼命斷。
複有二句。
一者自身有戒。
二者自身舍戒。
若有戒時。
前人命斷。
結重。
若舍戒後。
前人命斷。
止于舍戒之前。
結方便罪。
後命斷時。
不複結罪。
但有世間性罪也。
先自舍命彼方命斷。
複有兩種。
一者後生自憶宿命。
二者不憶。
若自憶宿命者。
彼人或任勢命斷。
或更加方便令斷。
皆結重罪。
若不憶宿命者。
彼人任勢命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