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四十二章經解

關燈
念。

    故常念此無念之念。

    豈以不念為無念哉。

    行等三句。

    例此可知。

    會得則觸事全真。

    迷者則轉趨轉遠。

    言語相即解脫相。

    故言語道斷。

    一切物即真如性。

    故非物所拘。

    才涉有無。

    便隔霄壤。

    故差之毫厘。

    才涉思惟。

    便成剩法。

    故失之須臾。

     佛言。

    觀天地。

    念非常。

    觀世界。

    念非常。

    觀靈覺。

    即菩提。

    如是知識。

    得道疾矣。

     此第十九章。

    明唯心識觀。

    遣虛存實也。

    天覆地載。

    凡情計為常住實有。

    今觀天則寒暑代謝。

    地則陵谷遞遷。

    既爾生滅非常。

    豈是心外實法。

    次觀一身之中。

    世為遷流。

    界為方位。

    世固念念不停。

    界亦互對無定。

    于中豈有實我實法。

    此則遣徧計之本虛也。

    次觀現前一念靈覺之性。

    即離我法二執。

    便成四智菩提。

    此則存依圓之實性也。

    遣虛則無增益謗。

    存實則無損減謗。

    非有非無。

    速契中道矣。

     佛言。

    當念身中四大。

    各自有名。

    都無我者。

    我既都無。

    其如幻耳。

     此第二十章。

    示人以四大觀身。

    而入如幻法門也。

    身中堅者名地。

    潤者名水。

    暖者名火。

    動者名風。

    覓我了不可得。

    能成所成。

    體皆如幻。

    能觀所觀。

    亦複如幻。

    于一幻喻。

    便可通達空假中理。

    故知四大觀身。

    實四教之總戶也。

     佛言。

    人随情欲求于聲名。

    聲名顯著身已故矣。

    貪世常名而不學道。

    枉功勞形。

    譬如燒香。

    雖人聞香。

    香之燼矣。

    危身之火而在其後。

     此第二十一章。

    甚明好名之人。

    不惟無益。

    而且深有損也。

     佛言。

    财色于人。

    人之不舍。

    譬如刀刃有蜜。

    不足一餐之美。

    小兒舐之。

    則有割舌之患。

     此第二十二章。

    甚明财色之味寡而傷害甚多。

    有智者不可類彼小兒也。

     佛言。

    人系于妻子舍宅。

    甚于牢獄。

    牢獄有散釋之期。

    妻子無遠離之念。

    情愛于色。

    豈憚驅馳。

    雖有虎口之患。

    心存甘伏。

    投泥自溺。

    故曰凡夫。

    透得此門。

    出塵羅漢。

     此第二十三章。

    深明妻子舍宅之埋沒人。

    而勸以速遠離也。

    欲界以男女眷屬為妻子。

    種種宮殿為舍宅。

    色界以味禅為妻子。

    四禅天為舍宅。

    無色界以癡定為妻子。

    四空天為舍宅。

    愛見所噬。

    患同虎口。

    充類言之。

    二乘以一解脫味為妻子。

    偏真涅槃為舍宅。

    權教以遊戲神通為妻子。

    出真涉俗為舍宅。

    透得空有兩門。

    方成中道無生之果。

     佛言。

    愛欲莫甚于色。

    色之為欲。

    其大無外。

    賴有一矣。

    若使二同。

    普天之人。

    無能為道者矣。

     此第二十四章。

    深明色欲為衆生重病也。

    佛頂經雲。

    淫心不除。

    塵不可出。

     佛言。

    愛欲之人。

    猶如執炬逆風而行。

    必有燒手之患。

     此第二十五章。

    甚明愛欲之不可習近也。

    逆風把炬。

    未有不燒手者。

    習近愛欲。

    安得不損淨法身。

    害方便手耶。

     天神獻玉女于佛。

    欲壞佛意。

    佛言。

    革囊衆穢。

    爾來何為。

    去。

    吾不用。

    天神愈敬。

    因問道意。

    佛為解說。

    即得須陀洹果。

     此第二十六章。

    明佛不被魔娆。

    遂能化魔也。

    天神即魔王波旬。

    佛初成道時。

    先興甲兵。

    不能害佛。

    次獻三女。

    又不能娆佛。

    乃歸佛化而證初果。

    人能觀彼女人為革囊衆穢。

    則淫意得除。

    自他俱利矣。

     佛言。

    夫為道者。

    猶木在水。

    尋流而行。

    不觸兩岸。

    不為人取。

    不為鬼神所遮。

    不為洄流所住。

    亦不腐敗。

    吾保此木決定入海。

    學道之人。

    不為情欲所惑。

    不為衆邪所娆。

    精進無為。

    吾保此人必得道矣。

     此第二十七章。

    喻明學道須遠離諸障也。

    兩岸以喻情欲。

    則有見思情欲。

    無明情欲。

    見思情欲。

    耽染生死。

    如觸此岸。

    無明情欲。

    耽染涅槃。

    如觸彼岸。

    人及鬼神。

    以喻衆邪。

    愛網所纏。

    如為人取。

    見網所覆。

    如為鬼神所遮。

    洄流所住。

    正與精進相反。

    腐敗。

    正與無為相反。

    蓋不能直心正念真如。

    每欲進而反退。

    如流急反洄。

    不達無為法性。

    則著相所修福慧。

    終成腐敗。

    故必不為生死涅槃情欲所惑。

    不為愛見衆邪所娆。

    正念真如而精進。

    了達法性本無為。

    斯得道可保矣。

     佛言。

    慎勿信汝意。

    汝意不可信。

    慎勿與色會。

    色會即禍生。

    得阿羅漢已。

    乃可信汝意。

     此第二十八章。

    深誡意馬難調。

    而色禍宜避也。

    衆生無始以來。

    隻因恣情率意。

    久受輪回。

    未證阿羅漢。

    常與無明愛見慢俱。

    豈可自信汝意而不事推簡耶。

     佛言。

    慎勿視女色。

    亦莫共言語。

    若與語者。

    正心思念。

    我為沙門。

    處于濁世。

    當如蓮華。

    不為泥污。

    想其老者如母。

    長者如姊。

    少者如妹。

    稚者如子。

    生度脫心。

    息滅惡念。

     此第二十九章。

    申明遠女防過生善滅惡之方便也。

    先以蓮華不染而自期待。

    則正念自利。

    複視如母如姊如妹如子而度脫之。

    則慈心利他。

    既與二利相應。

    惡念自然息滅。

     佛言。

    夫為道者。

    如被幹草。

    火來須避。

    道人見欲。

    必當遠之。

     此第三十章。

    申誡遠離諸欲。

    勿令為欲火所燒害也。

    六情根猶如幹草。

    六塵境喻若烈火。

    未到心境兩空。

    應修遠離勝行。

     佛言。

    有人患淫不止。

    欲自斷陰。

    佛謂之曰。

    若斷其陰。

    不如斷心。

    心如功曹。

    功曹若止。

    從者都息。

    邪心不止。

    斷陰何益。

    佛為說偈。

    欲生于汝意。

    意以思想生。

    二心各寂靜。

    非色亦非行。

    佛言。

    此偈是迦葉佛說。

     此第三十一章。

    申明斷欲須從心斷也。

    斷心之法。

    推此欲從意生。

    意複從思想生。

    隻此思想。

    為自生耶。

    他生耶。

    共生耶。

    無因生耶。

    又此思想。

    為在内耶。

    在外耶。

    在兩中間耶。

    為在過去耶。

    現在耶。

    未來耶。

    如是推時。

    思想寂靜。

    思想寂靜故。

    意即寂靜。

    意寂靜故。

    欲即寂靜。

    欲寂靜故。

    觀一切色如鏡像等。

    即是非色。

    觀一切行如泡沫等。

    即是非行。

    從上諸佛展轉傳受。

    不過傳此調心方便而已。

     佛言。

    人從愛欲生憂。

    從憂生怖。

    若離于愛。

    何憂何怖。

     此第三十二章。

    推憂怖之繇愛欲。

    而勸人斷欲去愛也。

    衆生無始以來。

    妄認四大為自身相。

    妄認六塵緣影為自心相。

    執著貪戀不肯暫舍。

    遂生種種憂惱。

    種種恐怖。

    惟以四大觀身。

    知身無我。

    以四運觀心。

    知心無常。

    愛欲既斷。

    憂怖自除。

     佛言。

    夫為道者。

    譬如一人與萬人戰。

    挂铠出門。

    意或怯弱。

    或半路而退。

    或格鬥而死。

    或得勝而還。

    沙門學道。

    應當堅持其心。

    精進勇銳。

    不畏前境。

    破滅衆魔。

    而得道果。

     此第三十三章。

    喻明為道之人。

    須具戒定慧也。

    專精學道之心。

    譬如一人。

    無始虛妄諸惑習氣。

    譬如萬人。

    受持淨戒。

    譬如挂铠。

    惟堅持其心。

    則無怯弱之意。

    此戒力也。

    精進勇銳。

    則無半路之退。

    此定力也。

    不畏前境。

    則無格鬥緻死。

    此慧力也。

    合此三力。

    破滅無始衆魔而證道果。

    是為得勝而還矣。

     沙門夜誦迦葉佛遺教經。

    其聲悲緊。

    思悔欲退。

    佛問之曰。

    汝昔在家。

    曾為何業。

    對曰。

    愛彈琴。

    佛言。

    弦緩如何。

    對曰。

    不鳴矣。

    弦急如何。

    對曰。

    聲絕矣。

    急緩得中如何。

    對曰。

    諸音普矣。

    佛言。

    沙門學道亦然。

    心若調适。

    道可得矣。

    于道若暴。

    暴即身疲。

    其身若疲。

    意即生惱。

    意若生惱。

    行即退矣。

    其行既退。

    罪必加矣。

    但清淨安樂。

    道不失矣。

     此第三十四章。

    明學道之法。

    須善調身心。

    勿令緩急失所也。

    儒者亦雲。

    其進銳者其退速。

    又雲。

    勿忘勿助。

    蓋三乘出要類如此。

     佛言。

    如人鍛鐵。

    去滓成器。

    器即精好。

    學道之人。

    去心垢染。

    行即清淨矣。

     此第三十五章。

    喻明垢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