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四十二章經解

關燈
不可不除也。

    但除垢染。

    即成清淨。

    所謂但盡凡情。

    别無聖解。

    但有去翳法。

    别無與明法也。

    成佛作祖。

    豈于心外有法可得哉。

    不過淨除習氣而已。

     佛言。

    人離惡道。

    得為人難。

    既得為人。

    去女即男難。

    既得為男。

    六根完具難。

    六根既具。

    生中國難。

    既生中國。

    值佛世難。

    既值佛世。

    遇道者難。

    既得遇道。

    興信心難。

    既興信心。

    發菩提心難。

    既發菩提心。

    無修無證難。

     此第三十六章。

    展轉明難得之事以深警人。

    令勿失良緣也。

    不達無修無證。

    豈名真正發菩提心。

    不發真正菩提。

    豈名信心。

    不興信心。

    豈名遇道。

    既不遇道。

    值佛何益。

    既值猶不值。

    則中國猶之邊方。

    既中國不異邊方。

    則六根具猶不具。

    既六根具猶不具。

    則男子亦非男子。

    既男子不成男子。

    則人身何異惡道。

    靜言思之。

    可不發菩提心。

    急悟無修無證之要旨乎。

     佛言。

    佛子離吾數千裡。

    憶念吾戒。

    必得道果。

    在吾左右。

    雖常見吾。

    不順吾戒。

    終不得道。

     此第三十七章。

    深明心近則近。

    心遠則遠。

    而不以形迹論遠近也。

    金口誠言。

    重戒若此。

    末世弟子。

    柰何弗思。

    僧祇律雲。

    波羅脂國有二比丘。

    共伴來詣舍衛問訊世尊。

    中路渴乏無水。

    前到一井。

    一比丘汲水便飲。

    一比丘看水見蟲。

    不飲。

    飲水比丘問言。

    汝何不飲。

    答言。

    世尊制戒。

    不得飲蟲水故。

    彼複勸言。

    長老但飲。

    勿令渴死。

    不得見佛。

    答言。

    我甯喪身。

    不毀佛戒。

    遂便渴死。

    即生忉利天上。

    天身具足。

    是夜先到佛所。

    禮足聞法。

    得法眼淨。

    飲水比丘。

    後日乃到佛所。

    佛知而故問。

    汝從何來。

    為有伴否。

    彼即以上事答。

    佛言。

    癡人。

    汝不見我。

    謂得見我。

    彼死比丘。

    已先見我。

    若比丘。

    放逸懈怠。

    不攝諸根。

    雖共我一處。

    彼離我遠。

    彼雖見我。

    我不見彼。

    若有比丘。

    于海彼岸。

    能不放逸。

    精進不懈。

    斂攝諸根。

    雖去我遠。

    我常見彼。

    彼常近我。

     佛問沙門。

    人命在幾間。

    對曰。

    數日間。

    佛言。

    子未知道。

    複問一沙門。

    人命在幾間。

    對曰。

    飯食間。

    佛言。

    子未知道。

    複問一沙門。

    人命在幾間。

    對曰。

    呼吸間。

    佛言。

    善哉。

    子知道矣。

     此第三十八章。

    明人命無常。

    不可不知也。

    一期色心連持不斷。

    名為命根。

    乃依本識種子假立。

    非有實法。

    出息雖存入息難保。

    況刹那刹那。

    念念生滅。

    非沉思谛觀。

    豈能知之。

    昔西域有一國王。

    不信佛法。

    問祖師曰。

    吾見外道種種苦行。

    尚不能折伏淫心。

    而今沙門四事如意。

    豈能斷煩惱耶。

    祖師曰。

    王試取一獄中必死罪人。

    滿器盛油。

    令其手捧。

    用四屠人出刃随後。

    若能一滴不失。

    便赦其罪。

    若傾一滴。

    随手斬之。

    同彼遊于四衢。

    王更盡出宮女音樂。

    徧處歌舞。

    試問罪人何所見聞。

    王如其言。

    令一罪人手捧滿油。

    徧曆四衢女樂叢中。

    一滴不堕。

    因赦其罪。

    召而問之。

    汝于四衢何所見聞。

    罪人答曰。

    我于爾時。

    唯恐一滴油堕。

    白刃加頸。

    故惟見手中之油。

    更無他見聞也。

    祖白王曰。

    彼惟惜此一身之死。

    遂于色聲無所見聞。

    何況沙門秉佛無常無我至教。

    痛念無量劫數生死之苦。

    安得不斷煩惱。

    彼外道等。

    不知無常無我。

    徒事苦行。

    故無益耳。

    王乃信服。

    噫。

    誠知人命在呼吸間。

    何俟屠人執刀随後。

    而心始無放逸哉。

     佛言。

    學佛道者。

    佛所言說。

    皆應信順。

    譬如食蜜。

    中邊皆甜。

    吾經亦爾。

     此第三十九章。

    明佛經皆應信順。

    不應妄分大小頓漸。

    而生輕重心也。

    佛之言教。

    不出權實。

    為實施權。

    開權顯實。

    四教各有四門。

    門門各具四悉。

    今有執小謗大。

    執大謗小。

    執事撥理。

    執理撥事者。

    皆違佛旨者也。

     佛言。

    沙門行道。

    無如磨牛。

    身雖行道。

    心道不行。

    心道若行。

    何用行道。

     此第四十章。

    明行道在心不在形也。

    心不入道。

    徒事外儀。

    與磨牛何異哉。

     佛言。

    夫為道者。

    如牛負重。

    行深泥中。

    疲極不敢左右顧視。

    出離淤泥。

    乃可蘇息。

    沙門當觀情欲。

    甚于淤泥。

    直心念道。

    可免苦矣。

     此第四十一章。

    誡人直心念道。

    當以出離情欲為期也。

     佛言。

    吾視王侯之位。

    如過隙塵。

    視金玉之寶。

    如瓦礫。

    視纨素之服。

    如敝帛。

    視大千界。

    如一诃子。

    視阿耨池水。

    如塗足油。

    視方便門。

    如化寶聚。

    視無上乘。

    如夢金帛。

    視佛道。

    如眼前華。

    視禅定。

    如須彌柱。

    視涅槃。

    如晝夕寤。

    視倒正。

    如六龍舞。

    視平等。

    如一真地。

    視興化。

    如四時木。

     此第四十二章。

    結明佛眼等觀一切諸法。

    所以破衆生之法執也。

    人間一百年。

    不過忉利天一晝夜。

    娑婆一大劫。

    不過極樂世界一晝夜。

    則王侯榮貴。

    與過隙塵何異。

    諸天器皿。

    純是七寶。

    極樂國地。

    黃金所成。

    彌勒成佛道時。

    此地亦皆琉璃。

    況金玉瓦礫等是四微所成。

    何足重哉。

    服雖纨素不過蔽形。

    茍可遮羞。

    敝帛何害。

    大千界亦是惟心。

    一诃子亦是惟心。

    觀相元妄。

    故于是中橫計大小。

    觀性元真。

    變大千之心非大非多。

    變诃子之心非小非少也。

    阿耨池水與塗足油。

    例此可知。

    方便門者。

    諸佛所設三乘五乘七九諸方便也。

    衆生禀此法寶。

    克果不虛。

    然在諸佛。

    不過為實施權。

    豈有實法。

    故但如化寶聚耳。

    無上乘。

    雖雲是最實事。

    然皆衆生性具之理。

    心外無法。

    故曰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如夢中金帛。

    豈有實物可得哉。

    種種佛道。

    為對凡情。

    凡情不生。

    佛道何有。

    所謂無為無起滅。

    不實如空華也。

    須彌出海。

    風浪不能漂動。

    禅定持心。

    境識不能遷惑。

    然須彌無實法。

    不過四寶四微合成。

    禅定亦無實法。

    不過諸心心所四分合成耳。

    生死如長夜。

    無明所纏。

    故晝夕鹹寐。

    涅槃如永日。

    智慧開朗。

    故晝夕鹹寤也。

    流轉生死。

    惟是六根。

    安樂涅槃。

    亦惟六根。

    背覺合塵名為倒。

    而實無減。

    背塵合覺名為正。

    而實無增。

    故但如六龍舞。

    不過首尾相換而已。

    諸法既皆平等。

    則随舉一微塵法。

    即與一真如地平等。

    非離一切法外。

    别有一大總相法門。

    直是頭頭法法。

    無非大總相法門也。

    依一真地而施化道。

    如依大地而有四時之木。

    春生夏榮。

    秋實冬落。

    番番生。

    番番榮。

    番番實。

    番番落。

    終而複始。

    始而複終。

    徧于十方。

    嗱于三世。

    皆是如來自在神力也。

     佛說四十二章經解 是經頓漸兼收。

    首唱識心達本。

    解無為法。

    名曰沙門。

    又言心不系道。

    亦不結業。

    無念無作。

    非修非證。

    不曆諸位而自崇最。

    名之曰道。

    金剛無住之旨。

    維摩不二之門。

    不越乎此矣。

    又言飯千億三世諸佛。

    不如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

    夫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

    所謂自性天真佛也。

    三世諸佛覺此而已。

    非有所加也。

    諸供養中法供養最。

    法供養者。

    識自本心。

    了法空寂。

    念念佛出世。

    念念佛滅度。

    是為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

    豈外求哉。

    此為頓教。

    其間羅舉四真道。

    十善行。

    诃斥欲染。

    策發淨業。

    警世非常。

    覺諸幻化。

    此為漸教。

    夫欲染不去。

    則淨行難成。

    淨行不成。

    則本明不發。

    故反複于斷愛去欲之修。

    以為行道守真之助。

    而要歸于無我。

    了得無我。

    心垢自盡。

    常光現前。

    是則名為解無為法。

    然而世之人。

    往往貪著有為。

    不舍愛欲者。

    何也。

    由不知人命無常。

    世界幻化。

    以須臾之樂。

    招長劫之殃。

    刃蜜炬風。

    其言絕痛。

    茍有丈夫之志者。

    其可不瞿然深省乎。

    經言。

    佛所言說。

    譬如食蜜。

    中邊皆甜。

    學者于此盡心焉。

    則五部諸經。

    俱可得門而入矣。

     一行道人彭際清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