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四十二章經解
關燈
小
中
大
取道也。
守志者。
念念趨向菩提。
不雜名利心也。
奉道者。
念念體會心源。
不複向外覓也。
佛言。
覩人施道。
助之歡喜。
得福甚大。
沙門問曰。
此福盡乎。
佛言。
譬如一炬之火。
數千百人各以炬來分取。
熟食除冥。
此炬如故。
福亦如之。
此第十章。
明随喜功德。
自他兼利。
福無窮盡也。
施道有三。
一資生施。
謂以财濟其貧窮。
二無畏施。
謂于難中拔其憂苦。
三者法施。
謂以三學令得四益。
不惟自行三種施道。
得福甚多。
即使見他行施。
助令歡喜。
福亦無盡。
沙門下。
釋疑。
恐有愚人正行施時。
見他随喜。
懼他分我功德。
故以炬火如故曉之。
蓋不惟無減于我。
而福報展轉殊勝矣。
昔有二人采花。
一自供佛。
一轉施人供佛。
以問彌勒。
彌勒曰。
自供者成辟支佛果。
施人者成無上菩提。
蓋獨樂不若與人。
與少不若與衆。
世出世道。
無不皆然也。
熟食。
喻成聖果。
除冥。
喻破三障。
佛言。
飯惡人百。
不如飯一善人。
飯善人千。
不如飯一持五戒者。
飯五戒者萬。
不如飯一須陀洹。
飯百萬須陀洹。
不如飯一斯陀含。
飯千萬斯陀含。
不如飯一阿那含。
飯一億阿那含。
不如飯一阿羅漢。
飯十億阿羅漢。
不如飯一辟支佛。
飯百億辟支佛。
不如飯一三世諸佛。
飯千億三世諸佛。
不如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
此第十一章。
較量福田勝劣不等。
令人知所歸向也。
一善勝百惡人。
顯易可知。
一持五戒人勝千善人者。
以世間善人所奉十善。
僅屬舊醫之法。
不以三歸為體。
不成出世津梁。
若能受三自歸。
奉持五戒。
為佛弟子。
便知四谛四念處門。
于一生中。
堪證三果。
故得千倍勝于常流也。
一須陀洹勝萬五戒者。
須陀洹已斷見惑。
已預聖流。
故得遠勝内外凡也。
一斯陀含勝百萬須陀洹者。
斯陀含已斷欲界六品思惑。
煩惱漸薄。
正使百萬住果須陀洹。
未修勝進行時。
終不能知二果境界。
何況能到耶。
一阿那含勝千萬斯陀含者。
阿那含已斷欲界思惑九品皆盡。
正使千萬斯陀含。
終不能知三果境界。
況能到耶。
一阿羅漢勝一億阿那含者。
萬萬曰億。
阿羅漢斷盡見思。
超出三界。
尤非住三果人能知能到故也。
辟支佛有二種。
一者出有佛世。
禀十二因緣教。
悟道侵習。
名為緣覺。
二者出無佛世。
觀物幻化。
自悟無生。
斷結侵習。
名為獨覺。
以阿羅漢但斷正使。
辟支佛兼侵餘習。
故一辟支。
能勝十億阿羅漢也。
三世諸佛。
約藏頭佛果言之。
三大阿僧祇劫修行六度。
正習皆悉斷盡。
利益無量衆生。
故一佛能勝百億辟支佛也。
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
指圓教初住已上。
亦可兼攝别教初地。
通教佛地。
蓋通教體色入空。
知一切法無性。
故念即無念。
住即無住。
修即無修。
證即無證。
至成佛時。
能于色究竟天示現最高大身。
統王三千世界。
别歡喜地。
圓發心住。
皆已分證法身。
皆能示現百界作佛。
八相成道。
所以供此一人。
勝于千億三世諸佛也。
複次前之八番。
皆是約田。
此第九番。
即是約心。
蓋未達一切諸法。
念本無念。
住本無住。
修本無修。
證本無證。
故于平等法中。
分勝分劣。
若了達無念無住無修無證妙理。
則下自惡人。
上至諸佛。
罔非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
所以人上佛飯。
佛施餓狗。
功德無異。
維摩以一分奉難勝如來。
一分施一最下乞人。
福亦平等。
若不知福勝劣差别。
則無以顯修德之足貴。
若不達生佛本自平等。
則無以悟性德之淵源。
是謂常同常别。
常别常同。
法界法爾微妙法門。
佛言。
人有二十難。
貧窮布施難。
豪貴學道難。
棄命必死難。
得覩佛經難。
生值佛世難。
忍色忍欲難。
見好不求難。
被辱不嗔難。
有勢不臨難。
觸事無心難。
廣學博究難。
除滅我慢難。
不輕未學難。
心行平等難。
不說是非難。
會善知識難。
見性學道難。
随化度人難。
覩境不動難。
善解方便難。
此第十二章。
略舉二十難事以為勸誡也。
順情則易逆情則難。
然能深發肯心。
則雖難而易。
其或但随流俗。
則雖易亦難。
夫貧窮則布施為難。
故雖少許之施。
得福甚多。
不可不勉力也。
然現見有貧而能施者。
乃富人反不肯施。
則悭鄙為何如耶。
豪貴學道。
例施可知。
人所最重者身命。
誠能棄命。
則何事不可為者。
然未聞保命畏死之人。
果能長生不死。
則亦何事貪惜耶。
佛經難覩。
今幸覩佛經而不研精殚思。
則與不覩何異。
佛世難值。
今幸值佛世而不及時進修。
則與不值何殊。
色欲雖恒情所好。
然或察其味少苦多。
或觀其如幻如影。
則亦何難忍制。
若見好時。
知其未必可求。
則貪心自息。
若被辱時。
但以情恕理遣。
則嗔意自平。
視富貴若草頭露。
何容以勢臨人。
觀事境同夢所緣。
何必勞心措置。
廣學而不博究。
如入海無指南針。
安能會理。
恃學而生我慢。
如沃壤以滋稊稗。
反害良禾。
佛嘗言四種不可忽。
一者火雖小不可忽。
二者龍雖小不可忽。
三者王子雖小不可忽。
四者沙門雖小不可忽。
今有輕未學者。
未知其不可忽故也。
心平等。
則施難勝如來。
與施最下乞人。
功德無異。
泯是非。
則一切諸法。
無非佛法。
是非情見未忘。
決不能見法界真善知識。
不見現前一念心之實性。
決不可以學無上道。
不學稱性權實之道。
不能随化度人。
未達随化度人方便。
安能覩十法界境而一心不動。
若不能于一一法界中具見一切法界事理。
何繇善解同體方便。
故知此二十事。
後後難于前前也。
沙門問佛。
以何因緣。
得知宿命。
會其至道。
佛言。
淨心守志。
可會至道。
譬如磨鏡。
垢去明存。
斷欲無求。
當得宿命。
此第十三章。
問意重在宿命。
答意重在會道。
蓋知宿命者。
未必會至道。
而會至道者。
決能知宿命也。
沙門問佛。
何者為善。
何者最大。
佛言。
行道守真者善。
志與道合者大。
此第十四章。
明善莫善于真修。
大莫大于實證也。
行道守真。
則萬善同會。
志與道合。
則法界體圓。
沙門問佛。
何者多力。
何者最明。
佛言。
忍辱多力。
不懷惡故。
兼加安健。
忍者無惡。
必為人尊。
心垢滅盡。
淨無瑕穢。
是為最明。
未有天地。
逮于今日。
十方所有。
無有不見。
無有不知。
無有不聞。
得一切智。
可謂明矣。
此第十五章。
明忍辱力大。
滅垢明遠也。
忍有三種。
一耐怨害忍。
亦名生忍。
二安受苦忍。
亦名法忍。
三谛察法忍。
亦名第一義忍。
今即約耐怨害而入第一義也。
餘文易知。
佛言。
人懷愛欲不見道者。
譬如澄水。
緻手攪之。
衆人共臨。
無有覩其影者。
人以愛欲交錯。
心中濁興。
故不見道。
汝等沙門。
當舍愛欲。
愛欲垢盡。
道可見矣。
此第十六章。
明吾人心水本澄。
即是至道。
但繇愛欲所攪。
故不能于一念中炳現十界影像也。
舍三界愛欲見思垢盡。
則真谛道可見。
舍偏真愛欲。
塵沙垢盡。
則俗谛道可見。
舍果報愛欲。
無明垢盡。
則中谛道可見矣。
佛言。
夫見道者。
譬如持炬入冥室中。
其冥即滅。
而明獨存。
學道見谛。
無明即滅。
而明常存矣。
此第十七章。
深顯無明無性。
故見道即可永滅。
亦顯無明未滅。
不得名真見道也。
知無明之可滅。
不緻生于退屈知真見之常明。
亦可祛增上慢矣。
佛言。
吾法念無念念。
行無行行。
言無言言。
修無修修。
會者近爾。
迷者遠乎。
言語道斷。
非物所拘。
差之毫厘。
失之須臾。
此第十八章。
明念行言修。
皆超有無兩關。
而不可以有無情見湊泊也。
念即無
守志者。
念念趨向菩提。
不雜名利心也。
奉道者。
念念體會心源。
不複向外覓也。
佛言。
覩人施道。
助之歡喜。
得福甚大。
沙門問曰。
此福盡乎。
佛言。
譬如一炬之火。
數千百人各以炬來分取。
熟食除冥。
此炬如故。
福亦如之。
此第十章。
明随喜功德。
自他兼利。
福無窮盡也。
施道有三。
一資生施。
謂以财濟其貧窮。
二無畏施。
謂于難中拔其憂苦。
三者法施。
謂以三學令得四益。
不惟自行三種施道。
得福甚多。
即使見他行施。
助令歡喜。
福亦無盡。
沙門下。
釋疑。
恐有愚人正行施時。
見他随喜。
懼他分我功德。
故以炬火如故曉之。
蓋不惟無減于我。
而福報展轉殊勝矣。
昔有二人采花。
一自供佛。
一轉施人供佛。
以問彌勒。
彌勒曰。
自供者成辟支佛果。
施人者成無上菩提。
蓋獨樂不若與人。
與少不若與衆。
世出世道。
無不皆然也。
熟食。
喻成聖果。
除冥。
喻破三障。
佛言。
飯惡人百。
不如飯一善人。
飯善人千。
不如飯一持五戒者。
飯五戒者萬。
不如飯一須陀洹。
飯百萬須陀洹。
不如飯一斯陀含。
飯千萬斯陀含。
不如飯一阿那含。
飯一億阿那含。
不如飯一阿羅漢。
飯十億阿羅漢。
不如飯一辟支佛。
飯百億辟支佛。
不如飯一三世諸佛。
飯千億三世諸佛。
不如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
此第十一章。
較量福田勝劣不等。
令人知所歸向也。
一善勝百惡人。
顯易可知。
一持五戒人勝千善人者。
以世間善人所奉十善。
僅屬舊醫之法。
不以三歸為體。
不成出世津梁。
若能受三自歸。
奉持五戒。
為佛弟子。
便知四谛四念處門。
于一生中。
堪證三果。
故得千倍勝于常流也。
一須陀洹勝萬五戒者。
須陀洹已斷見惑。
已預聖流。
故得遠勝内外凡也。
一斯陀含勝百萬須陀洹者。
斯陀含已斷欲界六品思惑。
煩惱漸薄。
正使百萬住果須陀洹。
未修勝進行時。
終不能知二果境界。
何況能到耶。
一阿那含勝千萬斯陀含者。
阿那含已斷欲界思惑九品皆盡。
正使千萬斯陀含。
終不能知三果境界。
況能到耶。
一阿羅漢勝一億阿那含者。
萬萬曰億。
阿羅漢斷盡見思。
超出三界。
尤非住三果人能知能到故也。
辟支佛有二種。
一者出有佛世。
禀十二因緣教。
悟道侵習。
名為緣覺。
二者出無佛世。
觀物幻化。
自悟無生。
斷結侵習。
名為獨覺。
以阿羅漢但斷正使。
辟支佛兼侵餘習。
故一辟支。
能勝十億阿羅漢也。
三世諸佛。
約藏頭佛果言之。
三大阿僧祇劫修行六度。
正習皆悉斷盡。
利益無量衆生。
故一佛能勝百億辟支佛也。
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
指圓教初住已上。
亦可兼攝别教初地。
通教佛地。
蓋通教體色入空。
知一切法無性。
故念即無念。
住即無住。
修即無修。
證即無證。
至成佛時。
能于色究竟天示現最高大身。
統王三千世界。
别歡喜地。
圓發心住。
皆已分證法身。
皆能示現百界作佛。
八相成道。
所以供此一人。
勝于千億三世諸佛也。
複次前之八番。
皆是約田。
此第九番。
即是約心。
蓋未達一切諸法。
念本無念。
住本無住。
修本無修。
證本無證。
故于平等法中。
分勝分劣。
若了達無念無住無修無證妙理。
則下自惡人。
上至諸佛。
罔非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
所以人上佛飯。
佛施餓狗。
功德無異。
維摩以一分奉難勝如來。
一分施一最下乞人。
福亦平等。
若不知福勝劣差别。
則無以顯修德之足貴。
若不達生佛本自平等。
則無以悟性德之淵源。
是謂常同常别。
常别常同。
法界法爾微妙法門。
佛言。
人有二十難。
貧窮布施難。
豪貴學道難。
棄命必死難。
得覩佛經難。
生值佛世難。
忍色忍欲難。
見好不求難。
被辱不嗔難。
有勢不臨難。
觸事無心難。
廣學博究難。
除滅我慢難。
不輕未學難。
心行平等難。
不說是非難。
會善知識難。
見性學道難。
随化度人難。
覩境不動難。
善解方便難。
此第十二章。
略舉二十難事以為勸誡也。
順情則易逆情則難。
然能深發肯心。
則雖難而易。
其或但随流俗。
則雖易亦難。
夫貧窮則布施為難。
故雖少許之施。
得福甚多。
不可不勉力也。
然現見有貧而能施者。
乃富人反不肯施。
則悭鄙為何如耶。
豪貴學道。
例施可知。
人所最重者身命。
誠能棄命。
則何事不可為者。
然未聞保命畏死之人。
果能長生不死。
則亦何事貪惜耶。
佛經難覩。
今幸覩佛經而不研精殚思。
則與不覩何異。
佛世難值。
今幸值佛世而不及時進修。
則與不值何殊。
色欲雖恒情所好。
然或察其味少苦多。
或觀其如幻如影。
則亦何難忍制。
若見好時。
知其未必可求。
則貪心自息。
若被辱時。
但以情恕理遣。
則嗔意自平。
視富貴若草頭露。
何容以勢臨人。
觀事境同夢所緣。
何必勞心措置。
廣學而不博究。
如入海無指南針。
安能會理。
恃學而生我慢。
如沃壤以滋稊稗。
反害良禾。
佛嘗言四種不可忽。
一者火雖小不可忽。
二者龍雖小不可忽。
三者王子雖小不可忽。
四者沙門雖小不可忽。
今有輕未學者。
未知其不可忽故也。
心平等。
則施難勝如來。
與施最下乞人。
功德無異。
泯是非。
則一切諸法。
無非佛法。
是非情見未忘。
決不能見法界真善知識。
不見現前一念心之實性。
決不可以學無上道。
不學稱性權實之道。
不能随化度人。
未達随化度人方便。
安能覩十法界境而一心不動。
若不能于一一法界中具見一切法界事理。
何繇善解同體方便。
故知此二十事。
後後難于前前也。
沙門問佛。
以何因緣。
得知宿命。
會其至道。
佛言。
淨心守志。
可會至道。
譬如磨鏡。
垢去明存。
斷欲無求。
當得宿命。
此第十三章。
問意重在宿命。
答意重在會道。
蓋知宿命者。
未必會至道。
而會至道者。
決能知宿命也。
沙門問佛。
何者為善。
何者最大。
佛言。
行道守真者善。
志與道合者大。
此第十四章。
明善莫善于真修。
大莫大于實證也。
行道守真。
則萬善同會。
志與道合。
則法界體圓。
沙門問佛。
何者多力。
何者最明。
佛言。
忍辱多力。
不懷惡故。
兼加安健。
忍者無惡。
必為人尊。
心垢滅盡。
淨無瑕穢。
是為最明。
未有天地。
逮于今日。
十方所有。
無有不見。
無有不知。
無有不聞。
得一切智。
可謂明矣。
此第十五章。
明忍辱力大。
滅垢明遠也。
忍有三種。
一耐怨害忍。
亦名生忍。
二安受苦忍。
亦名法忍。
三谛察法忍。
亦名第一義忍。
今即約耐怨害而入第一義也。
餘文易知。
佛言。
人懷愛欲不見道者。
譬如澄水。
緻手攪之。
衆人共臨。
無有覩其影者。
人以愛欲交錯。
心中濁興。
故不見道。
汝等沙門。
當舍愛欲。
愛欲垢盡。
道可見矣。
此第十六章。
明吾人心水本澄。
即是至道。
但繇愛欲所攪。
故不能于一念中炳現十界影像也。
舍三界愛欲見思垢盡。
則真谛道可見。
舍偏真愛欲。
塵沙垢盡。
則俗谛道可見。
舍果報愛欲。
無明垢盡。
則中谛道可見矣。
佛言。
夫見道者。
譬如持炬入冥室中。
其冥即滅。
而明獨存。
學道見谛。
無明即滅。
而明常存矣。
此第十七章。
深顯無明無性。
故見道即可永滅。
亦顯無明未滅。
不得名真見道也。
知無明之可滅。
不緻生于退屈知真見之常明。
亦可祛增上慢矣。
佛言。
吾法念無念念。
行無行行。
言無言言。
修無修修。
會者近爾。
迷者遠乎。
言語道斷。
非物所拘。
差之毫厘。
失之須臾。
此第十八章。
明念行言修。
皆超有無兩關。
而不可以有無情見湊泊也。
念即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