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齋經科注
關燈
小
中
大
所緣境。
于中具足定共道共三聚五支。
無欠無餘。
則為具足一切恒沙佛法無量功德之藏。
齋戒為法界。
一切法趣齋戒。
是趣不過。
是名為念戒也。
一日一夜齋戒。
橫豎包羅。
尚自如此。
況終身五戒。
況沙彌戒。
況比丘戒耶。
而世之蔑視戒律。
别求圓妙者。
不思甚矣。
△二明念益三。
初正明。
二喻顯。
三法合。
今初。
是念戒者。
愚癡惡意怒習悉除。
喜心自生。
樂戒統業。
住持三寶。
由戒而存。
一體三寶。
由戒而證。
故華嚴雲。
具足受持威儀戒法。
能令三寶種性不斷。
所以名統業也。
△二喻顯 如鏡之磨。
垢除盛明。
一體三寶。
佛為首。
法為身。
僧為衣。
惟戒能照見之。
故戒本雲。
如人自照鏡。
好醜生欣戚。
又雲。
戒如真寶鏡。
照法盡無遺。
△三法合 齋念戒者。
其淨如是。
衆人見之。
莫不好信。
△五念天二。
初示念境。
二明念益。
今初。
五當念天。
第一四天王。
第二忉利天。
鹽天。
兜術天。
不憍樂天。
化應聲天。
當自念我以有信有戒有聞有施有智。
果報自然。
無所造作。
名之為天。
四天王。
謂東方持國。
南方增長。
西方廣目。
北方多聞。
守護四天下者。
居須彌山埵。
離地四萬由旬。
忉利天。
此翻三十三天。
居須彌山頂。
四方各八天。
中為帝釋。
統禦四洲。
離地八萬由旬。
鹽天亦雲焰天。
亦雲須夜摩天。
此翻時分。
謂日月光明。
上照不及。
身自有光。
以蓮華開合而為晝夜故。
離地十六萬由旬。
于虛空中。
有地如雲。
朗然安住。
兜術天。
亦雲兜率。
亦雲覩史。
此翻知足。
謂于五欲。
皆知止足故。
離地三十二萬由旬。
不憍樂。
亦雲化樂。
謂随意化諸樂境。
而無憍縱。
離地六十四萬由旬。
化應聲天。
亦雲他化自在。
謂所受樂境。
不假作意。
但任運應現故。
離地一百二十八萬由旬。
不言色無色界者。
且據一日一夜齋戒功德。
能感此等六天果報。
故就近而略明之。
此是念果。
次我以有信等。
則是念因。
由信三寶及戒故。
受持齋法不毀故。
聞此大明法門故。
能以功德普為衆生故。
正慧了了。
不颠倒故。
得生此六天中。
受勝妙樂。
漸次得涅槃也。
六天近在欲界。
人所樂聞。
即世界悉。
聞六天果。
必植善因。
即為人悉。
畏天視聽。
不敢為惡。
即對治悉。
知天無常。
發得苦智無漏真明。
即第一義悉。
同居六天。
因緣生法。
義屬藏教。
方便淨天。
即空一句。
義屬通教。
實報義天。
次第證入。
義屬别教。
寂光大涅槃天。
當體即中。
義屬圓教。
信法生滅。
信法無生。
信法無量。
信法無作。
是有四教信。
持性遮戒。
持真谛戒。
持俗谛戒。
持中道戒。
是有四教戒。
聞生滅诠。
聞無生诠。
聞無量诠。
聞無作诠。
是有四教聞舍有為法。
舍偏空證。
舍二邊著。
舍中道愛。
是有四教施。
析法智。
體法智。
次第三智。
一心三智。
是有四教智。
觀心者。
一切世界。
依心建立。
名持國。
一切諸法。
由心出生。
名增長。
一切法界。
一心徧見。
名廣目。
一切法門。
一心普達。
名多聞。
一心具足王所功德。
名忉利。
一心生死涅槃以為晝夜。
名鹽天。
不于心外取法。
名兜術。
一心具足法樂而無放逸。
名不憍樂。
一心随意轉變。
而于常樂我淨四德無減。
名化應聲。
自心起信。
還信自心。
名有信。
随順無染法性。
名有戒。
能觀心性具足佛法。
名有聞。
不于心外取三世法。
名有施。
知心即空假中。
名有智。
複次五念法門。
諸經多明六念。
今以念施攝入念天。
又此念天法門。
阿含明念六天。
謂念由十善故生天。
天亦苦空無常無我。
多是藏教意也。
華嚴明念兜率天上一生補處大士功德。
多是别教意也。
涅槃明念第一義天。
多是圓教意也。
今經事同阿含。
而因緣事境。
徧為一切理觀作本。
安得不深求之。
△二明念益三。
初正明。
二喻顯。
三法合。
今初。
是念天者。
愚癡惡意怒習悉除。
喜心自生。
樂天統業。
華嚴明十善為五乘作根本。
所以天業統一切也。
△二喻顯。
譬如寶珠。
常治清明。
約福德莊嚴以明天業。
故如寶珠。
寶珠十種瑩治。
則能四洲雨寶。
天業數數習念。
能助三乘出世善根。
△三法合。
齋念天者。
其淨如是。
△三結三。
初正結。
二顯勝。
三勸持。
今初。
奉持八戒。
習五思念。
為佛法齋。
△二顯勝。
與天參德。
滅惡興善。
後生天上。
終得泥洹。
參天德。
世界也。
滅惡。
對治也。
興善生天。
為人也。
泥洹。
第一義也。
約教可知。
△三勸持。
是以智者。
自力行。
出心作福。
不堕愛見。
名為智者。
不倚他人。
名自力行。
内外一如。
名出心作福。
若不力行。
便同牧牛。
若不出心。
便是貴文賤質。
同彼尼犍。
智者幸審思之。
正宗分竟。
△三流通分二。
初顯示福報。
二信受奉行。
初中二。
初顯福勝。
二示報優。
今初。
如是維耶。
齋之福祐。
明譽廣遠。
譬是天下十六大國。
是十六國滿中衆寶。
不可稱數。
不如一日受佛法齋。
如比其福者。
則十六國為一豆耳。
此文缺略。
應雲是十六國滿中衆寶以用布施。
所得福德。
不如一日受齋福德。
蓋珍寶布施。
秪是後世福樂之因。
一日夜齋。
決為出世之因。
又珍寶秪是财施。
齋戒具足法施無畏施故。
△二示報優二。
初出果相。
二明因相。
今初。
天上廣遠。
不可稱說。
當今人間五十歲。
為第一天上一日一夜。
第一四天上壽五百歲。
彼人間九百萬歲。
佛法齋者。
得生此天上。
天上廣遠不可稱說。
總标六天報勝也。
先出第一四王天上。
略舉壽命長遠。
以顯福盛。
餘經明上品十善。
得生此天。
正法念處經明不殺功德。
得生此天。
今明佛法齋得生此天。
十善是輪王世間正法。
不殺是一分優婆塞終身之戒。
佛法齋是一日一夜精進功德。
皆得感此果報。
而齋法果報。
則不止此。
具如文所明。
人間百歲。
為忉利天上一日一夜。
忉利天壽千歲。
當人間三千六百萬歲。
餘經明上品十善增上。
得生此天。
正法念處經明不殺不盜功德。
得生此天。
今亦明佛法齋得生也。
人間二百歲。
為鹽天上一日一夜。
鹽天壽二千歲。
當人間一億五千二百萬歲。
餘經明上品十善。
兼學坐禅。
得生此天。
今亦齋法得生。
應雲一萬萬零四千四百萬歲。
恐譯者不善方言數目。
或複傳寫之誤。
人間四百歲。
為兜術天上一日一夜。
兜術天壽四千歲。
當人間六億八百萬歲。
餘經明上品十善。
兼坐禅得欲界細住。
乃生此天。
正法念處經明身三口四功德。
得生此天。
今亦齋法得生。
應雲五萬萬零七千六百萬歲。
人間八百歲。
為不憍樂天上一日一夜。
不憍樂天上八千歲。
當人間二十三億四千萬歲。
餘經明上品十善。
兼修未到地定。
乃生此天。
今亦齋法得生。
應雲二十三萬萬零四百萬歲。
人間千六百歲。
為化應聲天上一日一夜。
化應聲天壽萬六千歲。
當人間九十二億一千六百萬歲。
餘經明上品十善。
兼得未到地定。
乃生此天。
今亦齋法得生。
應雲九十二萬萬零一千六百萬歲。
△二明因相。
若人有信。
有戒。
有聞。
有施。
有智。
奉佛法齋。
當命盡時。
其人精神。
皆生此六天上。
安隐快樂。
猗善衆多。
我少說耳。
凡人行善。
魂神上天。
受福無量。
猗。
輕安也。
餘如前釋。
△二信受奉行二。
初當機奉行。
二大衆信受。
今初 維耶聞佛語。
歡喜言。
善哉善哉。
世尊。
戒之福德。
甚快無量。
願受佛戒。
從今以後。
月六齋日。
竭力作福至死。
盡壽名為死。
又無明斷盡名為死。
一約當教。
二約跨節也。
△二大衆信受。
佛說經已。
皆歡喜受教。
能說人清淨故歡喜。
佛法度生而說。
永無名利想故。
所說法清淨故歡喜。
出世正真要門。
不同愛見論故。
聞法獲勝益故。
歡喜。
現在福樂。
後生善處。
終得大泥洹故。
佛說齋經科注
于中具足定共道共三聚五支。
無欠無餘。
則為具足一切恒沙佛法無量功德之藏。
齋戒為法界。
一切法趣齋戒。
是趣不過。
是名為念戒也。
一日一夜齋戒。
橫豎包羅。
尚自如此。
況終身五戒。
況沙彌戒。
況比丘戒耶。
而世之蔑視戒律。
别求圓妙者。
不思甚矣。
△二明念益三。
初正明。
二喻顯。
三法合。
今初。
是念戒者。
愚癡惡意怒習悉除。
喜心自生。
樂戒統業。
住持三寶。
由戒而存。
一體三寶。
由戒而證。
故華嚴雲。
具足受持威儀戒法。
能令三寶種性不斷。
所以名統業也。
△二喻顯 如鏡之磨。
垢除盛明。
一體三寶。
佛為首。
法為身。
僧為衣。
惟戒能照見之。
故戒本雲。
如人自照鏡。
好醜生欣戚。
又雲。
戒如真寶鏡。
照法盡無遺。
△三法合 齋念戒者。
其淨如是。
衆人見之。
莫不好信。
△五念天二。
初示念境。
二明念益。
今初。
五當念天。
第一四天王。
第二忉利天。
鹽天。
兜術天。
不憍樂天。
化應聲天。
當自念我以有信有戒有聞有施有智。
果報自然。
無所造作。
名之為天。
四天王。
謂東方持國。
南方增長。
西方廣目。
北方多聞。
守護四天下者。
居須彌山埵。
離地四萬由旬。
忉利天。
此翻三十三天。
居須彌山頂。
四方各八天。
中為帝釋。
統禦四洲。
離地八萬由旬。
鹽天亦雲焰天。
亦雲須夜摩天。
此翻時分。
謂日月光明。
上照不及。
身自有光。
以蓮華開合而為晝夜故。
離地十六萬由旬。
于虛空中。
有地如雲。
朗然安住。
兜術天。
亦雲兜率。
亦雲覩史。
此翻知足。
謂于五欲。
皆知止足故。
離地三十二萬由旬。
不憍樂。
亦雲化樂。
謂随意化諸樂境。
而無憍縱。
離地六十四萬由旬。
化應聲天。
亦雲他化自在。
謂所受樂境。
不假作意。
但任運應現故。
離地一百二十八萬由旬。
不言色無色界者。
且據一日一夜齋戒功德。
能感此等六天果報。
故就近而略明之。
此是念果。
次我以有信等。
則是念因。
由信三寶及戒故。
受持齋法不毀故。
聞此大明法門故。
能以功德普為衆生故。
正慧了了。
不颠倒故。
得生此六天中。
受勝妙樂。
漸次得涅槃也。
六天近在欲界。
人所樂聞。
即世界悉。
聞六天果。
必植善因。
即為人悉。
畏天視聽。
不敢為惡。
即對治悉。
知天無常。
發得苦智無漏真明。
即第一義悉。
同居六天。
因緣生法。
義屬藏教。
方便淨天。
即空一句。
義屬通教。
實報義天。
次第證入。
義屬别教。
寂光大涅槃天。
當體即中。
義屬圓教。
信法生滅。
信法無生。
信法無量。
信法無作。
是有四教信。
持性遮戒。
持真谛戒。
持俗谛戒。
持中道戒。
是有四教戒。
聞生滅诠。
聞無生诠。
聞無量诠。
聞無作诠。
是有四教聞舍有為法。
舍偏空證。
舍二邊著。
舍中道愛。
是有四教施。
析法智。
體法智。
次第三智。
一心三智。
是有四教智。
觀心者。
一切世界。
依心建立。
名持國。
一切諸法。
由心出生。
名增長。
一切法界。
一心徧見。
名廣目。
一切法門。
一心普達。
名多聞。
一心具足王所功德。
名忉利。
一心生死涅槃以為晝夜。
名鹽天。
不于心外取法。
名兜術。
一心具足法樂而無放逸。
名不憍樂。
一心随意轉變。
而于常樂我淨四德無減。
名化應聲。
自心起信。
還信自心。
名有信。
随順無染法性。
名有戒。
能觀心性具足佛法。
名有聞。
不于心外取三世法。
名有施。
知心即空假中。
名有智。
複次五念法門。
諸經多明六念。
今以念施攝入念天。
又此念天法門。
阿含明念六天。
謂念由十善故生天。
天亦苦空無常無我。
多是藏教意也。
華嚴明念兜率天上一生補處大士功德。
多是别教意也。
涅槃明念第一義天。
多是圓教意也。
今經事同阿含。
而因緣事境。
徧為一切理觀作本。
安得不深求之。
△二明念益三。
初正明。
二喻顯。
三法合。
今初。
是念天者。
愚癡惡意怒習悉除。
喜心自生。
樂天統業。
華嚴明十善為五乘作根本。
所以天業統一切也。
△二喻顯。
譬如寶珠。
常治清明。
約福德莊嚴以明天業。
故如寶珠。
寶珠十種瑩治。
則能四洲雨寶。
天業數數習念。
能助三乘出世善根。
△三法合。
齋念天者。
其淨如是。
△三結三。
初正結。
二顯勝。
三勸持。
今初。
奉持八戒。
習五思念。
為佛法齋。
△二顯勝。
與天參德。
滅惡興善。
後生天上。
終得泥洹。
參天德。
世界也。
滅惡。
對治也。
興善生天。
為人也。
泥洹。
第一義也。
約教可知。
△三勸持。
是以智者。
自力行。
出心作福。
不堕愛見。
名為智者。
不倚他人。
名自力行。
内外一如。
名出心作福。
若不力行。
便同牧牛。
若不出心。
便是貴文賤質。
同彼尼犍。
智者幸審思之。
正宗分竟。
△三流通分二。
初顯示福報。
二信受奉行。
初中二。
初顯福勝。
二示報優。
今初。
如是維耶。
齋之福祐。
明譽廣遠。
譬是天下十六大國。
是十六國滿中衆寶。
不可稱數。
不如一日受佛法齋。
如比其福者。
則十六國為一豆耳。
此文缺略。
應雲是十六國滿中衆寶以用布施。
所得福德。
不如一日受齋福德。
蓋珍寶布施。
秪是後世福樂之因。
一日夜齋。
決為出世之因。
又珍寶秪是财施。
齋戒具足法施無畏施故。
△二示報優二。
初出果相。
二明因相。
今初。
天上廣遠。
不可稱說。
當今人間五十歲。
為第一天上一日一夜。
第一四天上壽五百歲。
彼人間九百萬歲。
佛法齋者。
得生此天上。
天上廣遠不可稱說。
總标六天報勝也。
先出第一四王天上。
略舉壽命長遠。
以顯福盛。
餘經明上品十善。
得生此天。
正法念處經明不殺功德。
得生此天。
今明佛法齋得生此天。
十善是輪王世間正法。
不殺是一分優婆塞終身之戒。
佛法齋是一日一夜精進功德。
皆得感此果報。
而齋法果報。
則不止此。
具如文所明。
人間百歲。
為忉利天上一日一夜。
忉利天壽千歲。
當人間三千六百萬歲。
餘經明上品十善增上。
得生此天。
正法念處經明不殺不盜功德。
得生此天。
今亦明佛法齋得生也。
人間二百歲。
為鹽天上一日一夜。
鹽天壽二千歲。
當人間一億五千二百萬歲。
餘經明上品十善。
兼學坐禅。
得生此天。
今亦齋法得生。
應雲一萬萬零四千四百萬歲。
恐譯者不善方言數目。
或複傳寫之誤。
人間四百歲。
為兜術天上一日一夜。
兜術天壽四千歲。
當人間六億八百萬歲。
餘經明上品十善。
兼坐禅得欲界細住。
乃生此天。
正法念處經明身三口四功德。
得生此天。
今亦齋法得生。
應雲五萬萬零七千六百萬歲。
人間八百歲。
為不憍樂天上一日一夜。
不憍樂天上八千歲。
當人間二十三億四千萬歲。
餘經明上品十善。
兼修未到地定。
乃生此天。
今亦齋法得生。
應雲二十三萬萬零四百萬歲。
人間千六百歲。
為化應聲天上一日一夜。
化應聲天壽萬六千歲。
當人間九十二億一千六百萬歲。
餘經明上品十善。
兼得未到地定。
乃生此天。
今亦齋法得生。
應雲九十二萬萬零一千六百萬歲。
△二明因相。
若人有信。
有戒。
有聞。
有施。
有智。
奉佛法齋。
當命盡時。
其人精神。
皆生此六天上。
安隐快樂。
猗善衆多。
我少說耳。
凡人行善。
魂神上天。
受福無量。
猗。
輕安也。
餘如前釋。
△二信受奉行二。
初當機奉行。
二大衆信受。
今初 維耶聞佛語。
歡喜言。
善哉善哉。
世尊。
戒之福德。
甚快無量。
願受佛戒。
從今以後。
月六齋日。
竭力作福至死。
盡壽名為死。
又無明斷盡名為死。
一約當教。
二約跨節也。
△二大衆信受。
佛說經已。
皆歡喜受教。
能說人清淨故歡喜。
佛法度生而說。
永無名利想故。
所說法清淨故歡喜。
出世正真要門。
不同愛見論故。
聞法獲勝益故。
歡喜。
現在福樂。
後生善處。
終得大泥洹故。
佛說齋經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