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遺教經解
關燈
小
中
大
替。
若離慚恥。
則失諸功德。
有愧之人。
則有善法。
若無愧者。
與諸禽獸無相異也。
心懶惰故懈怠。
身悶重故睡眠。
此二相須。
共成一苦。
障于定慧。
令不得生。
然此睡眠。
從三事起。
一從食起。
二從時節起。
三從心起。
經中勤修善法無令失時。
是對治從食所起睡眠。
初夜後夜亦勿有廢等。
是對治從時所起睡眠。
當念無常之火以下。
皆對治從心所起睡眠。
複有二意。
初從當念無常至不自警寤。
是觀察對治。
二從煩惱毒蛇至無相異也。
是淨戒對治。
初觀察對治中。
無常有二。
一者一期生滅。
為粗。
二者念念生滅。
為細。
世間亦二。
一者三界依報。
是器世間。
二者六道正報。
是衆生世間。
依正皆歸磨滅。
無可停留。
故如火燒。
且愛見二種煩惱。
約三界九地。
則見有八十八使。
愛有八十一品。
無不足以傷法身。
戕慧命。
故尤甚于怨家。
如此觀察警寤。
名觀察對治也。
次淨戒對治中。
謂煩惱雖不現行時。
亦未嘗不眠伏在汝藏識心中。
而此煩惱毒害可畏。
猶如黑蚖。
不起則已。
起必殺人法身慧命。
自非持戒之鈎。
何能并除。
言戒鈎者。
木叉戒。
能防身口。
定共戒。
能伏心惑。
道共戒。
能斷心惑。
具此三戒。
永滅八識田中煩惱種子。
名為睡蛇既出。
從此所作已辦。
不受後有。
名為乃可安眠。
是故阿羅漢斷心眠已。
不斷食起時節起眠。
以彼眠不為葢故。
今若煩惱種子未斷而辄安眠。
則不知尊重己靈。
名為無慚。
不知羞己過惡。
名為無愧。
又不希聖賢。
名為無慚。
不恥卑下。
名為無愧。
慚愧二善心所。
起必同時。
人之所以異于禽獸。
正在此耳。
可弗勉乎。
二對治止苦法要竟。
三對治滅煩惱法要三。
初嗔恚煩惱障對治。
二貢高煩惱障對治。
三谄曲煩惱障對治。
今初 汝等比丘。
若有人來節節支解。
當自攝心。
無令嗔恨。
亦當護口。
勿出惡言。
若縱恚心。
則自妨道。
失功德利。
忍之為德。
持戒苦行所不能及。
能行忍者。
乃可名為有力大人。
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
不名入道智慧人也。
所以者何。
嗔恚之害。
則破諸善法。
壞好名聞。
今世後世。
人不喜見。
當知嗔心。
甚于猛火。
常當防護。
無令得入。
劫功德賊。
無過嗔恚。
白衣受欲非行道人。
無法自制。
嗔猶可恕。
出家行道無欲之人。
而懷嗔恚。
甚不可也。
譬如清冷雲中。
霹靂起火。
非所應也。
文有六節。
初若有人來節節支解。
是舉所忍之境以重況輕。
支解尚在所忍。
餘諸逆鏡何足介懷。
次當自攝心等。
正示堪忍之相。
無令嗔恨。
則身意清淨。
勿出惡言。
則口業清淨也。
三若縱恚心等。
明不忍之失。
自妨道者。
不能自利。
失功德利者。
不能利他。
恚心一起。
二利俱喪。
甚明其不可縱也。
四忍之為德等。
深歎勝力以勸修行。
蓋持戒者。
未必能忍辱。
忍辱者。
決無不持戒。
所以六度之中。
戒居第二。
忍居第三。
以前不兼後。
後必具前故也。
以我心而持戒。
則報僅在人天。
以無我而行忍。
便成出世大道。
犯而不校。
譬如海闊天空。
一任鸢飛魚躍。
故名有力大人。
五若其不能等。
重明不忍之過以誡行人。
甘露。
是不死之藥。
因他惡罵。
成我忍力。
如豬揩金山。
金則愈光。
石磨良劍。
劍則愈利。
所以歌利調達。
皆是釋迦真善知識。
設不于惡罵作甘露想。
不能歡喜忍受。
便是愚癡。
未聞道故。
況一念嗔心起。
百萬障門開。
破諸善法。
何能自利。
壞好名聞。
何能利他。
今世無二利之因。
後世無二利之果。
誰當喜見之者。
所以欲護自利善法。
當防嗔火。
欲護利他功德。
當防嗔賊也。
六白衣受欲等。
結況不應。
從人至六欲天未入道者。
皆名白衣。
彼有二過。
一者受欲。
欲與嗔相為表裡。
二不行道。
無善法以制心。
故嗔猶可恕。
所謂俗人造罪。
是其分内。
不足深責也。
出家行道無欲。
如清冷雲。
豈容懷嗔恚心。
如起霹靂火耶。
二貢高煩惱障對治 汝等比丘。
當自摩頭。
已舍飾好。
著壞色衣。
執持應器。
以乞自活。
自見如是。
若起憍慢。
當疾滅之。
增長憍慢。
尚非世俗白衣所宜。
何況出家入道之人。
為解脫故。
自降其身而行乞耶。
文有二節。
初汝等比丘下。
正設對治。
二增長憍慢下。
較量不應。
初中有五句對治。
一當自摩頭。
則無冠冕以嚴首。
二已舍飾好。
則無佩劍以飾身。
三著壞色衣。
則無五彩以煥服。
四執持應器。
則無僮仆以供役。
五以乞自活。
則無帑藏以積财。
故應用智慧常自觀察。
設起憍慢。
便應疾疾滅除之也。
壞色衣。
即三種袈裟。
及一切下裙坐具等。
皆用青黑木蘭三種壞色。
應器。
即鉢多羅。
體色量三。
皆悉應法。
體惟瓦鐵二物。
色則熏如鸠鴿。
量乃随腹大小也。
次文舉白衣較量。
白衣尚不宜憍慢。
況求解脫者耶。
三谄曲煩惱障對治 汝等比丘。
谄曲之心。
與道相違。
是故宜應質直其心。
當知谄曲但為欺诳入道之人。
則無是處。
是故汝等宜當端心。
以質直為本。
逢迎希合之言。
名谄。
随境逶迤之念。
名曲。
谄則不質。
曲則不直。
隻為自欺诳。
亦欺诳他人。
決非入道者所有也。
直心是道場。
心言直故。
永無諸委曲相。
設非正念真如。
豈得名端心哉。
初明共世間法要竟。
二明不共世間法要。
謂成就出世間大人功德也。
文分為八。
初無求功德。
二知足功德。
三遠離功德。
四不疲倦功德。
五不忘念功德。
六禅定功德。
七智慧功德。
八畢竟功德。
今初 汝等比丘。
當知多欲之人。
多求利故。
苦惱亦多。
少欲之人。
無求無欲。
則無此患。
直爾少欲。
尚宜修習。
何況少欲能生諸功德。
少欲之人。
則無谄曲以求人意。
亦複不為諸根所牽。
行少欲者。
心則坦然。
無所憂畏。
觸事有餘。
常無不足。
有少欲者。
則有涅槃。
是名少欲。
文有五種所知覺相。
一知覺障相。
謂多欲是煩惱障。
多求是業障。
苦惱亦多。
是報障也。
二知覺治相。
謂無求無欲。
則無此患也。
三知覺因果集起相。
謂少欲無患。
已應修習。
況能生諸功德。
成就無量聖善法耶。
四知覺無諸障畢竟相。
謂無谄曲。
是無惑障。
無求人意。
是無業障。
不為諸根所牽。
是無苦障。
蓋眼根牽人受色。
乃至身根牽人受觸。
令人不得自在。
是大苦故。
五知覺果成就相。
謂心則坦然。
故法身成就。
無所憂畏。
是般若成就。
觸事有餘常無不足。
是解脫成就。
三德具足。
名大涅槃。
是知少欲為因。
涅槃為果也。
二知足功德 汝等比丘。
若欲脫諸苦惱。
當觀知足。
知足之法。
即是富樂安隐之處。
知足之人。
雖卧地上。
猶為安樂。
不知足者。
雖處天堂。
亦不稱意。
不知足者。
雖富而貧。
知足之人。
雖貧而富。
不知足者。
常為五欲所牽。
為知足者之所憐愍。
是名知足。
前無求功德。
是遠離他境界事。
今知足功德。
是于自事中遠離也。
文中欲脫苦惱。
是對治苦因果。
富樂安隐。
是複說清淨因果。
次地上與天堂對辨。
是約二處示現差别。
又富與貧對辨。
是約二事示現差别。
又欲牽與憐愍對辨。
是約二法無自利有自他利示現差别。
一則常為五欲所牽。
是無自利。
一則五欲不牽。
是有自利。
又能憐愍不知足者。
是有利他也。
三遠離功德 汝等比丘。
欲求寂靜無為安樂。
當離愦鬧。
獨處閑居。
靜處之人。
帝釋諸天所共敬重。
是故當舍己衆他衆
若離慚恥。
則失諸功德。
有愧之人。
則有善法。
若無愧者。
與諸禽獸無相異也。
心懶惰故懈怠。
身悶重故睡眠。
此二相須。
共成一苦。
障于定慧。
令不得生。
然此睡眠。
從三事起。
一從食起。
二從時節起。
三從心起。
經中勤修善法無令失時。
是對治從食所起睡眠。
初夜後夜亦勿有廢等。
是對治從時所起睡眠。
當念無常之火以下。
皆對治從心所起睡眠。
複有二意。
初從當念無常至不自警寤。
是觀察對治。
二從煩惱毒蛇至無相異也。
是淨戒對治。
初觀察對治中。
無常有二。
一者一期生滅。
為粗。
二者念念生滅。
為細。
世間亦二。
一者三界依報。
是器世間。
二者六道正報。
是衆生世間。
依正皆歸磨滅。
無可停留。
故如火燒。
且愛見二種煩惱。
約三界九地。
則見有八十八使。
愛有八十一品。
無不足以傷法身。
戕慧命。
故尤甚于怨家。
如此觀察警寤。
名觀察對治也。
次淨戒對治中。
謂煩惱雖不現行時。
亦未嘗不眠伏在汝藏識心中。
而此煩惱毒害可畏。
猶如黑蚖。
不起則已。
起必殺人法身慧命。
自非持戒之鈎。
何能并除。
言戒鈎者。
木叉戒。
能防身口。
定共戒。
能伏心惑。
道共戒。
能斷心惑。
具此三戒。
永滅八識田中煩惱種子。
名為睡蛇既出。
從此所作已辦。
不受後有。
名為乃可安眠。
是故阿羅漢斷心眠已。
不斷食起時節起眠。
以彼眠不為葢故。
今若煩惱種子未斷而辄安眠。
則不知尊重己靈。
名為無慚。
不知羞己過惡。
名為無愧。
又不希聖賢。
名為無慚。
不恥卑下。
名為無愧。
慚愧二善心所。
起必同時。
人之所以異于禽獸。
正在此耳。
可弗勉乎。
二對治止苦法要竟。
三對治滅煩惱法要三。
初嗔恚煩惱障對治。
二貢高煩惱障對治。
三谄曲煩惱障對治。
今初 汝等比丘。
若有人來節節支解。
當自攝心。
無令嗔恨。
亦當護口。
勿出惡言。
若縱恚心。
則自妨道。
失功德利。
忍之為德。
持戒苦行所不能及。
能行忍者。
乃可名為有力大人。
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
不名入道智慧人也。
所以者何。
嗔恚之害。
則破諸善法。
壞好名聞。
今世後世。
人不喜見。
當知嗔心。
甚于猛火。
常當防護。
無令得入。
劫功德賊。
無過嗔恚。
白衣受欲非行道人。
無法自制。
嗔猶可恕。
出家行道無欲之人。
而懷嗔恚。
甚不可也。
譬如清冷雲中。
霹靂起火。
非所應也。
文有六節。
初若有人來節節支解。
是舉所忍之境以重況輕。
支解尚在所忍。
餘諸逆鏡何足介懷。
次當自攝心等。
正示堪忍之相。
無令嗔恨。
則身意清淨。
勿出惡言。
則口業清淨也。
三若縱恚心等。
明不忍之失。
自妨道者。
不能自利。
失功德利者。
不能利他。
恚心一起。
二利俱喪。
甚明其不可縱也。
四忍之為德等。
深歎勝力以勸修行。
蓋持戒者。
未必能忍辱。
忍辱者。
決無不持戒。
所以六度之中。
戒居第二。
忍居第三。
以前不兼後。
後必具前故也。
以我心而持戒。
則報僅在人天。
以無我而行忍。
便成出世大道。
犯而不校。
譬如海闊天空。
一任鸢飛魚躍。
故名有力大人。
五若其不能等。
重明不忍之過以誡行人。
甘露。
是不死之藥。
因他惡罵。
成我忍力。
如豬揩金山。
金則愈光。
石磨良劍。
劍則愈利。
所以歌利調達。
皆是釋迦真善知識。
設不于惡罵作甘露想。
不能歡喜忍受。
便是愚癡。
未聞道故。
況一念嗔心起。
百萬障門開。
破諸善法。
何能自利。
壞好名聞。
何能利他。
今世無二利之因。
後世無二利之果。
誰當喜見之者。
所以欲護自利善法。
當防嗔火。
欲護利他功德。
當防嗔賊也。
六白衣受欲等。
結況不應。
從人至六欲天未入道者。
皆名白衣。
彼有二過。
一者受欲。
欲與嗔相為表裡。
二不行道。
無善法以制心。
故嗔猶可恕。
所謂俗人造罪。
是其分内。
不足深責也。
出家行道無欲。
如清冷雲。
豈容懷嗔恚心。
如起霹靂火耶。
二貢高煩惱障對治 汝等比丘。
當自摩頭。
已舍飾好。
著壞色衣。
執持應器。
以乞自活。
自見如是。
若起憍慢。
當疾滅之。
增長憍慢。
尚非世俗白衣所宜。
何況出家入道之人。
為解脫故。
自降其身而行乞耶。
文有二節。
初汝等比丘下。
正設對治。
二增長憍慢下。
較量不應。
初中有五句對治。
一當自摩頭。
則無冠冕以嚴首。
二已舍飾好。
則無佩劍以飾身。
三著壞色衣。
則無五彩以煥服。
四執持應器。
則無僮仆以供役。
五以乞自活。
則無帑藏以積财。
故應用智慧常自觀察。
設起憍慢。
便應疾疾滅除之也。
壞色衣。
即三種袈裟。
及一切下裙坐具等。
皆用青黑木蘭三種壞色。
應器。
即鉢多羅。
體色量三。
皆悉應法。
體惟瓦鐵二物。
色則熏如鸠鴿。
量乃随腹大小也。
次文舉白衣較量。
白衣尚不宜憍慢。
況求解脫者耶。
三谄曲煩惱障對治 汝等比丘。
谄曲之心。
與道相違。
是故宜應質直其心。
當知谄曲但為欺诳入道之人。
則無是處。
是故汝等宜當端心。
以質直為本。
逢迎希合之言。
名谄。
随境逶迤之念。
名曲。
谄則不質。
曲則不直。
隻為自欺诳。
亦欺诳他人。
決非入道者所有也。
直心是道場。
心言直故。
永無諸委曲相。
設非正念真如。
豈得名端心哉。
初明共世間法要竟。
二明不共世間法要。
謂成就出世間大人功德也。
文分為八。
初無求功德。
二知足功德。
三遠離功德。
四不疲倦功德。
五不忘念功德。
六禅定功德。
七智慧功德。
八畢竟功德。
今初 汝等比丘。
當知多欲之人。
多求利故。
苦惱亦多。
少欲之人。
無求無欲。
則無此患。
直爾少欲。
尚宜修習。
何況少欲能生諸功德。
少欲之人。
則無谄曲以求人意。
亦複不為諸根所牽。
行少欲者。
心則坦然。
無所憂畏。
觸事有餘。
常無不足。
有少欲者。
則有涅槃。
是名少欲。
文有五種所知覺相。
一知覺障相。
謂多欲是煩惱障。
多求是業障。
苦惱亦多。
是報障也。
二知覺治相。
謂無求無欲。
則無此患也。
三知覺因果集起相。
謂少欲無患。
已應修習。
況能生諸功德。
成就無量聖善法耶。
四知覺無諸障畢竟相。
謂無谄曲。
是無惑障。
無求人意。
是無業障。
不為諸根所牽。
是無苦障。
蓋眼根牽人受色。
乃至身根牽人受觸。
令人不得自在。
是大苦故。
五知覺果成就相。
謂心則坦然。
故法身成就。
無所憂畏。
是般若成就。
觸事有餘常無不足。
是解脫成就。
三德具足。
名大涅槃。
是知少欲為因。
涅槃為果也。
二知足功德 汝等比丘。
若欲脫諸苦惱。
當觀知足。
知足之法。
即是富樂安隐之處。
知足之人。
雖卧地上。
猶為安樂。
不知足者。
雖處天堂。
亦不稱意。
不知足者。
雖富而貧。
知足之人。
雖貧而富。
不知足者。
常為五欲所牽。
為知足者之所憐愍。
是名知足。
前無求功德。
是遠離他境界事。
今知足功德。
是于自事中遠離也。
文中欲脫苦惱。
是對治苦因果。
富樂安隐。
是複說清淨因果。
次地上與天堂對辨。
是約二處示現差别。
又富與貧對辨。
是約二事示現差别。
又欲牽與憐愍對辨。
是約二法無自利有自他利示現差别。
一則常為五欲所牽。
是無自利。
一則五欲不牽。
是有自利。
又能憐愍不知足者。
是有利他也。
三遠離功德 汝等比丘。
欲求寂靜無為安樂。
當離愦鬧。
獨處閑居。
靜處之人。
帝釋諸天所共敬重。
是故當舍己衆他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