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遺教經解
關燈
小
中
大
疵。
顯異惑衆。
于四供養。
知量知足。
趣得供事。
不應畜積。
是中有二段文。
從初至墾土掘地。
是護戒令不同凡夫增過。
從占相至不應畜積。
是護戒令不同外道損智。
初中凡十一事。
一不得販。
是方便求利增過。
二不得賣。
是現前求利增過。
三不得貿易。
是交易求利增過。
若依世價。
無求利心。
不犯。
賣買法式。
如律廣說。
四不得安置田宅。
是所居業處求多安隐增過。
五不得畜養人民。
是眷屬增過。
此示外眷屬。
非同意者。
六不得畜奴婢。
是難生卑下心增過。
以向此等人。
易生我慢故。
七不得畜畜生。
是養生求利增過。
八不得一切種植。
是多事增過。
九不得畜諸财寶。
是積聚增過。
十皆當遠離如避火坑。
是不覺增過。
十一不得斬伐草木墾土掘地。
是不順威儀及損衆生增過。
此十一種增過事。
修行菩薩宜速遠離。
不應親近。
或有為衆許開者。
具如律說。
大須精審也。
第二文中。
先總遮五事。
次明三處波羅提木叉。
先五事者。
一不得合和湯藥。
二占相吉兇。
三仰觀星宿。
四推步盈虛。
五曆數算計。
凡此皆屬邪心求利。
不達正因緣法。
故遮止也。
次身處波羅提木叉。
有五句。
一節身。
對治他求放逸障。
二時食。
對治内資無厭足障。
三清淨自活。
對治共相追求障。
四不得參預世事。
是自性止多事。
五不得通緻使命。
是自性尊重不作輕賤事。
次口處波羅提木叉。
有二種邪語不應作。
一者依邪法語。
謂邪術惱衆生語。
及依邪藥作世辯不正語。
即咒術仙藥是也。
二者依邪人語。
謂與族姓同好。
多作鄙媟語。
及親近族姓。
多作我慢語。
即結好貴人親厚媟慢是也。
次意處波羅提木叉。
有六句。
一當自端心。
對治多見他過障。
不犯自淨心故。
二正念求度。
對治邪思惟障。
能自度下地故。
三不得包藏瑕疵。
不污淨戒。
不受持心垢故。
四不得顯異惑衆。
遠離無緣顯己勝行。
令他不正解故。
五于四供養知量知足。
對治于受用衆具中無限無厭足障。
若入三昧分。
則知量。
若入道分。
則知足故。
四供養。
謂飲食、衣服、卧具。
醫藥也。
六趣得供事不應畜積。
遠離貪覆心貯積衆具故。
以上方便遠離凡夫外道過。
則令戒身清淨。
堪紹如來淨法身也。
三明戒能生諸功德 此則略說持戒之相。
戒是正順解脫之本。
故名波羅提木叉。
因依此戒。
得生諸禅定。
及滅苦智慧。
戒體惟一。
所謂無作。
戒相至多。
所謂五篇七聚。
今舉恒情最易犯者言之。
故名略說。
繇此戒故。
能度身口意惡彼岸。
成就三業解脫。
是故行人若欲正順解脫。
必以此戒為本。
因戒生定。
因定發慧。
定慧無不從戒生也。
四說勸修戒利益 是故比丘。
當持淨戒。
勿令毀缺。
若人能持淨戒。
是則能有善法。
若無淨戒。
諸善功德皆不得生。
是以當知。
戒為第一安隐功德住處。
是中凡有五勸。
一當持淨戒。
是勸不失自體。
二勿令毀缺。
是勸不舍方便。
三能有善法。
是勸常集功德。
四若無淨戒等。
是勸知多過惡。
五安隐功德住處。
是勸住安隐處。
勿住不安隐處也。
初對治邪業法要竟。
二對治止苦法要三。
初根欲放逸苦對治。
二多食苦對治。
三懈怠睡眠苦對治。
初中二。
初根放逸苦對治。
二欲放逸苦對治。
今初 汝等比丘。
已能住戒。
當制五根。
勿令放逸入于五欲。
譬如牧牛之人。
執杖視之。
不令縱逸犯人苗稼。
若縱五根。
非唯五欲。
将無涯畔。
不可制也。
亦如惡馬不以辔制。
将當牽人墜于坑陷。
如被劫賊。
苦止一世。
五根賊禍。
殃及累世。
為害甚重。
不可不慎。
是故智者制而不随。
持之如賊。
不令縱逸。
假令縱之。
皆亦不久見其磨滅。
已能住戒。
指前根本方便二種言之。
以下正明護根法要。
凡有三喻。
初當制五根下。
是牧牛喻。
先法。
後喻。
五根。
謂眼耳鼻舌身。
五欲。
謂色聲香味觸。
牛喻五根。
牧人。
喻比丘。
執杖。
喻戒念。
苗稼。
喻諸善功德。
即定慧等法也。
次若縱五根下。
是惡馬喻。
亦先法。
後喻。
惡馬。
亦喻五根。
辔制。
亦喻戒念。
坑陷。
喻三惡道。
蓋縱五根。
不惟妨善。
又必墜惡。
故雲非唯五欲。
将無涯畔也。
三如被劫賊下。
是劫賊喻。
先喻。
後法。
殃及累世。
其禍甚于劫賊。
倘非制而不随。
豈得名為智者。
又假令縱之。
不久磨滅。
如刀刃上蜜。
不足一餐。
小兒舐之。
徒遭割舌之患耳。
二欲放逸苦對治 此五根者。
心為其主。
是故汝等當好制心。
心之可畏。
甚于毒蛇、惡獸、怨賊。
大火越逸。
未足喻也。
譬如有人。
手執蜜器。
動轉輕躁。
但觀于蜜。
不見深坑。
譬如狂象無鈎。
猿猴得樹。
騰躍踔踯。
難可禁制。
當急挫之。
無令放逸。
縱此心者。
喪人善事。
制之一處無事不辦。
是故比丘。
當勤精進。
折伏汝心。
五根是色法。
頑鈍無知。
依心而轉。
故皆以心為主。
所以欲制五根。
莫如制心。
言好制心者。
應知此心有三種三昧相。
有三種障法。
一者心性差别障。
能障無二念三昧。
二者輕動不調障。
能障調柔不動三昧。
三者失諸功德障。
能障起多功德三昧。
文中心之可畏等。
先明心性差别障。
貪分煩惱吸噬善根。
過于毒蛇。
嗔分煩惱吞害善根。
過于惡獸。
癡分煩惱損滅善根。
過于怨賊。
等分煩惱焚燒善根。
過于大火越逸。
故雲未足喻也。
次譬如有人下。
明輕動不調障。
蜜器。
喻五根受五塵樂。
動轉輕躁。
喻轉識随逐諸根。
念念不定。
但觀于蜜。
喻六識唯緣現世六塵。
不見深坑。
喻不知未來障礙。
障礙有二種。
一生處障礙。
二修一切行時困苦不能成就障礙。
狂象無鈎。
喻心無三昧法所制。
猿猴得樹。
喻心緣六塵境生染。
故當急挫。
令入調柔不動三昧也。
次縱此心者喪人善事。
明失諸功德障。
次制之一處句。
示無二念三昧相。
無事不辦句。
示起多功德三昧相。
精進折伏汝心句。
示調柔不動三昧相。
二多食苦對治 汝等比丘。
受諸飲食。
當如服藥。
于好于惡。
勿生增減。
趣得支身以除饑渴。
如蜂采華。
但取其味。
不損色香。
比丘亦爾。
受人供養趣自除惱。
無得多求。
壞其善心。
譬如智者。
籌量牛力所堪多少。
不令過分以竭其力。
多食能障三昧。
故以五觀治之。
一當如服藥。
是受用對治觀。
二勿生增減。
是好惡平等觀。
三支身除饑渴。
是究竟對治觀。
四如蜂采華等。
先喻。
後法。
是不損自他觀。
五譬如智者籌量牛力等。
是知量知時觀也。
藥以療病。
食以療饑。
茍可療饑則已。
柰何于好便貪心增啖。
于惡便嗔心減受耶。
趣者。
裁取。
支者。
支持。
蜂喻比丘。
華喻供養。
味喻借此修道除惱。
色香喻自他善心。
貪食多求。
既損自三昧善。
亦損檀越善心也。
牛能負重。
然所負過分。
其力則竭。
喻比丘雖為人世福田。
然貪受多供。
則其道自敗矣。
三懈怠睡眠苦對治 汝等比丘。
晝則勤心修習善法。
無令失時。
初夜後夜。
亦勿有廢。
中夜誦經。
以自消息。
無以睡眠因緣。
令一生空過無所得也。
當念無常之火。
燒諸世間。
早求自度。
勿睡眠也。
諸煩惱賊常伺殺人。
甚于怨家。
安可睡眠。
不自警寤。
煩惱毒蛇睡在汝心。
譬如黑蚖在汝室睡。
當以持戒之鈎早并除之。
睡蛇既出。
乃可安眠。
不出而眠。
是無慚人。
慚恥之服。
于諸莊嚴最為第一。
慚如鐵鈎。
能制人非法。
是故常當慚恥。
無得暫
顯異惑衆。
于四供養。
知量知足。
趣得供事。
不應畜積。
是中有二段文。
從初至墾土掘地。
是護戒令不同凡夫增過。
從占相至不應畜積。
是護戒令不同外道損智。
初中凡十一事。
一不得販。
是方便求利增過。
二不得賣。
是現前求利增過。
三不得貿易。
是交易求利增過。
若依世價。
無求利心。
不犯。
賣買法式。
如律廣說。
四不得安置田宅。
是所居業處求多安隐增過。
五不得畜養人民。
是眷屬增過。
此示外眷屬。
非同意者。
六不得畜奴婢。
是難生卑下心增過。
以向此等人。
易生我慢故。
七不得畜畜生。
是養生求利增過。
八不得一切種植。
是多事增過。
九不得畜諸财寶。
是積聚增過。
十皆當遠離如避火坑。
是不覺增過。
十一不得斬伐草木墾土掘地。
是不順威儀及損衆生增過。
此十一種增過事。
修行菩薩宜速遠離。
不應親近。
或有為衆許開者。
具如律說。
大須精審也。
第二文中。
先總遮五事。
次明三處波羅提木叉。
先五事者。
一不得合和湯藥。
二占相吉兇。
三仰觀星宿。
四推步盈虛。
五曆數算計。
凡此皆屬邪心求利。
不達正因緣法。
故遮止也。
次身處波羅提木叉。
有五句。
一節身。
對治他求放逸障。
二時食。
對治内資無厭足障。
三清淨自活。
對治共相追求障。
四不得參預世事。
是自性止多事。
五不得通緻使命。
是自性尊重不作輕賤事。
次口處波羅提木叉。
有二種邪語不應作。
一者依邪法語。
謂邪術惱衆生語。
及依邪藥作世辯不正語。
即咒術仙藥是也。
二者依邪人語。
謂與族姓同好。
多作鄙媟語。
及親近族姓。
多作我慢語。
即結好貴人親厚媟慢是也。
次意處波羅提木叉。
有六句。
一當自端心。
對治多見他過障。
不犯自淨心故。
二正念求度。
對治邪思惟障。
能自度下地故。
三不得包藏瑕疵。
不污淨戒。
不受持心垢故。
四不得顯異惑衆。
遠離無緣顯己勝行。
令他不正解故。
五于四供養知量知足。
對治于受用衆具中無限無厭足障。
若入三昧分。
則知量。
若入道分。
則知足故。
四供養。
謂飲食、衣服、卧具。
醫藥也。
六趣得供事不應畜積。
遠離貪覆心貯積衆具故。
以上方便遠離凡夫外道過。
則令戒身清淨。
堪紹如來淨法身也。
三明戒能生諸功德 此則略說持戒之相。
戒是正順解脫之本。
故名波羅提木叉。
因依此戒。
得生諸禅定。
及滅苦智慧。
戒體惟一。
所謂無作。
戒相至多。
所謂五篇七聚。
今舉恒情最易犯者言之。
故名略說。
繇此戒故。
能度身口意惡彼岸。
成就三業解脫。
是故行人若欲正順解脫。
必以此戒為本。
因戒生定。
因定發慧。
定慧無不從戒生也。
四說勸修戒利益 是故比丘。
當持淨戒。
勿令毀缺。
若人能持淨戒。
是則能有善法。
若無淨戒。
諸善功德皆不得生。
是以當知。
戒為第一安隐功德住處。
是中凡有五勸。
一當持淨戒。
是勸不失自體。
二勿令毀缺。
是勸不舍方便。
三能有善法。
是勸常集功德。
四若無淨戒等。
是勸知多過惡。
五安隐功德住處。
是勸住安隐處。
勿住不安隐處也。
初對治邪業法要竟。
二對治止苦法要三。
初根欲放逸苦對治。
二多食苦對治。
三懈怠睡眠苦對治。
初中二。
初根放逸苦對治。
二欲放逸苦對治。
今初 汝等比丘。
已能住戒。
當制五根。
勿令放逸入于五欲。
譬如牧牛之人。
執杖視之。
不令縱逸犯人苗稼。
若縱五根。
非唯五欲。
将無涯畔。
不可制也。
亦如惡馬不以辔制。
将當牽人墜于坑陷。
如被劫賊。
苦止一世。
五根賊禍。
殃及累世。
為害甚重。
不可不慎。
是故智者制而不随。
持之如賊。
不令縱逸。
假令縱之。
皆亦不久見其磨滅。
已能住戒。
指前根本方便二種言之。
以下正明護根法要。
凡有三喻。
初當制五根下。
是牧牛喻。
先法。
後喻。
五根。
謂眼耳鼻舌身。
五欲。
謂色聲香味觸。
牛喻五根。
牧人。
喻比丘。
執杖。
喻戒念。
苗稼。
喻諸善功德。
即定慧等法也。
次若縱五根下。
是惡馬喻。
亦先法。
後喻。
惡馬。
亦喻五根。
辔制。
亦喻戒念。
坑陷。
喻三惡道。
蓋縱五根。
不惟妨善。
又必墜惡。
故雲非唯五欲。
将無涯畔也。
三如被劫賊下。
是劫賊喻。
先喻。
後法。
殃及累世。
其禍甚于劫賊。
倘非制而不随。
豈得名為智者。
又假令縱之。
不久磨滅。
如刀刃上蜜。
不足一餐。
小兒舐之。
徒遭割舌之患耳。
二欲放逸苦對治 此五根者。
心為其主。
是故汝等當好制心。
心之可畏。
甚于毒蛇、惡獸、怨賊。
大火越逸。
未足喻也。
譬如有人。
手執蜜器。
動轉輕躁。
但觀于蜜。
不見深坑。
譬如狂象無鈎。
猿猴得樹。
騰躍踔踯。
難可禁制。
當急挫之。
無令放逸。
縱此心者。
喪人善事。
制之一處無事不辦。
是故比丘。
當勤精進。
折伏汝心。
五根是色法。
頑鈍無知。
依心而轉。
故皆以心為主。
所以欲制五根。
莫如制心。
言好制心者。
應知此心有三種三昧相。
有三種障法。
一者心性差别障。
能障無二念三昧。
二者輕動不調障。
能障調柔不動三昧。
三者失諸功德障。
能障起多功德三昧。
文中心之可畏等。
先明心性差别障。
貪分煩惱吸噬善根。
過于毒蛇。
嗔分煩惱吞害善根。
過于惡獸。
癡分煩惱損滅善根。
過于怨賊。
等分煩惱焚燒善根。
過于大火越逸。
故雲未足喻也。
次譬如有人下。
明輕動不調障。
蜜器。
喻五根受五塵樂。
動轉輕躁。
喻轉識随逐諸根。
念念不定。
但觀于蜜。
喻六識唯緣現世六塵。
不見深坑。
喻不知未來障礙。
障礙有二種。
一生處障礙。
二修一切行時困苦不能成就障礙。
狂象無鈎。
喻心無三昧法所制。
猿猴得樹。
喻心緣六塵境生染。
故當急挫。
令入調柔不動三昧也。
次縱此心者喪人善事。
明失諸功德障。
次制之一處句。
示無二念三昧相。
無事不辦句。
示起多功德三昧相。
精進折伏汝心句。
示調柔不動三昧相。
二多食苦對治 汝等比丘。
受諸飲食。
當如服藥。
于好于惡。
勿生增減。
趣得支身以除饑渴。
如蜂采華。
但取其味。
不損色香。
比丘亦爾。
受人供養趣自除惱。
無得多求。
壞其善心。
譬如智者。
籌量牛力所堪多少。
不令過分以竭其力。
多食能障三昧。
故以五觀治之。
一當如服藥。
是受用對治觀。
二勿生增減。
是好惡平等觀。
三支身除饑渴。
是究竟對治觀。
四如蜂采華等。
先喻。
後法。
是不損自他觀。
五譬如智者籌量牛力等。
是知量知時觀也。
藥以療病。
食以療饑。
茍可療饑則已。
柰何于好便貪心增啖。
于惡便嗔心減受耶。
趣者。
裁取。
支者。
支持。
蜂喻比丘。
華喻供養。
味喻借此修道除惱。
色香喻自他善心。
貪食多求。
既損自三昧善。
亦損檀越善心也。
牛能負重。
然所負過分。
其力則竭。
喻比丘雖為人世福田。
然貪受多供。
則其道自敗矣。
三懈怠睡眠苦對治 汝等比丘。
晝則勤心修習善法。
無令失時。
初夜後夜。
亦勿有廢。
中夜誦經。
以自消息。
無以睡眠因緣。
令一生空過無所得也。
當念無常之火。
燒諸世間。
早求自度。
勿睡眠也。
諸煩惱賊常伺殺人。
甚于怨家。
安可睡眠。
不自警寤。
煩惱毒蛇睡在汝心。
譬如黑蚖在汝室睡。
當以持戒之鈎早并除之。
睡蛇既出。
乃可安眠。
不出而眠。
是無慚人。
慚恥之服。
于諸莊嚴最為第一。
慚如鐵鈎。
能制人非法。
是故常當慚恥。
無得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