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遺教經解

關燈
明古吳蕅益釋智旭述 歸命常住大悲尊 應病與藥權實法 亦禮天親造論主 為順初機重解釋 述曰。

    天親菩薩。

    以七分建立所修行法。

    釋此經義。

    推征精密。

    開誘殷勤。

    萬古以下。

    無能更贊一辭。

    觀其言曰。

    為彼諸菩薩。

    令知方便道。

    以知彼道故。

    佛法得久住。

    滅除凡聖過。

    成就自他利。

    噫此經奧旨。

    菩薩誠盡之矣。

    末世鈍根。

    讀菩薩論。

    或解或不解。

    或昧或明。

    雖有源師節要。

    宏師補注。

    仍亦攝機未徧。

    今不揣庸愚。

    辄複為解。

    庶幾下裡巴人。

    易為赓和而已。

     将釋此經。

    大分為二。

    初題目。

    二入文。

    初中二。

    初正釋題。

    二出譯人。

    今初 佛遺教經 佛遺教三字。

    是别名。

    經之一字。

    是通名。

    就别名中。

    佛為能說之人。

    遺教為所說之法。

    人法雙标。

    能所并舉也。

    佛翻為覺。

    衆生長劫在夢。

    佛斷無明。

    如從夢覺。

    既自覺已。

    又能覺他。

    覺一切法無不究竟。

    故名為佛。

    又在夢之心。

    心不可滅。

    名為本覺。

    從夢初醒。

    知夢本空。

    名為始覺。

    既從夢醒。

    惟一覺心。

    更無二心。

    名究竟覺。

    此之覺性。

    含靈本具。

    無始無終。

    釋迦牟尼。

    不過先得我等之所同然。

    所以示成佛道。

    為我等師。

    又因我等長迷不覺。

    故于無生無滅性中。

    示有生滅。

    譬如月輪在天。

    水清影現。

    水濁影亡。

    是故佛實常住。

    未嘗滅度。

    特為我等一輩濁惡凡夫。

    唱言入滅。

    令生悲戀。

    又以大悲無盡。

    曠濟無邊。

    故雖示滅。

    仍留遺教。

    接引後昆。

    遺者。

    贻留。

    教者。

    訓誡。

    猶儒書所稱顧命。

    亦人世所謂遺囑也。

    依而行之。

    則是法子。

    不依所囑。

    則是大逆不孝者矣。

    經者。

    訓法、訓常。

    具如餘處廣釋。

     亦名佛垂涅槃略說教誡經 乘者。

    将入未入之時。

    涅槃者。

    離過絕非。

    不生不滅之義。

    而有四種。

    一自性清淨涅槃。

    即一切諸法本來常寂滅相。

    佛與衆生平等無二。

    不增不減。

    此則不論出入。

    二有餘依涅槃。

    謂三乘已斷見思子縛。

    而所依果縛。

    身心尚在。

    此約證果時入。

    三無餘依涅槃。

    謂三乘灰身泯智。

    複歸無名無物本體。

    今正約此論垂入也。

    四無住涅槃。

    謂諸佛菩薩。

    有智慧故。

    不住生死。

    有慈悲故。

    不住涅槃。

    不住生死。

    故能非滅示滅。

    不住涅槃。

    故能非生示生。

    佛久證此無住涅槃。

    今為有緣度盡。

    故示垂入無餘涅槃。

    實不同二乘之一滅永滅也。

    又涅槃有三義。

    一性淨涅槃。

    即法身理體。

    此則無出無入。

    二圓淨涅槃。

    即般若。

    斷惑究竟。

    冥合性真。

    此則一入永入。

    三方便淨涅槃。

    即解脫。

    方便示現。

    起諸應化。

    此則數出數入。

    若以三義對上四種者。

    性淨即自性清淨涅槃。

    亦即無住涅槃之體。

    圓淨。

    即無住涅槃之相。

    方便淨。

    即無住涅槃之用。

    其有餘依無餘依二種。

    若在二乘分中。

    則攝屬圓淨。

    以是圓淨之少分故。

    但顯偏真。

    未顯俗谛中谛。

    但淨見思分段。

    未淨塵沙無明及變易也。

    若在如來分中。

    則攝屬方便淨。

    初成道時。

    示同二乘之有餘依。

    今滅度時。

    示同二乘之無餘依也。

    略說者。

    對平日廣說。

    此為要略。

    又對大機所見大般涅槃經。

    此為簡略故。

     二出譯人 姚秦三藏法師鸠摩羅什譯 姚興建國。

    亦稱為秦。

    故名姚秦。

    三藏者。

    經律論也。

    經诠一心。

    律規三業。

    論開慧辯。

    以茲三學自軌軌他。

    名為法師。

    鸠摩羅什。

    此雲童壽。

    童年時便有耆德故。

    翻梵成華。

    名之曰譯。

     二入文為三。

    初序分。

    二正宗分。

    三流通分。

    今初 釋迦牟尼佛。

    初轉法輪。

    度阿若憍陳如。

    最後說法。

    度須跋陀羅。

    所應度者。

    皆已度訖。

    于娑羅雙樹間。

    将入涅槃。

    是時中夜。

    寂然無聲。

    為諸弟子略說法要。

     釋迦此翻能仁。

    佛之姓也。

    牟尼。

    此翻寂默。

    佛之名也。

    約姓。

    則事相有異。

    故論中稱為别相。

    約名。

    則諸佛理同。

    故論中稱為總相。

    又能仁則具大慈悲。

    不住無為。

    此相與二乘全别。

    寂默則具大智慧。

    不住有為。

    此相與二乘略同。

    具此總别二相。

    名之為佛。

    義如前解。

    論判此句。

    是法師成就畢竟功德也。

    佛成道已。

    說法四十九年。

    度人無量。

    今舉初後。

    以括始終。

    初在鹿野苑中。

    三轉四谛法輪。

    憍陳如最先得度。

    乃至涅槃會上。

    須跋陀羅最後得度。

    言轉法輪者。

    佛以自心中所悟四谛之法。

    度入一切衆生之心。

    名之為轉。

    此法能摧衆生煩惱業苦三障。

    名之為輪。

    陳如聞此法故。

    見四谛理出生死海。

    名之為度。

    梵語阿若。

    此翻為解。

    亦翻無知。

    解者。

    明見四真谛理。

    無知者。

    根本智證見谛理。

    不存能所故也。

    憍陳如。

    此翻火器。

    乃尊者之姓。

    須跋陀羅。

    此翻好賢。

    或翻善賢。

    本是外道。

    住鸠屍那城。

    年一百二十。

    聞佛将涅槃。

    方往佛所。

    聞八聖道。

    遂得初果。

    因即出家。

    嗣聞四谛。

    成阿羅漢。

    是中初轉法輪及最後說法二句。

    論名為開法門成就畢竟功德。

    度阿若憍陳如及度須跋陀羅二句。

    論名為弟子成就畢竟功德也。

    所應度者皆已度訖。

    明佛智鑒機。

    恒無忘失。

    得益之衆。

    算數莫窮。

    論名為大總相成就畢竟功德也。

    娑羅。

    此翻堅固。

    雙樹者。

    此樹四方各二。

    各各一榮一枯。

    上枝相合。

    下根相連。

    以表四德。

    破于八倒。

    或惟見一雙。

    即表破于斷常。

    繇大小機異。

    故異見耳。

    中夜。

    即表中道。

    大乘以非榮非枯為中道。

    小乘以離斷離常為中道也。

    寂然者。

    心行處滅。

    無聲者。

    言語道斷。

    論名此四句。

    為因果自相成就畢竟功德。

    謂雙樹間。

    是因自相。

    将入涅槃。

    是因共果自相。

    是時中夜。

    是總自相。

    寂然無聲。

    是果自相也。

    諸弟子者。

    上首眷屬人位差别。

    法要者。

    世出世間法位差别。

    論名此句。

    為分别總相成就畢竟功德也。

    夫垂入涅槃。

    則無複再會。

    已在中夜。

    則為時不多。

    故取要略說。

    以作最後警策。

    真不啻一字一血矣。

    讀者可弗思乎。

     二正宗分為二。

    初明共世間法要。

    二明不共世間法要。

    初中三。

    初對治邪業法要。

    二對治止苦法要。

    三對治滅煩惱法要。

    初又四。

    初明根本清淨戒。

    次明方便遠離清淨戒。

    三明戒能生諸功德。

    四說勸修戒利益。

    今初 汝等比丘。

    于我滅後。

    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

    如闇遇明。

    貧人得寶。

    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

    若我住世無異此也。

     比丘。

    此翻除馑。

    即福田之稱也。

    又含三義。

    一怖魔。

    二乞士。

    三破惡。

    然佛之遺教。

    通誡一切四衆弟子。

    而經中處處獨舉比丘者。

    亦有三義。

    一者示遠離相故。

    二者示摩诃衍方便道。

    與二乘共故。

    三者比丘為四衆之首。

    舉其首以該四衆。

    亦皆同遠離行故。

    言滅後者。

    即示現遺教義。

    波羅提木叉。

    此翻保解脫。

    亦翻别别解脫。

    亦雲處處解脫。

    此即是不盡滅法。

    依此法身。

    度二種障。

    得度煩惱暗障。

    故雲如闇遇明。

    得度空無善根障。

    故雲如貧得寶。

    佛在世時。

    以佛為師。

    佛滅度後。

    以戒為師。

    不能持戒。

    則同堂猶隔萬裡。

    茍能持戒。

    則百世何異同時。

    金口誠言若此。

    柰何舍此别求。

     次明方便遠離清淨戒 持淨戒者。

    不得販賣貿易。

    安置田宅。

    畜養人民奴婢畜生。

    一切種植及諸财寶。

    皆當遠離。

    如避火坑。

    不得斬伐草木。

    墾土掘地。

    合和湯藥。

    占相吉兇。

    仰觀星宿。

    推步盈虛曆數算計。

    皆所不應。

    節身時食。

    清淨自活。

    不得參預世事。

    通緻使命。

    咒術仙藥。

    結好貴人。

    親厚媟慢。

    皆不應作。

    當自端心正念求度。

    不得包藏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