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聞錄

關燈
則鄰舍已生一豬。

    民複疑豬所直不止三分。

    未幾豬堕圊死。

    竟有一人以三分銀買之。

    民疑乃解。

     孝豐靈岩寺釋自謙。

    未出家時。

    有友勞振宇。

    系江右人。

    在遞鋪灘賣鳝面。

    歲殺鳝數千斤。

    後移居德清縣。

    仍習前業。

    一日以滾湯煮鳝。

    若有人執其手。

    不能蓋鍋。

    群鳝帶沸湯跳起。

    攢頭帀面。

    咬定不放。

    振宇号恸萬狀。

    須臾鳝死方脫。

    不十日振宇尋死。

     釋性戒。

    俗姓萬。

    有弟萬七。

    不事他業。

    專用繩索吊諸鳥雀。

    及狐狸兔犬之類。

    屢勸改業。

    不從。

    凡十餘年。

    後一夜卧床上。

    以朽繩自纏頸。

    人莫知之。

    次早不起。

    方啟戶視之。

    已自斃矣。

     神宗時。

    應天巡撫周孔教。

    以新升侍郎過家中。

    有屬官數人。

    皆修書差隸往謝舉薦。

    隸在其門候。

    未得卽通。

    忽見一承差持單紅帖。

    有侍生石星拜五字。

    門者急為傳進。

    周方宴坐。

    見之大驚。

    已而帖及承差俱不見。

    周遂病劇。

    子孫環立。

    又見白布包首者。

    三十餘人突入卧室。

    诃之。

    則各以手持己顯示人。

    蓋斷頭鬼也。

    周遂卒。

    考其故。

    石向為兵部尚書時。

    周為禦史。

    劾之下獄論死。

    而三十餘人。

    皆周為巡撫時。

    以賊情誤殺者也。

     台州府松門衛。

    有一居民于崇祯辛未年正月。

    盜檀香大士像一軀。

    至天台縣。

    欲售于鄉紳張大素。

    張許價六金。

    民嫌其少。

    遂欲劈像作香鬻之。

    時一皂役。

    先一夜得夢女人稱苦求救。

    彼正妻死未久。

    疑是索薦。

    乃往西門店中買祭物。

    忽聞店内劈像聲。

    急趨入視之。

    恍悟前夢。

    因扭解至捕官所。

    其官亦于先一夜得夢。

    遂苦鞫之。

    自首從松門盜來。

    卽申之縣令。

    以像歸張宅修理供養。

    其人未幾死于獄中。

     高明寺沙彌嶽弘。

    管庫事。

    侵尅大衆。

    無所不至。

    每于庫中私造飲食。

    偏衆獨享。

    并偷常住豆米等以供己用。

    甫及一年。

    于元旦夜。

    夢關帝割其舌去。

    至初四卽大病濱死。

    乃惶怖無地。

    盡賣衣單求衆忏悔。

    告辭庫司。

    病始漸愈。

     高明寺又一沙彌靈灏。

    素不持戒。

    有瑞光上座。

    率清衆各出己資。

    結大悲忏期。

    灏亦預焉。

    正在期中。

    仍私行不軌。

    遂夢關帝截其首去。

    次日卽嘔血不已。

    重病數月而死。

     佛日寺釋實相。

    中年出家。

    惟勤修苦行。

    照管常住為事。

    随作務。

    随念佛。

    所得卽施。

    不留餘赀。

    不與人诤。

    亦無怒容。

    壬申秋。

    忽一日語人曰。

    吾明日當西逝。

    乃借雲栖一老人坐龛。

    次日洗浴剃發。

    發未竟已坐脫矣。

     安吉州龍溪庵釋了空。

    延覺海法主講法華經。

    因迎送之禮殷重。

    裡人妒之。

    誘一無賴莫姓者。

    打法主一拳。

    衆僧忿甚。

    熟打莫濱絕。

    裡人乘機欲詐庵中。

    鳴官看驗。

    身無小傷。

    需食更甚。

    官遂不能拟罪。

    逮輿歸俗舍。

    則徧身皆損。

    飲食俱廢。

    半年後。

    脅下尚流膿血。

    久久方愈。

    信伽藍護法之力不可思議雲。

    癸酉春日過庵中。

    釋隐空親說。

     世廟時。

    吳城鄉紳陸俸。

    貪洞庭山西湖寺風水之勝。

    力謀吞噬。

    因本山鄒陸二氏極相抗訟。

    不遂厥志。

    乃放火焚殿。

    殿有古沉香觀音像。

    焚時香氣遠徹。

    後俸得奇疾。

    渾身癢發。

    滾水灌之。

    次第爛盡乃斃。

    同謀諸人。

    并感惡報。

     神廟時。

    吳城鄉紳毛堪。

    侵天池寺作墓。

    将毀石佛殿為穴。

    天正晴朗。

    忽發厲雷。

    擊碎牌樓。

    堪懼。

    因不毀此殿。

    留一二香火僧居之。

    然大刹已廢。

    其年子女孫媳等俱死。

    後竟絕嗣。

     楓橋有一豪民。

    素行無賴。

    恐被按院訪察。

    乃詐現善相。

    持珠念佛。

    戒酒斷葷。

    諸惡黨亦翕然從化。

    稱之為師。

    而實私行非法。

    仍造衆惡。

    但所言禍福。

    皆悉靈驗。

    利養日盛。

    如此年餘。

    忽自思曰。

    我本無真心修行。

    尚感此善報。

    信是佛法不虛。

    因發真心。

    覓一好師受三皈五戒。

    是後所言禍福百無一驗。

    利養遂絕。

    出怨聲曰。

    我向以詐僞修行。

    反多利養。

    今真心學道。

    更見坎坷。

    佛法豈有實效哉。

    悶而假寐。

    見有人告之曰。

    汝莫怪我。

    汝向來詐僞虛诳。

    妄談禍福。

    我輩得以互相佐助。

    今汝反邪歸正。

    我輩不複能相親近。

    故令汝無聊耳。

     釋慈含。

    與六湛遊野池畔。

    見二水蛭。

    次第變作青蜓。

    至第三水蛭出。

    六湛以草阻之。

    連阻三次。

    忽變作蜈蚣。

     吳城陸湛源居士。

    至洞庭東山吳鳳林家。

    其家為營素供。

    吳母時年九十四歲。

    偶至廚下。

    因問為何營此素供。

    婢雲。

    請陸相公。

    又問陸相公年幾何。

    婢雲。

    年五十四。

    母驚歎曰。

    渠年五十四。

    便已茹素。

    吾年九十四。

    乃不斷葷耶。

    從今日卽當永斷。

    子媳輩力阻之。

    俱不聽。

    仍設香燭。

    請陸居士作證。

    越三年于臘月間。

    忽謂子曰。

    為我請陸先生來。

    子訝問其故。

    答曰。

    吾将遠行。

    子問何往。

    答曰。

    兒何太癡。

    吾已九十七歲。

    安得無去。

    遂徧集子孫輩言别。

    擇次日去。

    次日大雪。

    則雲。

    且俟天好方去。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