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破空論

關燈
羅三藐三菩提。

    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

    修一切善法。

    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

    所言善法者。

    如來說即非善法。

    是名善法。

    須菩提。

    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

    如是等七寶聚。

    有人持用布施。

    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

    乃至四句偈等。

    受持讀誦為他人說。

    于前福德。

    百分不及一。

    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智無所得法平等 善法非法成菩提 全性起修修即性 是故持說功德多 論曰。

    若第一義佛境界。

    色相言說皆不可得。

    法身體性。

    豈亦然耶。

    為遣此疑。

    故曰我于無上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

    以是法平等無高下故。

    請稍證之。

    一切法者隻是六塵。

    色無高下者。

    譬如一恒河水。

    魚龍視為窟宅。

    修羅視為刀杖。

    人間視為清泉。

    餓鬼視為膿血。

    二乘了其本空。

    菩薩知其差别。

    佛眼知即法界。

    而恒河水性無高下。

    随諸衆生妄見不同。

    當知一切諸色。

    亦複如是。

    聲無高下音。

    譬如一咒。

    魔外聞之恐怖。

    佛子聞之安隐。

    又如魔以惡聲怖佛。

    反成贊詠。

    而北朝敗衂。

    風聲鶴唳。

    皆為晉兵。

    當知一切諸聲。

    亦複如是。

    香無高下者。

    譬如世間沉檀。

    蠅蚋聞即遠去。

    幻士廁室。

    佛坐便成香殿等。

    味無高下者。

    譬如目連缽飯。

    母揣便成火炭。

    饑世馬麥。

    佛受便如甘露等。

    觸無高下者。

    譬如闇中扪膝。

    怖為他人。

    龍雨刀杖。

    變成天華等。

    法無高下者。

    譬如為名利發菩提心。

    是三途因。

    為斷邪殺婆羅門。

    轉增功德等。

    是故一切諸法。

    其性平等。

    本無高下。

    随衆生心妄見高下。

    而高下悉皆無性。

    達此無性。

    名為無上菩提。

    非别有少法可得也。

    既顯示菩提無所得已。

    乃的示妙修之要雲。

    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

    即得無上菩提。

    蓋不達無我而修一切善法。

    止成人天僞果。

    不修一切善法而但證我空。

    止成二乘小果。

    妄言我法俱空而恣行惡法。

    則為闡提獄種。

    惟以無我修一切善法。

    正所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故即得無上菩提也。

    夫是法平等。

    無有高下。

    即境妙也。

    無我人衆生壽者。

    即智妙也。

    修一切善法。

    即行妙也。

    三法成乘。

    故得菩提。

    而又言善法即非善法等者。

    為遣疑故。

    恐有疑雲。

    既無少法可得。

    雲何複修一切善法。

    此善法者。

    獨非法耶。

    今釋之曰。

    善法即非善法。

    以善是對惡之名。

    因于惡法假名善法。

    若非對惡。

    無善名故。

    以諸善法惟心所修。

    心既不有。

    善亦性空。

    不可得故。

    以諸善法。

    互具一切善惡諸法。

    性不定故。

    如布施持戒等。

    雖是善法。

    而名利矯飾心修之。

    是三塗因。

    人我勝負心修之。

    是修羅因。

    著相計果心修之。

    是人天因。

    出世滅苦心修之。

    是二乘因。

    利益衆生心修之。

    是菩薩因。

    法界平等心修之。

    是無上因。

    如是差别有無量故。

    以諸善法體即法界。

    實相無相。

    不思議故。

    結雲是名善法者。

    即是對惡因緣故。

    惟心空寂故。

    出生十界故。

    全體法界故。

    如此善法。

    全性所起。

    故名為修。

    全修即性。

    故無實法。

    至圓至頓。

    了義了義。

    持說功德。

    豈财施所可較哉。

     須菩提。

    于意雲何。

    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衆生。

    須菩提。

    莫作是念。

    何以故。

    實無有衆生如來度者。

    若有衆生如來度者。

    如來即有我人衆生壽者。

    須菩提。

    如來說有我者。

    即非有我。

    而凡夫之人。

    以為有我。

    須菩提。

    凡夫者。

    如來說即非凡夫。

    是名凡夫。

     如生非生如是度 說我無我亦複然 凡亦非凡性自空 是故假名皆不壞 論曰。

    前明衆生即非衆生。

    如何複有經言。

    無量衆生以佛為善知識。

    得脫諸苦。

    為遣此疑。

    故雲實無衆生如來度者。

    以第一義中。

    佛與衆生皆無性故。

    以同體大悲。

    不于心外有衆生故。

    若實有衆生異于如來是所度者。

    如來即有我等四相。

    須知如來雖複有時說我。

    但是假名。

    實非有我。

    而凡夫聞語起見。

    自生執著耳。

    又恐轉計凡夫是實有法。

    故随釋雲。

    即非凡夫。

    以聖凡皆是假名。

    從來無實性故。

    言是名凡夫者。

    但是不壞假名而已。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

    須菩提言。

    如是如是。

    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佛言。

    須菩提。

    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

    轉輪聖王即是如來。

    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

    如我解佛所說義。

    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若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見如來。

     如來不可以相觀 遣著應知離四句 論曰。

    諸相非相。

    前已重重發明之矣。

    茲複設此問者。

    意欲其遣一切句。

    故不曰見如來而曰觀如來者。

    以如來即諸法如義。

    則三十二相。

    獨非諸法。

    獨無如義可觀耶。

    故須菩提即順答曰。

    如是如是。

    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然諸佛法身。

    畢竟四句皆離。

    若直以三十二相而觀。

    則轉輪聖王。

    亦可為如來矣。

    豈知如來法性身哉。

    尊者解旨。

    尋答不應。

    佛乃以偈述成。

    但舉一隅。

    若欲具足說者。

    即色聲求固是邪道。

    離色聲求亦是邪道。

    亦即亦離求。

    非即非離求。

    均是邪道。

    據諸論本。

    皆有二偈。

    前一偈同。

    更一偈雲。

    如來法為身。

    但應觀法性。

    法性非所見。

    彼亦不能知。

    則文義俱全矣。

     須菩提。

    汝若作是念。

    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

    莫作是念。

    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

    汝若作是念。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說諸法斷滅。

    莫作是念。

    何以故。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于法不說斷滅相。

     四句皆離相好圓 發心終不說斷滅 論曰。

    若如來不可以色聲求。

    乃至四句皆不可得。

    将無畢竟斷滅相耶。

    為遣此疑。

    故曰莫作是念等。

    須知如來。

    惟其離四句故。

    所以無邊相好。

    皆得具足。

    設但如轉輪聖王。

    則舍身之後。

    相好即滅。

    反成斷滅相矣。

     須菩提。

    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

    持用布施。

    若複有人。

    知一切法無我。

    得成于忍。

    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福德。

    何以故。

    須菩提。

    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

    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

    雲何菩薩不受福德。

    須菩提。

    菩薩所作福德。

    不應貪著。

    是故說不受福德。

     第一義忍此得成 無著無貪福最勝 論曰。

    知法無我得成于忍。

    此般若功成也。

    由其不貪不著故。

    福德無與等者。

    若有所受。

    便有分劑。

     須菩提。

    若有人言。

    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卧。

    是人不解我所說義。

    何以故。

    如來者。

    無所從來。

    亦無所去。

    故名如來。

     如來無去亦無來 果德究竟不生故 論曰。

    若第一義無福可取。

    何故餘經作如是說。

    如來福智資糧圓滿。

    坐菩提座趣于涅槃。

    為遣此疑。

    故雲。

    是人不解我所說義。

    以真如無别處所可從彼來。

    生死無别處所可從此去。

    故以有緣則現。

    譬如水清月現。

    月實不來。

    緣盡則隐。

    譬如水濁月隐。

    月實不去故。

     須菩提。

    若善男子善女人。

    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

    于意雲何。

    是微塵衆甯為多不。

    須菩提言。

    甚多。

    世尊。

    何以故。

    若是微塵衆實有者。

    佛即不說是微塵衆。

    所以者何。

    佛說微塵衆。

    即非微塵衆。

    是名微塵衆。

    世尊。

    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

    即非世界。

    是名世界。

    何以故。

    若世界實有者。

    即是一合相。

    如來說一合相。

    即非一合相。

    是名一合相。

    須菩提。

    一合相者。

    即是不可說。

    但凡夫之人。

    貪著其事。

     微塵世界有非有 碎非可碎合非合 如來果德不可說 一切譬喻無能喻 論曰。

    上明如來無所從來亦無所去。

    但以有緣則現。

    緣盡則隐。

    恐有疑雲。

    佛真法身。

    譬如世界。

    佛應化身。

    譬如微塵。

    複有疑雲。

    迷涅槃成生死如碎界為塵。

    悟生死成涅槃如合塵為界耶。

    故今釋雲。

    微塵即非微塵。

    世界即非世界。

    乃至一合相即非一合相等。

    蓋法身應化。

    原非世界微塵可比。

    生死涅槃。

    亦非碎塵合界可喻。

    然即此微塵便非微塵。

    即此世界便非世界。

    碎無可碎。

    合無可合。

    但凡夫妄生貪著耳。

     須菩提。

    若人言。

    佛說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

    須菩提。

    于意雲何。

    是人解我所說義不。

    不也。

    世尊。

    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

    何以故。

    世尊說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

    即非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

    是名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

     智者應知四見離 說有非有解實義 論曰。

    此結顯四見本離。

    以為修行般若之方便也。

    恐有疑雲。

    佛破我人衆生壽者。

    為其有故。

    若本無我人衆生壽者。

    何用破為。

    譬如無病何須用藥。

    今明四見即非四見。

    所以可破。

    如病非實病。

    所以可醫。

    翳非實體。

    所以可抉。

    但了四見本非四見。

    譬如了病非實。

    便可安心調理矣。

    正宗分竟。

     須菩提。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于一切法應如是知。

    如是見。

    如是信解。

    不生法相。

    須菩提。

    所言法相者。

    如來說即非法相。

    是名法相。

     如是知見及信解 法相非相故不生。

     論曰。

    此付囑流通也。

    如是者。

    廣指上文所說也。

    知見者。

    謂證時。

    信解者。

    修學時。

    正修學時不生法相。

    以法相即非法相故。

    但依俗谛說名為法相耳。

     須菩提。

    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

    持用布施。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

    持于此經乃至四句偈等。

    受持讀誦為人演說。

    其福勝彼。

     無量世界寶施福 不如發心持說勝 論曰。

    此較量流通也。

    發菩提心。

    已為大難。

    持說此經。

    倍為希有。

    蓋不發菩提心者。

    不堪持說此經。

    發心而不持說此經。

    無以圓滿稱性福聚。

    今由發心及持說。

    故非施福所及也。

    功德施論雲。

    何故複說受持之福。

    欲令衆生畢竟信故。

     雲何為人演說。

    不取于相。

    如如不動。

    何以故。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如理演說不取相 觀察有為體相故 如是六喻或九十 性即無住大涅槃 論曰。

    此流通方法也。

    欲宏通此經者。

    須是不取于相。

    如于真如。

    常不動故。

    言不動者。

    即是不動空有等法。

    一切諸法。

    約真谛邊一切皆空。

    約俗谛邊一切皆有。

    十界皆空。

    故非偏空。

    此空即具一切法名為真如。

    十界皆有。

    故非偏有。

    此有即泯一切相。

    亦名真如。

    今以如智如于如理。

    故不取偏有相。

    不取偏空相。

    而空有等法皆得不動。

    又正演說時。

    不挂一糸字腳。

    以文字相即解脫相故。

    不取演說相。

    亦不離文字而别取默然相也。

    何以故下。

    重示般若觀門。

    一切有為法者。

    舉所觀境。

    即指陰處界等。

    豎窮十界。

    橫色心。

    以要言之。

    種種假實國土。

    總名有為。

    以是随染淨緣成故。

    如夢幻泡影等者。

    示觀察門。

    此譯止有六喻。

    他譯九喻。

    謂星翳燈幻露泡夢電雲。

    大品十喻。

    謂幻。

    焰。

    水月。

    虛空。

    響。

    幹城。

    夢。

    影。

    鏡像。

    化。

    然法數雖殊。

    理緻惟一。

    今略為三釋。

    一附事釋。

    二次第釋。

    三圓融釋。

    附事釋者。

    夢幻泡影。

    是無我觀。

    如露如電。

    是無常觀。

    色陰如夢。

    覺時不可得故。

    受想如幻。

    随心變現故。

    行陰如泡。

    虛妄生滅故。

    識陰如影。

    無有實性故。

    色法如露。

    不久停故。

    心法如電。

    起即滅故。

    二次第釋者。

    譬如夢等因緣妄有。

    一切有為亦複如是。

    因緣妄有。

    無實體性。

    譬如夢等當體即空。

    一切有為亦複如是。

    當體即空。

    非滅故空。

    譬如夢等種種變現。

    一切有為亦複如是。

    種種變現。

    假名無量。

    譬如夢不異睡。

    幻不異本。

    泡不異水。

    影不異質。

    露不異濕。

    電不異光。

    一切有為亦複如是。

    不異實相。

    三圓融釋者。

    即一心三止三觀也。

    即止而觀。

    故一切皆夢幻等。

    即觀而止。

    故一切夢等悉皆如如。

    由此一心圓止觀力。

    則知一切諸法。

    皆即無住大涅槃性。

    依此演說。

    即是金剛般若波羅蜜也。

     佛說是經已。

    長老須菩提。

    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

    聞佛所說。

    皆大歡喜。

    信受奉行。

     三事清淨故歡喜 二利具足成受行 論曰。

    此流通相貌也。

    一能說人清淨。

    佛證金剛般若體故。

    遠離名利諸過患等。

    二所說法清淨。

    無上正法實相印故。

    離于有無諸戲論等。

    三聞者得解脫清淨。

    持戒修福。

    有正智慧。

    不驚不怖不畏。

    能深信故。

    不複取著法非法等。

    自利成就名信受。

    轉化他人名奉行也。

     般若實相不思議 如是妙義如大海 仰承三寶勝威力 演說此中一滴相 抉諸生盲空見膜 令見實相如金剛 回茲福利施群生 同成究竟度無極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破空論 江蘇通州白蒲馮勇成同子。

    昌祿昌祺媳徐氏張氏。

    孫廷爵廷獻廷棟孫媳沈氏。

    施洋五十圓敬刻金剛破空論一部金剛觀心釋一部心經釋要一部專為 先遠祖宗及先考鳴臯府君。

    先妣(吳沈)太孺人。

    先室(吳陳)孺人下迨冢媳李孺人回向法界仗佛恩靈同遊華藏妙證菩提并祈家宅平安墳山清吉昌祿等并祈 父身延齡益算。

    精神明快。

    兼為子媳培植正因。

    愚者明。

    拙者智。

    昌祿自祈生生世世見佛持經心地玲珑無有障礙。

     同治十年秋 如臯刻經處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