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破空論

關燈
若三波羅蜜。

    不住六塵者。

    不著其因。

    不取其果。

    不著因者。

    不見我為能施人為受施物為所施。

    以若我若人若物因緣無性故。

    如幻如夢故。

    惟心所現。

    因心成體。

    體即法界故。

    不取果者。

    不為貪求未來殊勝色等諸果報故。

    不住相者。

    相隻是六塵。

    若因若果。

    蓋現前所有六度妙行。

    本皆實相舉體所成。

    是故随舉一行。

    本即實相。

    全體大用。

    譬如舉海成漚。

    舉漚攝海。

    而諸衆生住于相故。

    妄自計果計因。

    觀大觀小。

    若能稱性而住。

    不住諸相。

    譬如芥子中空與十方空。

    性無二無别。

    以空非内外彼此方隅形相。

    更無小空異大空故。

    無相之福。

    其福乃大。

    非謂無福。

    不住塵相名如教住。

    非無應住。

    是故善破惡取空見。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不也。

    世尊。

    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

    何以故。

    如來所說身相。

    即非身相。

    佛告須菩提。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若見諸相非相。

    即見如來。

     如來果德不思議 身相非相即實相 不離諸相說非相 于佛三身如是見 論曰。

    準餘諸論。

    自此以下。

    皆為問答遣疑也。

    恐有疑曰。

    菩薩施時不住于相。

    雲何緻成果時福相。

    故逆問曰。

    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尊者已達法身真理。

    随即答曰。

    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

    何以故。

    如來所說身相。

    即非身相。

    蓋實相不變随緣。

    說為身相。

    随緣不變。

    即非身相。

    此則已悟報化非真不離于真。

    佛迎其解而廣之曰。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不惟取報化修德之相。

    名為虛妄。

    即複取法身性德之相。

    亦是虛妄。

    若見諸相非相。

    如達全波即水。

    無别波相。

    全漚即海。

    無别漚相。

    則不于法身外别取報化相。

    亦不于報化外别取法身相。

    而頭頭法法。

    皆是如來一體三身矣。

     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

    頗有衆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佛告須菩提。

    莫作是說。

    如來滅後後五百歲。

    有持戒修福者。

    于此章句能生信心。

    以此為實。

    當知是人。

    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

    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

    聞是章句。

    乃至一念生淨信者。

    須菩提。

    如來悉知悉見是諸衆生得如是無量福德。

    何以故。

    是諸衆生。

    無複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

    無法相。

    亦無非法相。

    何以故。

    是諸衆生若心取相。

    即為著我人衆生壽者。

    若取法相。

    即著我人衆生壽者。

    何以故。

    若取非法相。

    即著我人衆生壽者。

    是故不應取法。

    不應取非法。

    以是義故。

    如來常說。

    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

    法尚應舍。

    何況非法。

     持戒修福有智慧 善根深故福德多 佛眼所見佛智知 離我法執度彼岸 論曰。

    不住相施為清淨因。

    諸相非相為清淨果。

    超情離見。

    誰能信樂。

    尊者因此緻疑。

    佛答釋雲。

    莫作是說者。

    不定之辭也。

    若無三種善根。

    雖在佛世實信不生。

    若有三種善根。

    雖後後時能生淨信。

    三善根者。

    一持戒。

    二修福。

    三有智慧。

    一持戒者。

    功德施雲。

    過去生中見無量佛鹹供養故。

    供養有三種。

    一給侍左右。

    二嚴辦所須。

    三詢承法要。

    能守護故。

    名曰屍羅。

    謂能善守六情根故。

    彼複有三。

    一能離屍羅。

    離于十不善業故。

    二能作屍羅。

    作于菩提分業故。

    三能趣屍羅。

    趣于第一義谛故。

    二修福者。

    功德施雲。

    種無貪等三善根故。

    質直柔和及智悲等。

    三有智慧者。

    了知生法二俱空故。

    知生空者。

    即是無我人等相。

    知法空者即是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雖雲二空。

    隻是一理。

    不取則我法本空。

    一取則二俱成著。

    此三善根。

    前不兼後。

    後必具前。

    前二為助。

    後一為正。

    若無正信。

    則助善福微。

    若無助善。

    則正信不發。

    由根深故。

    福乃無量。

    佛智所知。

    現量而知。

    非比知也。

    佛眼所見。

    照窮因果。

    非肉眼也。

    世有侈談無相。

    而屍羅福德置諸罔聞者。

    妄謂不著戒相。

    不知全堕破戒相中。

    妄謂不著福相。

    不知全堕衆罪相中。

    是以如來殷勤鄭重。

    特申誡雲。

    何以故。

    若取非法相。

    即著我人衆生壽者。

    蓋凡夫未達戒之與福。

    當體即是無相。

    而欲别求無相戒福。

    不知一撥戒福法相。

    便堕非法相中。

    既取非法。

    生執宛然。

    欲會二空。

    愈趨愈遠。

    故曰。

    法尚應舍。

    何況非法。

    猶佛頂所雲。

    尚無不殺不盜不淫雲何更随殺盜淫事也。

    非法相如病。

    法相如藥。

    病盡藥除。

    何更取病。

    非法相如此岸。

    法相如筏。

    已度彼岸尚舍于筏。

    豈更作此岸事。

    若未到彼岸。

    隻應痛舍非法此岸。

    不應辄舍法相之筏。

    若已到彼岸還來度生。

    隻須用法相之筏。

    亦不須用此岸之非法。

    或于此岸示作警策。

    如婆薮調達等。

    又當别論。

    然今行人幸自扪心。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

    如來有所說法耶。

    須菩提言。

    如我解佛所說義。

    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何以故。

    如來所說法。

    皆不可取不可說。

    非法非非法。

    所以者何。

    一切賢聖。

    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别。

     法若可得及可說 即是有為非實義 所說非是無因緣 順于賢聖無為證 無為差别義應知 譬如丈尺虛空等 論曰。

    若複度彼岸時。

    法與非法皆舍。

    雲何世尊得菩提法有所說耶。

    為遣此疑。

    故設此問。

    尊者深會佛旨。

    故随答言。

    無上菩提超情離見。

    即是究竟彼岸。

    不但無非法相。

    亦無法相可得。

    故雲無有定法名無上菩提。

    所證既超情離見。

    所說亦超情離見。

    故雲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何以故。

    實相彼岸。

    雖複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不可取說。

    而如來以四悉檀因緣故。

    亦可得說。

    但所說法。

    由其随順四悉檀故。

    所以一文一句。

    罔不超情離見離過絕非。

    而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也。

    蓋不惟如來所證所說超情離見離過絕非。

    即一切賢聖所證亦皆超情離見離過絕非。

    以一切賢聖同入無為法故。

    既曰無為。

    雲何差别。

    須知無為無差别。

    差别不離無為。

    譬如虛空非丈尺。

    丈尺顯虛空。

    又如入海漸次轉深。

    海非深淺。

    淺深皆海。

    以無為法而有差别。

    則非斷無明矣。

    柰何執性奪修。

    許即不許六耶。

     須菩提。

    于意雲何。

    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

    是人所得福德。

    甯為多不。

    須菩提言。

    甚多世尊。

    何以故。

    是福德即非福德性。

    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若複有人于此經中受持。

    乃至四句偈等。

    為他人說。

    其福勝彼。

    何以故。

    須菩提。

    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皆從此經出。

    須菩提。

    所謂佛法者。

    即非佛法。

     法施具足二莊嚴 财施非因故非勝 應知法施離取著 取著不名為受持 論曰。

    此以财施福德。

    與法施為格量也。

    财施雖多。

    于三檀中但屬資生。

    今能受持為他人說。

    須具三種善根。

    如前所明。

    當知具足二莊嚴也。

    又财施若非般若為導。

    則彼修癡福者。

    名為第三世怨。

    以其增長生死。

    不動不出。

    故雲即是非福德性。

    但是對少說多。

    多則有限。

    法施出生佛果功德。

    是出世因。

    其福極勝。

    既作此格量已。

    仍恐末世随語生解。

    偏執此經以為佛法。

    不複更修餘福。

    故複告雲。

    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蓋受一非餘是名魔業故也。

    又複應知。

    既一切佛法皆從此經出。

    則一切法皆即此經。

    譬如金作種種器具。

    則種種器具皆金。

    故知六度萬行無非般若。

    若妄計此般若别是一法獨勝餘法者。

    則便成非法矣。

    言乃至四句偈者。

    明其極少。

    随以少文而攝全義。

    堪名一偈。

    無偏指也。

     須菩提。

    于意雲何。

    須陀洹能作是念。

    我得須陀洹果不。

    須菩提言。

    不也。

    世尊。

    何以故。

    須陀洹名為入流。

    而無所入。

    不入色聲香味觸法。

    是名須陀洹。

    須菩提。

    于意雲何。

    斯陀含能作是念。

    我得斯陀含果不。

    須菩提言。

    不也。

    世尊。

    何以故。

    斯陀含名一往來。

    而實無往來。

    是名斯陀含。

    須菩提。

    于意雲何。

    阿那含能作是念。

    我得阿那含果不。

    須菩提言。

    不也。

    世尊。

    何以故。

    阿那含名為不來。

    而實無不來。

    是故名阿那含。

    須菩提。

    于意雲何。

    阿羅漢能作是念。

    我得阿羅漢道不。

    須菩提言。

    不也。

    世尊。

    何以故。

    實無有法名阿羅漢。

    世尊。

    若阿羅漢作是念。

    我得阿羅漢道。

    即為著我人衆生壽者。

    世尊。

    佛說我得無诤三昧。

    人中最為第一。

    是第一離欲阿羅漢。

    世尊。

    我不作是念。

    我是離欲阿羅漢。

    世尊。

    我若作是念。

    我得阿羅漢道。

    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

    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

    是樂阿蘭那行。

     以無為法有差别 四果智斷皆無生 無诤離欲最寂靜 無所行故如是行 論曰。

    此即釋上一切賢聖。

    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别之疑也。

    疑曰。

    既稱無為。

    那有差别。

    既有差别。

    那是無為。

    今明四果。

    同證無為。

    不妨差别。

    雖有差别。

    皆證無為。

    故大品雲。

    須陀洹若智若斷。

    是菩薩無生法忍。

    乃至阿羅漢若智若斷。

    是菩薩無生法忍也。

    須陀洹此翻預流。

    亦翻逆流。

    言入流者。

    入即是預。

    約聖法流言之。

    入亦名逆。

    約生死流言之。

    理實無入無出無逆無順。

    但以背覺合塵。

    假名為出法性入生死。

    背塵合覺。

    假名為逆生死預法性耳。

    無所入者無為法性無能所故。

    非六塵故。

    衆生無始以來。

    迷情妄見。

    不脫六塵境界。

    乃至非想非非想定。

    隻是意家微細法塵。

    若見道十六心滿。

    無漏智生。

    不見有少許法相可得。

    爾時初預無為聖流。

    于無為法中尚多差别。

    今時暗證之徒。

    不達法相。

    每取空寂以為究竟。

    能所宛然。

    辄言無能無所。

    大似靈龜曳尾。

    轉掃轉多。

    不知彼所取空。

    不出二種。

    一者。

    逼拶功極。

    忽令世界身心平沉不現。

    如擊石火。

    似閃電光。

    瞥爾乍覩空寂。

    名豁達空。

    二者。

    平日習聞真空言教。

    不解真空旨趣。

    于習坐時。

    舍生取滅。

    念念希求空寂勝境。

    由功深故。

    空境現前。

    名變相空。

    此二種空。

    皆法塵攝。

    乃是定中獨頭意識所現相分。

    于須陀洹所證無為。

    永非其分。

    以彼分别我執種子全未斷故。

    譬如認驢鞍橋。

    喚作阿爺下颔。

    豈不謬哉。

    是故末世狂禅。

    往往證此二種空後。

    方便破戒破見。

    自誤誤他。

    若實預流。

    雲何破戒。

    破戒已非預流。

    雲何濫叨極聖。

    而雲無罪無果報耶。

    斯陀含名一往來。

    謂欲界九品思惑。

    前六品盡。

    餘有三品故。

    一往天上。

    一來人間。

    便得漏盡。

    言實無往來者。

    如瓶中擎空本無出入故。

    阿那含名為不來。

    謂欲思已盡。

    即于上界入般涅槃。

    不複來生此欲界中。

    言實無不來者。

    彼界不增。

    欲界不減。

    如瓶貯空去。

    此本瓶地。

    虛空不減少故。

    阿羅漢名無著。

    亦名應供。

    亦名殺賊。

    亦名不生。

    三界諸惑永斷盡故。

    實無有法名為不生。

    若有不生法可得。

    則能所宛然。

    四相全在。

    故尊者複述自行為證。

    夫有欲則有诤。

    有诤則名喧雜。

    非真寂靜。

    若有得有行。

    即便有欲有诤。

    雲何得名無诤。

    離欲故不思議。

    經雲。

    佛問文殊。

    汝得不思議耶。

    文殊答言。

    不也。

    世尊。

    我即不思議。

    雲何以不思議得不思議。

    故知大小雖殊。

    冥會是一。

    故得援四果以證般若。

    末世禅講。

    各有以所得心。

    自是非他。

    熾然诤競。

    其違二空甚矣。

     佛告須菩提。

    于意雲何。

    如來昔在然燈佛所。

    于法有所得不。

    不也。

    世尊。

    如來于然燈佛所。

    于法實無所得。

     悟無生忍獲授記 無生無性無所得 是故了無所得時 方堪無上菩提記 論曰。

    四果既不可得。

    無生法忍亦不可得。

    雲何說言佛于然燈佛時得無生法忍耶。

    為斷此疑。

    故言于法實無所得。

    實無所得。

    是名無生法忍。

    設有少法可得。

    皆是诳妄。

    譬如演若之頭。

    衣裡之珠。

    決定非從他得。

    然不得言無頭無珠也。

     須菩提。

    于意雲何。

    菩薩莊嚴佛土不。

    不也。

    世尊。

    何以故。

    莊嚴佛土者。

    即非莊嚴。

    是名莊嚴。

     四種佛土皆惟心 心淨土淨離造作 迷心嚴土嚴非嚴 知土惟心嚴自在 論曰。

    無生法忍。

    既無所得。

    攝取佛土。

    教化衆生。

    亦複無所得耶。

    為斷此疑。

    故雲莊嚴佛土者。

    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夫土有四種。

    一常寂光土。

    即自受用處。

    二實報土。

    三方便土。

    四同居土。

    即化衆生處。

    而皆不離自心。

    若自心無明。

    究竟永盡。

    即莊嚴常寂光土畢竟清淨。

    若為攝化自心菩薩衆生。

    故莊嚴實報土令得清淨。

    若為攝化自心二乘衆生。

    故莊嚴方便土令得清淨。

    若為攝化自心六凡衆生。

    故莊嚴同居土令得清淨。

    所化衆生。

    既非性外。

    所取佛土豈離自心。

    故淨名雲。

    随其心淨則佛土淨。

    實非離于心性。

    别有外依報境可莊嚴也。

    是故諸佛心内種種衆生。

    還依淨心之業。

    随其修力。

    生于衆生心内諸佛土中。

    所謂五濁障輕生同居淨。

    體法斷惑生方便淨。

    圓妙三觀生實報淨。

    究竟智斷生寂光淨。

    如此能化所化。

    能生所生。

    皆惟心故。

    性離造作。

    若達心外無土。

    淨心即是淨土。

    終日莊嚴而無莊嚴之相可取。

    亦無莊嚴之相可著。

    是名真實莊嚴佛土。

    能于一心性中。

    施設四種淨穢等土。

    橫豎示現。

    種種自在。

    若不達惟心。

    妄謂心外有土可施莊嚴。

    則是有相有為。

    塵非常住。

    故雲即非莊嚴也。

     是故須菩提。

    諸菩薩摩诃薩。

    應如是生清淨心。

    不應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