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破空論

關燈
姚秦三藏法師鸠摩羅什譯經 明菩薩沙彌智旭際明造論 稽首實相三般若 本離四句及百非 滿分修證福慧尊 性修慈誓冥加被 為治群盲惡取空 欲申如實不空義 不空徧破衆戲論 順悉檀故名破空 論曰。

    此歸命請加。

    以申造論立名之旨趣也。

    稽首者。

    首至地也。

    由意笃敬。

    動身發口。

    即是三業翹勤供養也。

    實相者。

    非有相。

    非無相。

    非非有相。

    非非無相。

    非有無俱相。

    離一切相。

    徧為一切諸法作相。

    故名實相。

    此實相者。

    即是般若波羅蜜體。

    體自寂照。

    不可思議。

    如理而照。

    照不異寂。

    即名觀照般若。

    如理诠寂。

    寂诠即照。

    是名文字般若。

    夫實相者。

    為觀照體。

    為文字體。

    夫觀照者。

    照于實相。

    照于文字。

    夫文字者。

    诠于實相。

    诠于觀照。

    此一非一。

    舉一即三。

    此三非三。

    言三即一。

    為令衆生頓悟諸法自體性故。

    但舉實相冠三般若。

    以實相體統諸法故。

    此之實相。

    本自非有。

    亦複非無。

    非亦有無。

    非非有無。

    實相離四句。

    故觀照文字亦離四句。

    四句既離。

    百非自絕。

    以彼百非總不出四句故。

    此實相三法。

    不可思議。

    非修非證。

    而為一切修證之本。

    滿修證者。

    謂諸如來。

    稱性而修。

    稱性而證。

    因果理窮無可加故。

    分修證者。

    謂諸菩薩全性成修全性作證。

    如入大海。

    漸次深故。

    福名福德。

    慧名慧行。

    實相非福。

    而為一切福德之聚。

    稱性緣修。

    是成性福。

    實相非慧。

    而為一切慧行之本。

    稱性真修。

    是成性慧。

    依于文字。

    則有實相之福。

    福亦實相。

    具足福慧。

    作于觀照。

    則有實相之慧。

    慧亦實相。

    具足福慧。

    實相體尊。

    是故福慧修證。

    成兩足尊。

    複次。

    實相非福慧則不名尊。

    以一切衆生皆悉具足實相體故。

    福慧非實相。

    亦不名尊。

    以一切權小。

    縱有種種福慧。

    不成無上大菩提故。

    由性具義。

    妙修得成。

    由妙修義。

    性德方顯。

    若但舉修德不舉性德者。

    則衆生與佛。

    條然隔别。

    生不能感佛不能應。

    若但舉性德不舉修德者。

    則佛與衆生。

    一味平等。

    佛非能加。

    生非所加。

    今以衆生性中諸佛修成之慈誓。

    加被諸佛性中衆生本具之修德。

    能拔一切戲論苦。

    能與一切實相樂。

    性與性冥。

    修與修冥。

    性與修冥。

    修與性冥。

    性修不二。

    生佛體同。

    是故得成加被義也。

    複次。

    行人若身。

    身業。

    若口。

    口業。

    若意。

    意業。

    當體即是實相。

    惟其當體即實相故。

    則無能禮所禮差别之相。

    達此能所性非能所。

    非能所性。

    徧為一切能所而作依止。

    無有一能一所而非實相全體大用。

    是故三業得為能感。

    諸佛得為所感。

    諸佛得為能應。

    行人得為所應。

    此即歸命請加之旨趣也。

     次申造論立名旨趣者。

    問曰。

    從上佛祖經論已足。

    何須更造此論。

    答曰。

    為治群盲惡取空故。

    一切衆生。

    生無慧目。

    不能得見實相真體。

    亦複不知觀照。

    不知文字。

    猶如群盲不見乳色。

    随語生解。

    聞鶴謂動。

    聞雪謂冷等。

    聞此經者亦爾。

    經本破一切用令達實相。

    而群盲但聞破相。

    便執非相。

    取著于空。

    成惡知見。

    破壞俗谛。

    撥無因果。

    是以佛言。

    甯起有見如須彌山。

    莫起空見如芥子許。

    而彼不知。

    實相雖複永離一切幻妄之相。

    體性不空。

    以其無始以來常恒不變。

    具足過恒沙等性德之用。

    蓋不惟為種種萬行之所莊嚴。

    而且萬行無非性具。

    無非性起。

    趣舉一行。

    無非實相。

    全體大用。

    無分無劑。

    互徧互融。

    體即法界。

    義如是故。

    問曰。

    如是義者。

    即已徧破一切戲論。

    所謂若有見戲論。

    若空見戲論。

    若亦有亦空見戲論。

    若非有非空見戲論。

    單四見戲論。

    複四見戲論。

    具足四見戲論。

    廣說乃至一百八見種種見網諸戲論等。

    無不破盡。

    何故立名為破空耶。

    答曰。

    順悉檀故。

    名為破空。

    悉檀有四。

    一世界悉檀。

    為令衆生得歡喜故也。

    二為人悉檀。

    為令衆生生善根故。

    三對治悉檀。

    為令衆生滅愛見故。

    四第一義悉檀。

    為令衆生入深理故。

    今治惡取空見名為破空。

    即順對治悉檀義也。

    複次。

    于對治中仍具四悉。

    所謂自有衆生聞破空論而生歡喜。

    複有衆生善根增長。

    愛見消滅。

    證入實相。

    如是種種。

    為益不同。

    以是因緣。

    須造論也。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 體是至寶相不壞 用能破物性常然 以喻般若三非三 通别鹹成度無極 論曰。

    此一經之總題也。

    以對餘經。

    則名為别。

    以對經文。

    複名為通。

    若别若通。

    所诠無二。

    故曰鹹成度無極也。

    金剛者喻也。

    般若波羅蜜者法也。

    金中之剛。

    故名金剛。

    此寶貴重。

    以喻實相般若諸法中尊。

    其相堅固物不能壞。

    以喻觀照般若愛見莫侵。

    其用猛利能破一切。

    以喻文字般若能斷衆疑。

    複次。

    實相尊重故。

    觀照文字亦複尊重。

    觀照不壞故。

    即是實相文字不壞。

    文字斷疑故。

    即是實相觀照斷疑。

    譬如體是至寶。

    故不為一切所壞。

    而能破一切也。

    不為一切所壞。

    故能破一切而稱至寶也。

    能破一切。

    故名為至寶。

    而物莫能壞也。

    一體三義。

    混之愈分。

    三義一體。

    派之愈合。

    實相常住為體。

    體即法身。

    觀照契理為宗。

    宗即般若。

    文字斷疑為用。

    用即解脫。

    總此三法為名。

    借此三義為喻。

    此之三義。

    其性常然。

    諸佛菩薩不能令增。

    一切衆生不能令減。

    非悟非迷。

    無彼無此。

    惟其不屬迷悟。

    故徧為迷悟作依。

    惟其性無彼此。

    故依之成彼成此。

    梵語波羅蜜。

    此翻彼岸到。

    亦翻度無極也。

    迷實相而為苦道。

    迷觀照而為煩惱。

    迷解脫而為結業。

    是以非此說此。

    說名生死無極之海。

    悟苦道即法身。

    悟煩惱即觀照。

    悟結業即解脫。

    是以非彼說彼。

    說名度無極也。

    複次。

    前五度對波羅蜜。

    各有四句料簡。

    般若惟三句。

    一者非般若非波羅蜜。

    有為諸福德是。

    二者是般若非波羅蜜。

    相似諸智慧是。

    三者是般若是波羅蜜。

    此經所顯三般若是。

    更無是波羅蜜非般若句。

    以五度若非般若不能到彼岸故。

    以五度若到彼岸鹹名為般若故。

    故但說般若。

    即為具說六度萬行。

    當知六度萬行皆如金剛。

    離句絕非而非同斷滅。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

     第一義谛無聲字 亦無時處主伴等 為利衆生轉法輪 六種成就而證信 論曰。

    實相之體。

    名為第一義谛。

    非能信非所信。

    非能聞非所聞。

    非三世所攝。

    非方隅所收。

    非主非伴。

    非一非多。

    而能所時處主伴一多。

    鹹依實相而得成就。

    是故若知第一義谛非種種。

    而種種無非第一義谛者。

    則不壞假名而建實相。

    可與信入此經。

    即通序而成别矣。

     爾時世尊。

    食時著衣持缽。

    入舍衛大城乞食。

    于其城中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缽。

    洗足已。

    敷座而坐。

     衣食行坐事即理 一切毗尼皆佛行 一一行中見實相 護念付囑善應知 論曰。

    末世甫欲趣向大乘學深般若。

    便輕忽一切毗尼細行。

    辄雲大道不拘小節。

    大象不由兔徑。

    豈思如來大聖法中之王。

    而著衣持缽乞食趺坐等。

    一一鹹同比丘威儀。

    曾無稍異。

    故知全事即理。

    設欲舍壞色三衣而空談慚愧忍辱之衣。

    何不并廢人間六味而空談法喜禅悅之味乎。

    昔高峰妙禅師室中垂問雲。

    大修行人。

    當遵佛行。

    因甚不守毗尼。

    蓋一切毗尼。

    無非佛行。

    安得名為兔徑小節。

    既是不遵佛行。

    豈名大修行人。

    須知即一著衣。

    便具慚愧忍辱功德之衣。

    即一飯食。

    便具禅悅法喜出世之食。

    即一行乞。

    便知如來行慈悲行。

    即一趺坐。

    便知如來坐法空座。

    是故一一行門。

    無非實相。

    能令根熟菩薩。

    見諸如來。

    與其同行。

    得悟實相。

    名善護念。

    令根未熟菩薩。

    依此法律。

    正住增長。

    進趣實相。

    名善付囑也。

    由此得名為發起序。

     時長老須菩提。

    在大衆中。

    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希有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善男子善女人。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雲何應住。

    雲何降伏其心。

     證實施權善鑒機 護念付囑故希有 發心應住降伏心 般若相應此應問 論曰。

    以三義故歎為希有。

    實相般若難證難入。

    惟佛窮底。

    故為希有。

    已證實智為物施權。

    權實不二。

    故為希有。

    知彼群機有熟未熟。

    熟善護念。

    未熟付囑。

    于一切時一切行中。

    具斯二利。

    故為希有。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此翻無上正等正覺。

    乃一切種智之果。

    發心者。

    從因趣果之勝心也。

    入理般若名為住。

    雲何應住。

    是問住果。

    雲何降伏其心。

    是問淨因。

    夫無上菩提。

    雖名為果。

    體即非果。

    發無上心。

    雖名為因。

    體即非因。

    非果非因。

    實相法身。

    體也。

    應住是觀照不壞。

    宗也。

    降伏是解脫斷惑。

    用也。

    故名般若相應問也。

     佛言。

    善哉善哉。

    須菩提。

    如汝所說。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汝今谛聽。

    當為汝說。

    善男子。

    善女人。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應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

    願樂欲聞。

     契理契機故善善 聞慧具足谛應思 論曰。

    自有契理而不契機者。

    如說大法。

    小機不堪。

    自有契機而不契理者。

    如說世善。

    不出生死。

    盡理而言。

    若非契理。

    決不契機。

    以理非權實。

    能權能實。

    權實皆理。

    如甘毒皆藥故。

    若非契機。

    亦決不契理。

    以說不當機。

    便成非量。

    如藥無貴賤。

    起病者良故。

    聞慧具足者。

    有聞無慧。

    如有燈無目。

    不見實相。

    有慧無聞。

    如暗室中坐。

    亦不見實相。

    誡令谛聽。

    為具足聞慧故。

    為引起思慧及修慧故。

     佛告須菩提。

    諸菩薩摩诃薩。

    應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衆生之類。

    若卵生。

    若胎生。

    若濕生。

    若化生。

    若有色。

    若無色。

    若有想。

    若無想。

    若非有想。

    非無想。

    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

    實無衆生得滅度者。

    何以故。

    須菩提。

    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

    即非菩薩。

     廣大第一常不倒 四心亦即三回向 如是誓願善修心 能會一心三般若 論曰。

    廣大心者。

    亦名無邊心。

    謂所緣境徧。

    即是橫四生。

    豎窮三界。

    四生為能住。

    三界為所住。

    依殼曰卵生。

    如魚鳥等。

    含藏曰胎生。

    如人畜等。

    假潤曰濕生。

    如蟲蟻等。

    倏現曰化生。

    如諸天等。

    有色者欲色二界。

    無色者空等四天。

    于四空中。

    空處識處名有想。

    無所有處。

    連色界外道天。

    名無想。

    有頂衆生名非有想非無想。

    第一心者。

    亦名最上心。

    所謂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此非小乘無餘涅槃。

    功德施菩薩論雲。

    無餘涅槃者。

    何義。

    謂了諸法無生性空。

    永息一切有患諸蘊。

    資用無邊。

    希有功德。

    清淨色相。

    圓滿莊嚴。

    廣利群生。

    妙業無盡。

    天台疏雲。

    大乘以累無不盡德無不圓名無餘也。

    常心者。

    亦名愛攝心。

    經雲。

    如是滅度無量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

    論雲。

    菩薩慈愛一切衆生同于己故。

    衆生滅度即我非他。

    是名愛攝。

    今謂此經文。

    應依論釋。

    蓋一心衆生雖複無量。

    總不離我同體心性。

    是故名為自性衆生。

    須知實無心外衆生得滅度者。

    非不滅度自性衆生令證無餘涅槃樂也。

    夫衆生之界。

    本即大涅槃界。

    由迷妄故生死浩然。

    譬如翳目妄見空華。

    今令覺悟本滅。

    即名為度。

    非有此岸可離。

    非有彼岸可到。

    若不達一切衆生即我心性。

    便生彼我之心。

    不能愛攝。

    若不達一切生死體即涅槃。

    便生難度之心。

    不能盡未來際行菩薩道。

    故實無者。

    為遮心外計有衆生。

    及遮心内計有生死實法。

    非謂都不誓度自心如幻衆生。

    不颠倒心者。

    亦名正智心。

    經雲。

    若菩薩有我相等即非菩薩。

    四相是颠倒心。

    有則名非。

    無則名是。

    以失顯得也。

    宰主名我。

    形相名人。

    衆緣和合名衆生。

    相似相續名壽者。

    即十六知見之四。

    略舉以顯補特伽羅妄執。

    此執若無。

    名得四智。

    四心亦即三回向者。

    菩薩所修三種回向。

    謂回自向他。

    回因向果。

    回事向理。

    今廣大心即回自向他義。

    第一心即回因向果義。

    常心不颠倒心即回事向理義。

    以此誓願。

    善降伏心。

    令因清淨。

    則會一心三般若性。

    回自向他。

    會解脫性。

    喻如能破一切。

    回因向果。

    會觀照性。

    喻如物莫能壞。

    回事向理。

    會法身性。

    喻如體即至寶。

     複次。

    須菩提。

    菩薩于法。

    應無所住行于布施。

    所謂不住色布施。

    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須菩提。

    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何以故。

    若菩薩不住相布施。

    其福德不可思量。

    須菩提。

    于意雲何。

    東方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

    世尊。

    須菩提。

    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

    世尊。

    須菩提。

    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

    亦複如是不可思量。

    須菩提。

    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一切無住是應住 資生無畏法三檀 一二三攝六度滿 如虛空住是所教 論曰。

    前問及許。

    皆先住而後降者。

    從實智起權智也。

    今答中先降而後住者。

    從權智入實智也。

    以無所住法。

    住般若中。

    熾然修行六波羅蜜。

    而不取相。

    是故能令少施與虛空等。

    施有三種。

    一資生施。

    即檀波羅蜜。

    二無畏施。

    即屍羅羼提二波羅蜜。

    三者法施。

    即毗離耶禅那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