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九
關燈
小
中
大
。
鄉公正元元年。
昙摩迦羅。
與昙谛。
在洛出四分戒本。
受戒羯磨法。
沙門朱士行。
為受戒之始。
甘露五年。
講道行般若經。
(講之經始)歎譯理未周。
乃發迹長安。
至于阗國。
(沙門西遊之始)得梵本般若。
國禁不傳東土。
士行請驗以火。
無損。
王信異。
許傳。
卽寄經東歸。
名放光般若。
贊曰。
七種得戒中。
白羯磨第一。
僧寶久住持。
最勝無倫匹。
佛法入支那。
昭彰匪一日。
甘露獲先嘗。
沙門稱首出。
況複登座王。
忍衣慈為室。
發足始西遊。
獲得稀有帙。
戒慧及神通。
堪作群靈率。
代遠罔聞知。
聊為稽首述。
蓮社始祖。
慧遠法師。
(第八)俗姓賈雁門樓煩人。
幼好學。
博綜六經。
尤善莊老。
二十一歲。
師事道安。
二十四大善講貫。
晉孝武大元六年。
至廬山。
夢神告以母他往。
夕大雷電。
林壑洞開。
素砂布地。
楩楠文梓充布地上。
九江刺史桓伊。
為建東林寺。
殿名神運。
嘗謂諸種三昧。
其名甚衆。
功高易進。
念佛為先。
結社者有十八高賢。
及一百二十三衆。
皆登安養。
時江東經卷未僃。
禅法無聞。
律學多缺。
師令弟子。
越蔥嶺遠求得之。
著法性論。
創明涅槃常住之理。
什師歎其闇與理合。
安帝時。
桓玄令沙門拜王。
師緻書谏止。
著沙門不敬王者論。
師居山三十年。
專修淨業。
三見佛不言。
義熙十二年。
七月晦日。
佛來迎雲。
七日後。
當生我國。
至八月六日。
耆宿請以豉酒治病。
師曰。
律無通文。
又請飲米汁。
師曰。
日過中矣。
又請飲蜜水。
乃披律尋文。
卷未半。
坐逝。
壽八十三。
贊曰。
念佛三昧寶。
圓頓法中王。
挺生神聖士。
勇孟獨承當。
香象截流度。
搗丸集衆香。
大德矜細行。
禅律鹹舒光。
法性悟常住。
僧儀超帝皇。
才識邁前哲。
密證不自彰。
文成印乃壞。
怡然返故鄉。
高風千古在。
歸命附慈航。
初往天竺求律。
法顯沙門。
(第九)晉安帝隆安二年己亥。
從長安發足西往。
義熙十二年甲寅。
泛海而還。
僃嘗險阻。
具在本傳。
贊曰。
稽首勇猛士。
發心求戒律。
西行不惜身。
安知勞與逸。
往返十五年。
經歴百千怵。
但念觀世音。
雲開複見日。
愍此邊地苦。
欲住還東出。
去時多同行。
來時僅存一。
惠我毗尼燈。
照我千年室。
讀傳憶深恩。
血淚如泉滭。
東土禅宗初祖。
菩提達磨大師。
(第十)南天竺香至王子。
西土二十七祖般若多羅。
付以大法。
囑六十年後。
往震旦行化。
梁大通元年。
泛海至廣州。
武帝诏見。
問曰。
如何是聖谛第一義。
雲。
廓然無聖。
問。
對朕者誰。
雲。
不識。
帝不契。
遂渡江入魏。
止嵩山少林寺。
面壁九年。
後付法與二祖慧可。
幷授袈裟表信。
且曰。
棱伽四卷。
可以印心。
往雲門千聖寺坐逝。
葬全身于熊耳山。
明年宋雲從西域回。
遇師隻履手攜。
翩翩獨邁。
開圹而視。
唯空棺隻履。
贊曰。
震旦多大乘。
昂昂千古英。
譬如龍已就。
待師一點睛。
廓然無聖谛。
棱伽印分明。
不識真不識。
同死不同生。
得髓依位立。
隻履仍西行。
哀哉五葉後。
宗說還分争。
經旣成名相。
坐複同聾盲。
誰信安心訣。
從來匪涉程。
天台教主。
智者大師。
(第十一)名智顗。
字德安。
俗姓陳。
父梁益陽侯。
母徐氏。
夢香煙五彩。
入懷而妊。
生時神光發屋。
堯眉舜目。
卧卽合掌。
面必向西。
十七。
誓為沙門。
十八出家。
二十受具。
精通律藏。
常樂禅悅。
二十三谒思禅師于光州。
大蘇山。
思曰。
昔日靈山同聽法華。
卽示普賢道場。
為說四安樂行。
昏曉苦到。
如教研心。
柏盡繼栗。
月沒燎松。
二七豁然大悟。
三十歲遊金陵。
三十八入天台。
蔔居于佛隴。
降魔于華頂。
陳少主複請住金陵光宅寺。
講法華經。
隋太子受戒。
上師号曰。
智者。
次于荊州玉泉。
授關雲長神五戒。
說法華[糸/\]義。
摩诃止觀。
五十八歸天台。
年六十說諸法門。
安坐入寂。
藏龛于佛隴。
西南峰。
炀帝大業元年開視。
唯空牀虛帳而已。
生平造寺三十六所。
造經十五大藏。
造像八十萬軀。
剃度萬四千人。
傳法者三十二人。
得悟者千餘人。
三十年唯一納。
贊曰。
歸命大教主。
人稱中釋迦。
本地不可測。
示迹乃堪誇。
靈相兼堯舜。
神德動夷華。
權實窮奧旨。
歸宗在法華。
四辯注妙雨。
兩足嚴大車。
止觀傳心印。
[糸/\]文伏偏斜。
永劫述難盡。
功若恒河沙。
允矣無上士。
奚止壓百家。
慈恩教主。
[糸/\]奘法師。
(第十二)洛陽陳氏子。
十一歲。
誦通維摩法華。
唐太宗貞觀三年。
遊西竺。
僃嘗險阻。
歴百三十國。
凡如來化迹。
無不禮敬。
初欲學龍樹宗。
其徒令服藥求長生。
方可研宗旨。
師本欲求經。
恐負宿願。
遂學法相于戒賢法師。
賢已一百三歲蒙文殊付托。
忍死待師。
貞觀十九年東歸。
撰西域記。
譯地論。
唯識大般若經等。
高宗麟德元年二月。
令衆念彌勒佛。
右脇而逝。
是夕白虹四道貫井宿。
贊曰。
法界無差别。
差别無量具。
五位百法門。
數句非數句。
欲悟真圓融。
那得廢行布。
所以古文殊。
苦勸賢師住。
奘師旣西遊。
此道乃有付。
稽首瑜伽師。
一生補佛處。
覆實且施權。
誠哉有遠慮。
師已契慈心。
兜率宮先據。
密教初祖。
金剛智灌頂國師。
(第十三)西土人。
親傳龍智阿阇黎法。
唐開元七年。
抵廣州。
诏入見。
館大慈恩寺。
圖七俱胝像。
令自開目。
明年遷薦福。
所至結壇作灌頂道場。
二十年八月。
告其徒曰。
白月圓時。
吾逝矣。
至期。
右繞毗盧像。
頂安貝葉。
坐逝。
贊曰。
顯密二種教。
各具四悉檀。
顯或可拟議。
密更難仰鑽。
授受有秘印。
成就須淨壇。
稽首灌頂師。
懷道來真丹。
圓頓超言象。
雲物聊示端。
菩提乃宗要。
事理非偏安。
傳至金剛手。
醍醐佛所歎。
繞像頂貝葉。
萬古月同看。
清涼教主。
澄觀國師。
(第十四)會稽人。
姓夏侯。
十四歲誦法華經得度。
先學律。
次學論。
次學賢首宗。
次從荊溪學台宗。
次徧學南北二宗。
凡此土儒老。
竺幹梵書。
外部異計。
四韋五明。
顯密儀軌。
莫不旁通。
居大華嚴寺。
專行方等忏法。
講華嚴經。
造新疏。
及演義鈔。
壽一百二歲。
臘八十三。
身九尺四寸。
手垂過膝。
夜目發光。
晝仍不瞬。
才拱二筆。
日記萬言。
十誓律身。
盡形一食。
歴九朝為七帝師。
講華嚴至五十徧。
建無遮大會十五會。
宏法弟子三十八人。
贊曰。
華嚴法界海。
萬派鹹朝宗。
不有大龍象。
誰能力宏通。
十[糸/\]啟深奧。
六相明圓融。
性相旣非二。
生佛豈異同。
福慧超今古。
儀表等世雄。
宗說分複合。
乘戒替還隆。
重重十法界。
馥馥十誓風。
稽首調禦師。
千載開盲聾。
會歸宗鏡。
永明大禅師。
(第十五)名延壽。
字沖[糸/\]。
吳越王時為稅務。
用官錢放生。
當棄市。
臨刃色不變。
貸命。
出家得法于韶國師。
九旬入定。
鳥巢衣裓。
行法華忏。
見普賢執蓮花在手。
特上天台智者岩。
作甲乙二阄。
甲一生禅定。
乙誦經萬善莊嚴淨土。
七度得乙阄。
于是專修淨業。
誦經三載。
觀音以甘露灌其口。
日課一百八事。
未嘗暫廢。
師以天台賢首慈恩三宗互異。
乃館其徒之知法者。
博閱義海。
更相質難。
而衡以心宗。
又集大乘經論六十部。
兩土聖賢三百家之言。
證成唯心之旨。
為宗鏡錄百卷。
及萬善同歸集等。
師坐逝後。
有臨川比丘。
病入冥。
見閻王拜師像雲。
于西方上品受生矣。
贊曰。
法法本唯心。
何同複何異。
哀哉罔殆流。
執語迷實義。
各随徧計情。
争立我人幟。
吾師集大成。
萬善歸同智。
向上最[糸/\]機。
日課百八事。
高登上品蓮。
幽冥亦翹企。
宗鏡照大千。
生盲罕知利。
安得師再來。
重聞天樂瑞。
得戒和尚。
雲栖大師。
(第十六)諱祩宏。
字佛慧。
别号蓮池。
古杭人。
姓沈。
少為名儒。
三十歲出家。
參徧融等大老。
密有契悟。
住靜雲栖。
不覺成叢席。
專修淨土。
敦尚戒律。
不拈機緣。
不稱方丈。
不崇殿閣。
不侈衣食。
以平易老實。
力挽浮風。
凡警策大衆。
開示出生死事。
未嘗不聲淚俱下。
放生結緣。
施食作福。
不計其數。
年八十二示寂。
旭少為邪師所誤。
力诋三寶。
聞大師自知錄序。
始轉邪心。
廿四出家。
入山作務。
見規約中。
有學戒式。
遂發菩提心。
胡跪大師像前。
然香頂受二種戒本。
以附私淑之科。
贊曰。
宣尼讓聖仁。
堯舜稱猶病。
大道曠無涯。
如何一蹴盡。
嗟此澆漓時。
人名各争高峻。
言行每相違。
欺世同枭獍。
卓哉真導師。
懲俗從先進。
制作似孔周。
謙退如臨浚。
悲予發心遲。
弗獲親慈訓。
稽首奉遺容。
願作蓮邦[胤丿]。
刻書本藏。
紫柏大師。
(第十七)諱真可。
字達觀。
别号紫柏。
吳江沈氏子。
行腳時。
因疑張拙偈大悟。
參徧融尊宿。
願嗣其德。
師念大藏卷帙重多。
遐方僻陬。
有不聞法名者。
倡刻方冊。
以便流通。
設遇輕謗。
願自代罪。
令處處見聞經法。
作金剛種。
皆大師力也。
大法自任。
絕無我相心。
直口快。
不顧時忌。
發願入狴獄。
酬宿債。
獄中度無量人。
乃說偈坐逝。
壽六十一。
越十一年。
憨大師茶毗之。
舍利無數。
生平專持毗舍浮佛偈。
亦以示人。
四十餘年。
脅不著席。
不見女人。
常露坐不避風霜。
重興梵刹十五所。
古宿語錄。
若寂音尊者所著論文。
世所不聞。
盡搜刻之。
贊曰。
僧風久不振。
挺生大聖賢。
愛見一握斬。
法道全仔肩。
雄猛超龍象。
悲誓證無緣。
深知教外旨。
終藉文字傳。
創刻方冊藏。
助顯直指禅。
圜中酬宿債。
來去胡翩翩。
舍利鎮雙徑。
半偈功已圓。
愧我瞠乎後。
何時受策鞭。
夢中接引。
憨山大師。
(第十八)諱德清。
字澄印。
别号憨山。
和州人。
姓蔡。
生時白衣重包。
浴水異香。
口如仰月。
眉五彩。
發绀青色。
十二歲出家。
二十六入燕。
盤山住月餘。
身世豁空。
胡順庵署中。
入定一七。
皆無取著。
住五台八年。
夢法界圓融觀境。
又夢升彌勒樓閣。
聞說識智差别之義。
次住東海牢山。
豁悟棱嚴觀境。
後因方士流言。
逮下诏獄。
受種種刑。
神色不異。
夢大士安慰。
以百萬生靈托之。
遣戍雷陽。
力清曹溪祖庭。
為靈通侍者受戒。
代戴督府出師征撫猺獞。
果救百萬餘命。
晚赦歸南嶽。
次住匡山五乳峰。
閉關念佛。
晝夜六時。
各課萬聲。
庚申雪嶺峻師登山問安。
旭寄香一瓣。
蒙大師慈劄獎導。
偈語開示。
辛酉大師複往曹溪。
壬戍旭決志出家。
三夢大師接引。
恨驽劣不能遠趨。
乃求峻師剃發。
以是大師所贊許也。
癸亥冬。
旭在天台打七。
忽夢大師容稍憔悴。
似有所囑。
後知正屬示寂時矣。
壽七十八。
龛遷曹溪。
歴年二十。
開視之。
全身堅固。
衣服鮮明。
爪發俱長。
皮膚黃白。
光潤如生。
遂金漆護之。
同六祖肉身供養。
贊曰。
長幹佛陀裡。
閑出名世豪。
氣宇似王者。
筆陣若江溺。
宗教任遊戲。
真俗随逍遙。
履險不異坦。
就卑能屈高。
賢智望且怖。
愚劣親可翹。
生平半疑信。
末後始解嘲。
示我歸路穩。
哀哉甘自逃。
稽首慈誓力。
終當為我招。
【自像贊三十三首】 謂爾為禅。
門庭弗專。
謂爾為教。
瓣香弗宣。
謂爾為律。
标榜弗虔。
形骸枯槁兮神情自豐。
資性鈍拙兮诠辯自雄。
觸著渠兮猛虎毒龍。
識得渠兮和氣春風。
據爾一狀自首。
漫雲憲章紫柏可。
祖述永明壽。
仔細檢點将來。
不免萬年遺臭。
踢翻禅講窠臼。
掀開佛祖頭顱。
筆底轟雷掣電。
舌尖瓶水盤珠。
隻有一端可笑。
依然具縛凡夫。
學無常師。
交無擇友。
重實輕名。
慈心毒口。
有時似孩提之童。
有時似喪家之狗。
不解趨吉避兇。
安知推薄居厚。
踏破溪山萬朶雲。
人前處處揚家醜。
抱嬰杵之苦思。
蒙李陵之垢辱。
眼孔爍破太空。
行履渾無可錄。
廢旣中清中權。
隐居放言成局。
贊毀一任諸方。
智旭元是智旭。
參禅禅不悟。
看教教不深。
持戒不具足。
念佛不一心。
慣掉掣空臂。
出入荊棘林。
诃佛亦罵祖。
狎獸兼友禽。
全身等微羽。
片語重千金。
支那國裡畱個硁硁小人種。
千古萬古未審誰知音。
咄哉鐘大郎。
忒煞無拘束。
日夜恣無明。
增長貪嗔毒。
自贊複毀他。
指直還作曲。
玩弄佛與魔。
颠倒真與俗。
舉筆動舌時。
每使鬼神哭。
人說你聰明。
我說你木梏。
孟浪過一生。
究竟結何局。
不是生西方。
便是堕地獄。
單提極則正令。
不堕今時窠窟。
假饒黃蘖雲門。
未免遭吾一掴。
且道向上一句。
畢竟是個甚麼。
合掌稱雲。
南無阿彌陀佛。
(念佛像下八首同。
) 不度德不量力。
妄欲砥柱中流。
誰道連身汨沒。
努力扒将起來。
未免筋疲骨仄。
賴有金剛種子。
從來不受侵蝕。
彌陀一句作津梁。
阿鼻直達安樂國。
好個不唧[口*畱]漢。
前後絕無思算。
佛法講得許多。
煩惱何曾少斷。
雖然瑕不掩瑜。
争柰夜猶未旦。
隻有西方路熟。
且喜救得一半。
直得彌勒下生。
方了者重公案。
信得是心是佛。
乃信是心作佛。
所以枯坐喃喃。
專念阿彌陀佛。
偏要記串記千。
不學瞞顸鹘突。
無論專心散心。
聲聲滅罪八十億劫。
假使衆生界盡。
虛空界盡。
我此持名。
終無休歇。
不願成佛。
不求作祖。
不肎從今。
不敢畔古。
念念思歸極樂鄉。
心心隻畏娑婆苦。
六字彌陀是話頭。
千磨百難誰能阻。
天下元非手可援。
且學顔淵權閉戶。
直待西方去複來。
普與塵沙擊法鼓。
願大不遺塵界。
膽小怕堕地獄。
見人嬉笑滿容。
禮佛悲哀痛哭。
終日輪串數珠。
唯恐萬聲未足。
縱有一隙獨明。
且無片長可錄。
隻圖下品蓮生。
便是終身定局。
豈敢大言欺世。
緻使法門受辱。
野性懶且癖。
獨與竹石宜。
泉聲演佛号。
助我西方思。
有時瞑目坐。
遙随落日馳。
有時高聲呼。
懸想母憶兒。
頗信感應理。
寕複惑他歧。
須彌或傾動。
我志不可移。
哀哉生死夢。
痼疾誰能醫。
庶幾一丘壑。
聊免蠅蝸癡。
生平少實德。
此像何勞傳。
獨有不欺心。
較勝近日禅願居衆人後。
不為一物先。
四儀持佛号。
弗論散與專。
信願終無貳。
定育珍池蓮。
與爾衆上善。
歴劫形神聯。
不參禅。
不學教。
彌陀一句真心要。
不談[糸/\]。
不說妙。
數珠一串真風調。
由他譏。
任他笑。
念不沈兮亦不掉。
晝夜稱名誓弗忘。
專待慈尊光裡召。
懸知蓮蕚已标名。
請君同上慈悲[舟*造]。
徑山樓下。
迷卻父母生身。
永慶堂中。
依稀指鹿為馬。
九華靜室。
曾吃腐滓比糠。
靈峰藏堂。
又複違于時夏。
而今向此枯樹裡。
胡思亂想作麼。
咄。
忽遇樹倒藤枮。
且喜相随來也。
(枮樹入禅像) 若欲利人。
何不向萬衆叢席揚名。
若欲自利。
何不向萬山深處藏身。
看你進退失據。
昧卻發覺初因。
雖然被他簡點。
且喜有理可申。
不願一日賣得千擔假。
但願千日賣不得一擔真。
(說法相) 行年五十。
猶未知非。
七颠八倒。
簸舌鼓皮。
見惡不省。
見善不齊。
胡思亂想。
惹謗招疑。
踢破性相兩家界限。
翻倒南宗北教藩籬。
有時不恭則濫同下惠。
有時褊隘。
則仿佛伯夷。
獨得一點好訣竅。
失便宜處占便宜。
毗盧頂上。
不肎安身立命。
跛驢腳邊。
偏要尺退寸進。
可憐五十年來。
難得半時寕靜。
未知性具圓宗。
枉向鉢盂讨柄。
已悟性惡法門。
元來卽是病行。
猶憶十二三時。
便要豎賢聖幟。
而今五十餘年。
何嘗知得天德。
況進思三十未立。
四十多惑。
旣不堪作宜尼子孫。
又豈堪稱釋迦兒息。
仔細簡将來。
隻是一個騙飯吃的老賊。
胸中沒半個字腳。
筆下有萬卷詩書。
肚裡無分毫芥蒂。
舌頭有多少毀譽。
好像一科大樹。
隻是其名曰樗。
(著述相) 也是百萬人天知識。
也是三家村裡學究。
也是戒定慧的前茅。
也是貪嗔癡的領袖。
隻因沒有的确師承。
到底隻是個八不就。
生平過失深重。
猶幸頗知内訟。
渾身瑕玷如芒。
猶幸不敢覆藏。
藉此慚愧種子。
方堪送想樂邦。
以茲真語實語。
兼欲寄誡諸方。
不必學他口中。
爛翻五宗八教。
且先學他一點。
樸樸實實心腸。
昔年融師會裡。
或曾燒火埽地。
所以今在幽栖。
妄拈第一義谛。
不涉拟議思量。
不離語言文字。
人天大衆未免驚疑。
賴有湛公堪作證質。
切勿将此醜容。
竄入百祖隊中。
但可畱與兒孫。
作個古董玩器。
注盡十二部經。
不曾增減一字。
講盡八萬律儀。
不曾行得一事。
釋迦如來。
喚作不肖醜兒。
彌勒世尊。
诃為癡頑傲弟。
獨有阿彌陀佛。
藏垢納污。
金手接向下品蓮花安置。
稽首蕅益真。
頂戴如來像。
此像旣非真。
此真寕有兩。
谛觀像與真。
唯是自心想。
心不屬聖凡。
聖凡乃并朗。
凡夫坐蒲團。
聖應居其上。
凡因企聖果。
分明示諸掌。
念念恒現前。
形影終無爽。
我亦信弗疑。
爾亦安毌強。
觌面語默忘。
何勞複助長。
鎮古但如斯。
不覓時流賞。
欲從亦末由。
寕思更鑽仰。
白日臨青天。
徧界消魑魍。
愚昧任譏嗤。
龍神任稽颡。
個事絕成虧。
十尺元一丈。
但駕慈悲航。
同搖般若槳。
法界為津梁。
直尋豈尺枉。
更問古觀音。
方知若應響。
蘊慈合掌問持戒。
我說持戒須蘊慈。
慈是下化衆生本。
慈是上求佛道基。
不殺不盜不淫妄。
拔苦與樂功甚奇。
專護性遮令清淨。
仍須念佛求生西。
設不求生極樂國。
隻恐仍遭隔陰迷。
設能信願求彼土。
雖曾有犯亦成機。
是以我今但念佛。
一句彌陀法界師。
不勞學漱趙州口。
不勞學奮雲門威。
聲聲坐斷聖凡路。
四句鹹離絕百非。
三身四德觌體露。
爍破鳥空鼠卽癡。
蘊慈蘊慈應谛信。
佛号圓成八萬儀。
人知其貶古斥今。
不思忌諱。
不知其談教說禅。
不立文字。
上法座兮口若懸河。
下法座兮目無所視。
從朝至暮稱阿彌。
矻矻孳孳将數記。
三十年來不改弦。
從茲堪盡未來際。
十種可盡念無盡。
一切三昧一三昧。
具縛凡夫甚稀有。
決不妄言聖賢位。
蒼晖若欲恒相随。
刹那勇發菩提志。
蒼雲傳我容。
問我何行腳。
我行苦且長。
為君說其略。
十二從外傅。
立志為聖學。
誤造謗法罪。
幾至大堕落。
十七聞佛言。
幡然始改惡。
二十丁父憂。
悲極如夢覺。
見地藏本願。
且哭且欣躍。
次年書忏法。
渾酒戒不卻。
廿三聽棱嚴。
急參者一著。
廿四逃出家。
處處徧尋摸。
雲栖及雙徑。
天台來往數。
但自究根源。
不問他人彴。
甫得門路清。
遂遇境緣虐。
虛名日已彰。
功行日以弱。
至年三十八。
大病為良藥。
高卧九子峰。
糠滓堪咀嚼。
甫注梵網經。
遂有溫陵約。
抱病述玄文。
抉開千古膜。
從閩至吳興。
乃到長幹郭。
注述雖雲富。
将錯還就錯。
今年五十三。
依然是縛。
損己以利人。
古聖所嗟愕。
深悔亦較遲。
靈峰聊暫托。
一句阿彌陀。
堪為良夜柝。
汝但挹我清。
勿更同予濁。
露出娘生半身。
數出今生敗缺。
慕憨翁之擔當法門。
不能學其不避斧銊。
慕雪浪之力埽葛藤。
不肎學其一味輕忽。
慕雲栖之盛德謙光。
不能學其廣作舟筏。
慕壽昌之真參實悟。
不能學其到底不歇。
慕幽溪之中興台觀。
不肎學其單守一橛。
慕颛愚之冰霜操履不能學其大辯若讷。
願學柴柏之宗教圓明。
遠不及其純鋼鑄骨噫。
此是吳門不唧[口*畱]的鐘振之。
而今又喚作北天目的老矻硉。
幾翻鼓翼欲騰空。
幾翻又向荒原蹶。
隻有一句阿彌陀佛認得真。
源泉畢竟歸滄渤。
生平不解藏拙。
露此贓私頑劣。
說起仿佛依稀。
觌面何嘗親切。
賴有一串數珠。
卻是生平秘訣。
所以喚作蕅益。
未是證龜為鼈。
寄語理安法友。
不必思量分别。
但如丁蘭事親。
管取刺之出血。
此是蕅益道人。
生平不善逃名。
處處藏頭露尾。
可恥聲聞過情。
偶向豐南揚家醜。
天鼓毒鼓仍齊鳴。
剿絕百千歧曲路。
直教同作蓮邦民。
平生自救不了。
隻為門前之繞。
而今始解藏身。
蓦入靈峰深島。
抛開世上繩鞭。
取足山中水草。
少室天台盡踏翻。
東土西天皆觸倒。
簡點身心過失多。
徘徊今古知音少。
畢竟誰為楊子雲。
問取禾城姚廣老。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九之四
鄉公正元元年。
昙摩迦羅。
與昙谛。
在洛出四分戒本。
受戒羯磨法。
沙門朱士行。
為受戒之始。
甘露五年。
講道行般若經。
(講之經始)歎譯理未周。
乃發迹長安。
至于阗國。
(沙門西遊之始)得梵本般若。
國禁不傳東土。
士行請驗以火。
無損。
王信異。
許傳。
卽寄經東歸。
名放光般若。
贊曰。
七種得戒中。
白羯磨第一。
僧寶久住持。
最勝無倫匹。
佛法入支那。
昭彰匪一日。
甘露獲先嘗。
沙門稱首出。
況複登座王。
忍衣慈為室。
發足始西遊。
獲得稀有帙。
戒慧及神通。
堪作群靈率。
代遠罔聞知。
聊為稽首述。
蓮社始祖。
慧遠法師。
(第八)俗姓賈雁門樓煩人。
幼好學。
博綜六經。
尤善莊老。
二十一歲。
師事道安。
二十四大善講貫。
晉孝武大元六年。
至廬山。
夢神告以母他往。
夕大雷電。
林壑洞開。
素砂布地。
楩楠文梓充布地上。
九江刺史桓伊。
為建東林寺。
殿名神運。
嘗謂諸種三昧。
其名甚衆。
功高易進。
念佛為先。
結社者有十八高賢。
及一百二十三衆。
皆登安養。
時江東經卷未僃。
禅法無聞。
律學多缺。
師令弟子。
越蔥嶺遠求得之。
著法性論。
創明涅槃常住之理。
什師歎其闇與理合。
安帝時。
桓玄令沙門拜王。
師緻書谏止。
著沙門不敬王者論。
師居山三十年。
專修淨業。
三見佛不言。
義熙十二年。
七月晦日。
佛來迎雲。
七日後。
當生我國。
至八月六日。
耆宿請以豉酒治病。
師曰。
律無通文。
又請飲米汁。
師曰。
日過中矣。
又請飲蜜水。
乃披律尋文。
卷未半。
坐逝。
壽八十三。
贊曰。
念佛三昧寶。
圓頓法中王。
挺生神聖士。
勇孟獨承當。
香象截流度。
搗丸集衆香。
大德矜細行。
禅律鹹舒光。
法性悟常住。
僧儀超帝皇。
才識邁前哲。
密證不自彰。
文成印乃壞。
怡然返故鄉。
高風千古在。
歸命附慈航。
初往天竺求律。
法顯沙門。
(第九)晉安帝隆安二年己亥。
從長安發足西往。
義熙十二年甲寅。
泛海而還。
僃嘗險阻。
具在本傳。
贊曰。
稽首勇猛士。
發心求戒律。
西行不惜身。
安知勞與逸。
往返十五年。
經歴百千怵。
但念觀世音。
雲開複見日。
愍此邊地苦。
欲住還東出。
去時多同行。
來時僅存一。
惠我毗尼燈。
照我千年室。
讀傳憶深恩。
血淚如泉滭。
東土禅宗初祖。
菩提達磨大師。
(第十)南天竺香至王子。
西土二十七祖般若多羅。
付以大法。
囑六十年後。
往震旦行化。
梁大通元年。
泛海至廣州。
武帝诏見。
問曰。
如何是聖谛第一義。
雲。
廓然無聖。
問。
對朕者誰。
雲。
不識。
帝不契。
遂渡江入魏。
止嵩山少林寺。
面壁九年。
後付法與二祖慧可。
幷授袈裟表信。
且曰。
棱伽四卷。
可以印心。
往雲門千聖寺坐逝。
葬全身于熊耳山。
明年宋雲從西域回。
遇師隻履手攜。
翩翩獨邁。
開圹而視。
唯空棺隻履。
贊曰。
震旦多大乘。
昂昂千古英。
譬如龍已就。
待師一點睛。
廓然無聖谛。
棱伽印分明。
不識真不識。
同死不同生。
得髓依位立。
隻履仍西行。
哀哉五葉後。
宗說還分争。
經旣成名相。
坐複同聾盲。
誰信安心訣。
從來匪涉程。
天台教主。
智者大師。
(第十一)名智顗。
字德安。
俗姓陳。
父梁益陽侯。
母徐氏。
夢香煙五彩。
入懷而妊。
生時神光發屋。
堯眉舜目。
卧卽合掌。
面必向西。
十七。
誓為沙門。
十八出家。
二十受具。
精通律藏。
常樂禅悅。
二十三谒思禅師于光州。
大蘇山。
思曰。
昔日靈山同聽法華。
卽示普賢道場。
為說四安樂行。
昏曉苦到。
如教研心。
柏盡繼栗。
月沒燎松。
二七豁然大悟。
三十歲遊金陵。
三十八入天台。
蔔居于佛隴。
降魔于華頂。
陳少主複請住金陵光宅寺。
講法華經。
隋太子受戒。
上師号曰。
智者。
次于荊州玉泉。
授關雲長神五戒。
說法華[糸/\]義。
摩诃止觀。
五十八歸天台。
年六十說諸法門。
安坐入寂。
藏龛于佛隴。
西南峰。
炀帝大業元年開視。
唯空牀虛帳而已。
生平造寺三十六所。
造經十五大藏。
造像八十萬軀。
剃度萬四千人。
傳法者三十二人。
得悟者千餘人。
三十年唯一納。
贊曰。
歸命大教主。
人稱中釋迦。
本地不可測。
示迹乃堪誇。
靈相兼堯舜。
神德動夷華。
權實窮奧旨。
歸宗在法華。
四辯注妙雨。
兩足嚴大車。
止觀傳心印。
[糸/\]文伏偏斜。
永劫述難盡。
功若恒河沙。
允矣無上士。
奚止壓百家。
慈恩教主。
[糸/\]奘法師。
(第十二)洛陽陳氏子。
十一歲。
誦通維摩法華。
唐太宗貞觀三年。
遊西竺。
僃嘗險阻。
歴百三十國。
凡如來化迹。
無不禮敬。
初欲學龍樹宗。
其徒令服藥求長生。
方可研宗旨。
師本欲求經。
恐負宿願。
遂學法相于戒賢法師。
賢已一百三歲蒙文殊付托。
忍死待師。
貞觀十九年東歸。
撰西域記。
譯地論。
唯識大般若經等。
高宗麟德元年二月。
令衆念彌勒佛。
右脇而逝。
是夕白虹四道貫井宿。
贊曰。
法界無差别。
差别無量具。
五位百法門。
數句非數句。
欲悟真圓融。
那得廢行布。
所以古文殊。
苦勸賢師住。
奘師旣西遊。
此道乃有付。
稽首瑜伽師。
一生補佛處。
覆實且施權。
誠哉有遠慮。
師已契慈心。
兜率宮先據。
密教初祖。
金剛智灌頂國師。
(第十三)西土人。
親傳龍智阿阇黎法。
唐開元七年。
抵廣州。
诏入見。
館大慈恩寺。
圖七俱胝像。
令自開目。
明年遷薦福。
所至結壇作灌頂道場。
二十年八月。
告其徒曰。
白月圓時。
吾逝矣。
至期。
右繞毗盧像。
頂安貝葉。
坐逝。
贊曰。
顯密二種教。
各具四悉檀。
顯或可拟議。
密更難仰鑽。
授受有秘印。
成就須淨壇。
稽首灌頂師。
懷道來真丹。
圓頓超言象。
雲物聊示端。
菩提乃宗要。
事理非偏安。
傳至金剛手。
醍醐佛所歎。
繞像頂貝葉。
萬古月同看。
清涼教主。
澄觀國師。
(第十四)會稽人。
姓夏侯。
十四歲誦法華經得度。
先學律。
次學論。
次學賢首宗。
次從荊溪學台宗。
次徧學南北二宗。
凡此土儒老。
竺幹梵書。
外部異計。
四韋五明。
顯密儀軌。
莫不旁通。
居大華嚴寺。
專行方等忏法。
講華嚴經。
造新疏。
及演義鈔。
壽一百二歲。
臘八十三。
身九尺四寸。
手垂過膝。
夜目發光。
晝仍不瞬。
才拱二筆。
日記萬言。
十誓律身。
盡形一食。
歴九朝為七帝師。
講華嚴至五十徧。
建無遮大會十五會。
宏法弟子三十八人。
贊曰。
華嚴法界海。
萬派鹹朝宗。
不有大龍象。
誰能力宏通。
十[糸/\]啟深奧。
六相明圓融。
性相旣非二。
生佛豈異同。
福慧超今古。
儀表等世雄。
宗說分複合。
乘戒替還隆。
重重十法界。
馥馥十誓風。
稽首調禦師。
千載開盲聾。
會歸宗鏡。
永明大禅師。
(第十五)名延壽。
字沖[糸/\]。
吳越王時為稅務。
用官錢放生。
當棄市。
臨刃色不變。
貸命。
出家得法于韶國師。
九旬入定。
鳥巢衣裓。
行法華忏。
見普賢執蓮花在手。
特上天台智者岩。
作甲乙二阄。
甲一生禅定。
乙誦經萬善莊嚴淨土。
七度得乙阄。
于是專修淨業。
誦經三載。
觀音以甘露灌其口。
日課一百八事。
未嘗暫廢。
師以天台賢首慈恩三宗互異。
乃館其徒之知法者。
博閱義海。
更相質難。
而衡以心宗。
又集大乘經論六十部。
兩土聖賢三百家之言。
證成唯心之旨。
為宗鏡錄百卷。
及萬善同歸集等。
師坐逝後。
有臨川比丘。
病入冥。
見閻王拜師像雲。
于西方上品受生矣。
贊曰。
法法本唯心。
何同複何異。
哀哉罔殆流。
執語迷實義。
各随徧計情。
争立我人幟。
吾師集大成。
萬善歸同智。
向上最[糸/\]機。
日課百八事。
高登上品蓮。
幽冥亦翹企。
宗鏡照大千。
生盲罕知利。
安得師再來。
重聞天樂瑞。
得戒和尚。
雲栖大師。
(第十六)諱祩宏。
字佛慧。
别号蓮池。
古杭人。
姓沈。
少為名儒。
三十歲出家。
參徧融等大老。
密有契悟。
住靜雲栖。
不覺成叢席。
專修淨土。
敦尚戒律。
不拈機緣。
不稱方丈。
不崇殿閣。
不侈衣食。
以平易老實。
力挽浮風。
凡警策大衆。
開示出生死事。
未嘗不聲淚俱下。
放生結緣。
施食作福。
不計其數。
年八十二示寂。
旭少為邪師所誤。
力诋三寶。
聞大師自知錄序。
始轉邪心。
廿四出家。
入山作務。
見規約中。
有學戒式。
遂發菩提心。
胡跪大師像前。
然香頂受二種戒本。
以附私淑之科。
贊曰。
宣尼讓聖仁。
堯舜稱猶病。
大道曠無涯。
如何一蹴盡。
嗟此澆漓時。
人名各争高峻。
言行每相違。
欺世同枭獍。
卓哉真導師。
懲俗從先進。
制作似孔周。
謙退如臨浚。
悲予發心遲。
弗獲親慈訓。
稽首奉遺容。
願作蓮邦[胤丿]。
刻書本藏。
紫柏大師。
(第十七)諱真可。
字達觀。
别号紫柏。
吳江沈氏子。
行腳時。
因疑張拙偈大悟。
參徧融尊宿。
願嗣其德。
師念大藏卷帙重多。
遐方僻陬。
有不聞法名者。
倡刻方冊。
以便流通。
設遇輕謗。
願自代罪。
令處處見聞經法。
作金剛種。
皆大師力也。
大法自任。
絕無我相心。
直口快。
不顧時忌。
發願入狴獄。
酬宿債。
獄中度無量人。
乃說偈坐逝。
壽六十一。
越十一年。
憨大師茶毗之。
舍利無數。
生平專持毗舍浮佛偈。
亦以示人。
四十餘年。
脅不著席。
不見女人。
常露坐不避風霜。
重興梵刹十五所。
古宿語錄。
若寂音尊者所著論文。
世所不聞。
盡搜刻之。
贊曰。
僧風久不振。
挺生大聖賢。
愛見一握斬。
法道全仔肩。
雄猛超龍象。
悲誓證無緣。
深知教外旨。
終藉文字傳。
創刻方冊藏。
助顯直指禅。
圜中酬宿債。
來去胡翩翩。
舍利鎮雙徑。
半偈功已圓。
愧我瞠乎後。
何時受策鞭。
夢中接引。
憨山大師。
(第十八)諱德清。
字澄印。
别号憨山。
和州人。
姓蔡。
生時白衣重包。
浴水異香。
口如仰月。
眉五彩。
發绀青色。
十二歲出家。
二十六入燕。
盤山住月餘。
身世豁空。
胡順庵署中。
入定一七。
皆無取著。
住五台八年。
夢法界圓融觀境。
又夢升彌勒樓閣。
聞說識智差别之義。
次住東海牢山。
豁悟棱嚴觀境。
後因方士流言。
逮下诏獄。
受種種刑。
神色不異。
夢大士安慰。
以百萬生靈托之。
遣戍雷陽。
力清曹溪祖庭。
為靈通侍者受戒。
代戴督府出師征撫猺獞。
果救百萬餘命。
晚赦歸南嶽。
次住匡山五乳峰。
閉關念佛。
晝夜六時。
各課萬聲。
庚申雪嶺峻師登山問安。
旭寄香一瓣。
蒙大師慈劄獎導。
偈語開示。
辛酉大師複往曹溪。
壬戍旭決志出家。
三夢大師接引。
恨驽劣不能遠趨。
乃求峻師剃發。
以是大師所贊許也。
癸亥冬。
旭在天台打七。
忽夢大師容稍憔悴。
似有所囑。
後知正屬示寂時矣。
壽七十八。
龛遷曹溪。
歴年二十。
開視之。
全身堅固。
衣服鮮明。
爪發俱長。
皮膚黃白。
光潤如生。
遂金漆護之。
同六祖肉身供養。
贊曰。
長幹佛陀裡。
閑出名世豪。
氣宇似王者。
筆陣若江溺。
宗教任遊戲。
真俗随逍遙。
履險不異坦。
就卑能屈高。
賢智望且怖。
愚劣親可翹。
生平半疑信。
末後始解嘲。
示我歸路穩。
哀哉甘自逃。
稽首慈誓力。
終當為我招。
【自像贊三十三首】 謂爾為禅。
門庭弗專。
謂爾為教。
瓣香弗宣。
謂爾為律。
标榜弗虔。
形骸枯槁兮神情自豐。
資性鈍拙兮诠辯自雄。
觸著渠兮猛虎毒龍。
識得渠兮和氣春風。
據爾一狀自首。
漫雲憲章紫柏可。
祖述永明壽。
仔細檢點将來。
不免萬年遺臭。
踢翻禅講窠臼。
掀開佛祖頭顱。
筆底轟雷掣電。
舌尖瓶水盤珠。
隻有一端可笑。
依然具縛凡夫。
學無常師。
交無擇友。
重實輕名。
慈心毒口。
有時似孩提之童。
有時似喪家之狗。
不解趨吉避兇。
安知推薄居厚。
踏破溪山萬朶雲。
人前處處揚家醜。
抱嬰杵之苦思。
蒙李陵之垢辱。
眼孔爍破太空。
行履渾無可錄。
廢旣中清中權。
隐居放言成局。
贊毀一任諸方。
智旭元是智旭。
參禅禅不悟。
看教教不深。
持戒不具足。
念佛不一心。
慣掉掣空臂。
出入荊棘林。
诃佛亦罵祖。
狎獸兼友禽。
全身等微羽。
片語重千金。
支那國裡畱個硁硁小人種。
千古萬古未審誰知音。
咄哉鐘大郎。
忒煞無拘束。
日夜恣無明。
增長貪嗔毒。
自贊複毀他。
指直還作曲。
玩弄佛與魔。
颠倒真與俗。
舉筆動舌時。
每使鬼神哭。
人說你聰明。
我說你木梏。
孟浪過一生。
究竟結何局。
不是生西方。
便是堕地獄。
單提極則正令。
不堕今時窠窟。
假饒黃蘖雲門。
未免遭吾一掴。
且道向上一句。
畢竟是個甚麼。
合掌稱雲。
南無阿彌陀佛。
(念佛像下八首同。
) 不度德不量力。
妄欲砥柱中流。
誰道連身汨沒。
努力扒将起來。
未免筋疲骨仄。
賴有金剛種子。
從來不受侵蝕。
彌陀一句作津梁。
阿鼻直達安樂國。
好個不唧[口*畱]漢。
前後絕無思算。
佛法講得許多。
煩惱何曾少斷。
雖然瑕不掩瑜。
争柰夜猶未旦。
隻有西方路熟。
且喜救得一半。
直得彌勒下生。
方了者重公案。
信得是心是佛。
乃信是心作佛。
所以枯坐喃喃。
專念阿彌陀佛。
偏要記串記千。
不學瞞顸鹘突。
無論專心散心。
聲聲滅罪八十億劫。
假使衆生界盡。
虛空界盡。
我此持名。
終無休歇。
不願成佛。
不求作祖。
不肎從今。
不敢畔古。
念念思歸極樂鄉。
心心隻畏娑婆苦。
六字彌陀是話頭。
千磨百難誰能阻。
天下元非手可援。
且學顔淵權閉戶。
直待西方去複來。
普與塵沙擊法鼓。
願大不遺塵界。
膽小怕堕地獄。
見人嬉笑滿容。
禮佛悲哀痛哭。
終日輪串數珠。
唯恐萬聲未足。
縱有一隙獨明。
且無片長可錄。
隻圖下品蓮生。
便是終身定局。
豈敢大言欺世。
緻使法門受辱。
野性懶且癖。
獨與竹石宜。
泉聲演佛号。
助我西方思。
有時瞑目坐。
遙随落日馳。
有時高聲呼。
懸想母憶兒。
頗信感應理。
寕複惑他歧。
須彌或傾動。
我志不可移。
哀哉生死夢。
痼疾誰能醫。
庶幾一丘壑。
聊免蠅蝸癡。
生平少實德。
此像何勞傳。
獨有不欺心。
較勝近日禅願居衆人後。
不為一物先。
四儀持佛号。
弗論散與專。
信願終無貳。
定育珍池蓮。
與爾衆上善。
歴劫形神聯。
不參禅。
不學教。
彌陀一句真心要。
不談[糸/\]。
不說妙。
數珠一串真風調。
由他譏。
任他笑。
念不沈兮亦不掉。
晝夜稱名誓弗忘。
專待慈尊光裡召。
懸知蓮蕚已标名。
請君同上慈悲[舟*造]。
徑山樓下。
迷卻父母生身。
永慶堂中。
依稀指鹿為馬。
九華靜室。
曾吃腐滓比糠。
靈峰藏堂。
又複違于時夏。
而今向此枯樹裡。
胡思亂想作麼。
咄。
忽遇樹倒藤枮。
且喜相随來也。
(枮樹入禅像) 若欲利人。
何不向萬衆叢席揚名。
若欲自利。
何不向萬山深處藏身。
看你進退失據。
昧卻發覺初因。
雖然被他簡點。
且喜有理可申。
不願一日賣得千擔假。
但願千日賣不得一擔真。
(說法相) 行年五十。
猶未知非。
七颠八倒。
簸舌鼓皮。
見惡不省。
見善不齊。
胡思亂想。
惹謗招疑。
踢破性相兩家界限。
翻倒南宗北教藩籬。
有時不恭則濫同下惠。
有時褊隘。
則仿佛伯夷。
獨得一點好訣竅。
失便宜處占便宜。
毗盧頂上。
不肎安身立命。
跛驢腳邊。
偏要尺退寸進。
可憐五十年來。
難得半時寕靜。
未知性具圓宗。
枉向鉢盂讨柄。
已悟性惡法門。
元來卽是病行。
猶憶十二三時。
便要豎賢聖幟。
而今五十餘年。
何嘗知得天德。
況進思三十未立。
四十多惑。
旣不堪作宜尼子孫。
又豈堪稱釋迦兒息。
仔細簡将來。
隻是一個騙飯吃的老賊。
胸中沒半個字腳。
筆下有萬卷詩書。
肚裡無分毫芥蒂。
舌頭有多少毀譽。
好像一科大樹。
隻是其名曰樗。
(著述相) 也是百萬人天知識。
也是三家村裡學究。
也是戒定慧的前茅。
也是貪嗔癡的領袖。
隻因沒有的确師承。
到底隻是個八不就。
生平過失深重。
猶幸頗知内訟。
渾身瑕玷如芒。
猶幸不敢覆藏。
藉此慚愧種子。
方堪送想樂邦。
以茲真語實語。
兼欲寄誡諸方。
不必學他口中。
爛翻五宗八教。
且先學他一點。
樸樸實實心腸。
昔年融師會裡。
或曾燒火埽地。
所以今在幽栖。
妄拈第一義谛。
不涉拟議思量。
不離語言文字。
人天大衆未免驚疑。
賴有湛公堪作證質。
切勿将此醜容。
竄入百祖隊中。
但可畱與兒孫。
作個古董玩器。
注盡十二部經。
不曾增減一字。
講盡八萬律儀。
不曾行得一事。
釋迦如來。
喚作不肖醜兒。
彌勒世尊。
诃為癡頑傲弟。
獨有阿彌陀佛。
藏垢納污。
金手接向下品蓮花安置。
稽首蕅益真。
頂戴如來像。
此像旣非真。
此真寕有兩。
谛觀像與真。
唯是自心想。
心不屬聖凡。
聖凡乃并朗。
凡夫坐蒲團。
聖應居其上。
凡因企聖果。
分明示諸掌。
念念恒現前。
形影終無爽。
我亦信弗疑。
爾亦安毌強。
觌面語默忘。
何勞複助長。
鎮古但如斯。
不覓時流賞。
欲從亦末由。
寕思更鑽仰。
白日臨青天。
徧界消魑魍。
愚昧任譏嗤。
龍神任稽颡。
個事絕成虧。
十尺元一丈。
但駕慈悲航。
同搖般若槳。
法界為津梁。
直尋豈尺枉。
更問古觀音。
方知若應響。
蘊慈合掌問持戒。
我說持戒須蘊慈。
慈是下化衆生本。
慈是上求佛道基。
不殺不盜不淫妄。
拔苦與樂功甚奇。
專護性遮令清淨。
仍須念佛求生西。
設不求生極樂國。
隻恐仍遭隔陰迷。
設能信願求彼土。
雖曾有犯亦成機。
是以我今但念佛。
一句彌陀法界師。
不勞學漱趙州口。
不勞學奮雲門威。
聲聲坐斷聖凡路。
四句鹹離絕百非。
三身四德觌體露。
爍破鳥空鼠卽癡。
蘊慈蘊慈應谛信。
佛号圓成八萬儀。
人知其貶古斥今。
不思忌諱。
不知其談教說禅。
不立文字。
上法座兮口若懸河。
下法座兮目無所視。
從朝至暮稱阿彌。
矻矻孳孳将數記。
三十年來不改弦。
從茲堪盡未來際。
十種可盡念無盡。
一切三昧一三昧。
具縛凡夫甚稀有。
決不妄言聖賢位。
蒼晖若欲恒相随。
刹那勇發菩提志。
蒼雲傳我容。
問我何行腳。
我行苦且長。
為君說其略。
十二從外傅。
立志為聖學。
誤造謗法罪。
幾至大堕落。
十七聞佛言。
幡然始改惡。
二十丁父憂。
悲極如夢覺。
見地藏本願。
且哭且欣躍。
次年書忏法。
渾酒戒不卻。
廿三聽棱嚴。
急參者一著。
廿四逃出家。
處處徧尋摸。
雲栖及雙徑。
天台來往數。
但自究根源。
不問他人彴。
甫得門路清。
遂遇境緣虐。
虛名日已彰。
功行日以弱。
至年三十八。
大病為良藥。
高卧九子峰。
糠滓堪咀嚼。
甫注梵網經。
遂有溫陵約。
抱病述玄文。
抉開千古膜。
從閩至吳興。
乃到長幹郭。
注述雖雲富。
将錯還就錯。
今年五十三。
依然是縛。
損己以利人。
古聖所嗟愕。
深悔亦較遲。
靈峰聊暫托。
一句阿彌陀。
堪為良夜柝。
汝但挹我清。
勿更同予濁。
露出娘生半身。
數出今生敗缺。
慕憨翁之擔當法門。
不能學其不避斧銊。
慕雪浪之力埽葛藤。
不肎學其一味輕忽。
慕雲栖之盛德謙光。
不能學其廣作舟筏。
慕壽昌之真參實悟。
不能學其到底不歇。
慕幽溪之中興台觀。
不肎學其單守一橛。
慕颛愚之冰霜操履不能學其大辯若讷。
願學柴柏之宗教圓明。
遠不及其純鋼鑄骨噫。
此是吳門不唧[口*畱]的鐘振之。
而今又喚作北天目的老矻硉。
幾翻鼓翼欲騰空。
幾翻又向荒原蹶。
隻有一句阿彌陀佛認得真。
源泉畢竟歸滄渤。
生平不解藏拙。
露此贓私頑劣。
說起仿佛依稀。
觌面何嘗親切。
賴有一串數珠。
卻是生平秘訣。
所以喚作蕅益。
未是證龜為鼈。
寄語理安法友。
不必思量分别。
但如丁蘭事親。
管取刺之出血。
此是蕅益道人。
生平不善逃名。
處處藏頭露尾。
可恥聲聞過情。
偶向豐南揚家醜。
天鼓毒鼓仍齊鳴。
剿絕百千歧曲路。
直教同作蓮邦民。
平生自救不了。
隻為門前之繞。
而今始解藏身。
蓦入靈峰深島。
抛開世上繩鞭。
取足山中水草。
少室天台盡踏翻。
東土西天皆觸倒。
簡點身心過失多。
徘徊今古知音少。
畢竟誰為楊子雲。
問取禾城姚廣老。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九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