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八

關燈
哉。

    壽旣非心外法。

    舉凡父子夫婦親友子孫。

    皆非心外法也。

    是故人能盡其心于仰事俯育忠孝節義之閑。

    斯上壽自可必矣。

    又能推此心本寂本照之體。

    而克複之。

    斯無量壽。

    無量光。

    亦可證矣。

    沈東起之母。

    張碩人。

    初适悅軒老居士也。

    舉東起。

    僅三月。

    悅軒捐館。

    碩人冰蘖其操。

    撫育東起。

    以至成立。

    後嬰笃疾。

    東起懼。

    割股為藥。

    得以無恙。

    予是以知東起之心。

    卽張碩人之心也。

    碩人之心。

    卽千古聖賢之心也。

    千古聖賢之心。

    卽十方三世諸佛之心也。

    諸佛之心卽人人固有之心也。

    勿喪此固有之心。

    則為賢者。

    擴充此固有之心。

    則為聖人。

    極盡此固有之心。

    則為諸佛。

    參禅者參此者也。

    止觀者觀此者也。

    念佛者念此者也。

    格物者格此者也。

    緻知者緻此者也。

    明明德者明此者也。

    碩人與東起。

    蓋皆能弗喪之矣。

    知皆擴而充之。

    充類至乎其極。

    一念相應一念佛。

    念念相應念念佛。

    證無量壽。

    放無量光。

    度無量衆。

    成無上覺。

    何莫非一心中事耶。

    昔波斯匿王。

    年六十二。

    創聞如來發明不生滅性。

    與諸大衆。

    踴躍歡喜。

    得未曾有。

    今碩人年六十二。

    餘為說此不生滅法。

    碩人與東起之踴躍歡喜。

    必不在波斯匿王下矣。

     【壽姚廣若居士三袠序】 佛法之要。

    在戒定慧。

    儒門之德。

    在智仁勇。

    淨土之訣。

    在信願行。

    此三非三。

    三祗是一。

    此一非一。

    一必具三。

    能知戒定慧之缺一不可者。

    智也。

    躬行戒定慧者。

    仁也。

    不被貪嗔癡所奪者。

    勇也。

    知三德之在物在我。

    本來平等者。

    信也。

    以我因中三德。

    仰企果上三德者。

    願也。

    直将果上三德。

    成我因中三德者。

    行也。

    此所謂三法妙也。

    孔子三十而立。

    立乎此也。

    釋迦三十成道。

    亦不過成乎此也。

    予憶壬午冬。

    初晤廣若。

    廣若甫二十一歲。

    今冬值居士三十初度。

    古人雲。

    道曠無涯。

    逢人不盡。

    宣聖雖三十而立。

    猶不敢居聖仁。

    釋迦雖三十成道。

    猶不舍穿針之福。

    唯其立乎此。

    成乎此。

    所以盡未來際不舍乎此也。

    于此究竟無舍。

    斯謂至誠無息勉之。

    予将與居士共遊安泰之邦。

    師無量壽。

    友觀自在。

    及無邊光矣。

     【壽新伊大法師七袠序】 師壽六十。

    戒子之從旭遊者。

    謬以旭言稱壽。

    今師七十。

    高足複以壽序見托。

    旭猶憶辛未春。

    同師禮大悲忏于蓮居。

    程季清甫議六年法社。

    旭于觀堂中。

    夢十字街頭一大涼亭。

    懸燈十有餘盞。

    須臾風作。

    僅存一燈。

    孤明歴歴。

    維時妄意。

    厥祥在師。

    今果為蓮居獨存之一燈矣。

    然存此一燈非偶然也。

    師以童身給侍紹翁。

    備受惡辣鉗錘。

    乃克為晚成大器。

    生平戒律精嚴。

    梵行超卓。

    忏摩禅觀。

    靡不深習。

    而尤妙在虛懷好問。

    壬午旭從閩出。

    卽以唯識合響。

    殷勤下問。

    逮客歲以柬寄旭。

    仍命校讎。

    師于唯識講演二十餘徧。

    尚不恤下詢鄙夫。

    以視今之妄自滿足空腹高心者。

    為何如哉。

    易曰。

    謙尊而光。

    卑而不可逾。

    無量光。

    無量壽。

    胥在此矣。

    盡未來際。

    常住世閑。

    劫風起時。

    此燈愈熾。

    區區南山北海。

    可以喻師光壽也乎。

     【達源禅宿六袠壽序】 昔無異禅師入石城。

    一日登座。

    萬壽庵達源師。

    出衆問雲。

    如何是無量壽。

    異雲。

    烏龍潭裡浪滔天。

    進雲。

    若是則有量也。

    異雲。

    天池一滴水。

    豈與衆流同。

    師遂禮拜歸位。

    予時獲識荊。

    逮辛未春。

    師敝屣庵業。

    飄然一納。

    遊武林。

    複與予遇于蓮居庵。

    則志泛教海。

    幷近日禅者氣象而忘之矣。

    親近新伊老法主旣久。

    乃拗折柱杖。

    獨居華隖之定慧庵。

    庵久不蔽風雨。

    師就其地。

    誦法華千部。

    施焰口千堂。

    數年有如一日。

    始感檀護鼎新之。

    師為人坦夷率直。

    無芥蒂。

    無涯岸。

    而勤修真實行門。

    蓋不惟得力于天池滴水而已。

    師自述志學之年。

    卽知奉佛。

    将弱冠。

    禮别傳尊宿剃發。

    别公與紫柏老人同時。

    孤标獨邁。

    罕有能承事者。

    師曾托鉢奉養十年。

    朝夕親炙。

    所以猶有古人風格。

    雖近世宗匠。

    鹹申參請。

    而終不襲其家法也。

    泥多佛大。

    源遠流長唯師有焉。

     【白法老尊宿八袠壽序】 嘗聞出家。

    有三事業。

    曰坐禅也。

    讀誦也。

    營福也。

    坐禅猶國有武備。

    名為定輪。

    讀誦猶國有文事。

    名為慧輪。

    營福猶國須理财。

    名為福輪。

    此三并以戒為基本。

    猶國之若司馬。

    若司吏。

    若司農等。

    并奉律憲。

    初未嘗以禅教律列為三宗也。

    又有三種善知識。

    曰教授也。

    同行也。

    外護也。

    夫教授以先覺後。

    猶可教學相半。

    同行共所趨求。

    隻期麗澤相資。

    惟外護善知識。

    必須谙悉通塞。

    委曲維持。

    故從古每以為難。

    且就法華五品觀行言之。

    同行則初二品可為也。

    教授則第三品可為也。

    外護則非第四第五兩品。

    弗能任也。

    昔密藏大師。

    棄儒學佛。

    旣從紫柏大師剃染。

    大師謂其初入法門。

    未有福業。

    命複長水棱嚴古刹。

    流通書本大藏。

    續佛慧命創千古大事因緣。

    密師旣隐。

    大師複寂。

    佛殿經坊。

    漸至冷落。

    至壬戌冬。

    禾城衆護法。

    敦請白翁。

    主禅堂事。

    俾山門廊庑。

    煥然一新。

    流通大藏。

    永成規畫。

    十年後。

    以餘力建營泉古刹。

    又越六年。

    歴武林之橫山昭慶。

    及武水之幽瀾為社主。

    逮癸未年。

    再涖棱嚴堂。

    凡三載。

    時遇鼎革。

    兵戈沸騰。

    而師之慈心忍力益著。

    至丙戌夏。

    壽七十一。

    退居紫柏院中。

    冬建漏澤古刹。

    己醜仲秋。

    主東塔。

    鼎新廊庑。

    會不辭勞。

    蓋生平孜孜營福。

    真所謂三十年不改家風者矣。

    予每謂紫柏大師。

    重繼永明芳軌。

    宗說俱通。

    解行具足。

    撤性相之藩籬。

    指歸一轍。

    懲禅講之流弊。

    導使尋源。

    觀其半偈功成。

    去來自在。

    可謂徹法源底矣。

    未嘗拈槌豎拂。

    踞曲盝牀也。

    于天台賢首方山慈恩。

    可謂會通差别矣。

    未嘗升座雲集。

    稱人天師也。

    口無襍味。

    脅不著席。

    可謂頭陀勝行矣。

    未嘗授戒傳錫。

    稱大和尚也。

    由其不敢裂禅教律為三。

    故能深知正法之難。

    故慎重若此也。

    或議白翁。

    三十餘年為叢席主。

    未嘗請一師匠宏宗演教說戒。

    以為缺典。

    豈知此正白翁具大手眼。

    非聊爾也。

    彼三學一源者。

    益無望已。

    今天下宗主。

    能如紫柏之徹法源底乎。

    今天下法主。

    能如紫柏之會通差别乎。

    今天下律主。

    能如紫柏之頭陀勝行乎。

    觀于海者難為水。

    白翁之不請轉法輪。

    乃其所以護正法輪也。

    不忍莠亂苗。

    鄭亂雅也。

    且紫柏之以流通大藏為急務。

    誠不異删詩書。

    定禮樂。

    贊易。

    修春秋之苦心也。

    密師契之。

    猶孔門有顔子。

    翁繼其任而擴充永遠之。

    猶孟子也。

    其功偉矣。

    今年已七十有七。

    長予念三歲。

    而精神比予倍強。

    豈非續佛慧命所感之現果也。

    從茲大藏法燈。

    永永無盡。

    翁住世亦永永無盡。

    何異十六大阿羅漢。

    承佛敕命。

    擁護流通三藏法寶者哉。

     【預祝乾明公六十壽序】 佛法之盛。

    不存乎能宏通。

    而存乎能固守。

    蓋宏通則近于名聞。

    由名聞緻利養。

    由利養緻匪人。

    易生有漏因緣。

    佛世十二年後尚爾。

    況末運乎。

    唯固守。

    則遁世無悶。

    确不可拔。

    可以回旣倒狂瀾。

    畱正法一線。

    繼往開來。

    續佛慧命。

    如六祖隐于獵群者十六年。

    荊溪一生不登法座。

    而曹溪天台之道。

    并垂千古。

    豈非存佛法之明驗欤。

    予生也晚。

    弗及受先輩鉗錘。

    忝為憨翁法屬。

    顧所私淑。

    則雲栖之戒。

    紫柏六祖之禅。

    荊溪智者之慧也。

    柰障重習強。

    未階法忍。

    僅開名字佛眼。

    竊述法華台宗會義。

    庶幾不被法華轉耳。

    辛卯夏。

    結制長幹。

    當解期日。

    已有決不應請之誓。

    而幹公所請。

    乙未年冬法華道場。

    猶在未誓之前予初意入山四年。

    或得功夫稍進。

    法運亦可稍回。

    故不敢決意固辭。

    讵料兩載有餘。

    阿蒙如故。

    加以法門鬬诤方始。

    其餘鬥筲之士。

    又皆各就一方。

    托言演教宏宗。

    網取微利。

    大有不忍聞者。

    此時設非急流勇退。

    不幾于水益深火益熱乎。

    幹公長幹之耆宿也。

    秉戒于博山禅師。

    則亦私淑雲栖者也。

    出家于大報恩寺。

    則亦私淑憨翁者也。

    敦律行。

    勤持誦。

    則法門翹楚也。

    重然諾。

    樂福業。

    則人天标榜也。

    其厪法門遠憂實與予同。

    決不以言必信行必果責予。

    予亦安敢執硁硁小節。

    務踐一諾。

    而贻法門羞哉。

    公以丙申二月十五日。

    為六十初度。

    予今季春始歸靈峰。

    至公壽日。

    未滿二載。

    何能走賀。

    茲為謀梓棱伽起信選佛三種著述。

    遣堅密蒼晖二子。

    往董厥役。

    請卽以流通法寶功德。

    預為公祝。

    公其令獲奏績。

    則諸佛慧命。

    俟百世而不惑。

    皆公無量光明之所被也。

    視百日敷揚。

    僅供千人耳目。

    功德大小。

    為何如哉。

    況公與予。

    誼在世外。

    菩提宏願。

    塵劫弗谖。

    猶憶向年修報恩塔。

    公主其政。

    不煩廣募。

    不事攀緣。

    唯以真心實行。

    彈指告成。

    較雪浪法師。

    當日修塔因緣。

    事半功倍。

    此其谙練世出世法。

    深知無住生心之旨。

    有不俟予言者。

    予之祝無量壽若此。

    公必以為然矣。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八之二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八之三 古歙門人成時編輯 【塔志銘】 【樵雲律師塔志銘】 【紫竹林颛愚大師爪發衣鉢塔志銘】 【祭文】 【然香供無盡師伯文】 【吊不忘文】 【奠影渠靈隐二兄文】 【祭颛愚大師爪發衣鉢塔文】 【祭在庸維那文】 【祭了因賢弟文】 【寄奠新伊大法師文】 【塔志銘】 【樵雲律師塔志銘】 予在江外。

    卽聞樵雲關主。

    以苦行實修。

    為八閩敬仰。

    戊寅冬。

    渡洪塘。

    趨溫陵。

    擔役愚夫。

    皆能言其為衆之切。

    自課之勤也。

    未幾。

    聞訃。

    恨緣薄。

    不及一晤。

    賦短章哀之。

    越二年庚辰。

    予至漳南。

    高足如田。

    遵遺命營全身塔于石室之嶺。

    請予銘。

    按師為澄邑新安周氏子。

    出家漳之開元寺。

    法名真常。

    樵雲其别号也。

    兒時以瓦缶竹木列為瓶錫。

    父知其志。

    舍入寺。

    寺為羅漢琛禅師道場。

    師鬀度時。

    卽有慕琛之心。

    谒南山閑寂老人。

    禀屍羅要旨。

    咨淨土法門。

    旣于堆雲嶺頭建亭施茗。

    每經殘月下。

    一虎當塗。

    師以杖叩雲。

    此往來要道。

    慎毋面目憎人。

    虎馴去。

    次于三台石室。

    瓦釜繩牀。

    課經枯坐。

    閱三載。

    拟欲他往。

    聞空中有聲畱之。

    乃啟建佛殿。

    結構僧寮。

    額其岩曰閑雲石室。

    蓋閑寂老人曾于此栖遲故也。

    閉關峭坐。

    寝食俱忘。

    道風日著。

    檀信日歸。

    嗣是設華嚴堂。

    辟接衆舍。

    延待十方。

    盡心盡禮。

    爰感五台無靜律師。

    為不請友。

    飛錫關前。

    為師圓具。

    從此葺三山之大藏。

    興支提之辟支。

    參無盡法師于天姆。

    觐普門大士于普陀。

    乃至遊歴南華。

    肖六祖栴檀之像。

    複歸石室。

    又以行腳多年。

    律學疎曠。

    北登五台。

    重咨心地。

    然後開甘露戒品。

    于溫陵古莆諸處。

    而一以淨土為指歸。

    師一生笃實苦行。

    普心接納。

    于禅講名流。

    尤虛懷靡閑。

    蓋其樂取人善。

    年彌高而德彌謙。

    故不必揮塵豎拂。

    已可扶宗教之衰矣。

    世壽八十有三。

    法臘五十有奇。

    鬀度若幹人。

    戒子不啻萬指。

    銘曰。

     先哲旣逝。

    人情日浮。

    掠虛逞見。

    誰懷遠憂。

    海南佛國。

    淪為荒丘。

    髠不禀戒。

    兵奴獄囚。

    挺生樵老。

    愛河之舟。

    廣設行筏。

    度彼迷流。

    走徧天下。

    乃集勝猷。

    屍羅再揭。

    樂邦橫截。

    不似諸方。

    證龜作鼈。

     【紫竹林颛愚大師爪發衣鉢塔志銘】 金陵紫竹林颛愚大師。

    丙戌仲夏六月坐脫。

    門人以陶器奉全身。

    供于林之山陽。

    次年弟子請歸雲居。

    于是金陵缁素。

    以所存爪發衣鉢。

    就山陽建塔供養。

    征銘于旭。

    旭愧學未師安。

    言無足重。

    然人之相知。

    貴相知心。

    旭旣謬辱愛敬。

    迥逾世情。

    又安敢以無文辭。

    謹按譜。

    師諱觀衡。

    颛愚其字也。

    順天霸州人。

    姓趙氏。

    昆季四人。

    師居仲。

    母夢大士攜童子入門。

    急抱之。

    覺而有娠。

    萬歴己卯年。

    八月十八日亥時生。

    白衣重胞。

    狀異凡子。

    年十二。

    卽茹素。

    喜事觀音大士。

    年十三。

    翛然有出塵志。

    年十四。

    堅欲入道。

    父母不許。

    乃潛逸。

    塗遇五台山圓照寺惠仁師。

    懇求發度。

    依住四載。

    年十八。

    聞清涼山師子窟空印大師名。

    潛逸往參。

    投誠笃事。

    居侍寮三載。

    咨決心疑。

    仰學至德。

    始終如一日也。

    年二十二。

    随空師入燕都。

    侍棱嚴講席。

    進菩薩戒。

    參紫柏大師。

    自念習聽義學。

    未是出家大丈夫事。

    潛逸南行。

    參雪浪雲栖二大師。

    獨住天台華頂峰。

    讀棱嚴經。

    破諸疑網。

    時高明無盡大師。

    登華頂訪智者遺蹤。

    見師孑處茅庵。

    少年精進。

    托宿作竟夜談。

    越三年。

    移住匡山幹罡嶺。

    每一飯辍。

    坐數日。

    至第三年。

    月下經行。

    忽有省悟。

    三十歲。

    進曹溪禮六祖。

    次夏四月。

    谒憨山大師于端州。

    一見相契。

    秋仲辭去。

    登南嶽。

    住石廪峰。

    三十三歲。

    誤食草烏。

    中毒濱絕。

    離山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