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八
關燈
小
中
大
醫。
憨大師特至南嶽。
歎曰。
禅門下衰。
幸得一個半個真為生死學人。
與之周旋。
稍慰寂寥。
今斯人而有斯病。
豈龍天厭薄法門乎。
三十八歲。
結五台庵于邵陵。
觐憨大師于湖東。
參侍半月。
大師示以法語。
大意謂身病已瘳。
切不可被禅病侵。
葢衆生身病本乎執取。
而禅病亦本乎執取。
若法執不忘。
已見猶存。
亦是病。
直須将從前參禅執守功勳。
幷[糸/\]妙知見。
一齊唾卻。
定不可被他養作病根。
其語切。
至幾數千言。
今親筆手卷。
尚供林中。
故知颛師從來開示學人。
随機圓活。
不似諸方認定一死貓頭。
其得力于憨大師者誠不淺也。
師曾以授戒法問憨大師。
大師答雲。
老朽未閱律部。
于諸戒相。
實未細詳。
今惟遵梵網。
以心地法門為宗。
以十重為要。
其四十八輕。
亦未能細說。
但令行人半月半月誦持而已。
近時學人。
識淺心粗。
多虛少實。
求其果能精持如古人者。
所未易見。
而弘律者。
原非學人事。
多杜撰。
難可為準。
公處若有藏經。
幸一詳檢律部。
有以示我。
望之望之。
維時師亦無暇閱律。
但宗棱嚴四種清淨明誨。
開示後人。
令持心戒。
兼令專禮觀音大士。
著有圓通忏法。
流通最廣。
居五台庵。
二十年足不越戶外。
度弟子千餘人。
授記署名者幾三萬人。
至年五十九歲。
特登匡山五乳寺。
埽憨大師塔。
建報恩道場。
寺衆請主法席。
固辭不可。
仲秋下匡山。
登雲居。
禮祖塔。
寺衆亦堅畱主席。
黎明潛逸。
中塗疾作。
不能行。
阖山比丘往返虔請。
乃複登雲居。
至六十五歲秋。
離山登舟。
山為再震。
師于此山夙緣深矣。
是冬泊石頭城。
次年冬十月。
卓钖紫竹林。
林本城北荒地。
師住未幾。
蔚為叢席。
師發心深為生死大事。
故于父母師長。
皆不辭而行。
然秉性至孝。
每遇親師忌日。
設追薦道場。
必極誠慤。
竭哀慕。
觀者無不感發。
生平儀容古樸。
不事矜餙。
廣颡豐頤。
平頂大耳。
修髯如戟。
短發覆肩。
目光炯炯射人。
終夜露坐。
不畏大風。
或雷雨亦坐大傘下。
故學者稱傘居和尚雲。
衣服不禦寸帛。
日惟一粥一飯。
絕不襍食。
每作務必兼人。
其接物也。
上自王公大人。
下逮田夫牧豎。
禮不異節。
溫溫言笑。
霭若春風。
而學者見之。
不威而懾。
随所到處。
僅一輛草鞵便行。
來不先通。
去不先辭。
錫駐之地。
缁素雲集。
求戒問道。
殆無虛日。
然未嘗自立涯岸。
别建門庭。
蓋旣得空印大師之教。
又得憨山大師之禅。
又複彙歸于雲栖大師之淨土。
故其開示法語。
直捷廣大。
似紫柏。
應機禅語。
輕便圓活。
似趙州。
又眼界雖甚高曠。
口角不輕雌黃謙光盛德。
慈念虛懷。
真令人目擊道存也。
所著有棱嚴金剛四依解。
及紫竹林全集行世。
法臘五十四。
生年六十有八。
長旭二十年。
兼親侍憨山大師。
誠為法門先輩尊宿。
乃不惟忘年下交。
而每緻書問。
必反稱辱教某某。
嗚呼旭真慙悚無地已。
合掌堕淚為之銘曰。
佛法如大海。
潛流注百川。
達者知浩浩。
昧者泥涓涓。
三宗争鼎足。
五葉分單傳。
不有超方志。
誰懲鬬诤愆。
師承普門願。
憫濁來施權。
奮然脫愛網。
習教還修禅。
放生廣檀度。
說戒結深緣。
慈容藹冬日。
機辯赫炎天。
德重如岱嶽。
懷虛若沖淵。
足迹徧寰宇。
操持脫言诠。
握拳念大士。
撒手宅金蓮。
舍利鎮祖窟。
爪發畱福田。
照此石城地。
永永百千年。
【祭文】 【然香供無盡師伯文】 不肖初遊台嶺。
卽覩慈輝。
但欽溫恭之德。
罔窺法海之涯。
方且甘暗證而蔑義塗。
因門庭而昧堂奧。
造罪意地者。
匪希矣。
後出入禅林。
目擊時弊。
始知非台宗不能糾其纰。
台教存。
佛法存。
台教亡。
佛法亡。
誠不我欺也。
顧于老伯。
猶半信半疑。
自締盟籌兄。
乃甫傾向。
而老伯已往生珍池矣。
徒增悲仰。
竊聆化儀。
慙懷悔志。
拟将何裨。
嗚呼。
師弦絕響。
野幹競鳴。
演教者。
舍醇醲而取糟粕。
參宗者。
先發足而後問津。
孰能依教起觀。
一洗說食數寶之陋。
知津發足。
解脫盲修瞎煉之紛。
老伯實中流砥柱。
杲日中天也。
憫予小子。
不沾法乳于生前。
不修微供于殁後。
敬以三炷臂香。
深達忏摩。
三炷臂香。
遙伸印手。
惟老伯不起。
寂光。
現覺三有。
鑒法門嬰杵之憂。
钖初心止觀之佑。
苟機感之不譌。
必含笑而攝受。
【吊不忘文】 比丘智旭。
居靈峰山。
聞不忘音公棄世。
敬誦梵網戒經一卷。
金光明空品十卷。
滅定業真言千遍。
幷為文遙向而吊之日。
嗚呼。
千古聖賢。
必從豪傑中來。
而千古豪傑。
必以聖賢為的。
舍聖賢之準繩。
尚豪傑之意氣。
誤矣。
認豪傑之意氣。
當聖賢之品格。
益誤矣。
公豪傑自期者也。
始予交臂而失。
旣而肝膽許之。
然予之許公也。
拟欲進乎聖賢。
而公之自許也。
終未舍乎豪傑。
逮行法華三昧。
予訪關次。
作竟夜談。
時為公羨。
亦為公憂也。
公初惑圓談。
妄謂乘急而戒可緩。
及警心于乘鶴渡海忽折一翅之夢。
方知戒亦應急。
而未達戒卽是乘。
是以雖行事忏。
理境不彰。
況調身失其方便。
進道每任已情。
重障造于前。
掉悔逼于後。
善友隔于他山。
聞解局于文字。
以此滅罪悟心。
難矣。
然公未徹者。
乘戒源頭。
而不迷者。
出世因果。
源頭未徹。
感現在惡疾而終。
因果不迷。
定可免将來異熟。
予為公悲。
亦為公幸。
公亦可自慰于冥冥也。
嗚呼。
末世修行。
多敗少成。
公其谛信法華威力。
及阿彌願輪。
頓除愛見之私。
速往金蓮之津。
迨予報盡。
垂手來迎。
同觐慈尊。
其秉梵音。
回視西湖殿裡。
接引像旁。
披誠發露。
盟以肺腸。
可謂果因交徹。
久要不忘者矣。
【奠影渠靈隐二兄文】 嗚呼。
世固有相愛不相知者。
此其愛非道愛也。
亦有知愛而不相期責者。
此其知非實知也二兄之相知相愛相期責也二十餘年。
如形影焉。
乃予與二兄為莫逆交。
僅自乙亥春始。
憶其時。
未嘗有投契之思。
特以天降霪雨。
為吾三人作意外介紹。
故靈兄詩曰。
隻此十日雨。
傾予半世懷。
噫奇矣。
是冬予遘笃疾。
二兄盡力調治。
不啻昆季母子也。
逮予住九子遊八閩二兄夢寐予。
猶予之夢寐二兄也。
今春予從閩中聞影兄之變。
痛切肺肝。
念佛十萬以悼之。
夏五月。
予出苕城。
秋七月。
靈兄冒酷暑。
相訪殷殷出世大事。
不兩月忽嬰疾。
急手書召予。
予馳赴。
未及百裡。
竟舍我先逝。
嗚呼。
自惟解行俱荒。
瑕玼非一。
謬蒙信許。
過于常情又承治命。
欲予演觀無量壽佛經首題名義。
予旣奉命。
複念佛十萬為增上助緣。
嗚呼。
當病苦切身。
而大事殷殷之意。
生死一如若斯。
予無似。
若糞壤之助嘉禾。
則庶幾矣。
每思影兄之沉靜。
靈兄之爽朗。
俱堪千古。
至其戒行冰霜。
慧性穎悟。
正信力強。
出世心苦。
誠堪立地超佛越祖。
而大願未克。
齌志長骛者。
其故何哉。
大約身見稍重。
遷延咎景。
不能向冰淩劔刃上遊戲出沒。
不肎從荊棘瓦礫中掉臂厝胫。
緻使無生法忍。
必竢淨土花開始領也。
然此幻軀。
不可保信。
縱令愛惜。
曾不少矜。
養怨入冢。
誰曰不然。
二兄誠能瞥然覰破。
憬無餘情。
彈指蓮華可敷。
不複更竢半劫一劫。
乃至刹塵矣。
然後為我仰白慈尊。
常以慧光折攝我心。
幻緣一盡。
垂手而迎。
是予所深望于二兄者也。
【祭颛愚大師爪發衣鉢塔文】 嗚呼。
人不難相愛。
難于相知。
翁真知我者哉。
世縱有一二愛且知者。
而志操相攜。
旭雖不敢拟翁泰山之德。
幸三事略無違焉。
尚質樸。
诎虛文。
不肎苟合時宜。
注經論。
贊戒律。
不肎懸羊頭而賣狗脂。
甘淡薄。
受枯寂。
不肎受叢席桎梏。
而掣其羁縻。
嗚呼。
以法門耆宿如翁。
而旭過蒙知愛。
又志操相合如此。
其能已于懷也。
翁所證深淺。
非旭能拟。
而生平最傾心處。
請略紀之。
當今知識。
罕不以名相牽。
利相餌。
聲勢權位相依倚。
如翁古道自愛者有幾。
當今知識。
罕不以掠虛伎倆。
籠罩淺識。
令生驚詫。
如翁平實穩當者有幾。
當今知識。
罕不侈服飾。
據華堂。
恣情适意。
如翁破衫草履茅茨土階者有幾。
當今知識。
罕不精選侍從。
前列後随。
如翁躬自作役。
不圖安享者有幾。
當今知識。
罕不同流合污。
自謂善權方便。
慈悲順俗。
如翁不肎苟殉諸方。
甘受擔闆之诮者有幾。
故凡聞翁之風者。
頑夫廉而不濫。
懦夫立而不傾。
伯夷之隘。
所以為聖之清也。
豈似枉尋直尺。
詭遇一朝者。
身雖存名已先淪也哉。
旭每悲如來正法。
一壞于道聽塗說入耳出口之夫。
再壞于色厲内荏羊質虎皮之徒。
其父報仇。
其子必且行劫。
尤而效之。
何所不[辶@至]。
翁之爪發衣鉢幸存。
則翁之道風未滅。
必有聞而興起者。
庶共砥狂瀾于末葉乎。
【祭在庸維那文】 嗚呼。
公之從予遊也。
颛大師命也。
公初聽大乘止觀歸。
颛師叩大義。
公能略答。
故颛師再命公登祖堂。
予卽煩公襄理僧事。
然予深取于公。
不唯能聽經。
能職事也。
聞公同颛師住雲居。
努力衆務。
不惜身命。
逮颛師疾。
公炎暑不解帶者六旬餘。
雖大孝事父母。
何以加焉颛師寂。
公複以職事來研教理。
予且大病。
公執侍不異事颛師。
嗚呼。
以公如此心地。
如此精神。
豈應年未三十。
遂爾奄逝。
無怪乎公之戀戀。
不欲西馳也。
雖然。
公之見地未遠大矣。
吾人無始以來。
舍身受身。
何止刹海微塵。
今幸遇明師良友。
聞西方淨土。
無上圓頓橫超勝異方便。
惟恐歸家不早耳。
乃必欲于幻身百年内。
做學問。
開叢席。
名滿天下。
然後快心。
曾不思西方有大學問。
大叢席。
名滿十方三世。
得非欲速見小之為害乎。
公其盡将生平事師孝德。
及無始善根。
一一攝取現前。
回向阿彌陀佛大願海中。
決志直趨極樂世界。
更無疑貳。
予不久幻緣旣盡。
伫望公随三聖。
招予同浴七珍池也。
【祭了因賢弟文】 嗚呼。
了因。
爾遂至此耶。
爾自幼發願。
竟不滿其願耶。
予将玉汝于成。
汝不及再見我耶。
嗚呼。
予方悼十子憶汝。
汝又複為予所悼耶。
嗚呼。
汝見我已來。
二十五年。
從予遊十九年矣。
汝之長處。
我盡知之。
短處我亦盡知之。
我急欲去汝之短。
汝則疑畏。
舍我而去。
我必欲成汝之長。
故時時禮拜持誦而保祐汝。
乃汝竟不能自保。
嗚呼。
此夙業耶。
抑現緣耶。
猶憶汝與徹因初侍我也。
我卽苦口勸二人互相師。
汝宜師徹因立志。
徹因宜師汝樸實。
是後徹因長于律學。
終以不樸實而喪身。
不謂汝微會入于台宗。
亦終以不立志而死于房頭耶。
夫煩惱力強。
此我短處。
信心慙愧。
我長處也。
不肎諸方宗教。
此我短處。
獨具宗教隻眼。
不肎自足。
日研日進。
我長處也。
善學者。
學其長。
舍其短。
故孔子見賢思齊。
見不賢而自省。
擇其善者從之。
其不善者改之。
汝乃不學我之慚愧。
不學我之研求進入。
此豈稱善學耶。
嗚呼。
汝半塗而廢。
罪誠在我不在汝。
獨哀汝幼志未遂也。
哀汝師叔苦心成就不獲大成也。
哀汝于圓頓大法。
甫入門。
不能升堂入室也。
哀汝獲惡病殁在房頭。
未知臨終正念現前否也。
哀我諸子可充一椽一柱者。
相繼去世。
不為我聊存一線也。
嗚呼。
法門之衰。
非一日矣。
衆生障重劇矣。
佛慈如日。
生盲不瞻。
佛慈如雨。
覆盆不沾。
汝旣稍瞻。
亦旣稍沾。
柰何中辍。
弗竟勉旃。
為汝禮忏。
為汝誦經。
汝靈不遠。
應知我忱。
歡喜領受。
助汝西生。
汝西生已。
為我白佛。
願以慧光。
照我幽窟。
俾我開曉。
有善無忒。
旦晚命盡。
早歸淨域。
與汝同觀。
七珍八德。
自行早圓。
化他無極。
虛空可消。
願輪不息。
嗚呼哀哉。
尚飨。
【寄奠新伊大法師文】 嗚呼。
宗說之不明于世也久矣。
古人得宗說之源。
故雖分之而愈合。
今人拾宗說之似。
故雖合之而愈分。
此其可痛哭長歎息者。
何止若三若七而已。
旭生也晚。
不及親炙雲栖老人。
暨紹覺尊者。
猶幸獲與老師為忘年交者。
幾三十年。
不異得見雲栖紹公兩尊宿也。
方今法道淆譌。
日甚一日。
紫亂朱。
鄭聲亂雅。
大似刻人糞為栴檀。
獨賴老師以耆年碩德而默鎮之。
巨集法巨集戒。
身為律。
聲為經。
正不必如孟轲好辯。
野犴狡狐。
已自褫魄。
今何不幸示寂如此其速耶。
客歲效華祝。
方拟一二年猶得拜見慈顔。
歴陳衷曲。
而今竟不可複得。
豈不痛哉。
老師久已鑒旭苦心。
故破格下交于旭。
今又高據蓮台。
洞開慧眼。
必倍知旭之艱苦。
而茫茫斯世。
旭安敢更以知己望他人哉。
伏讀老師囑語。
字字堪為末世金錍。
及門諸賢。
必能恪遵而宏擴之。
自利利他。
法皆具足。
可謂度人事畢。
無複遺憾。
柰法日旣沒。
舉世皆盲。
旭能不為後流未度衆生。
興悲感耶。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八之三
憨大師特至南嶽。
歎曰。
禅門下衰。
幸得一個半個真為生死學人。
與之周旋。
稍慰寂寥。
今斯人而有斯病。
豈龍天厭薄法門乎。
三十八歲。
結五台庵于邵陵。
觐憨大師于湖東。
參侍半月。
大師示以法語。
大意謂身病已瘳。
切不可被禅病侵。
葢衆生身病本乎執取。
而禅病亦本乎執取。
若法執不忘。
已見猶存。
亦是病。
直須将從前參禅執守功勳。
幷[糸/\]妙知見。
一齊唾卻。
定不可被他養作病根。
其語切。
至幾數千言。
今親筆手卷。
尚供林中。
故知颛師從來開示學人。
随機圓活。
不似諸方認定一死貓頭。
其得力于憨大師者誠不淺也。
師曾以授戒法問憨大師。
大師答雲。
老朽未閱律部。
于諸戒相。
實未細詳。
今惟遵梵網。
以心地法門為宗。
以十重為要。
其四十八輕。
亦未能細說。
但令行人半月半月誦持而已。
近時學人。
識淺心粗。
多虛少實。
求其果能精持如古人者。
所未易見。
而弘律者。
原非學人事。
多杜撰。
難可為準。
公處若有藏經。
幸一詳檢律部。
有以示我。
望之望之。
維時師亦無暇閱律。
但宗棱嚴四種清淨明誨。
開示後人。
令持心戒。
兼令專禮觀音大士。
著有圓通忏法。
流通最廣。
居五台庵。
二十年足不越戶外。
度弟子千餘人。
授記署名者幾三萬人。
至年五十九歲。
特登匡山五乳寺。
埽憨大師塔。
建報恩道場。
寺衆請主法席。
固辭不可。
仲秋下匡山。
登雲居。
禮祖塔。
寺衆亦堅畱主席。
黎明潛逸。
中塗疾作。
不能行。
阖山比丘往返虔請。
乃複登雲居。
至六十五歲秋。
離山登舟。
山為再震。
師于此山夙緣深矣。
是冬泊石頭城。
次年冬十月。
卓钖紫竹林。
林本城北荒地。
師住未幾。
蔚為叢席。
師發心深為生死大事。
故于父母師長。
皆不辭而行。
然秉性至孝。
每遇親師忌日。
設追薦道場。
必極誠慤。
竭哀慕。
觀者無不感發。
生平儀容古樸。
不事矜餙。
廣颡豐頤。
平頂大耳。
修髯如戟。
短發覆肩。
目光炯炯射人。
終夜露坐。
不畏大風。
或雷雨亦坐大傘下。
故學者稱傘居和尚雲。
衣服不禦寸帛。
日惟一粥一飯。
絕不襍食。
每作務必兼人。
其接物也。
上自王公大人。
下逮田夫牧豎。
禮不異節。
溫溫言笑。
霭若春風。
而學者見之。
不威而懾。
随所到處。
僅一輛草鞵便行。
來不先通。
去不先辭。
錫駐之地。
缁素雲集。
求戒問道。
殆無虛日。
然未嘗自立涯岸。
别建門庭。
蓋旣得空印大師之教。
又得憨山大師之禅。
又複彙歸于雲栖大師之淨土。
故其開示法語。
直捷廣大。
似紫柏。
應機禅語。
輕便圓活。
似趙州。
又眼界雖甚高曠。
口角不輕雌黃謙光盛德。
慈念虛懷。
真令人目擊道存也。
所著有棱嚴金剛四依解。
及紫竹林全集行世。
法臘五十四。
生年六十有八。
長旭二十年。
兼親侍憨山大師。
誠為法門先輩尊宿。
乃不惟忘年下交。
而每緻書問。
必反稱辱教某某。
嗚呼旭真慙悚無地已。
合掌堕淚為之銘曰。
佛法如大海。
潛流注百川。
達者知浩浩。
昧者泥涓涓。
三宗争鼎足。
五葉分單傳。
不有超方志。
誰懲鬬诤愆。
師承普門願。
憫濁來施權。
奮然脫愛網。
習教還修禅。
放生廣檀度。
說戒結深緣。
慈容藹冬日。
機辯赫炎天。
德重如岱嶽。
懷虛若沖淵。
足迹徧寰宇。
操持脫言诠。
握拳念大士。
撒手宅金蓮。
舍利鎮祖窟。
爪發畱福田。
照此石城地。
永永百千年。
【祭文】 【然香供無盡師伯文】 不肖初遊台嶺。
卽覩慈輝。
但欽溫恭之德。
罔窺法海之涯。
方且甘暗證而蔑義塗。
因門庭而昧堂奧。
造罪意地者。
匪希矣。
後出入禅林。
目擊時弊。
始知非台宗不能糾其纰。
台教存。
佛法存。
台教亡。
佛法亡。
誠不我欺也。
顧于老伯。
猶半信半疑。
自締盟籌兄。
乃甫傾向。
而老伯已往生珍池矣。
徒增悲仰。
竊聆化儀。
慙懷悔志。
拟将何裨。
嗚呼。
師弦絕響。
野幹競鳴。
演教者。
舍醇醲而取糟粕。
參宗者。
先發足而後問津。
孰能依教起觀。
一洗說食數寶之陋。
知津發足。
解脫盲修瞎煉之紛。
老伯實中流砥柱。
杲日中天也。
憫予小子。
不沾法乳于生前。
不修微供于殁後。
敬以三炷臂香。
深達忏摩。
三炷臂香。
遙伸印手。
惟老伯不起。
寂光。
現覺三有。
鑒法門嬰杵之憂。
钖初心止觀之佑。
苟機感之不譌。
必含笑而攝受。
【吊不忘文】 比丘智旭。
居靈峰山。
聞不忘音公棄世。
敬誦梵網戒經一卷。
金光明空品十卷。
滅定業真言千遍。
幷為文遙向而吊之日。
嗚呼。
千古聖賢。
必從豪傑中來。
而千古豪傑。
必以聖賢為的。
舍聖賢之準繩。
尚豪傑之意氣。
誤矣。
認豪傑之意氣。
當聖賢之品格。
益誤矣。
公豪傑自期者也。
始予交臂而失。
旣而肝膽許之。
然予之許公也。
拟欲進乎聖賢。
而公之自許也。
終未舍乎豪傑。
逮行法華三昧。
予訪關次。
作竟夜談。
時為公羨。
亦為公憂也。
公初惑圓談。
妄謂乘急而戒可緩。
及警心于乘鶴渡海忽折一翅之夢。
方知戒亦應急。
而未達戒卽是乘。
是以雖行事忏。
理境不彰。
況調身失其方便。
進道每任已情。
重障造于前。
掉悔逼于後。
善友隔于他山。
聞解局于文字。
以此滅罪悟心。
難矣。
然公未徹者。
乘戒源頭。
而不迷者。
出世因果。
源頭未徹。
感現在惡疾而終。
因果不迷。
定可免将來異熟。
予為公悲。
亦為公幸。
公亦可自慰于冥冥也。
嗚呼。
末世修行。
多敗少成。
公其谛信法華威力。
及阿彌願輪。
頓除愛見之私。
速往金蓮之津。
迨予報盡。
垂手來迎。
同觐慈尊。
其秉梵音。
回視西湖殿裡。
接引像旁。
披誠發露。
盟以肺腸。
可謂果因交徹。
久要不忘者矣。
【奠影渠靈隐二兄文】 嗚呼。
世固有相愛不相知者。
此其愛非道愛也。
亦有知愛而不相期責者。
此其知非實知也二兄之相知相愛相期責也二十餘年。
如形影焉。
乃予與二兄為莫逆交。
僅自乙亥春始。
憶其時。
未嘗有投契之思。
特以天降霪雨。
為吾三人作意外介紹。
故靈兄詩曰。
隻此十日雨。
傾予半世懷。
噫奇矣。
是冬予遘笃疾。
二兄盡力調治。
不啻昆季母子也。
逮予住九子遊八閩二兄夢寐予。
猶予之夢寐二兄也。
今春予從閩中聞影兄之變。
痛切肺肝。
念佛十萬以悼之。
夏五月。
予出苕城。
秋七月。
靈兄冒酷暑。
相訪殷殷出世大事。
不兩月忽嬰疾。
急手書召予。
予馳赴。
未及百裡。
竟舍我先逝。
嗚呼。
自惟解行俱荒。
瑕玼非一。
謬蒙信許。
過于常情又承治命。
欲予演觀無量壽佛經首題名義。
予旣奉命。
複念佛十萬為增上助緣。
嗚呼。
當病苦切身。
而大事殷殷之意。
生死一如若斯。
予無似。
若糞壤之助嘉禾。
則庶幾矣。
每思影兄之沉靜。
靈兄之爽朗。
俱堪千古。
至其戒行冰霜。
慧性穎悟。
正信力強。
出世心苦。
誠堪立地超佛越祖。
而大願未克。
齌志長骛者。
其故何哉。
大約身見稍重。
遷延咎景。
不能向冰淩劔刃上遊戲出沒。
不肎從荊棘瓦礫中掉臂厝胫。
緻使無生法忍。
必竢淨土花開始領也。
然此幻軀。
不可保信。
縱令愛惜。
曾不少矜。
養怨入冢。
誰曰不然。
二兄誠能瞥然覰破。
憬無餘情。
彈指蓮華可敷。
不複更竢半劫一劫。
乃至刹塵矣。
然後為我仰白慈尊。
常以慧光折攝我心。
幻緣一盡。
垂手而迎。
是予所深望于二兄者也。
【祭颛愚大師爪發衣鉢塔文】 嗚呼。
人不難相愛。
難于相知。
翁真知我者哉。
世縱有一二愛且知者。
而志操相攜。
旭雖不敢拟翁泰山之德。
幸三事略無違焉。
尚質樸。
诎虛文。
不肎苟合時宜。
注經論。
贊戒律。
不肎懸羊頭而賣狗脂。
甘淡薄。
受枯寂。
不肎受叢席桎梏。
而掣其羁縻。
嗚呼。
以法門耆宿如翁。
而旭過蒙知愛。
又志操相合如此。
其能已于懷也。
翁所證深淺。
非旭能拟。
而生平最傾心處。
請略紀之。
當今知識。
罕不以名相牽。
利相餌。
聲勢權位相依倚。
如翁古道自愛者有幾。
當今知識。
罕不以掠虛伎倆。
籠罩淺識。
令生驚詫。
如翁平實穩當者有幾。
當今知識。
罕不侈服飾。
據華堂。
恣情适意。
如翁破衫草履茅茨土階者有幾。
當今知識。
罕不精選侍從。
前列後随。
如翁躬自作役。
不圖安享者有幾。
當今知識。
罕不同流合污。
自謂善權方便。
慈悲順俗。
如翁不肎苟殉諸方。
甘受擔闆之诮者有幾。
故凡聞翁之風者。
頑夫廉而不濫。
懦夫立而不傾。
伯夷之隘。
所以為聖之清也。
豈似枉尋直尺。
詭遇一朝者。
身雖存名已先淪也哉。
旭每悲如來正法。
一壞于道聽塗說入耳出口之夫。
再壞于色厲内荏羊質虎皮之徒。
其父報仇。
其子必且行劫。
尤而效之。
何所不[辶@至]。
翁之爪發衣鉢幸存。
則翁之道風未滅。
必有聞而興起者。
庶共砥狂瀾于末葉乎。
【祭在庸維那文】 嗚呼。
公之從予遊也。
颛大師命也。
公初聽大乘止觀歸。
颛師叩大義。
公能略答。
故颛師再命公登祖堂。
予卽煩公襄理僧事。
然予深取于公。
不唯能聽經。
能職事也。
聞公同颛師住雲居。
努力衆務。
不惜身命。
逮颛師疾。
公炎暑不解帶者六旬餘。
雖大孝事父母。
何以加焉颛師寂。
公複以職事來研教理。
予且大病。
公執侍不異事颛師。
嗚呼。
以公如此心地。
如此精神。
豈應年未三十。
遂爾奄逝。
無怪乎公之戀戀。
不欲西馳也。
雖然。
公之見地未遠大矣。
吾人無始以來。
舍身受身。
何止刹海微塵。
今幸遇明師良友。
聞西方淨土。
無上圓頓橫超勝異方便。
惟恐歸家不早耳。
乃必欲于幻身百年内。
做學問。
開叢席。
名滿天下。
然後快心。
曾不思西方有大學問。
大叢席。
名滿十方三世。
得非欲速見小之為害乎。
公其盡将生平事師孝德。
及無始善根。
一一攝取現前。
回向阿彌陀佛大願海中。
決志直趨極樂世界。
更無疑貳。
予不久幻緣旣盡。
伫望公随三聖。
招予同浴七珍池也。
【祭了因賢弟文】 嗚呼。
了因。
爾遂至此耶。
爾自幼發願。
竟不滿其願耶。
予将玉汝于成。
汝不及再見我耶。
嗚呼。
予方悼十子憶汝。
汝又複為予所悼耶。
嗚呼。
汝見我已來。
二十五年。
從予遊十九年矣。
汝之長處。
我盡知之。
短處我亦盡知之。
我急欲去汝之短。
汝則疑畏。
舍我而去。
我必欲成汝之長。
故時時禮拜持誦而保祐汝。
乃汝竟不能自保。
嗚呼。
此夙業耶。
抑現緣耶。
猶憶汝與徹因初侍我也。
我卽苦口勸二人互相師。
汝宜師徹因立志。
徹因宜師汝樸實。
是後徹因長于律學。
終以不樸實而喪身。
不謂汝微會入于台宗。
亦終以不立志而死于房頭耶。
夫煩惱力強。
此我短處。
信心慙愧。
我長處也。
不肎諸方宗教。
此我短處。
獨具宗教隻眼。
不肎自足。
日研日進。
我長處也。
善學者。
學其長。
舍其短。
故孔子見賢思齊。
見不賢而自省。
擇其善者從之。
其不善者改之。
汝乃不學我之慚愧。
不學我之研求進入。
此豈稱善學耶。
嗚呼。
汝半塗而廢。
罪誠在我不在汝。
獨哀汝幼志未遂也。
哀汝師叔苦心成就不獲大成也。
哀汝于圓頓大法。
甫入門。
不能升堂入室也。
哀汝獲惡病殁在房頭。
未知臨終正念現前否也。
哀我諸子可充一椽一柱者。
相繼去世。
不為我聊存一線也。
嗚呼。
法門之衰。
非一日矣。
衆生障重劇矣。
佛慈如日。
生盲不瞻。
佛慈如雨。
覆盆不沾。
汝旣稍瞻。
亦旣稍沾。
柰何中辍。
弗竟勉旃。
為汝禮忏。
為汝誦經。
汝靈不遠。
應知我忱。
歡喜領受。
助汝西生。
汝西生已。
為我白佛。
願以慧光。
照我幽窟。
俾我開曉。
有善無忒。
旦晚命盡。
早歸淨域。
與汝同觀。
七珍八德。
自行早圓。
化他無極。
虛空可消。
願輪不息。
嗚呼哀哉。
尚飨。
【寄奠新伊大法師文】 嗚呼。
宗說之不明于世也久矣。
古人得宗說之源。
故雖分之而愈合。
今人拾宗說之似。
故雖合之而愈分。
此其可痛哭長歎息者。
何止若三若七而已。
旭生也晚。
不及親炙雲栖老人。
暨紹覺尊者。
猶幸獲與老師為忘年交者。
幾三十年。
不異得見雲栖紹公兩尊宿也。
方今法道淆譌。
日甚一日。
紫亂朱。
鄭聲亂雅。
大似刻人糞為栴檀。
獨賴老師以耆年碩德而默鎮之。
巨集法巨集戒。
身為律。
聲為經。
正不必如孟轲好辯。
野犴狡狐。
已自褫魄。
今何不幸示寂如此其速耶。
客歲效華祝。
方拟一二年猶得拜見慈顔。
歴陳衷曲。
而今竟不可複得。
豈不痛哉。
老師久已鑒旭苦心。
故破格下交于旭。
今又高據蓮台。
洞開慧眼。
必倍知旭之艱苦。
而茫茫斯世。
旭安敢更以知己望他人哉。
伏讀老師囑語。
字字堪為末世金錍。
及門諸賢。
必能恪遵而宏擴之。
自利利他。
法皆具足。
可謂度人事畢。
無複遺憾。
柰法日旣沒。
舉世皆盲。
旭能不為後流未度衆生。
興悲感耶。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八之三